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佩怡
論文名稱: 消失的優勢? 彈性的生存?後2000年華語流行音樂市場中的ABC歌手
指導教授: 蔡如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ABC歌手彈性公民權彈性身分王力宏黃立成MACHI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流行音樂長久以來受到美國文化影響,90年代在跨國公司進駐的背景下,1992年出道的L.A. Boyz帶起美式嘻哈舞曲,在當時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政治環境下,他們英文夾雜台語的舞曲大受台灣人歡迎,也帶動了當時華語樂壇的ABC熱潮。在當時,ABC歌手被唱片公司建構出的優勢有兩種:一種是人際資本的優勢,一種是文化資本的優勢。符合90年代台灣唱片市場力求國際化的背景,ABC歌手的跨文化背景深受喜愛,ABC歌手成為外來曲風輸入的中介者,後續出道的李玟、陶喆也成為R&B曲風的代表人物。尤其在1998年李玟成為台灣流行歌手進軍美國市場的先驅後,ABC歌手的聲勢達到最高點。

    2000年初期仍可見到唱片公司為市場注入ABC新血的嘗試,但隨著唱片公司試圖推動的美聲團體(Beauty 4、Tension、蜜雪薇琪)一個個消失,2000年初期聲勢較高的的ABC歌手潘瑋柏、許慧欣又多以翻唱韓國歌曲為主,ABC歌手所具有的美式文化背景似乎已經無法支撐他們在華語市場生存。此外,筆者研究發現2000年後,華語流行音樂市場中ABC歌手的數目開始減少,甚至許多ABC歌手並不以「ABC」為宣傳標籤。ABC歌手被建構出的優勢是否消失了?另外,經歷過ABC歌手美好的90年代時期的王力宏與黃立成,各自在2000年後推出了探討自己身分認同的音樂作品。王力宏在2000年作出〈龍的傳人〉的身分宣稱,並在2004年自創「Chinked-out」中國嘻哈風格;黃立成則是在2003年以嘻哈團體「MACHI」的形式重回華語樂壇,並宣示身為「台灣之子」的認同。

    本研究以Aihwa Ong的「彈性公民權」(Flexible Citizenship)為理論基礎,探討王力宏與MACHI如何在2000年後的華語市場透過彈性的身分認同進行跨國移動,為自己找出新的生存模式。研究發現兩者所連結的身分想像因應了當時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流行音樂市場環境,而兩者都試圖創造出新的身分想像讓自己被納入當地市場。王力宏透過跨國公司的資源以及官方關係的鞏固,以模糊的「巨龍」、「華人」符號順利的進入中國市場。黃立成則是以深具台灣意識的宣稱與跨國的人際關係網絡資源進行「MACHI」品牌的企業化。但這種透過不斷宣稱以求被納入的過程,也顯示出了ABC意義在當今台灣社會的轉變。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90年代與2000年後—從兩位ABC歌手的發展軌跡說起 1 第二節、 受美國影響的台灣流行音樂:60-80年代 3 第二章 90年代華語樂壇的ABC風潮 6 第一節、20世紀台灣唱片圈:商品化、企業導向、國際化的90年代 6 一、唱片市場的國際化:從跨國公司的進入談起 6 二、 國際化的音樂人才與音樂風格 8 第二節、ABC藝人輝煌的90年代 10 第三章 兩千年後的ABC歌手 15 第一節、向國際發展的ABC藝人 15 第二節、2000年後…新一代的ABC代表? 20 第三節、「離散」概念應用在ABC歌手上的問題與「彈性公民權」 26 第四節、ABC歌手的彈性身分展演:尋找軌跡 28 第四章 王力宏:面向中國市場,召喚全球華人 35 第一節、 「巨龍甦醒」與全球化時代下的龍的傳人 36 一、 全球化時代新的「龍的傳人」意義 36 二、中國風的前哨 40 第二節、華人市場的鞏固:Chinked-out曲風與華語電影的演出 41 一、2000年後,周杰倫帶動華語流行音樂市場中國風的興起 41 二、 「Chinked-out」作為一個ABC對華語音樂國際化的想像 42 三、泛華人想像作為一種市場鞏固 43 第三節、 王力宏的彈性國族認同 47 一、台灣流行音樂被中國官方收編的脈絡 47 二、「政治正確,商演不斷」下王力宏的黨國意識演出 48 三、「政治正確」下,與台灣關係的鞏固 52 第五章 MACHI的在地化:不斷演變的身分認同 55 第一節、 2000年初期,台灣嘻哈音樂熱潮再起 55 第二節、 MACHI的市場區隔—2003年:拋棄ABC,鞏固台灣 57 第三節、 被質疑的台灣之子 61 一、本土台客掛與ABC掛的對立 61 二、 MACHI的辯護與批判性歌曲 65 第四節、 真對立還是假對立?「ABC式台客」新身分的出現 69 一、 ABC式台客形象的《殺手歐陽盆栽》 71 第五節、 MACHI的華裔與亞裔美國人認同 75 一、黃立行以「都市形男」電影角色進軍大陸市場 78 二、 MACHI的跨國網絡連結:另一種做音樂的方式 81 第六節、 小結:商業導向的身分認同 86 第六章 結論: 消失中的ABC優勢? 90 第一節、 透過「讓華語音樂更好」的宣稱拉攏市場 90 第二節、 彈性的身分建構作為創造利潤的工具 92 第三節、 歌迷對偶像身分認同的想像 93 第四節、 ABC消失了?So What? 97 參考文獻 99 附錄一、王力宏、MACHI影像及音樂相關產品時間表 105 附錄二、 翻唱韓國歌曲的ABC歌手及曲目 111

    Aziatix 官方網站http://www.aziatix.com/
    Bennett, A. (2001).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原書Bennett, A. (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Chai, K. J. (1998)Competition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English-Lanuage Ministry at a Korean Protestant Church In R. Stephen Warner, Judith G. Wittner(1998)Gatherings In Diaspora: Religious Communities and the New Immigration
    Dunn, A. (1993, April 05). Rapping to a Bicultural Beat : Dancing Trio From Irvine--the L.A. Boyz--Scores a Hit in Taiwan. Los Angels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93-04-05/entertainment/ca-19527_1_dancing-trio
    FUNG, A. Y. H.(2007.)”The emerging (national) popular music culture in China”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8:3, p426-437.
    Ho, Tung-hung (2009). Taike rock and its discontent.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 10:4, 565-584.
    Hsu, T. (2012, April 12). Jeffrey Huang: Stay Young, Be Humble & Take Risks [VIDEO], Taipei 543. Retrieved from: http://taipei543.com/2012/04/17/jeffrey-huang-stay-young-be-humble-take-risks-video/ . June 8, 2012.
    Hu, B. (2007, February 16). Column: Pop go the C-word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iaarts.ucla.edu/070216/article.asp?parentid=42893 . October 12, 2010.
    Kim, Ashley. (2010, Feburary 29). Can Asian American Be The Next American Idol? Global Post . Retrieved From http://www.globalpost.com/dispatch/news/regions/americas/united-states/120228/asian-american-idol-heejun-han-k-pop-photos
    Leeming, T. (2008, March 28). [The Vinyl Word]. Taipei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08/03/28/2003407461
    Min, Pyong Gap. (2000).The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Korean Immigrant Church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Min Zhou &James V. Gatewood (eds.) (2007). 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 (pp372-391).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egus, K. (1999). Music Genres and Corporate Cultures. New York: Routledge.
    O’Flynn, J. 2007. National Identity and Music in Transition: Issues of Authenticity in a Global Setting. In Ian Biddle & Vanessa Knights (eds.) Music,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Location: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Ashgate, Aldershot, 19-38.
    Ong, Aihwa. (1993). “On the Edge of Empires: Flexible Citizenship among Chinese in Diaspora.” Positions 1 (1993):745-778.
    RIT網站 http://www.rit.org.tw/
    Su, Z. (2010). Claiming diaspora: music, trans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Asian/Chinese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sai, E. (2008) Existing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Pop Stars, Publics, and Politics in Asia.
    In Beng Huat Chua and Koichi Iwabuchi (eds).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sing the Korean wav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Yang , Fang-chih Irene. (2008). “Rap(p)ing Korean Wave: National Identity in Question,” In Beng Huat Chua and Koichi Iwabuchi (eds). 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sing the Korean wav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1–216.
    Zhou, Min & James V. Gatewood. (2000). “Mapping the Terrain: Diversity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sian American Policy Review 9: 5-29.
    丁寶山(1998)。《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球化歷程與本土性轉變》。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力宏專輯周記(無日期)。取自:
    http://www.leehomwang.net/gointopg/journal/journal1.htm, 上網日期:2012年5月8日。
    力宏新專輯12月31日壓軸登場,要全世界聽見「Chinked-out」的感動(2004年12月16日)。取自:http://www.leehomwang.net/cgi-bin/news1/apeboard_plus.cgi?command=viewres&target=371, 上網日期:2012年5月8日。
    方美蓉(2007)。《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力宏 音樂愈進化,使命感愈強,2006年4月13日
    王祖壽(1992年10月16日)。〈從"小虎隊"到"洛城三兄弟" 團隊偶像 帶動流行風潮〉,《民生報》,運動天地11版。
    王智明(2006)。<回歸想像/想像「回歸」:張婉婷電影裡的離散政治>,《中外文學》,35[1]:59-86。
    成龍攜劉媛媛獻唱《國家》 王力宏製作(2009-03-02)。取自:
    http://www.fjsen.com/o/2009-03/02/content_3521.htm, 上網日期:2011年5月25日。
    朱易(2008年11月8日)。〈美國教會也刮“韓流”〉,《福音快報》。取自:
    http://www.cccoweusa.org/DispOneMessage.asp?txtOrgCode=CCEF&Category=10&I D=CCEF39760921309472&Page=28 ,上網日期:2012年5月5日。
    江芷稜(2009年12月30日),〈劉子千佔據華納 2年內小巨蛋開唱 甄珍現身為兒打氣明年志奪金曲新人獎〉,《聯合報》,星話題C2版。
    何中馨(2007)。〈跨界的知識傳遞-台灣奧美廣告學習經驗之個案研究〉。《地理學報》,47:59-83。
    何東洪、張釗維(2000)。<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張苙雲(編)《台灣產業研究》,3: 149-224。台北:遠流。
    何康國(2009年12月9日)。《臺灣音樂簡介》。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IKuiY26DvIcJ:info.gio.gov.tw/ct.asp%3FxItem%3D52781%26ctNode%3D4705+%E6%96%B0%E8%81%9E%E5%B1%80+%E5%9C%8B%E8%AA%9E%E6%AD%8C%E8%A9%9E%E4%B8%8D%E8%83%BD%E6%9C%89%E8%8B%B1%E6%96%87&cd=6&hl=zh-TW&ct=clnk&gl=tw,上網日期:2011年11月24日。
    李歐梵(2005)。《音樂的遐思》。新北市: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李靜怡(2005)。《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弘(2007年12月20日)。〈黃立成避談228 愛台網友嗆聲〉,《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dec/20/today-show7.htm, 上網日期:2012年5月10日。
    林佳宏(2004年6月25日)。〈 麻吉「五缺一」 照樣on line〉,《自由新聞網》。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jun/25/today-fshow1.htm,上網日期:2011年12月12日。
    林家芬(2008年1月23日)。〈麻吉遭禁4年 無緣賺人民幣 黃立成改名轉運 反攻大陸〉,《中國時報》。
    林浩立(2005),〈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台灣嘻哈文化的形成〉,《人類與文化》第37期,頁7-28。
    林淑娟(2004年8月17日)。〈黃立成:我是MIT 不是ABC〉,《自由時報》。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林雅琪(2008年9月30日)。〈休閒食品大玩本土味 台味行銷正拉風〉,《30雜誌》,取自:http://www.30.com.tw/Board/show.aspx?go=1366,上網日期:2012年4月2日。
    林蓮珍(2004年12月16日)。〈Chinked-out王力宏創流行樂壇新曲風〉,《中華日報新聞網》。取自http://www.leehomwang.net/cgi-bin/news1/apeboard_plus.cgi?command=viewres&target=379,上網日期:2012年5月10日。
    林積萍(2009)。〈論台灣一九七○年代通俗文化的集體想像〉,《東海中文學報》。台中:東海大學。
    侯檢、張磊(2009年3月4日),〈亞洲歌手進軍美國︰敗多勝少〉,《廣州日報》,B8版。
    施韻茹(2005)。《由節拍旋律到娛樂產品: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產銷結構轉變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弘廷(2012年3月25日)。〈時代在唱歌》之外—被忽略的嘻哈文化/饒舌樂的記憶〉,《文化研究月報》。取自:http://www.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126&JC_ID=572 ,上網日期:2012年4月2日。
    翁嘉銘(2007年3月21日)。〈R&B風潮」〉。取自:
    http://blog.chinatimes.com/wonwon/archive/2007/03/21/154510.html,上網日期:2011年10月23日
    袁世珮(2010年1月25日)。〈sorry sorry nobody nobody Korean music 台灣流行樂 處處高麗味〉,《聯合報》,星.com C5版。
    袁世珮(2011年8月9日)。〈網友全力支持 劉子千唸你成就歸功父親〉,《聯合報》,星火線C3版。
    袁世珮、何軒憶、梁玉芳(2005年12月27日)。〈用台語唱自己的歌 「就對了!」捍衛著作權 為阿妹抱不平 有人就會「出一隻嘴」〉,《聯合報》,相對論A10版。
    崔震東:周杰倫王力宏是索尼中國重要收入來源(2010年04月28日)。《鳳凰網財經》,取自
    http://finance.ifeng.com/money/special/2010fbszgmrb/20100428/2120322.shtml,上網日期:2011年 3月2日。
    張玉佩(2000)。〈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新聞學研究》,64: 73-102。
    張武宜(2011)〈改革開放30年中國流行音樂的集體記憶〉,
    張裕亮(2006)《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張蓉瑛(2008)。《華文流行音樂區域與都市形構及其治理》。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景和(2005)。《正統性的對戰:台灣嘻哈饒舌樂的音樂政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祥珍(2012年5月27日)。〈腔調特別!昔ABC歌手吃香 幾乎都紅〉,《TVBS新聞》。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etty0045520120527191739,上網日期:2012年6月28日。
    陳冠如(2006)。《「台客」-台灣社會的階級再生產與文化爭霸可能性》。國立台灣師範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崑福、陳景寶(2006年8月11日)。〈黃立成遭起訴 邱議瑩成目標 樂迷電話「關切」 服務處報警〉,《聯合報》,屏東縣新聞C2版。
    陳雪蓮、陳丹青(2011年05月06日)。〈一個“紅旗歌手”眼中的紅歌 劉媛媛:紅歌要唱到大家心裡去〉,《國際先驅導報》。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1-05/06/c_13861807.htm,上網日期:2011年1月20日
    麻吉大哥黃立成判決前聲明稿!(2007年5月4日)。《麻吉大崔 惟楷 賤人賤誌》。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fprinceluke/7045984,上網日期:2012年05月10日。
    傅雲鵬(2011年12月22日),〈黃立行《親密敵人》公映 揭秘全面升級三部曲〉,《中國經濟網》。取自:http://big5.ce.cn/gate/big5/fashion.ce.cn/mlc/201112/22/t20111222_22940998.shtml,上網日期:2012年6月10日。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圖書。
    曾慧燕(2000年03月16日)。〈李玟 接受芭芭拉華特絲專訪〉,《聯合報》,影視廣場26版。
    曾震宇(2008年10月9日)。〈索尼音樂中國區:與奧運的親密接觸〉,《新浪娛樂》。取自:http://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162946&cid=504418, 2012年5月12日。
    無作者(2009)。
    〈周敏教授系列演講〉,《當代中國研究》,第12期, 頁49-52。
    程紹淳(2010)。〈後冷戰時期文化的彈性資本積累:從台灣通俗文化工作者瓊瑤的創作軌跡談起〉,《新聞學研究》,105:45-84。
    黃立成放話選議員(2004年8月17日)。《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040817/1163808 ,上網日期:2011年10月20日。
    黃立行“橫空出世” 《杜拉拉》擔綱男一號(2009年07月31日),《Tom娛樂》。
    網址:http://yule.tom.com/2009-07-31/001Q/08436833.html,上網日期:2012 年6月10日。
    黃宗儀(2011)。〈中國南方「新流動女性」:女性發達史敘事與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想像〉,《中外文學》,40(4):121-155
    黃凱翎﹙2011﹚。《初探兩千年後「英倫搖滾」在台灣的歷史與市場》。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嵐伊(2010)。《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楊慈郁(2011年4月22日)。〈浙江禁唱37首歌?官方:禁播MV〉,《旺報》。
    葉龍彥(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博揚文化。
    熊培伶(2010年7月)。<台製中國風—流行音樂的中國再現分析>,「2010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嘉義縣民雄。
    臺灣經濟研究院(2008)。〈有聲出版事業經營狀況調查〉,《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案》。取自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45346&ct
    Node=3741,上網日期:2012年1月25日。
    劉文斌(2005)。《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問津堂。
    劉衛莉(2001年1月2日),〈B A D三頻男聲各司其職 三人高、中、低音唱腔搭配完美〉,《聯合報》,娛樂視窗26版。
    劉衛莉,〈BEAUTY.4向「辣妹」看齊二中二西「內在美」大不同〉,《聯合報》,影視廣場27版,2000/11/23
    劉衛莉,〈美聲團體興起 仙樂飄飄 「強力重拍」、「BEAUTY.4 」、「TENSION」恰似小小聯合國〉,《聯合報》,娛樂萬象29版,2000/11/07
    蔡如音(1996年8月),〈海外華人摘星夢 Boyz, babes &...>,《台灣光華雜誌》,頁58。
    鄭聖勳(2009)。〈假黃立行──台灣型塑中國風之探討〉,「根源與路徑:2009文化研究年會」圓桌論壇文章。台灣,台北。
    盧開朗,(2010)。《翻唱曲的政治經濟學—改自韓國曲的國語歌曲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周昭平(2000)。〈全球化與區域化的潮流之下,台灣唱片公司的華語歌曲 產製策略分析〉。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蕭蘋、周昭平(2002)。〈華語區域市場中跨國與獨立唱片公司的產製策略比較分析〉,《中山管理評論》,9(4),中山大學,頁567-593。
    賴以瑄(2011)。〈國家、無線電視台、製作人:台灣電視戲劇節目跨國產的形成(1989-1992年)〉,《新聞學研究》,107:133-172。
    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 台北:五南圖書。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 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羅旦兮,〈李玟美國歌壇初試啼聲 新歌發表令媒體驚艷〉,《聯合報》,綜藝焦點25版,2000/01/22
    蘇俊隆(2010)。〈他們的「義氣」—清代秘密會黨與《頭名狀》、《艋舺》〉,《歷史教育》第16期,61-82
    鐘傑聲(2008)。《後殖民之歌:台灣流行音樂的中國風》。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鐘傑聲,2008後殖民之歌:台灣流行音樂的中國風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鐘墉(2010)。《聽見「中國風」:華語流行音樂之論述分析2000-2010》。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