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崇為 Liao, Chung-Wei |
---|---|
論文名稱: |
基北區電機科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滿意度對工業配線技能檢定通過率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 between Learning Behavior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on the Pass Rate of Industrial Wiring Skill Test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Keelung and Taipei Area |
指導教授: | 莫懷恩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9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行為 、學習滿意度 、工業配線 、技能檢定 |
英文關鍵詞: | learning behavior, learning satisfaction, industrial wiring, skill evalua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IE.014.2018.E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2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北地區技術型高中電機科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滿意度與工業配線技能檢定通過情形,並探究基北地區電機科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滿意度與工業配線技能檢定通過情形是否因個人背景因素差異而有所不同,並且更進一步探討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滿意度與工業配線技能檢定通過情形間是否有關聯性。
本研究採取分層隨機取樣的抽樣方式,以106學年度基北地區高三電機科學生為問卷發放對象,總共發放問卷468份,回收有效問卷447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分析及邏輯斯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
經由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得主要結論如下:一、基北地區電機科學生學習行為為正向行為,其中以「學習態度」的積極程度最高,「學習動機」的積極程度最低;二、基北地區電機科學生學習滿意度為中上滿意程度,其中以「課程規劃」的滿意程度最高,「環境與設備」的滿意程度最低;三、基北地區電機科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滿意度及工業配線技能檢定通過率會因「就讀學校所在地區」、「未來考取證照意願」不同而有所差異;四、基北地區電機科學生學習行為越積極,其工業配線技能檢定通過情形表現越佳,且學習態度為主要影響之關鍵;五、基北地區電機科學生學習滿意度越高,其工業配線技能檢定通過情形表現越佳。
最後針對研究發現與結綸,分別就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技能檢定主管機關、教師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事,俾供參考。
關鍵字:學習行為、學習滿意度、工業配線、技能檢定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arning behaviors,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pass rate of industrial wiring skill test for student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roup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pei-Keelung metropolitan area. Researcher also analyzes the outcomes on the variables of personal background. Furthermore,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behaviors,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pass rate of industrial wiring skill test.
This study adopte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 subjects were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from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or public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of Taipei-Keelung metropolitan area in 2017 academic year. Then,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468 copies distributed and collected 447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e acquired data was analyzed with description statistic,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chi-square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al result,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 1. Learning behaviors are positive with the highest aggressiveness in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lowest in learning motivation. 2. Learning satisfaction is above average with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 in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the lowest in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3. Learning behaviors,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pass rate of industrial wiring skill test differs with different school locations and intention to obtain licenses. 4. The more aggressive of learning behavior, the better outcomes of industrial wiring skill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ar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5. The higher learning satisfaction has the better pass rate of industrial wiring skill tes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iscoveries and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serving as a reference to administration of the school,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dministration of the skill test, teacher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learning behavior, learning satisfaction, industrial wiring, skill evaluation
一、 中文部分
丁云淇(2010)。教師參與在職專班專業成長學習需求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南部某一所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丁文生(1994)。結合技職教育與技能檢定落實職業證照制度。中國勞工,938,24-27。
王尹均(2011)。高職餐管科學生烘焙技能檢定成效對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王世炫(2011)。影響高職學生技能檢定之學習成效因素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
王克先(1991)。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秀槐(1984)。國中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家琇(1991)。高級中學資優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之探討。臺灣教育,486,頁25-33。
王嘉祐(2017)。強化學生技能檢定以落實職業證照制度有效策略之探討。科際整合月刊,2(2),1-10。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田育台(2014)。高職電機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對室內配線技能檢定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石家瑋(2007)。技術士技能檢定對高職製圖科學生專業與實習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吉科培(1981)。中華民國工業職業教育訓練之評估與建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2011)。我國電子機產業未來之3E評估。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取自:https://www.aec.gov.tw/webpage/info/files/index_11_7-100.pdf
行政院(2017)。國家發展計畫-106至109年四年計畫暨106年計畫。取自:https://goo.gl/YMHvUt
吳文全(2008)。電腦模擬軟體輔助技術教學之學後保留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志淦(2002)。高職電機科專業實習科目課程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享鴻(2009)。技能檢定對高職生生涯進路影響之研究-以一所國立農工職校為案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婉如(1992)。臺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學偉(2013)。國際教育對高中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立虎尾高中海外遊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吳曉玲(2009)。高職美容科學生對美容美髮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呂俊甫、王煥琛、吳靜吉(197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大中國。
勞動部(2017)。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2017年10月13日,取自https://www.wdasec.gov.tw/wdasecch/home.jsp?pageno=201610210065&acttype=view&dataserno=201710130001。
李文卉(2008)。高中(職)資訊科學生學習行為對電腦硬體裝修丙級技能檢定學科成績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永吟(1990)。改進國中低成就學習技巧之團體輔體模式。輔導學報,13,53-77。
李永吟、邱上真、科華崴、杜正治、林本喬、陳慶福、…董力華(2001)。學習輔導。臺北市:心理。
李永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
李佑宗(2008)。臺北市市立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檢定對技能學習與肯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隆盛、李信達、陳淑貞(2010)。技職教育證照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31-52。
李藍(1985)。重讀生與普通學生人格特質、學業成績、學習態度比較研究。輔導月刊,21(6),28-34。
沈瑞婷(2010)。臺北縣 K-12 數位學校教師進修網路課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卓旻怡(1999)。苗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周照棠、蔡學閔(2014)。新式汽車修護丙級檢定實施後對高(中)職汽車科學生技能學習行為與檢定成效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沙鹿高工學報,21,87-99。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于安(2008)。技能檢定運用於高中職實習課程與學生技能學習行為之研究—以M高中餐飲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建平(2009)。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建仲、李佳茂(2002年6月)。應用情境學習理論與策略於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之網路教學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發表之論文,北京師範大學。
林莉娟(2005)。技能檢定對高職資料處理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曉瑩(2001)。我國中小學教師待遇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寶山(199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邱柏翰(2016)。探究實習課學習滿意度調節效果於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動機對生涯意向之影響。教育研究論壇,7(2),123-142。
侯博騵(2004)。高職農機科學生學習行為與技能檢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凃博偉(2012)。高中職商科學生學習行為與會計事務(資訊)丙級技能檢定成效之研究-以中彰投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施玉惠、朱惠美(1998)。談國小英語教學未來之規劃方向。師大校友,292,14-20。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施能仁(1994)。商業計算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研議。技術及職業教育,21,56-59。
柯淑屏(2003)。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柯曉翔(2011)。電機與工程學群:科技人才的搖籃,台灣經濟起飛的推手。2017 年8月4 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8040.html。
洪宜君(2014)。高職美容科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胡瑕玉(1996)。技能檢定之政策目標與推行。臺灣勞工,34,19-25。
范班超(2011)。我國喪禮服務人員丙級技能檢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韋祿恩(2009)。探討企業員工電腦學習態度、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徐昊杲、洪銘信、張天民(2008)。我國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汽車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第九屆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發表之文章,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徐昊杲、張吉成、饒達欽(2004)。主要先進國家之政府如何輔導事業單位機構及團體辦理專項證照之研究。行政院勞委會委託研究案(GRB06615)。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及職業研究中心。
涂鏡湘(2008)。技能檢定對高中職聽障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袁之綺、游恆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市:五南。
馬健能(2004)。技能檢定對高職電機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高玉芬(1999)。由資訊的誘因探討證照制度的推動與落實。就業與訓練,17(3),58-62。
高培峰(1999)。技能檢定法案簡介。就業與訓練,317(5),31。
康自立(1990)。技職教育課程設計之重要趨勢。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年刊,89-104。
康自立(1997)。加強技能檢定提升產業技術與服務品質。就業與訓練,15(2),3-5。
康自立、何君毅、蕭錫錡、陳繁興、趙志揚、郭永雄、蕭念湘(1990)。建立我國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康自立、陳俊源、施能仁、鍾瑞國(1995)。商業性服務業拓展技能檢定之可行性及技能檢定實施方式與職業證照制度推動程序。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張天津(1991)。技術職業教育行政與視導。臺北市:三民。
張吉成、饒達欽(2010)。技職教育職業證照化發展之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15-30。
張坤維(2001)。我思我見—技能檢定實務作業回顧。就業與訓練,19(6),22-26。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2001)。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嘉元(2011)。高職電機與電子群學生參加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學聆(1996)。私立商專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間關係之研究-以崇佑企專為例。「第 11 屆技術與職業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
教育部(2009)。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取自:https://goo.gl/fprqQg
教育部(2014)。第2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取自:http://www.wvs.hc.edu.tw/world/file/aa1031211.pdf
教育部(2015)。中華民國教育年報。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8/pta_12965_6278485_05896.pdf
教育部(2016)。高級中等教育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43
教育部(2017)。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取自: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52872/d595d36a-1b27-42d3-b50f-95c0f4671296.pdf
教育部(201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7年11月17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RXEecI&o=e0&sec=sec1&op=v&view=0-1
莊聯品(1985)。低成就學生學習態度之調查與探討。輔導通訊,5,116-117。
許定邦(2002)。高中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富淑(2010)。大專學生選修游泳課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66-83。
許藝瀧(2014)。學習行為、教學型態與學習環境對技能檢定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郭為藩(1970)。自我理論在教育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2,85-129。
郭德賓(2004)。技職教育實務課程學生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飲實務課程為例。餐旅暨家政學刊,1(1),87-104。
郭聰貴(1978)。國小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幼珍(2008)。技專校院化妝品相關科系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玉花(1994)。學生學習責任與成就之探討。學生輔導,38,94-99。
陳光谷(1996)。商業技術職業教育原理。彰化:復文。
陳李綢(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五南。
陳冠宇(2014)。在校生技能檢定對高職電機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彥豪(2011)。我國電子電機產業未來之3E評估。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
陳瑞洲(2003)。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多元入學管道實習課程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銘玲(2011)。學習行為與技能檢定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基北區高職學生會計事務技能檢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化市。
陳慶文(1979)。學習心理學。臺北市:臺灣。
陳聰浪(1991)。「我國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現況及改進之道」。就業與訓練,10,55-61。
陳聰勝(1994)。當前推動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的新政策措施。就業與訓練,12(1)。
陳鴻仁(2008)。臺中市公私高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刋,7(3),121-129。
陳麗娟(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勞動部(2016)。技術士技能檢定概況分析。取自:https://goo.gl/soiMDy
勞動部(2017)。專案技能檢定。取自:https://www.wda.gov.tw/cp.aspx?n=2D5F0C1ED2E050FB
曾永華(2016)。電機資訊工程的現況與未來。2017年8月4日,取自http://ejournal.stpi.narl.org.tw/NSC_INDEX/Journal/EJ0001/10511/10511-00.pdf。
曾玉玲(1993)。臺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學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游秋怡(2008)。臺灣地區大專院校畢業生證照持有對初職與薪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舒新城(2015)。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黃國晉(2007)。實施在校生技能檢定對宜花東地區高(中)職電子資訊類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盛業、江宇丞、石文傑(2016)。技能檢定影響高職電機科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沙鹿高工學報,23,1-17。
黃進忠(2012)。鐵板燒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楚喬(2005)。高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詩維(2008)。高職資料處理科在校生學習行為對學生丙級軟體應用技能檢定測驗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靖雄(1994)。建立我國汽車修護職類技能檢定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臺中市:正工。
黃燈淵(2003)。高職實施在校生技能檢定對教學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市高職電機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璿樺(2008)。會計技能檢定對高職商業類科學生會計技能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昌益、金國偉(2013)。高職資訊科學生對基本電學學習興趣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沙鹿高工學報,20,1-13。
楊啟棟(1975)。技能檢定的定義範圍及功能。臺北: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臺北市:三民書局。
楊萬和、翁上錦(2000)。板金技能檢定術科測驗與技能競賽試題分析比較。就業與訓練,18(5),72-79。
經濟部(2017)。當前經濟情勢概況(專題:產業結構國際比較)。2017年8月4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wHandNews_File.ashx?file_id=56245。
葉志祥、陳士虹(2015)。高中(職)電子科學生報考數位電子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的技能學習行為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沙鹿高工學報,22,57-67。
葉志凱(2007)。技能檢定對高職電子科技能學習影響之研究-以為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董媛卿(1994)。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與建議。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23,29-31。
詹火生、楊瑩(1995)。職業訓練之理念、立法與實例。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廖建春(2008)。高職輪調式建教班機械群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根毅(2014)。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課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綦丕珍(1987)。辦理技能檢定的功效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6 輯。臺北市: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
臺北市職訓中心(2016)。臺北市職訓中心技術士技能檢定F&Q。取自:Http://w3.sce.pccu.edu.tw/xx6/certificate/臺北市職訓中心技術士技能檢定F&Q.pdf
裴源(1974)。中等學校師資養成機構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興趣及成效之相關研究,臺中市:文學。
趙居蓮(譯)(1997)學習與教學(原作者:蓋尼)。臺北市:心理。
劉曉宜(2012)。高職餐飲科學生中餐烹調技能檢定成效對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以T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劉寶貴(1994)。高職在校生專案技能檢定相關問題調查研究。臺北市: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蔡育佑(2003)。聽覺障礙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17,177-192。
蔡國成(2010)。高雄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校外英語補習經驗、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鄧運林(1992)。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友超、張添洲(199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第八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
鄭建良(2002)。英、德與我國職業證照制度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10,137-146。
鄭茹方、施錦村(2015)。自我效能、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間之關係研究。全球管理與經濟,11(2),119-136。
鄭理謙(2009)。高職在校生丙級技能檢定問題。北縣教育,66,78-80。
盧青延(1992)。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永和(2007)。技能檢定對高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技能學習因素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蕭志聖(2011)。目標取向、學習內在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高中職餐飲科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蕭錫錡(1993)。培育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從技術士證照的特質談職業教育應有的理念。技術職業教育雙月刊,17,24-27。
蕭錫錡(2001)。技能檢定委託相關機構團體辦理之可行性研究。就業與訓練,19(6),12-17。
賴怡婷(2013)。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美容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謝文欣(2009)。高職工業類科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文隆、田振榮、李基常(1997)。我國機械加工類技能檢定職類別之建立與分級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謝淑惠(2003)。高職商科學生認知型態與學習行為對在校生會計事務技能檢定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謝錫湖(2002)。技能檢定術科測驗對高職模具科技能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鍾長生(1995)。高職在校生技能檢定辦理情形及其影響之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教育部。
韓豐年(1989)。高職學生個人特徵與學習環境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北市大安高工印刷科學生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玟秀(2015)。動式電子書對學生論語課程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及認知負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聶惠如(2009)。臺海兩岸美容技能檢定內涵及教學效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譚仰光(1976)。職業訓練概論。臺北市:復興。
嚴品(2008)。輪調式建教合作班餐旅科與職高餐飲科學生學習行為對技能檢定成效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二、 英文部分
Abraugh, J. B. (2000). How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ffecting in internet based MBA course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 9-26.
Amabile, T. M., Hill, K. G., Hennessey, B. A., & Tighe, E. M. (1994).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5), 950.
Anderson, E. C. (1976). An equal opportunity program retention desig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ummer, 692-699.
Anderson, L.W. (1981). Assessing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chool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Arnold, C. L., & Ugale R. (1997). Student satisfaction survey, Fall 1997. ED 421198
Bachman, J. G., & O'Malley, P M. (1977). Self-esteem in young me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 365-379.
Behuniak, P., & Gable, R. (1982). Sex differences in satisfaction with college and attitude about future employment for five college major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3, 11-17.
Betz, E. L. & Others (1970). An investigation of one aspect of college unrest: collegestudent satisfaction.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ED 041294.
Bloom, B. S. (Ed).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Y: Longmans.
Brooking, A. (1996). Intellectual capital.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Brown A. L.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London: Erlbaum.
Browne, B. A., Kaldenberg, D. O., Browne, W. G., & Brown, D. J. (1998). student as customer: factors affecting atisfaction and assessments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8(3). 1-14.
Bugelski, B. R. (1956).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Holt, NY: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Chadwick, K., & Ward, J. (1987).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62(3), 236-246.
ChanLin, L. J. (1994). A case for assessing motivation from learning 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6803)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1986). 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Willian Collins Sons & Co. Ltd.
Comrey, A. L. (1988). Factor analysis methods of scale development inpersonality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6, 754-761.
Cronbach, L. J., &; Snow, R. E. (1977). Aptitudes and instructional medthods: A handbook for research on interactions. NY: Irvington.
Cuff, N.B. (1937). Study habits in grades four to twelv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8, 295-301.
Dessler, G.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6th ed.). Chicago: Rand McNally.
Domer, D. E., Carswell, J. W., & Spreckelmeyer, K. F.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600).
Dweck, C. S.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040-1048.
Flammger. (1991). Non traditional students and postsecondary school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2077)
Gadzella, R. (1977). Meta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Norwood, N J :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Holt, NY: Rinehart & Winston.
Gorsuch, R. L. (1983). Factor analysi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Guay, F., Ratelle, C. F., & Chanal, J. (2008). Optimal learning in optimal contexts: The roleof self-determination in education. Canadian Psychology, 49, 233−240.
Howard Community College (2000). Student satisfaction. YESS Survey Results, 2000. ED 464 685.
Huerta, T. (1979). Motiv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7(3), 13-15.
Kagaari, J. R. K. (2007).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vocaional choice and practical training on students' employability.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31(6), 449-471.
Kimble, G. A., & Garmezy, N. (1963). Principles of general psychology (2nd ed.). NY: Ronald Press.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Y: Association Press.
Kolt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J: David Borkowsky.
Lam, Y. L., & Wong, Andrew. (1974). Attendance regularity of adult learners: an examination of content and structural factors. Adult Education, 14(2), 130-142.
Light, A. (1998). Estimating returns to schooling: when does the career beg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7(1), 31-45.
Lipsky, C. K. (1981). The modifica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7287)
Mangano, J. A., & Corrado, T. J. (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 ED 180 563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Mayer, R. E. (1988). Learning Strategies: An Overview. In Weinstein, C. E., Goets, E. T., & Alexander F. A. (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NY: Academic Press.
McVetta, R. (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 alintention: research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3962)
OECD (2014a). OECD’s 2014 economic survey of the United Stat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co/surveys/Overview-USA%20Eng.pdf
OECD (2014b) Skills beyond school: Synthesis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14682-en.
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 P. 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13-39.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Price, J. L. (1972).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urement. Lexington, MA, US: D C Heath.
Puchalska, B. (2004). Leg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cademic or vo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 1(2), 15-34.
Brozo, W. G., Schmelzer, R. V., & Thurber, R. G. (1982). Differential study skills of successful and failing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Learning Skills, 2(1), 29-35.
Rokeach, M. (1968).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cott, W. A. (1969). Attitude Measurement.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2, 204-266.
Shatin, L. (1966). Study skills in medical education: A report and analysis.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42, 833-840.
Singer, R. N., & Gerson, R. F. (1979). Learning strategies,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motor learning. In H. F. O’ Neil & C. D.
Small, R. V., & Venkatesh, M. (2000). A cognitive motivation model of decision satisfaction. Instructional Science, 28(1), 1-22.
Spence, R. B., & Evans, L. H. (1956). Droputs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6(4), 221-225.
Thorndike, E. L. (1931). Human learning. NY: Appleton-Century-Crofts.
Tough, A. (1982). The Adult Learning Projects (2nd ed.). Ontario: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Ushiyama, M. (1992). Occupational skill standards, testing, and certification: a review. Bangkok: Asian and Pacific Skill Development Programm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Weiner, B. (1973). Cognitive views of human motivation. NY: Academic Press.
Weinstenin, C. E. (1982). Training students to use elab-or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 301-311.
Wuest, D. A., & Bucher, C. A. (2003).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exercise science, and sport (14th ed.). NY: McGraw-Hill.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 P. R. Pintrich(ED.),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pp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