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美靜
論文名稱: 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單文經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專業知識教學推理個案研究
英文關鍵詞: social studies, pedagog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edagogical reasoning, case stud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5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在從事合科教學時,其教學專業知識內涵與發展及教學推理行動過程,希望能將研究結果提供給教育主管機構及是從事社會學習合科教學的教師做為參考。
    為了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但是參與的個案教師比較特殊,乃是研究者自己,因此在性質上,本研究係為「觀察者」即「參與者」之個案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以一學期的時間,運用教室上課記錄、日常與學生、導師的隨機對話、半結構式訪談、省思日記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進行研究,希望能藉由詳細的資料呈現,了解個案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展現。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與對象,第四章為研究發現與討論,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有下列三項主要發現:
    一、個案教師的教師專業知識主要包括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對學習者相關之知識、課程架構的知識,各項知識之間彼此互動,互相影響,有相互重疊或整合之現象。
    二、個案教師學科知識的來源主要有六種,包括:過去「當學生」的經驗;大學時期的學習;台灣師大地理學系第二專長班的研修;國小到高中對歷史的興趣和歷史知識學習;畢業後童軍和公民等科教學實務經驗的累積;社會領域教師彼此之間的合作學習及經驗交流及網際網路資源的運用等。其中以同事的協助以及網際網路的使用為個案教師教學知識最主要的來源。
    三、個案教師教學推理與行動之過程大致可分成教學前深入理解教材內容、教學中多元呈現教學表徵以及教學後著重評量與省思,並發展出新的理解等三個部分。個案教師同時也在理解、教學、省思及新的理解中獲得教學專業上的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構、師資培育單位、將來從事社會學習合科教學之教師以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具體的參考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processes of how a social studies teacher formulated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with his pedagog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how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 practiced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his classroom with his pedagogical reasoning. Hopefull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ill give suggestions to the Taiwanese educational Bureaus and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who are working on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social studies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tackle the abov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 conducted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 The approach of sampling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 case study sampling approaches because the sample was the researcher herself which is that researcher is the observationor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nt. For accomplishing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research spent on semester to gather data which are from class recorders, informal convers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depth interviews, reflection journals, and document analyses.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understand the participant’s pedagog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erformance based on sufficient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research report.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participant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The following are the major findings.
    First, the participant’s pedagog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cludes content knowledg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learners, formulating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weaving phenomena between these various pedagog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s.
    Second, there are six resources that the participant’s content profession knowledge is from which includes the previous experiences of being a student,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being a college student, the study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cond teaching expertise at th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s Geography Department, personal interest and learning in History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
    Third, the process of the participant’s pedagogical reasoning and action involves preparation,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postactive reflection. In preactive preparation stage, the teacher tries to comprehend content and materials and transforms this comprehension to lesson planning. In interactive teaching stage, the teacher is engaged in such instructional representation. The content of postactive reflection of this teacher includes evalu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modifica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er offered suggestion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teacher educators, and investigators interested in teacher knowledge. It is hoped that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present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se people to reflect on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名詞解釋 5 壹、社會學習領域 5 貳、教學專業知識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壹、研究範圍 6 貳、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專業知識 9 壹、社會學習領域內容知識的演進 9 貳、社會學習領域學科教學知識 13 參、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專業能力 31 第二節 社會學習領域的意義及內涵 34 壹、社會學習領域的意義 34 貳、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目標 36 參、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內涵 38 肆、社會學習領域合科與分科之爭 42 第三節 教學專業知識的內涵 45 壹、教師知識的意義及內涵 45 貳、學科教學知識 52 參、教學推理與行動 55 肆、教學專業知識的來源 57 第四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之探討 60 壹、與「社會學習領域」相關之研究 60 貳、與「教師專業知識」相關之研究 6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對象 6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9 壹、個案研究法 69 貳、個案研究的內在效度 7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歷程 73 壹、研究架構 73 貳、研究流程 74 第三節 研究場景與對象 80 壹、研究場景 80 貳、研究者背景 82 參、課程及教科書 84 肆、教學觀察時間及訪談記錄表 85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87 第一節 學科教學知識 87 壹、社會學習領域學科教學信念 87 貳、教學表徵的探究 90 參、社會學習領域學科知識的來源 114 肆、其他學科知識 117 第二節 一般教學知識 120 壹、教學計畫的實施 120 貳、教學策略的應用 122 參、學生秩序問題處理 137 肆、教師教學流程的管理 145 伍、有關學生對於教師教學的知覺 148 第三節 學習者知識 151 壹、學生在學習社會學習領域上的先備知識或能力 151 貳、學生學習社會學習領域的過程 153 參、學生是否了解社會學習領域的指標 154 肆、學生常呈現的迷思及盲點 155 伍、學生感到學習困難之單元 158 陸、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 159 柒、學生的學習動機 160 第四節 課程架構知識 166 壹、對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的看法 166 貳、教科書在教師教學中的地位 168 參、國小與國中社會學習領域課程銜接問題 172 第五節 教學推理與行動過程 173 壹、理解 173 貳、轉化 173 參、教學 175 肆、評量 176 伍、省思 179 陸、新的理解 1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1 第一節 結論 181 壹、教學專業知識分析 181 貳、教學推理與行動過程分析 183 第二節 建議 185 壹、對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方面的建議 185 貳、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186 參、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186 肆、對師資培育單位的建議 187 伍、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87 後記:「研究者」省思 189 參考文獻 191 中文資料 191 外文資料 201 附錄 205 附錄一 導師及學生半結構式訪談問題 205 附錄二 學生問卷 207 附錄三 任教學生在教師教學問卷中之個體平均數及標準差 209 附錄四 上課教學記錄舉隅 210 附錄五 教學省思日誌舉隅 211

    中文資料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宜珍(1998)。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美文(1999)。台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秀玲(1996)。台灣地區「前期中等教育」課程重要論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碧貞(1988)。國中地理科電腦輔助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淑芬(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2002年10月8日,取自http://ezgo.tpc.edu.tw/social/fmes/chapter/901212.htm 。
    王鳳仙(2001)。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玉婷(1994)。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六(2002)。二十一世紀社會學習領域發展趨勢。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公民教育學會主辦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高效能教學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台北。
    杜美智(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何俊青(1999)。建構式概念教學在國民小學社會科的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俊憲(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誼華(2002)。國中公民與道德科多元智慧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德城(2001)。國小體育專家教師教學行為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韻儀(1999)。傑出教師五大信念,載於跨世紀希望工程師(頁27-34)。台北:天下雜誌。
    汪志炎(2002)。談教師的專業與課程的革新。2002年10月17日,
    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64/3-5.htm.
    李佳玲(2001)。國中實施鄉土教學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宗薇(2000)。國小社會科的教學及展望。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389-406)。高雄:麗文。
    李緒武、蘇惠憫(1984)。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李緒武(1991)。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李亦園(1994)。自然觀察研究。載於楊國樞等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280-296)。台北:東華書局。
    李奉儒等(譯)(2001)。Robert C. B. & Sari K. B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李宏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考用。
    李貴慈(1998)。網際網路在地理教育上之應用-以台北市永吉國中國一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曉萱(200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本(1981)。現代的理想中學課程。台北:開明書店。
    林宜靜(1998)。高職經濟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秋亨(1998)。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美玲(2000)。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進材〈1997〉。教師知識的內涵、建構及其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48(1),34~39。
    林進材(1998)。有效的教學行為。師友,370,34-36.
    林進材(1999a)。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45-50。
    林進材(1999b)。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
    林進材(1999c)。多元智慧的課程與教學設計。師友,388,22-25。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59)。高雄:麗文。
    林俊宏(1996)。國中生物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曉雯(1994)。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象詮釋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靜芳(2000)。國中社會科課程統整設計與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憶惠(1995)。國小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憶惠(2002)。國小級任教師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經媛(1990)。解決問題教學法。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頁69-87)。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育研習會。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載於課程統整與教學(頁231-252)。台北:揚智。
    岳修平(譯)(1999)。E. D. Gagn , C. W. Yekovich, F. R .Yekovich 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姚幸君(2002)。歷史教學的突破與嘗試-合作學習在歷史科的運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英(2001)。鄉土教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若烈(2001)。從國小教師的教師決定談社會科教學革新。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23-136)。台北:揚智。
    洪銀杏(2001)。「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麗卿(2001)。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段曉林(2003)。學科教學知識對未來科教師資培育上的啟示。2003年8月7日,取自http://pei.cjjh.tc.edu.tw/sci-edu
    孫志麟(1992)。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的差異。師友月刊,298,21-13。
    徐榮崇(1995)。國小戶外鄉土地理教學之設計與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強華(1991)。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91-300)。台北:師大書苑。
    秦葆琦(2000)。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設計探討。研習資訊,17(4),12-24。
    莊東星(1998)。國小教師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啟明。(1999)。另類的教學評量-卷宗評量,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1),78-84。
    陳延輝。(2001)。國小社會科教材編輯的探討,三民主義學報,22,1-38。
    陳秀玉(2000)。國小教師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之分析----以一年級社會科教學觀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雯宜(2002)。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實習輔導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俊宏(2002)。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研究-第一、二、三階段知識概念層面分析。屏東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黎珍(200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新轉(2000)。課程統整之理論性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國彥(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科教育。國教天地,128,8-11。
    陳國彥(2001a)。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國彥(2001b)。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高雄:復文。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福利(2001)。以鄉土為主題的社會學習領域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實施。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麗華(1995a)。談有效的社會科教學-重視真實性的活動。康橋雙月刊,18,55-58。
    陳麗華(1995b)。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結構與意識的辯證。台北:師大書苑。
    許坤富(2002)。教師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對其教學信念影響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文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
    郭至和(1999)。台中市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義章(1996)。國中初任理化教師思考與呈現其學科教學知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家芳(2000)。教師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認識台灣」課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芬芬(2001)。研究者必須中立客觀嗎:行動研究的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32)。台北:揚智。
    張世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張秀雄、王錦雀(1997)。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為例。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公民訓育學系主辦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
    張秀雄(2000)。社會領域課程發展(設計)的理念與模式。公民訓育,34,2-19。
    張惠昭(1996)。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瑜弦(2001)。專家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一位英文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雁婷(1997)。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素珍。(2002)。國小社會科之真實性評量:以「學校的自治活動」單元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6),57-69。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1994)。建構主義的教學原理。台灣中區國民中學數理科概念改變教學策略研習會。2003年8月3日,取自http://pei.cjjh.tc.edu.tw/sci-edu/edu_8.htm#合作
    曾景泉(1998)。影響生物實習教師使用發問類比之學科教學知識成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甄曉蘭、曾志華(2003)。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2003年8月5日,取自http://paper.nt1.isst.edu.tw/
    教育部編印(1998)。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2000)。社會學習領域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2003/08/05,取自http://www.paes.cy.edu.tw/shool/s1/newpage2.htm (2003/07/08)
    鼎茂編著( 2001)。教育研究法評量。台北:鼎茂。
    黃景裕(2002)。社會學習領域建構取向之教學設計。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公民教育學會主辦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高效能教學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台北。
    黃政傑(1996)。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社會科課程改革。1999年5月11日,取自http://jendo.aide.gov.tw/9year/902/class/class5/5-1.htm.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博仁(1999)。美國中、小學社會科教學簡介。國教世紀,185,23-28。
    黃博仁(2001)。社會科教些什麼。國教世紀,194,5-12。
    黃麗娟(1994)。職前化學教師在微試教學中的學科教學知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人傑、董秀蘭、鄧毓浩(2003)。議題中心教學模式。2003年8月31日,取自http://w3.nhsh.tp.edu.tw/~citizencontent/data/14.htm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識的性質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台北:學富。
    單文經(2002)。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葉寶玉(2002)。網路教學資源在高中歷史科教學之利用-以88學年度新課程之臺灣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美慧(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之評介。花蓮師院學報,6,129-145。
    劉怡亭(1999)。國中歷史科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清華(1998)。台灣地區高級中學地理學科應用網路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熊湘屏(2001)。屏東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佳雯(1998)。置身台北地圖上-鄉土教學活動課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全成(200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計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2)。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a)。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b)。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8)。我國社會科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歐用生、楊慧文著,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頁105-140)。台北:五南。。
    薛千慧(2000)。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網路教學資源中心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家圓(2000)。中等學校地理科地形單元電腦網路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進貴(2002)。迎接九年一貫課程-談「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學習與成長-之一。2002年8月9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coursecomment/1_comment.asp
    鄧毓浩(1999)。論基本學力指標與公民科教學。菁莪,11(2),2-10。
    盧富美(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9-22。
    鄒慧英(2000)。多元化的檔案評量。國教之友,52(1),16-23。
    謝建國(2000)。國小實習教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外文資料
    Barr, R. D., Barth, J. L., & Shermis, S. S.(1977). Defining the social studie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Berliner, D. C.(1986). In pursult of expert pedagogue. Educational Research,15, 5-13.
    Borgia, L. G.(2001).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project-based teach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2001).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62(06),AAT 3017026.
    Counts, M. C.(1999).A case study of a college physics professo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1999).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60(04),AAT 9926040.
    Elbaz, F. (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ew York: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Evans, R. W. & Jerry, B. (1996). The Engle-Ochoa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vans, R. W. & Saxe, D. W.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studies(pp.254-264).NCSS Bulletin.
    Farley, J. (1981). Perceiving the student : Enriching the social studies through the affective domain. Theory into Practice, 20(3), 179-186.
    Fernandez-Balboa, J. M., & Stiehl, S.(1995). The generic nature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mong college professor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1(3), 293-306.
    Grossman, P. L (1987). A tale of two teachers: The role of subject matter orientation in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D.C.
    Grossman, P. L. (1989). Learning to teach without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91(2),191-198.
    Grossman, P. L. (1990). The making of a teacher: 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udmundsdottir, S. (1987).Learning to teach social studies:Case studies of Chris and Cathy.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Washington,DC.
    Gudmundsdottir, S. & Shulman, L. (1987).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ocial Studies.Scandinavian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arch,31(2),59-70.
    Haroonian, H. M. (1997).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social studies. Wisconsin: Wisconsin state Dept.of Public instruction press.
    Jadallah, E.(2000).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91(5),221-225.
    Jenkins, J. M. & Veal, M. L.(2002). Perspective teachers’ PCK development during peer coaching.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2(1),(EBSCOhost1-5).
    Lockwood, A. L. (1985). A place for ethical reason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he social studies,77,61-65.
    Lowenstein, E. A. (2003). Teachers transformed?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 on teachers' beliefs about citizenship and civics edu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2003).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63(11),AAT 3071162.
    Lowery, N. V. (2002).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knowledge in context:perparing elementary teachers to teach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102(2),68-84.
    Mark, R. (1990).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From a mathematical cade to a modified concep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2(3),31.
    Martorella, P. H. (2001).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3rd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Moteno, J. (1999).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velopm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teaching with comput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1999).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62(06),AAT 3017654.
    NCSS(1994).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eagoy, M. M. (1995).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recursion .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1995).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7(03),AAT 9622118.
    NCEE, 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1997) . Voluntary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In Economics.New York: 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Roise, T. B. (1999).The knowledge bases of expert teacher。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5(1), 39-55.
    Seixas, P.(2001).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studies.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4th ed.).(pp.545-565). New York: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iler, C. R. (1998). Spatial dynamics:An alternative teaching tool in the social studies.( ERIC digest ED415179).
    Silver, H., Strong, R., & Perini, M. (1997).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1) ,22-27.
    Stigler, J. (2001). Creating a knowledge base for teaching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6) ,6-12.
    Thornton, S. J. (2001). Educating the educator:Rethinking subject matter and metheds. Theory into Practice, 40(1) ,72-78.
    Parker, W. C. & Jarolomek, J. (1997).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10th ed).New Jersey:Prentice-Hall. (ERIC digest ED403208)
    Parker, W. C.(2001).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10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
    Sexias, P.(2001).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studies.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545-565.
    Peterson, D. C. (1995). Feedback system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attitud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95).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7(03),AAT 9623311.
    Rob W. (2002). Case study, case records and multimedia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31(1) ,109-127.
    Wanko, J. J. (2000). Going public: The development of a teacher educato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0).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62(01),AAT 3000635
    Weiyun, C. (2002). Six expert and student teachers’ view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using a movement approach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2(3) ,255-272.
    Willis, S. (2002). Creating a knowledge base for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6) ,6-11.
    Yin, R. K. (198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