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孟倩
論文名稱: 頹廢文學之視覺化設計應用—以平面海報設計為例
指導教授: 梁桂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頹廢派唯美頹廢主義新感覺派創造社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1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西方國家於十九世紀末的不安社會中,對於理性主義不再信奉,反之重視心靈層面的主觀感受,而「頹廢主義」便由此生根。日本在大正年間,受到西方文學的感染,文學創作上成立了頹廢唯美派,以及後期受到關東大地震影響的「新感覺派」,兩者前後與西方的頹廢主義一同影響至中國。中國在五四年間成立的「創造社」受到頹廢派的影響最具代表性,而在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覺派」的成立,也將頹廢主義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近代台灣小說中,有許多性別跨界與女權重整的議題,都是在頹廢主義精神的延續下而衍生的時代產物。
    頹廢文學主張不斷創新與批判過去,並且為各時代、各種文化遭受壓抑的情緒發聲,而富有著現代性與獨特的文學特性,尤其在價值觀充斥著表面的偽善時代,更提醒人類檢視自我心靈,用醜陋、真實淨化社會。本研究試圖將頹廢文學內容視覺化,以海報設計為案例,透過圖像的刺激傳達文學所要表現的意涵,以達到頹廢主義的精神與目的。研究過程中,本研究將各時期的頹廢文學彙整,分析出其創作特性和哲學思維。秉持著哲學思維,從頹廢文學裡擷取出符合創作特性的詞彙,與海報主題的聯想詞彙相互刺激,並進行圖像的習作演練,最後再由一主題的圖像融合作為縱向思考的素材,進而完成作品。
    這次頹廢文學圖像化的實驗中,筆者透過海報的平面構成營造出頹廢文學的氛圍,圖形符號就如文學中的文字詞彙,貼切適合的符號具便能深刻傳達出影響力極大的符號義。引起觀者痛感與心靈共鳴的視覺設計,與頹廢文學的感染力也是相當的。

    In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people no longer believed in realism; instead, people start to pursue their spiritual feeling. The decadent therefore became the product under this turbulent society. In the 1910s of Japan, literary creation trended to be decadent and aesthetic due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 literature. After that, Kanto Earthquake stimulating the occurrence of new sensation school. Since then decadent aestheticism and new sensation school together brought unusual impacts towards China, and Creation society, established in the May Fourth, w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lub influenced by the decadent; besides Shanghai new sensation school was also founded in the 1930s of China, fully performed the intrinsic thoughts of the decadent. There were many topics of cross gender and sexuality and feminism can be read retrospectively in the contemporary Taiwanese novel as a derivative of the decadent.
    The decadence literature is an idea that keeps on creating and criticizing the pass, and can be defined as an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suppressed people, enriching of modernity and unique style; it also reminds people to introspect themselves and make this society better by reflecting the reality of lives especially in this canting world. This research takes poster design as a medium to visualize the decadence literature, spreading the central spirit of this kind of literature by image.
    This research integrated the decadence literature from different ages, analyz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philosophic thoughts. Moreov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re further used as creating ideas, associating with the topics of posters; the idea-image combination was formed as the final piece.
    In this experiment of the decadence literature visualizing, the author tried to construct the atmosphere of decadence literatures by using the poster compositions. The images just like the vocabularies of the literature. The appropriate signifier can express the signified deeply with the enormous influence. Therefore, the affect of visualized designs that can make the viewer feel painful and resonated are equal to the decadence literature.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錄V 圖表目錄VI 第一章、緒論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動機1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2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3 第二章、文獻探討4 2-1 何謂頹廢派4 2-2 頹廢思潮的興起6 2-2.1 西方唯美頹廢派6 2-2.2 頹廢思潮的東移(日本的頹廢思潮)10 2-2.3 五四時期創造社12 2-2.4 三十年代的新感覺上海派14 2-2.5 近代臺灣女性作家的頹廢浪潮16 2-3 頹廢派的哲學思維18 2-3.1 為藝術而藝術18 2-3.2 反科學的非理性表現 19 2-3.3 以醜為美的審醜觀21 2-3.4 現代性22 2-3.5 反英雄觀23 2-3.6 危機意識24 2-3.7 對性的態度25 2-3.8 消極意義與積極的意義26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策略28 3-1 創作理念28 3-2 創作策略28 3-3 頹廢文學創作特性之案例分析30 3-4 創作實驗47 3-4.1 主題擬定47 3-4.2 詞彚聯想與圖像習作48 第四章、設計實作70 第五章、研究結果與建議93 5-1 結論93 5-2 後續研究與建議95 參考文獻96 圖表目錄 圖表 1研究流程說明圖3 圖表 2創作策略流程說明圖29 圖表 3現代女性的模型36 圖表 4現代女子腦部細胞的一切37 圖表 5主題擬定流程說明表47

    Charles Baudelaire(波特萊爾)(1977)。惡之華(杜國清譯)。台北:夏林含英。
    Fredric Jameson(詹明信)(1994)。現代主義與帝國主義。香港:牛津出版社。
    于小植(2002)。傳承與變奏—《田園的憂鬱》與《沉淪》之比較。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52-56。
    王文英(1999)。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方仁英(2007)。論郁達夫小說中的疾病現象。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7-6,57-60。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1999)。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ternational Chinese edition。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编輯委員會(1982)。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北京市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史炎(1934)。航線上的音樂。婦人畫報,21,8。
    本間久雄(1972)。歐洲近代文藝思潮。台北:普天出版社。
    吉田精一(1997)。現代文學日本史。東京都:筑摩書房。
    西鄉信綱(1979)。日本文學史(佩珊譯)。香港:生活.讀書.新知。
    李今(1998)。頹廢文化的遺留—關於穆時英小說中頹廢女人的形象和意象。現代中文文學學報,2,95-120。
    李今(2000)。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沈文凡、閆雪瑩(2006)。日本新感覺派及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日本學論壇,2,24-31。
    李昂(2006)。迷園。台北:麥田。
    李歐梵(1996)。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市:麥田。
    李歐梵(2001)。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市:允晨文化。
    佐藤春夫(2001)。田園的憂鬱(吳樹文譯)。語文世界(初中版),10,18-19。
    林少陽(2005)。“文"與“現實"—由東京新感覺派、上海新感覺派至當代香港小說的一個探索譜系。現代中文文學學報,7:2,63-80。
    邱妙津(2003)。鱷魚手記。台北市:時報文化。
    金春平(2007)。論新感覺派都市敘事的差異性。名作欣賞,24,128-131。
    林崇慧(2005)。論頹廢文潮之特性。華岡外語學報,12,91+93-109。
    周錦(1976)。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市:長歌出版社。
    郁達夫(1977)。郁達夫選集。台北市:黎明文化。
    袁可嘉(1993)。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陳子善(2001)。摩登上海:三十年代洋場百景。桂林:廣西師範出版社。
    許秦蓁(2000)。租界區與殖民地—新感覺派作家筆下的城/鄉。育達研究叢刊,1,120-132。
    郭海榮(2006)。「一位敏感的都市人」:論劉吶鷗的都市小說創作。中州學刊,5,259-263。
    彭小妍(2006)。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121-148。
    曾長生(2006)。為藝術而藝術的波特萊爾—堪稱現代主義的祖師爺。藝術欣賞,2:6,16-21。
    解志熙(1998)。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董健(1996)。田漢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劉乃慈(2000)。海派文學的自內解殖。問學集,10,34-44。
    劉亮雅(1999)。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28:6,109-134。
    趙禮、徐京安(1988)。唯美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穆時英(1993)。紅色的女獵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蕭同慶(2000)。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羅顯勇(2003)。台灣同性戀小說敘事策略的變遷。華文文學,4,47-5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