研究生: |
周嘉莅 Jia-Li Jhou |
---|---|
論文名稱: |
現代漢語「不」和「沒」之漢泰對比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 Modern Chinese Negative Adverbs “bu” and “mei”: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urriculum Activity Design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否定副詞 、漢泰對比分析 、偏誤分析 、教學活動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negative adverbs, compara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curriculum activity desig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6 下載:8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否定副詞有兩個,即「不」和「沒」,儘管語言學界針對「不」與「沒」進行相關研究的數量不少,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上的應用卻不多,尤其是針對以泰語為母語的學習者而言,在泰語裡,一般都用「ไม่(mai)」來表示否定。因此,泰國學生在使用否定副詞「不」和「沒」時經常出現偏誤。基於此點,本研究從所蒐集到的語料庫中,只探討否定動詞的部分,針對句法、語義功能討論「不」和「沒」的區別,並進行漢泰對比的差異性。另外,本研究也實施問卷調查法,經由問卷調查結果,找出泰籍生容易產生混淆的偏誤類型及原因,以作為教學策略及活動設計之參考。本研究認為造成泰籍學習者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為「不」和「沒」語義混淆所造成的誤代,因此為了讓泰籍生正確有效率地學習,本研究利用搭配聯想法的概念及語境教學法的策略,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目標為促使學習者完成否定副詞與動詞正確的連結,並清楚辨析其語義內含。
否定副詞「不」與「沒」兩者除了表示否定以外,各自都有一些語義功能,但由於現行動詞分類無法反映句法特徵,故本研究採動詞三分的架構,分為動作動詞(action verb)、狀態動詞(state verb)與變化動詞(process verb)。「不」可否定動作動詞,語義功能為否定意志或習慣性,而「沒」否定動作動詞時,表示否定動作事件的完成或發生;狀態動詞只能由「不」否定,否定時,表示狀態不存在,而變化動詞由「沒」否定,表示變化未發生。本研究即以此架構分析否定的對比及偏誤並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In modern Chinese, “bu” and “mei” are two most frequently used negative adverbs. Despite the abundance of linguistic research on “bu” and “mei”, application of the available research findings to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ion is scarce. In Thai, “mai” is a common negative adverb. Hence, learners who are native Thai speakers usually make mistakes when using negative adverbs “bu” and “mei” in Chinese. Based on a collected corpus of negative verb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u” and “mei” in terms of syntax and semantic functions and further compared Chinese to Thai. In addi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common types of errors and causes among native Thai speakers. The results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activity design. This study argued that native Thai speakers have trouble learning “bu” and “mei” mainly because these two adverbs are semantically confusing. In order to help them learn these adverbs correctly and efficiently, this study applied the word association and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activity design to help learners correctly associate negative adverbs with verbs and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gative adverbs.
Both “bu” and “mei” mean negativity and have some semantic functions. As the extant taxonomies of verbs do not reflect semantic features of verbs, this study divided verbs into action verbs, state verbs, and process verbs. When applied to action verbs, “bu” means rejection of an intention or a habit, while “mei” means rejection of completion or occurrence of an event. Only “bu” can be used to create a negative meaning of state verbs, stating absence of the state. When applied to process verbs, “mei” means that the process has not taken place. Based on this structure, this study analyz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gative adverbs, errors of using them, and then applied the results to curriculum activity design.
中文部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之)
王建勤(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王建群(1997)。”不”和”沒”否定結構的習得過程。世界漢語教學,3,92-100。
王欣(2007)。”不”和”沒(有)”的認知語義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4,26-33。
方瑛、閻德早(1995)。漢西否定式剖析。語言文化教學論文集,1,354-368。
文貞惠(2003)。現代漢語否定範疇研究。江蘇:復旦大學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石毓智(2001)。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史鍚堯(1995)。”不”否定的對象和”不”的位置。漢語學習,85,7-10。
白荃(2000)。”不”、”沒(有)”教學和研究上的誤區。語言教學與研究,3,21-25。
江建華(2002)。關於否定表現的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德熙(2000)。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90)。語法從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其智(2007)。留學生漢語雜楺偏誤分析。漢語學習,3,70-76。
朱其智(2009)。偏誤生成學的範圍和方法。學成研究,8,147-160。
朱其智(2007)。留學生造詞語的偏誤類型及偏誤成因分析。第二語言習得與測試,514-520。
伍謙光(1988)。語義學導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朱德熙(2000)。語法修辭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山燕(2004)。泰國學生漢語常用否定結構使用情況調查及研究。雲南: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英(2004)。”不/沒+v”的習得情況考查。漢語學習,5,72-78。
李瑛(1992)。”不”的否定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2,61-70。
李曉琪(1981)。不和沒。漢語學習,4,23-27。
李鐵根(2003)。“不”、“沒(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時間制約。漢語學習,2,1-6。
李美慧(2004)。現代漢語雙重否定結構之初探。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邵敬敏(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小兵、朱其智(2006)。對外漢語教學習得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等(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1996)。利用對比方法進病句分析課的教學。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周小兵、朱其智(2007)。語法偏誤類別的考查。語言文字應用,1,111-118。
周健(2006)。英漢對比分析在基礎漢語教學中的作用與價值。對外漢語教學習得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艷(2005)。“不“與”沒”的比較研究。渝西學院學報。2,39-69。
林芯妤 (2008)。現代漢語「不」和「沒」之比較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以英語為母語學習者的偏誤及學習策略分析為基礎。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婉郁(2006)。日漢語擬聲擬嘆詞之對比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春範(1980)。談動詞前面的否定副詞”不”和”沒”。漢語學習,1,12-14。
馬真、張萬起等(1982)。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
倪傳斌、王志剛、王際平、姜孟(2004)。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言態度調查。語言教學與研究,4,56-65。
徐霄鷹(2006)。泰國高校漢語學習者學習狀況調查及其對教材編寫的啟示。對外漢語教學習得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毓林(2005)。試析中介語中跟”沒有”相關的偏誤。世界漢語教學,2,56-70。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市:文鶴。
陳楚華(2005)。漢泰副詞對比。江蘇: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垂民(1988)。說”不”和”沒有”及其相關的句式。暨南學報,1,94-99。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曹逢甫(1994)。對比分析與華語語法教學。華文世界。74:120–133。
崔希亮(2003)。試論教學語法的基礎兼及與理論語法的關係。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20-31。
崔希亮(2005)。歐美學生漢語介詞習得的特點及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3,83-95。
黃宣範(譯)(1983)。Li, Charles N.&Thompson, Sandra A著。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市:文鶴。
湯廷池(1994)。漢語詞法句法五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彭小川、李守繼、王紅(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釋疑201例。北京:商務印書館。
彭利貞(2005)。情態動詞受”沒”外部否定現象考察。現代中國語研究,7,80-94。
張誼生(2006)。試論主觀量標記”沒”、”不”、”好”。中國語文,2,127-134。
張孝忠(1984)。”不”和”沒(有)”用法舉例。語言教學與研究。4,77-85。
傅國忠(2007)。漢日否定詞之對比分析。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慶蕙、白荃(1996)。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難點剖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1968)。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裴曉睿(2002)。泰語語法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淑芬(2007)。語境與對外漢語綜合課的語義教學。廣西: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劉愛群(2004)。構造化輸入在日本漢語初級階段教學中的應用。中國語教育,2,82-105。
劉詳平(2005)。”不”的句法、語義、語用分析。貴州教育學院學報,5,78-98。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鄧守信、錢乃榮(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鄧守信(1974)。”論漢語否定結構”。中國語言學報,5,25-38。
鄧守信(1997)。邁向漢語的教學語法。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65-174。
鄧守信(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總則。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77-183。
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4,7-17。
鄧小甯、朱其智、周小兵(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盧福波(2008)。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盧福波(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盧福波(2008)。語法教學的基本原則與操作方法。語言教學與研究,2,24-31。
盧福波(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層級劃分與項目排序問題。漢語學習,2,43-53。
蔣國輝(1994)。漢語否定結構說略。求是學刊,1,88-93。
蔣琪、金立鑫(1997)。 當前我國語言文字使用上存在的問題及其規範化對策的研究。 中國語文,2,24。
蔣千苓(1997)。語體風格可譯性之初探:以中日文版光華「新聞眼」的新聞體為分析對象。台北市: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恩(2004)。對韓籍學習者的漢語否定副詞教學語法。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青霞(2007)。越南學生否定副詞“不”和“沒”的習得過程考察。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秀晶(2009)。深入語境進行俄語詞彙語義教學。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157。
聶仁發(2001)。否定詞”不”與”沒有”的語義特徵及其時間意義。漢語學習,1,21-27。
英文部分
Adjemian,C.(1976)On the nature of interlanguage system.Language learning,26,297-320
Altenberg (1991). The London-Lund Corpus and Applic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nnual Conference [R]. UW Center for the New OED OUP.
Bloomfield.L. (1983).Language語言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Carroll, Susanne (2004). Commentary: Some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ments on Input Processing and Processing Instruction. In VanPatten (Eds.).
Comrie, Bernard.(1985) Ten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fe, Wallace.(1995) The realis-irrealis distinction in Caddo, the Northern Iroquoian languages, and English. In Joan Bybee and Suzanne Fleischman (eds.), 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349-365.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Ellis,Rod.(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中文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Ellis,Rod(1999).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Fisiak.J.(Ed)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teacher(pp.157-171).Oxford:Pergamon Press.
James,C.(1988).Contrastive analysis.Londom:Longman
Marton,W.(1981).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In
Krzeszowski,T.P.(1990).Contrastive languages:The scop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Berlin:Mouton de Gruyter.
Klima,E.,and Bellugi,V.(1966).Syntactic regularities in the speech of children.In J.Lyons and R.Wales(Eds.),Psycholinguistic paper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 (1977). Semantics. Volumes I and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Nattinger,J. R. & DeCarrico,J. S. (1992).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ator,c.(1967).Hierarchy of difficul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Cited in Ellis(1985)and Danesi and Di Pietro(1991).
Searle (1970).Speech Act.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Teng ,Shou-hsin(1973).Negation and Aspects in Chinese.In S.-H.Teng
(Ed.).(2005).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漢語語法論文集〕(pp. 31-54).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Teng ,Shou-hsin (1974).Verb classif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extension. In S.-H. Teng (Ed.). (2005).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漢語語法論文集〕(pp.79-86).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Teng , Shou-hsin (1977). Negation in Chinese: Mandarin and Amoy. In S.-H. Teng (Ed.). (2005).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漢語語法論文集〕(pp.137-154).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Teng,Shou-hsin(1973).Scope of negation.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1, No 3,475-78.
趙元任(1948).Mandarin Primer,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哈佛大學出版社。
泰文部分
蔡文星(1996)。泰中辭典。曼谷:中美出版社。
符珍珠(1997)。實用漢語語法。曼谷:中美出版社。
鄭欣然(2007)。泰語入門。台北市:三思堂出版社。
李錫強(2005)。泰語中級會話。台北市:久鼎出版社。
鄭林英(2007)。基礎泰語。台北市:統一出版社。
Pa-ob Posakrisna(1983)。泰語特點。Bangkok:Bamrongsan。
Navwaan Punthmuetha(1985)。泰語語法。曼谷:中美出版社。
任景文(2008)比較漢語語法。Bangkok:กรุงเทพซฯ:ซีเอ็ดยูเคชั่น。
網路資訊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