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德青 |
---|---|
論文名稱: |
魏晉南北朝觀音信仰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幸玲
Lee, Hsing-L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觀音信仰 、普門品 、高僧傳 、比丘尼傳 、法苑珠林 、宣驗記 、冥祥記 、觀世音應驗記 、觀世音靈驗故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61 下載:6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觀音信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廣為流傳,戰亂頻仍、時局動盪,使得身陷苦難的人們,不得不求助於宗教的救度。觀音菩薩適於此時傳入中土,為痛苦無告的人們帶來莫大的希望。除此歷史因素之外,外國僧眾的翻譯佛經,將觀音菩薩帶入中土,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救度神力,使得身陷危難的人們得以脫險除厄,其靈驗事蹟在社會各階層的流傳,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觀音信仰的興起,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當人們面對生命轉瞬即逝的困境時,他們不再希冀所謂的長生不老,轉而祈求現實的平安脫險與福祉。
魏晉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外國僧人所翻譯的經典,隨著他們的駐錫與游錫地的遷移,觀音信仰也因之而流傳到各地。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救度特質,深植在痛苦無告的人們心中,當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厄時,便至心歸誠觀音菩薩,祈求獲得救度。觀音菩薩「聞聲救苦」,隨類應化,示現在苦難眾生的面前,救度眾生離苦得樂。此一時期,僧眾與佛教徒為宣揚佛法的廣大無邊,因此,大量與民眾生死福禍相連繫,又帶有濃厚世俗人情,與功利目的的觀音靈驗事蹟,便應運而生。這些靈驗事蹟把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理念,與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把觀音菩薩的典型宗教神格進行有利的轉變,將菩薩的「現實性關懷」、「隨類性自在」、「融通性方便」巧妙地聯結在一起,以世俗化的面貌呈現在苦難的世人面前。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觀音靈驗事蹟,不僅渲染了當時人們強烈的宗教熱忱,而且還保留部分的歷史真實片段,其內容正是歷史現實最好的注腳之一。總之,佛經是觀音信仰流傳的主要管道,而真正對觀音救難故事產生影響的佛經,是鳩摩羅什譯的《妙法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仔細分析經文,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觀音靈驗事蹟,都不同程度地自經文敷衍、演變而來。在某種程度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觀音靈驗事蹟,可以視為佛教徒宣揚觀音信仰的現身說法。
一、古典文獻(依譯出年代順序排序)
(一)經律論部
東漢.支曜譯,《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大正藏》第15冊,頁451c
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頁265c~279a
魏.釋法藏,《華嚴經探玄記》,收入《大藏經》,第35冊,頁107a
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卷一《摩訶般若波羅蜜放光品》,《大正藏》
第8冊,頁1a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頁63a~134b
西晉.失譯,《薩曇分陀利經》,見《大正藏》第9冊,頁197a~198a
西晉.聶道真譯《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第三十三序品第一,《大正
藏》第11冊,頁556a
西晉.聶道真譯《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4冊,頁480b
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卷二,《大正藏》第50冊,頁104c
東晉.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大正藏》第2冊,頁805c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大正藏》第9
冊,頁718a~719a
東晉.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0冊,
頁34b~38a
東晉.慧遠,《維摩義記》卷二十一,《大正藏》第38冊,頁421a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正藏》第9冊, 頁63a~134b
《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頁346b~348b。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頁519b
姚秦.鳩摩羅什譯,《思益梵王所問經》卷三,《大正藏》第15冊,頁48b ~c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正藏》第25冊,頁256b
後秦.僧肇集,《注維摩詰經》卷一,見《大正藏》第38冊,頁331a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大正藏》第1冊,頁26a
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大正藏》第3冊,頁167a~233c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頁365c
劉宋.畺良耶舍初譯,《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頁340c~346b
劉宋.曇無竭譯,《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大正藏》第12冊,頁353b~357c
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卷三,《大正藏》第50冊,頁139a~c
梁.法雲,《法華義記》卷八,《大正藏》第33冊,頁678a
梁.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頁322c~423a
梁.寶唱,《比丘尼傳》,《大正藏》第50冊,頁934a~948a
梁.僧佑撰,《弘明集》,收入《大藏經》,第52冊,頁1a
《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頁1a~114a
梁.寶唱撰,《名僧傳抄》第二十三,新纂《續藏經》第77冊,頁346b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法集經》卷六,見《大正藏》第17冊,頁650a
元魏.僧朗等譯,印度世親著、魏勒那摩提《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見《大
正藏》第26冊,頁10c
北周.耶舍堀多譯,《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神咒經》,《大正藏》第20冊,頁
149a~152a
北周.闍那堀多譯,《添品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正藏》第9冊,頁
191b~193b
北周.闍那堀多譯,《不空羂索咒經》,《大正藏》第20冊,頁399a~402b
隋.吉藏,《法華義疏》卷十二,《大正藏》第34冊,頁628c
隋.智顗《觀音玄義》,《大正藏》第34冊,頁891c
《觀音義疏》卷二,《大正藏》第34冊,頁934c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五,《大正藏》第49冊,頁58c
隋.法經《眾經目錄》卷一,《大正藏》第55冊,頁117c
隋.灌頂《天臺智者大師別傳》,見《大正藏》第50冊,頁191b
唐.玄奘譯,《十一面神咒心經》,《大正藏》第20冊,頁154a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頁848c
唐.般剌蜜帝譯,《首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19冊,頁129a
唐.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
正藏》第20冊,頁106c
唐.釋智通,《觀自在菩薩隨心咒》,收入《大藏經》,第20冊,頁457b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收入《大藏經》,第20冊,頁90a
唐.釋澄觀,《華嚴經疏》,收入《大藏經》,第35冊,頁503a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收入《大藏經》,第50冊,頁425a
唐.釋道宣著《續高僧傳》,見《大正藏》第50冊,頁686c
《大唐內典錄》卷二,《大正藏》第55冊,頁236c
唐.唐臨,《冥報記》,《大正藏》第51冊,頁787b~802a
唐.僧詳《法華經傳記》卷二,慧觀著〈法華宗要序〉一,《大正藏》第51
冊,頁53c
唐.惠詳《弘贊法華傳》卷二,《大正藏》第51冊,頁15a
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51冊,頁868c
唐.法琳,《辯正論》卷八,《大正藏》第52冊,頁490b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收入《大藏經》,第53冊,頁269b
唐.智升著《開元釋教錄》卷二,《大正藏》第55冊,頁491b
後漢.失譯,《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大正藏》第3冊,頁124a
後漢.支婁迦讖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藏》第12冊,頁279b~~299c
明.朱棣撰,《神僧傳》,《大正藏》第50冊,頁948b~1015a
清.工布查布譯解,《佛說造像量度經解》1卷,《大正藏》第21冊,頁941b
清.周克復撰,《觀音經持驗記》,《卍續藏經》,第78冊,頁93a
《華嚴經持驗記》,收入《卍續藏經》,第77冊,頁647c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收入《卍續藏經》,第78冊,頁217c
明.釋德清,《華嚴綱要》,收入《卍續藏經》,第8冊,頁486b
清.釋弘贊,《觀音慈林集》,收入《卍續藏經》,第88冊,頁75b
(二)史書
戰國韓.韓非著《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初
版
晉.陳壽撰《三國志.吳書》〈孫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出版
北齊.魏收《魏書.儒林傳》卷八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本
北魏.楊衒之撰,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出
版
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
唐‧魏徵、仙狐德棻撰《隋書》卷 33,北京:中華書局,1973 年出版
唐.姚思廉撰《梁書》卷48,《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5冊,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6年影印本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注《廿二史札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于君方,《觀音》,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出版
于君方、鍾玲,《宗教/文學》,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出版
干寶《搜神記》,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出版
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出版
方立天著《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出版
王世安譯,A.K.Warder(渥德爾)著,《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年出版
王昶著《金石萃編》卷三五,《歷代碑誌叢書》第四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1998年出版
王琰《冥祥記》,見魯迅《古小說鉤沉》本,《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卷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王曉平著《佛典.志怪.物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平川彰,《法華思想》,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出版
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初版
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佛教思想》(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出版
冉雲華,《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出版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出版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四冊,鄭州:中州古籍社出版,1989年出版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6年
出版
江村編著,《觀音菩薩全書》,台北:千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冊,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三刷
朱鼎臣,《觀音傳》,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3年出版
李世傑,《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出版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出版
李靜杰、田軍主編,《你應該知道的200件佛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007年出版
李四龍、裴勇等譯,荷.許理和著,《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年出版
李榮熙譯,《印度教與佛教史綱》卷下,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出版
杜德橋著,李文彬等譯,《觀音菩薩緣起考──妙善傳說》,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出版
呂澂,《印度佛教史略》,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再版
《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中國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出版
吳汝鈞,《印度佛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出版
《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吳焯,《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出版
祁志祥,《佛學與中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出版
邢莉,《觀音:神聖與世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出版
《觀音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出版
佐佐木教悟等著,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高雄:佛光出版社,
1977年初版
日僧法然上人著《選擇本願念佛集》,台北:法爾出版社,1987年出版
牧田諦亮,《六朝古逸觀世音應驗記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年
出版
松本文三郎〈觀音的語義與古代印度.中國的觀音信仰〉,收錄於《佛教史雜
考》,大阪:創元社,1994年初版
郭箴一著《中國小說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出版
林淑媛著,《慈航普渡──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4年出版
林保堯編著,《佛像大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出版
屈大成,《佛學概論》,台北:文津家出版社,2002年出版
沼義昭,《觀音信仰研究》,東京:佼成出版社,1990年出版
周克復撰,《淨土晨鐘》,台北:大乘精舍,1997年出版
南懷瑾等著,《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台北:老古文化,1985年出版
胡文和,《安岳大足佛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出版
胡順萍著《法華經之思想內涵》,台北萬卷樓,2007年出版
紀志昌《兩晉居士佛教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7年初版
孫昌武著:《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學會議論文彙編》,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出版
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天華出版社,
1918年出版
徐靜波,〈觀世音菩薩考述〉,收入《觀音菩薩全書》台北: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出版
梁啟超著,陳士強導讀《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出版
莊伯和,《佛像之美.〈觀音的造形美──慈悲與力〉》,台北:雄獅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1980年出版
曹仕邦,《中國佛教史學史》,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出版
張火慶,《觀世音普門品》,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出版
張乃翥,《龍門佛教造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出版
張希舜主編,《善財龍女寶卷》,收入《寶卷初集》,山西人民版社出版,
第二十七冊,1994年出版
郭朋,《中國佛教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郭箴一著《中國小說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出版
喻昧庵,《新續高僧傳四集》,台北:廣文書局,1997年初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出版
黃懺華著《中國佛教》,知識出版社,1980年出版
黃懺華等著,《魏晉南北朝佛教小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出版
黃夏年主編,《佛教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覃保明編著,《中國佛像大觀》,台北:常春樹書坊,1986年出版
陳引馳、林曉光注譯,《新譯維摩詰經》,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出版
傅亮、張演、陸杲著,孫昌武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臺北: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
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出版
褚柏思,《中國佛學史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72年初版
萬均編,《觀世音菩薩靈異記》,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出版
溫金玉《觀音菩薩》,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出版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初版
聖嚴法師,《佛教入門》,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三刷
聖印,《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苦法門》,圓明出版社,1995年出版
演培,《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天華出版社,1993年出版
蒲慕洲著《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鄧拓著《鄧拓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出版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劉義慶著《宣驗記》,見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卷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鄭僧一著,鄭振煌譯,《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世界佛學名著譯叢(77), 台北縣:華宇出版社,1988年出版
潘桂明著《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歐陽啟名著,《佛教造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出版
賴永海著《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蕭婉珍等的《觀音寶典》,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出版
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韓廷傑注譯,《新譯大乘起信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初版
顏素慧編著,《觀音小百科》,橡樹林文化出版社,2001年出版
關世謙,《佛學研究指南》,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出版
羅偉國,《話說觀音》,上海書店,1992年出版
羅問著《慈眼渡迷航百變觀音》,禾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釋聖嚴,《生命中的不可不讀:影響16位名家的一部經.法華經》,
台北:圓神出版社,1997年出版
釋聖嚴,《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初版
釋聖嚴譯,野上俊靜等著,《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7月初版,頁16
蘇淵雷、楊同甫等編著《佛教十日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出版
灌頂纂《國清百錄》卷一,台南:湛然寺,1999年印行
鐮田茂雄著,《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臺北:佛光出版社,1985年出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于君方,〈觀音的女性形象〉,法光學報,第55期,1993年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頁97~~135
于君方,〈觀音靈驗故事〉,中華佛學學報,總第11期,1998年7月,頁425~~481
于君方,〈觀音菩薩的經典依據及其名號和其他一些不明問題〉,中華佛學學
報,總第10期,1997年7月,頁409~~464
于君方,〈大悲觀音〉,香光莊嚴,總第60期,1999年12月
于君方,〈觀音在正統經典中的形象〉,香光莊嚴,第43期,1995年9月
于君方,〈中國的觀音信仰上──多面觀音〉台北:《香光莊嚴》,第59期,1999
年9月
于君方,〈閃現光與慈悲的菩薩〉,《香光莊嚴》,第五十九期,1999年9
月,頁32~33
于君方,〈找尋女性觀音的可能前身──觀音和中國的女神〉,《香光莊嚴》第
五十九期,1999年9月
王翠玲,〈敦煌殘卷「觀音試驗賦」與永明延壽〉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
2002年10月,頁167~~182
王龍智隆,〈聞思修解六結──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之六步反聞工夫〉,廣東
佛教,1991年第1期
王景林,〈觀世音的來龍去脈〉,文史知識,1989年第1期
巴宙,〈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年3月出版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中國造像史上轉南
成女像的由來〉,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
1987年2月,頁157~~225
〈大乘佛教的造經方法與早期佛教文學及藝術的發展關係〉,嶺南學報,新第1期,1999年10月,頁137~~164
佐伯富著,陳舜平譯《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1992年
2月,頁425~426
江燦騰,〈觀音信仰與佛教文學〉,《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東大圖書公司
1992年3月,頁89~~108
朱封鰲,〈觀世音信仰在民間的發展演變──宏揚方式的民俗化和藝術化〉 ,香港佛教,2001年2月,頁26~~29
吉村憐著(日),賀小萍譯〈南朝的《法華經》普門品變相──劉宋元嘉二年
石刻畫像內容〉,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頁148~~155
李文生,〈龍門唐付密宗造像〉,《文物》,1991 年第1 期
李利安,〈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第13期,1998年1月,
頁159~~164
〈中印佛教觀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內容與區別〉,中華文化論壇,
1996年第4期,頁82~~85
〈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道教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對話〉,人文雜誌,2004年第1期,頁16~~20
李玉珉,〈慈航普渡話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上、下〉,故宮文物月刊,2000
年10、11月,頁90~~100;頁62~~77
佐伯富,陳舜平譯,〈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
1999年2月,頁423~~438
佛日,〈觀音源通法門釋〉,法音,1992第10期
林淑媛,〈初探印光法師的觀音信仰〉──兼述李止淨〈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
誦〉圓光佛學學報,第9期,2004年,頁21~~35
林美容,〈臺灣「岩子」與觀音信仰〉,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12月
芮傳明,〈中原地區女相觀音淵源淺探〉,史林,1993年第1期
吳勇,〈觀世音名號與六朝志怪小說〉,江漢論壇,2007年8月,頁123~~127
邱素雲,〈從對聯談觀音信仰上、下〉,普門學報,第12期,2002年9月,
頁327~~366 ;2002年11月,頁321~~356
法尊,〈淺談偽經與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宗教歷史,頁30~~31
周秋良,〈論中國化觀音本生故事的形成〉,中南大學學報,第十五卷第1
期,2009年2月,頁118~~124
段友文,〈觀音信仰成因論〉,山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孫昌武,〈關於《冥祥記》的補充意見〉,文學遺產,1992年第5期
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學會議論文彙編》,台北:法鼓文
化出版社,1998年
孫麗,〈中國人的觀音信仰〉,2004年第5期,頁28~~30
孫修身、孫曉崗,〈從觀音造型談佛教的中國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
期
郝春文〈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結社〉,《歷史研究》,1992年第一期
夏廣興,〈觀世音信仰與唐代文學創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三十二卷第5
期,2003年9月,頁100~~106
張瑞芬,〈從佛教經典到民間傳說──李靖、妙善故事之演變〉,興大中文
學報,總第5期,1992年1月,頁285~~316
〈《觀世音應驗記》與《冥祥記》諸書──論六朝「釋氏輔教之書」與「志怪」的關係〉,逢甲中文學報第4期,頁87~~115
曹仕邦,〈淺論華夏俗世婦女的觀世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2002年7月,頁155~~175
曹道衡,〈論王琰和他的《冥祥記》〉,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郭祐孟,〈大悲觀音信仰在中國〉,覺風季刊,第30期,2000年12月,
頁11~~19
馮玉慶,〈淺述晉東南地區的觀音信仰〉,法音,2008年第9期,頁48~~49
陳清香,〈觀音造像系統述源〉,佛教藝術第2期,1986年11月,頁24~~37
〈印度石雕與南北朝隋唐石雕之關係〉,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97年9月,頁6~~15
〈敦煌藝術壁畫解析〉,幼獅月刊第423期,1988年3月,頁44~~47
〈千手觀音像造形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2期,1993年4月,
頁51~~70
〈大悲觀音法門與大悲出相〉,慧炬雜誌社,2007年11月,頁3~~8
陳英善,〈《觀音玄義》性惡思想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總第5期,1992
年7月,頁173~~191
黃國清,〈《觀世音普門品》偈頌的解讀──梵漢本對讀所見的問題〉,圓光
佛學學報,總第5期,2000年12月,頁141~~152
黃東陽,〈六朝觀世音信仰之原理及其特徵──以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為線
索〉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三卷第4期,2005年6月,頁88~~114
黃年紅,〈淺析觀世音菩薩女性化的依據〉社科縱橫,總第二十二卷第6期,
2007年6月,頁198~~199
黃崇鐵〈金銅佛造像特展──以三十三觀音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歷史博物館
學報,第7期,1997年12月,頁173~~188
湧淵,〈略述觀世音菩薩修行法門〉,上海佛教,1989年第2期
楊曾文,〈中國歷史上的《法華經》及其在21世紀的意義〉,閩南佛學院學報,
第2期,1999年12月
〈觀世音信仰的傳入和流行〉,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85年
楊燕,〈管窺中國的觀世音信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3期,
2006年3月,頁114~~116
趙覺光,〈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音菩薩〉,台州佛教,1992年第11期
鄭筱筠,〈觀音信仰原因考〉,學術探索,2001年5月增刊,頁124~~127
〈觀音救難故事與六朝志怪小說〉,《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頁73
鄭秉謙,〈東方維納斯的誕生:「觀音變」初探〉,東方叢刊,1998年
第1期
樓宇烈,〈《法華經》與觀世音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頁64~~69
歐子陵,〈亞洲地區的觀音信仰〉,《觀世音菩薩聖德新編》,迦陵出版社,
1995年5月
劉惠卿,〈佛經文學與六朝小說感應徵驗母題──以《觀世音經》的盛行為考
察中心〉,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八卷第2期,2007年4月,
頁27~~30
劉繼漢,〈從閻立本的「楊枝觀音」談觀音畫像的演變及其他〉,正法研究
創刊號,1999年12月
韓秉方,〈觀世音信仰與妙善的傳說──兼及我國最早一部寶卷《香山寶卷》
的誕生〉,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頁54~~61
韓秉杰,〈婆羅門教神話和佛教神話的比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
1期
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總第
7期,1994年7月,頁1~~16
釋道昱,〈《觀世音經》再考〉,圓光佛學學報,總第2期,1997年10月,
頁21~~27
〈再談《觀世音經》、《請觀世音經》譯本考〉,圓光佛學學報,總
第3期,1999年2月,頁133~~139
〈中國早期的彌勒信仰──以道安為主的探討〉正觀雜誌,第20
期,2002年3月,頁141~~226
釋大參,〈敦煌遺書中《觀音經》題記研究〉,現代佛教學會,佛學論文發表
雙月刊,2003年3月
〈天台宗對觀音靈驗記的詮釋──以智者大師的《觀音義疏》為根
據〉,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7期,2006年12月,頁113~~142
〈天台的觀音感應論──以智者大師的《觀音玄義》為中心〉,宗教
哲學,第38期,頁27~~47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儷蓉,《普門化紅顏──中國觀音變女神之探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王儷娟,《敦煌觀音經變相的發展與形制之研究》,華梵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
論文,2003年6月
吳曉晴,《觀音信仰及其圖像研究──以千手千眼觀音為例》,輔仁大學中文
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呂和美,《漢傳觀音信仰之形成及其對唐宋佛教婦女生活的影響》,玄奘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林嫣嫣,《觀音與媽祖的相關性研究》,玄奘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4年12月
邱光輝,《古代印度觀音信仰之探討》,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12月
徐一智,《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年4月
徐哲超,《六朝觀音應驗故事研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
2007年4月
楊涵茵,《佛教藝術中女性形象研究:以觀音及度母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
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釋大參,《敦煌《觀音經》文獻及其相關信仰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