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佩宜
Lin, Pei-Yi
論文名稱: 大稻埕飲食文化研究
指導教授: 葉振富
Ye, Zh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大稻埕酒樓咖啡廳小吃臺灣文學飲食散文
英文關鍵詞: Dadaocheng, coffee shops, restaurants, snack, Taiwanese literature, diet pros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09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7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稻埕臺北舊城區,曾經是日治時期臺灣人商業活動最熱絡的地區,其中飲食習慣文化隨著政權轉移、風俗文化而變遷,商業活動多而金錢交易熱絡,相對地飲食需求便大增,逐漸形成特殊的飲宴文化,飲食場域空間與料理提供知識分子文學能量,與文學發展有不可切割的關聯性。
    本論文將以大稻埕區域為範圍,從清末時期以來大量閩南移民帶來的閩南飲食文化談起,論述日治時期酒樓飲宴場域提供臺灣政商官紳交流而產生的大量古典漢詩作品,內容多宴飲場面、詩社集會、文人藝妲唱酬之作。日治中期臺灣知識分子留中或留日,受到新思維、新文化影響,民族意識、民族自決的覺醒,商業經濟重鎮的大稻埕,更是臺灣新文化的發源地,此時江山樓經理人郭秋生成立「南音」提倡臺灣話文、蓬萊閣經理人陳水田,支持臺灣「風月報」刊行保留臺灣文化,大稻埕酒樓可說是臺灣文學演進的縮影。
    戰爭期間,受日本飲食西化因素影響,臺北引進咖啡廳成為文化沙龍,結合臺灣料理的山水亭提供文人聚會並成立「啓文社」協助《臺灣文學》雜誌出版;成立厚生演劇會,演出張文環小說改寫而成的《閹雞》一劇,造成轟動。臺灣光復之後隨著國民軍政府來臺的大陸作家以懷鄉主題形成飲食文類之影響,大稻埕沒落舊城區的臺式古早味飲食成為臺籍作家書寫對象,用以懷想臺北舊城區興衰、社會風俗。本論文以時間為縱軸,飲食文化變遷為橫軸,綰合臺灣文學發展,探討飲食場域、料理與文化、文學發展的相互關聯。

    Dadaocheng, an old Taipei city, used to be the most popular business area for Taiwanese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The dietary culture, in particular, became difference throug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regime and customs. The increased business activities also improved cash flow; in other words, the dietary needs steeply grew and the dietary habits gradually formed a special feast culture. The intellectuals were provided with some food for thought in the realm of dining places and the art of cuisine, which built a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area of Dadaocheng, starts from the southern Fujian dietary culture brought by 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presents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written by bureaucrats, capitalists, celebrities and intellectuals in the high-class restaurants and banquet areas during the period Japanese rule. The content of those works features feasting scenes, poets’ gatherings, and ballads from geishas and literati. In the middle of the Japanese rule,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who once studied abroad in China or Japan, were affected by new thinking and new culture as well as the awakening call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Dadaocheng, in the center of business and economy, became the birthplace of Taiwan’s new culture. At that time, the manager of Kang San Lau, Qiusheng Guo, established the "Southern Voice" to promote the Vernacular Taiwanese, and the manager of Penglai Pavilion, Shuitian Chen, supported the publication of Taiwan's "Fengyue" newspaper to preserve Taiwanese culture. It is no exaggerated to say that the restaurants in Dadaocheng can be seen as the evolu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microcosm.
    During the wartime, Taipei wa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Japanese dietary and introduced coffee shops becoming cultural salons. Shanshuiting, combined with Taiwanese cuisine, provided a place for literati gatherings and set up a "Qiwen" club to arrange the publication of "Taiwan Literature" magazines; also, set up Kosei Theater Society and staged “Castrated Chicken” which was adapted from Wenhuan Zhang 's novels. The result of "Castrated Chicken" drama caused a sensation. After Taiwan Retrocession, writers who came to Taiwan with National Military Government influenced dietary literature with their nostalgic feelings. Taiwan traditional food, located in old towns in Dadaocheng, became the topics for Taiwanese writers. To experience the rise and fall of old Taipei city and social customs, this thesis takes time as the vertical axis and the change of dietary culture as the horizontal axis, integ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explore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dietary fields, cuisine, and cultural and literary development.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時空範圍、研究內容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18 第貳章、 大稻埕歷史變遷與飲食文化的關係 21 第一節、 清咸豐年間—大稻埕移民來源與閩南飲食文化 21 第二節、 清末到日治前期—大稻埕貿易與飲宴變化 28 第三節、 日治後期至戰後—多元料理的飲食文化沙龍 36 第四節、 戰後迄1960年—公共食堂、酒家 41 第五節、 1960年代迄今—臺菜餐廳、各省風味小吃 46 第參章、 大稻埕酒樓與臺灣漢詩、新文學變遷關係 51 第一節、 「江東春蓬」四大旗亭經營概況介紹 52 第二節、 大稻埕酒樓旗亭重要事件、文學活動 73 第三節、 藝妲文化 76 第四節、 酒樓文化與臺灣文學轉變的關聯 79 第肆章、 大稻埕之山水亭、波麗路與新文藝的關係 95 第一節、 山水亭與臺灣新文藝 96 第二節、 波麗路與臺灣新文藝 109 第三節、 日治後期臺灣新文學中大稻埕書寫 114 第伍章、 大稻埕飲食在當代飲食散文書寫中的表現 123 第一節、 大稻埕小吃聚落成因 125 第二節、 大稻埕小吃聚落 128 第三節、 飲食散文中大稻埕飲食相關書寫 142 第陸章、 結論 174 【參考文獻】 182

    一、專書

    TRAVELER Luxe旅人誌編輯室
    《臺北大稻埕,遇見舊城新風景》,臺北:墨刻出版社,2016年11月
    又吉盛清
    《臺灣今昔之旅—臺北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王宣一
    《行走的滋味》,臺北:皇冠出版社,2014年4月
    《小酌之家:巷弄裡的美味》,臺北:如何出版社,2011年
    王詩琅
    《艋舺歲時記》,臺北:海峽學術,2003年3月
    文可璽
    《臺灣摩登珈琲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前衛出版社,2014年6月
    余美玲
    《臺灣古典詩選注—飲食與物產》,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0月
    周惠民
    《飲膳佳會 : 餐桌上的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1月
    佐倉孫三
    《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05月
    吳瀛濤
    《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月
    吳美枝
    《臺北珈琲:人文光影紀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11年7月
    林文月
    《飲膳雜記》,臺北:洪範出版社,1999年4月
    林明德
    《味在酸鹹之外・臺灣飲食踏查》,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 會,2016年6月
    林二少
    《舌尖上的臺灣小吃》,臺北:臺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林久三
    《臺灣料理之琹》,臺灣:里村榮,1912年
    唐魯孫
    《天下味》,臺北:大地出版社,1982年11月
    《酸甜苦辣鹹》,臺北:大地出版社,1982年12月
    徐逸鴻
    《圖說清代臺北城》,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11年9月
    翁聖峰
    《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1月
    施懿琳等編
    《臺灣文學百年顯影》,臺北:玉山社出版社,2003年10月
    陳芳明
    《臺灣新文學史上、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2月
    陳玉箴
    《大碗大匙呷飽未?》,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4年6月
    陳惠雯
    《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臺北:博揚出版社,1999年7月
    陳柔縉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臺北:時報出版社,2009年
    舒國治
    《臺北小吃劄記》,臺北:皇冠出版公司,2007
    莊展鵬、王明雪等編
    《臺北歷史散步・艋舺、大稻埕》,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2月
    莊永明
    《臺北老街》,臺北:時報出版社,2012年9月
    《大稻埕逍遙遊》,臺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發行,2007年4月
    《臺北人物誌第壹冊》,臺北:政府新聞處,2000年11月
    《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臺北:文獻委員會,1997年05月
    許麗芩
    《百年迪化風華》,臺北:策馬入林文化事業公司,2011年12月
    許俊雅編校
    《梁啟超遊臺作品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01月
    彭瑞金等編著
    《臺灣文學步道》,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
    焦桐
    《味道臺北舊城區》,臺北:觀光傳播局,2016年12月
    《味道福爾摩莎》,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16年12月
    焦桐主編
    《臺灣飲食文學Ⅰ》,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3年2月
    《臺灣飲食文學Ⅱ》,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3年2月
    《2015臺灣飲食文學》,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16年3月
    葉石濤
    《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出版社,2000年10月20日再版
    葉龍彥
    《臺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06月
    張恆豪
    《臺北人物誌--第貳冊》,臺北:臺北市新聞處,2000年11月
    張恆豪編
    《張文環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02月
    楊昭景等著
    《醇釀的滋味:臺灣菜的百年變遷與風貌》,臺北:墨刻出版社,2017年01月
    黃武忠
    《美人心事》,臺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08月
    黃美娥
    《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 月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文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國家圖書館,2013年12月
    章子惠編
    《臺灣時人誌》,臺北:國光出版社,1947年
    逯耀東
    《寒夜客來︰中國飲食文化散記之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02月
    趙莒玲
    《臺北古街漫遊》,臺北:知青頻道出版社,1999年01月
    趙榮光
    《中國飲食文化概論》【電子書】,北京:高等文化出版社,2003年
    蔡敦祺
    《臺灣風物志》【電子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鄭清文等編著
    《文學之路》,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98年6月
    蔣竹山
    《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4年
    鍾怡雯
    《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Ⅰ》,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後土繪測:當代散文論Ⅱ》,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韓良露
    《臺北回味》,臺北:皇冠出版公司,2007年
    蕭秀琴
    《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9年04月
    劉克襄等
    《出發,散步去—逛老街,發現城市的另一張臉》,臺北:時周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

    二、學位論文

    王渝婷
    《焦桐與「飲食」雜誌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
    李淑郁
    《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
    林杏娟
    《韓良露飲食書寫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2008
    徐耀焜
    《舌尖與筆尖的對話-臺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7
    許曉芳
    《焦桐飲食書寫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1
    陳韻如
    《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1929~1937)》,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黃美鳳
    《林文月散文飲膳經驗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論,2008
    黃芳儀
    《林文月飲食文化觀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2013
    張瓊宇
    《焦桐飲食散文書寫所呈現的文化面向》,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2014
    張婉琳
    《文化場域變遷及其對臺灣文學的影響──以臺北都市空間轉化為探討核心》,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
    鄭淑娟
    《臺灣飲食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2006
    劉書甫
    《臺灣飲食散文的當代表現》,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2
    戴文心
    《製造歡樂的消費空間---「江山樓」及其相關書寫的文學/文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2010

    三、期刊論文

    作者不詳
    〈山水亭をほめるの記〉,《臺灣婦人界》,1938年(昭和13年)10月1日,頁105
    作者不詳
    〈結納の取交はしから結婚披露宴迄の諸費用調べ〉,《臺灣婦人界》,1936年(昭和11年)11月3日,頁89-104
    丁毓玲
    〈泉州傳統節日飲食與傳播〉,《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0屆,2008 年09月 01日,頁327 – 333
    王璇
    〈臺灣皇民化運動時期的兩種文化選擇——對陳芳明“皇民化文學”定義的商榷〉,《華文文學》145期,2018年2月,頁74-80
    王鴻泰
    〈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卷3期,2000 年09 年01日,頁1 – 48
    石婉舜
    〈「厚生演劇研究會」初探〉,《臺灣史研究》,7卷2期,2000年 12 月 01日,頁95 - 115
    石婉舜
    〈展演民俗、重塑主體與新劇本土化-1943年《閹雞》舞臺演出分析〉,《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2期,2016年04年 01日,頁P79 - 131
    江怡靜
    〈魅力臺北城-前臺北市文化局長談城市文化產業政策藝術欣賞〉,《藝術欣賞》3卷2期,2007年04月01日,頁15–20
    池進、陳秋萍
    〈論閩臺飲食文化的形成與相互影響〉,《臺灣農業探索》2009卷2期,2009年04 月30日,頁32 - 35
    朱雙一
    〈西川滿殖民文化的後殖民解讀〉,收錄在《臺灣文學思潮與淵源》,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頁91-109。
    何寄澎
    〈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臺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年2月,頁191-206。
    余育婷
    〈風雅與風流: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風雅觀〉,《成大中文學報》37期,2012年06月 01日,頁133 – 158
    余舜德
    〈政治經濟變遷下的夜市小吃:以臺北盆地的個案爲例〉,《中國飲食文化》13卷1期,2017年04月,頁7-34
    宋祝平
    〈閩菜臺菜一家親〉,《炎黃縱橫》,2008年05年05日
    宋光宇
    〈1920 年代迎神賽會與臺北商業體系的形成〉,《宗教哲學季刊》第62 期,2012年12月,頁113 – 147
    〈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4月,頁291-336
    李貴榮
    〈臺灣菜的演進與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6卷1期,2000年02月01日,P28 – 32
    李信夫、陳慧俐
    〈臺灣菜烹調技術溯源〉,《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8卷4期,2002年11月,頁25-30
    李芳、吳懿曈
    〈中國現當代飲食散文文化意蘊淺析〉,《中華文化論壇》,2015年10月,頁87-92
    李秀娥
    〈臺北霞海城隍廟與八大軒社〉,《臺北文獻》直字157,2006年9月,頁47–93
    李根源
    〈大稻埕寺廟記〉,《臺北文物》2卷3期,1953年11月,頁78-82
    吳瀛濤
    〈江山樓、臺灣菜、藝妲〉,《臺北文物》7卷2期,1958年07月30日,頁25-30
    〈稻江百業雜談〉,《臺北文物》8卷1期,1959年04月,頁93-94
    宗沅
    〈泉州的海味小吃〉,《福建鄉土》,2006年6期,頁8-9
    林承毅
    〈臺北市大稻埕地區茶商歷史與信仰之研究〉,《臺灣民俗藝術彙刊》1期,2004年10月01日,頁45 - 55
    林衡哲
    〈大稻埕的文化黃金時代(1921-1947)〉,《民主視野》,2013年06月,頁90-99
    邱啓新
    〈新自由主義治理下之本土消費地景轉型:士林夜市與建成圓環更新比較〉,《輔仁大學藝術學報》3期,2014 年07 月01日,頁1 – 15
    周勝方、洪久賢
    〈從「吃飽沒?」到「好吃嘸?」-臺灣飲食文化變遷與發展之探析〉,《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2屆,2011年11月,頁525-555
    周智武
    〈臺灣的開發與飲食文化的變遷〉,《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1卷4期,2006 年12月30日,頁1-4
    柯志明
    〈殖民經濟發展與階級支配結構-日據臺灣米糖相剋體制的危機與重構(1925-194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卷,1992年,頁195-258。
    徐秀慧
    〈1930年代臺灣“文學大衆化”論述及其創作實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年04月,頁100-110
    翁雲霞
    〈餐飲之旅:圓環的飲食文化.人和園雲南菜〉,《鄉間小路》23卷06期,1997年06日,頁44-45
    陳徵毅
    〈梁啟超旅臺始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58期,2012年02月01日,P34-39
    殷寶寧
    〈創意街區、飲食文化與都市再生:臺北市大稻埕迪化街美食地景與文創轉向〉,《文資學報》2016年12月,頁29-66
    郝譽翔
    〈婉轉附物,惆悵切情____論林文月《飲膳劄記》〉,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12月,頁513-542
    魚夫
    〈繁華落盡見真淳 亞細亞ホテル─大千百貨〉,《臺北畫刊》584期,2016
    年9月,頁52-53
    〈蔣渭水也曾去的酒家 再現蓬萊閣輝煌風華〉,《臺北畫刊》588期,2017
    年1月,頁56-57
    曹介逸
    〈大稻埕雜談〉,《臺北文物》5卷 2~3 期,1957年 1月,頁82-85
    陳玉箴
    〈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15卷3期,2008年09月,頁139-186
    〈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臺灣史研究》第 20 卷第 1 期,2013年3月,頁 79-125
    〈政權轉移下的消費空間轉型: 戰後初期的公共食堂與酒家(1945-196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9期,2013年5月,頁183-230
    〈傳播領域的飲食文化研究:「煮吃師傅」口述史與社會記憶〉,《傳播研究與實踐》第7卷第1期,2017 年 1 月,頁 265-290
    陳貴凰、黃穗華
    〈呷飽、呷好、呷巧、呷健康-臺灣辦桌菜單品項演變之研究〉,《餐旅暨觀光》8卷2期,2011年06年01日,頁97-126
    陳君玉
    〈大稻埕的舊市場──一、引言‧二、古時的舊市場‧三、我所認識的舊市場‧四、東側翻建後的舊市場〉,《臺北文物》第7卷第3期,1958年 10
    月,頁36~40
    陳英仕
    〈論「藝妲之家」與日據時期大稻埕之地方人文和藝妲文化〉,《臺北文獻》173期,2010年,頁37-73
    陳其澎
    〈移植的空間‧移植的認同:臺北市的味覺地圖〉,《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去國‧汶化‧華文祭:2005 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 》,2005年1月,頁1-19
    郭中端、掘迅憲二著,卞鳳癸翻譯
    〈從圓環小吃話圓環今昔〉,臺北文獻 (直字) 110期,2014年12月,頁145-153
    許麗芩
    〈老街區的青春進行曲 重回大稻埕的風華年代〉,《臺北畫刊》597卷,2017年10月,頁10-19
    焦桐
    〈品味新文創與老滋味—走逛迪化街,收藏臺北好味道〉,《臺北畫刊》588卷,2017年1月,頁52-53
    黃子平
    〈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04月,頁58-63
    曾品滄
    〈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卷4期,2010年12月,頁1-55
    〈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 (1895-1911)〉,《中國飲食文化》7卷1期,2011年,頁89-142
    〈鄉土食和山水亭:戰爭期間臺灣料理的發展1937-1945〉,《中國飲食文化》9卷1期,2013年04 月01日,頁113–156
    〈懷念我的大稻埕生活--洪陳勤女士訪談錄洪陳勤〉,《國史研究通訊》,2013年12日,頁137-149
    〈人間天堂蓬萊閣—臺菜名師黃德興先生口述歷史〉,《臺北文獻》193期,2015年09月,頁155-182
    〈人生百味酒家菜—臺菜名師黃德興先生口述歷史(續)〉,《臺北文獻》195期,2016年03月,頁67-101
    〈烽火城市裡的清涼地──淺談日治末期的臺灣料理屋山水亭〉,《中央研究院週報》1584期,2016年09月29日,頁1-2
    〈「臺北早期飲食記憶」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附錄〈「黃德忠總舖師—一甲子百味人生〉,《臺北文獻 (直字) 195期》,2016年03月,頁1-42
    〈日治時期臺灣菜譜的演進與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3期,2018年9月,頁43-82
    〈江山樓與臺灣料理〉,《臺灣學通訊》第111期,2019年5月27日,頁26
    張文薰
    〈評論家/小說家的雙面張文環-以藝妲·媳婦仔問題為中心〉,《臺灣文學學報》3期,2002年12月01日,頁209 – 228
    梁雅惠
    〈曰治時期博覽會中「臺灣喫茶店」之硏究〉,《史匯十四卷》,2010年09月,頁111-134
    葉思諾
    〈延平北路|從仕紳到庶民的生活場域〉,《臺北畫刊》597卷,2017年10月,頁30-33
    〈建成圓環--臺灣小吃文化精神地標〉,《臺北畫刊》597卷,2017年10月,頁34-37
    黃得時
    〈城隍的由來和霞海城隍廟〉,《臺北文物季刊》2卷3期大稻埕專號,1953年11月15日,頁83-94
    〈大稻埕發展史—古往今來話臺北之二〉,《臺北文物季刊》2卷1期,1953年11月15日,頁81-94
    張玉欣
    〈臺北飲食文化初探〉,《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9卷1期,2003年02月,頁35-42
    〈飲食雜文—臺灣菜的味道〉,《料理臺灣》第七期,2013年01月,頁116-121
    溫振華
    〈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師大歷史學報》6期,1978年05月01日,頁245 – 270
    楊秀萍
    〈辦桌食趣〉,《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6卷2期,2000年05月01日,頁21–25
    蔡明志
    〈臺灣公眾飲酒場所初探:1895-1980s〉,《中國飲食文化》7卷2期,2011年07 年01日,頁121-167
    蔡蕙蘋
    〈戰時的漢文期刊〉,《臺灣學通訊第85期--報紙》,2015年01月29日,頁10-11
    潘妤梵
    〈觀看與張口:淺談舒國治記食散文《臺北小吃劄記》、《窮中談吃》〉文化研究雙月報》144期,2014年05月,頁70-76
    橫路起子
    〈日治時期臺灣江山樓的飲食文化初探〉,收錄在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公
    司,2010年08月27日
    賴奕倫
    〈日據時期東洋風席捲而來的現代性表現--論王詩琅小說的權力空間辯證〉,《臺北師院語文集刊》9卷,2004年11月,頁157-179
    嚴紀華
    〈臺北城的文學地景─從殖民都市到現代城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12年04月,頁 45-62
    鍾怡雯
    〈記憶的舌頭___美食在散文的出沒方式〉,收錄在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___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9
    年12月,頁488-508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夜市文獻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148期,2004年6月,頁1-43
    〈大稻埕耆宿座談會〉,《臺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1953年11月,頁2-12
    〈「追憶臺灣第一街-臺北延平北路」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199期,2017年03月,頁次1-34

    四、報紙資料
    《臺灣資料剪報系統》http://192.192.13.206/cgi-bin/gs/pgsweb.cgi?o=dclip
    《臺灣日日新報》,漢珍知識網—報紙篇:http://0-oldnews.lib.ntnu.edu.tw.opac.lib.ntnu.edu.tw/cgi-bin2/Libo.cgi?)
    《全文報紙資料庫(原名聯合知識庫)》
    http://0-udndata.com.opac.lib.ntnu.edu.tw/ndapp/Index?cp=udn

    五、網頁資料
    1、《臺灣通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23792
    2、《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3_00002912
    3、《高傳棋、林虹伶—〈流轉的時光,看見大稻埕〉,閱讀臺北主題網》eading.gov.taipei/ct.asp?xItem=48800&CtNode=5270&mp=100021
    4、《臺北e大—見證大稻埕風華》 "http://elearning.taipei/elearn/course/view.php?id=287、"
    5、《臺北e大—大稻埕的故事》"http://elearning.taipei/elearn/course/view.php?id=1043"
    6、《故事臺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0Dp9dYX1Y
    7、《臺北市立文獻館—續修臺北市志》http://www.chr.gov.taipei/cp.aspx?n=EEBCFC3935F53838&s=A6C69860B79B30A3
    8、《【民視臺灣學堂】臺灣趴趴走:魚夫領路!蔣渭水生前去的酒家「蓬萊閣」 2017.04.03—魚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79pfnWAhQ
    9、《稻江河畔蓬萊閣—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18&v=PAVH4PVWsLM
    10、《典藏臺灣》,https://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2703/1.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