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湯禮安
Tang, Li-An
論文名稱: 高中體育班學生實施生涯規劃課程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Implementing a Career Planning Course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thletes
指導教授: 掌慶維
Chang, Ching-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體育班生涯規劃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Career Planning, Action Research, Student Athlete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4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探討生涯規劃課程融入高中體育班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變化,旨在了解高中生體育班實施生涯規劃課程之歷程,觀察學生參與生涯規劃教學課程前、中、後的改變,並探討生涯規劃課程實施對學生的影響,以及教師在參與生涯規劃行動研究後的建議。本研究以106學年度基隆市XX高職體育班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該所學校每班上課人數約為25至30人,其中參與本研究之體育班學生男生有12位,女生則有7位。在教學前、中、後階段,分別以訪談、觀察、評估及與同儕間的討論、反思探討,改進教師的教學策略和課程內容的設計。同時,透過行動研究配合教學情境、教師自我反省、學生學習狀況、同儕互動內容與狀況等資訊呈現,作為內容分析基礎。歸納出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ㄧ、生涯規劃課程對於高中體育班學生具有正向效果;二、生涯規劃課程可刺激學生提早思考自身價值與現實面的認知;三、促進發展學生思考自身第二興趣與第二職業的規劃,甚至在學業努力上也具有正面提升的意義。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urse and learning changes of a career planning course integrated into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thletes’ curriculum through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were recruited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thlete class in Keelung City in 106 academic year. The number of student in the school is about 25 to 30 for each class. There were 12 male and 7 femal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In the pre-learning cycle, middle and post-learning cycle, respectively, interviews, observation, evaluation and discussion with peers,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were conducted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design. 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with the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er’s self-reflection, student learning achivevments, peer interaction content and status and other information presented as the basis for content analys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Career planning course had a positive effect for this high school student athletes; 2. Career planning course could assist students to think ahead of their own value and reality shock; 3. Career planning course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about their interests and career planning, even in academic efforts.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所長)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 目 次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高中體育班的發展 11 第二節 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與規劃 15 第三節 體育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 20 第四節 實施生涯規劃課程與研究取徑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行動研究策略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步驟及流程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研究情境的設計 41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41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4 第一節 生涯規劃課程行動初期的學生認知狀況 44 第二節 生涯規劃課行動中期的學習情形 53 第三節 生涯規劃課對體育班學生的影響 68 第四節 研究者的省思 72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建議 75 參考文獻 76 附件一 問題引導學習單 83 附件二 教學大綱與日誌 89 附件三 訪談大綱 94

    壹、 中文部分
    王丁中、鄧建中(2009)。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學報,29,341-346。
    王光輝(2007)。臺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孟佳(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余育嫺(2015)。「行動習知」研究計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教學方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96-100。
    吳芝儀(199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縣:濤石。
    李坤培(2006)。高中體育實施成效之研究。大專體育,8(1),33-46。
    李昱叡(2011)。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22,45-54。
    李振邦(2008)旅外球員不回國 政府球團有責任。2008 年 12 月 3 日,取 自雅虎奇摩新聞,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28/115/1a9m3.html
    李素箱(2010)。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李雅燕、林靜萍(2015)。高中體育班課綱訂定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20,53-82。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3),60-68。
    林正洲 (2005)。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佑儒(2009)。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尚武(2006)。運動員教育的省思與生涯規劃的實踐。國民體育季刊,35(1),64-68。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幸台、吳天方、林清文、劉淑慧(1997)。生涯發展量表簡介。測驗與輔導,142,2928-2933。
    林韋萱(2015年5月)。體育班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子天下雜誌,67期。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428-%E9%AB%94%E8%82%B2%E7%8F%AD%E8%B7%9F%E4%BD%A0%E6%83%B3%E7%9A%84%E4%B8%8D%E4%B8%80%E6%A8%A3/
    洪志成、洪慧真(2012)。精進教學實務之自我研究:教師PBL教學經驗的學習。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9,75-106。
    洪煌佳(2010)。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之因素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2,15-26。
    洪聰敏 (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181-192。
    紀俊吉、蘇慧慈 (2006)。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86,127-132。
    風傳媒(2016)。十項鐵人一生辛苦古金水血癌病逝享年56歲。載於2016/8/14,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122315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 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1993)
    國立教育資料館(2010 ) 。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臺北市:作者。
    張宏亮(1996)。運動績優保送生學習困擾及求助對象現況調查。大專體育,28,91-96。
    張明山(2013)。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排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張欣蓓(2011)。教師對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異之看法分析。中華大學應用統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為唐(2009)。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祐慈(2010)。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張瑗真、邱憶茹(2013)。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之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與家庭支持。特教園丁,29(2),1-6。
    張瑗真、邱憶茹(2013)。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之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與家庭支持。特教園丁,29(2),1-6。
    張榮升(2010)。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朝陽科技大學。
    張碧娟 (2010)。臺灣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的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張維唐(2009)。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5)。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06)。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2)。高中職生涯規劃課程綱要主題統整對照表。取自 http://hscr.cchs. kh.edu.tw/resourcecate. aspx?cid=1048
    教育部體育司(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
    教育部體育署(2015)。103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緒論。取自:http://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430376482342.pdf
    許瀞心(2004)。我國女子足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郭蓓蓉(2007)。生涯規劃課程對高一男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及決策型態之實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陳羿戎(2008)。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應用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羿戎、王宗進(2010)。運動員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48,39-54。
    陳啟發(2007)。退役職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陳麗娟 (1992)。新制師院生職業認定和生涯成熟的輔導效果研究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5,123-178。
    陶陶(2016年3月17日)。換日線【從芬蘭看台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取自: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29&nid=6221
    彭臺臨(2009)。打假球遠因⋯別的不懂 只會打球。聯合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6 年 11 月 13 日。網址:http://www.udn.com/2009/11/3/NEWS/OPINION/X1/5229506.shtml
    黃小熒(2015)。運動員生涯轉換之探討。學校體育,147,120-128。
    黃高賢、呂佳霙、林美惠、周建智、黃美瑤(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144之探討。北體學報,11,181-192。
    黃崇儒(2013)。新專題構想─運動員生涯發展─。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1),93。
    黃楗翔(2002)。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塗大慶(2014)。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秀宜(2005)。青少年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明陽中學學報, 1 ,55-62。
    詹秀美、吳武典 (2007) 。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詹俊成、陳素青(2013)。落實運動員生涯輔導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7(1),31-38。
    劉志偉、倪子翔(2013)。我國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期,151-162。
    劉佳蓉(2010)。生涯發展方案融入國中運動代表隊訓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劉泰一、彭慧玲 (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諮商與輔導,277,40-44。
    歐用生(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0 (4),1-6。
    潘瑞根(2011)。深度看待高中體育班的課程發展。學校體育班,122,72-76。
    鍾滿振(2011年3月)。前體育班老師的建議─體育班學生,需完整基礎教育與生涯規劃。親子天下專特刊。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6405-%E5%89%8D%E9%AB%94%E8%82%B2%E7%8F%AD%E8%80%81%E5%B8%AB%E7%9A%84%E5%BB%BA%E8%AD%B0%E2%94%80%E9%AB%94%E8%82%B2%E7%8F%AD%E5%AD%B8%E7%94%9F%EF%BC%8C%E9%9C%80%E5%AE%8C%E6%95%B4%E5%9F%BA%E7%A4%8E%E6%95%99%E8%82%B2%E8%88%87%E7%94%9F%E6%B6%AF%E8%A6%8F%E5%8A%83/
    關超然、李孟智(2009)。PBL問題導向學習之理念、方法、實務與經驗。臺北市:臺灣愛思唯爾。

    貳、英文部分
    Aubusson, P., & Schuck, S. (2006). Teache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mirror maze.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Brolin, D.E. (1995). Career education: A functional life skills approach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len, S., & Willie, K.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nursing-a new model for a new context. Hampshire, England: Macmillan.
    Grove, J. R., Lavallee, D., Gordon, S., & Harvey, J. H. (1998). Account-making: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and resolving distressful reactions to retirement from sport.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2, 52-67.
    Guillet, E., Sarrazin, P., Carpenter, P. J., Trouilloud, D. & Cury, F. (2002). Predicting persistence or withdrawal in female handballers with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7(2), 92–104.
    Goldberg, A. D., & Chandler, T. (1995). Sport counseling: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athlet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1), 39-44.

    Hoyt, K. B. (1978). Refining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on in career education.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U.S. Office of Education.
    Massa, N. M. (2008). Problem-based lear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2(4), 19-20.
    Leonard, W. M. (1998).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Neuman, W. L. (1994).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iemer, B.A., Beal, B., & Schroeder, P. (2002). The influences of peer and university culture on female student athletes' perceptions of career termin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ocial isolation.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3(4), 364-378.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 D. E. (1990).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2nd ed., pp. 197-26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