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戴文嫺 Wen-Hsien Tai |
---|---|
論文名稱: |
落入凡俗的聖詠:臺灣原住民天主教儀式音樂的本地化研究 Sacred Chants encounter with Secular : The Inculturation Study of Catholic Ritual Music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
指導教授: |
錢善華
Chien, Shan-Hua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69 |
中文關鍵詞: | 本地化 、天主教禮儀音樂 、宗教音樂 、彌撒曲 、儀式音樂 、本位化 、文化融合 、混雜性 、聖詠 、聖樂 、原住民天主教會 、當代原住民音樂 |
英文關鍵詞: | Inculturation, localization, Catholic ritual music, religious music, Mass music, ritual music, acculturation, hybridity, sacred music, sacred songs,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music, indigenous Catholic church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43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天主教傳教士從大陸後,在1952年達到高峰。同時大批神父進入了原住民社會,加速了原住民社會的變遷,同時因為尊重傳統文化而推動之宗教儀式本地化策略,也使彌撒儀式出現一番新的局面。本研究的動機,源自於1960年代天主教會「本地化」(inculturation)革新運動後,原本統一性的儀式音樂在面對全球多元文化面貌時因應之道。
研究假設音樂是文化交融過程的催化劑,天主教透過儀式音樂,成功的將原始宗教轉化為對基督宗教的認同。在儀式層面,透過音樂使彌撒儀式音樂具有「融攝」風格。這些具外來或本土元素的音樂,所呈現出的融合樣貌與綜攝火花,代表了他們與當代原住民文化變遷脈動緊緊相連,且隨著時間而不斷處於變動狀態。
研究以民族音樂學之田野採譜為基礎,並在分析時整合其他學科之相關議題,包括民族誌研究、田野調查、禮儀神學、儀式音聲研究和風格研究等跨域研究。在創作手法上,本研究整理出「本地」、「仿古創新」、「借用」等三個模式,而每一種手法都帶有融合混織風格,使得天主教在推動本地化儀式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因允許各種取材自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與應用,也重建了處於社會環境變遷中,族人所迷失的自我身份認同,並填補了原住民傳統信仰中漸失的神聖性。
研究顯示,今日臺灣原住民天主教會的彌撒儀式,應被視為一個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交融的平臺,包含著兩種以上的文化平等的產生碰撞與交融。而彌撒儀式也從適應、接納、改變的歷程,最後整合進入本地的文化中。唯有在過程中帶著欣賞、尊重和彼此接納的態度,才能帶動今日原住民彌撒儀式中多元的風格,並增強儀式音樂對信仰經驗的意義。本研究呈現了神聖與凡俗文化相遇互動時的多種可能性,也為有志於基督宗教儀式音樂的研究者,帶來一條具備儀式音樂、信仰語境、社會文化的理解面向與探尋路徑。
Catholic missionaries came to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The number of missionaries reached its peak in 1952. A large number of priests entered the indigenous society and accelerated changes within the tribe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its respect for traditional cultures, localized religious ceremonies were introduced in Masses, bringing a new phase of Catholic ceremonies. The motiva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stemmed from this Catholic "inculturation" movement, which took place after the 1960s, during which the Catholic world responded to global multiculturalism by embracing local cultures through means such as altering its original ritual music.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is that music serves as a catalyst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fusion. Through partially adopting indigenous ritual music, the Catholics successfully linked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indigenous communities with Christianity. The mass ritual music has a "hybriditic" style. The music with foreign or local elements presents a fusion appearance, which means that it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culture and is constantly changing over tim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ethnomusicology, which emphasizes on transcriptions and analysis, and also integrated related topics in other disciplines, includ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ritual theology, the research of ritual soundscapes, and style research. In terms of the composition process, this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ree major themes: "local", "vintage innovation", and “borrowing", and each theme has included the styles of fusion and hybridity. Although the Sanctity has been lost in the traditional beliefs of the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llowing vintage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from indigenous culture has rebuilt the lost of self-identity in a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 Taiwan, Masses in indigenous Catholic churches have become platforms for cultural integrations. The Mass rituals have also been assimilated from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acceptance, change, and finally integration into the local cultures. It is only with appreciation, respect, and mutual acceptance, can we drive the diverse styles of Mass rituals in today's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nd enhance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ritual music. This research presents multiple possibilities as sanctity encounters secularity, and it also brings an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ritual music, religious contexts, and social cultures f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Christian ritual music.
一、文章/ 期刊論文
Bohlman, Philip V.
1997 “World Music and World Religions: Whose World?” Ed. by Lawrence E. Sullivan, Enchanting Powers: Music in the World’s Religio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
Cheung, Joys Hoi Yan (張海欣)
2010 “Singing Ancient Piety and Modernity in "Song of Familial Bliss" (1935): Musical Translation of Huang Zi (1904-1938) in Interwar China.” Asian Music, Vol. 41, No. 2: 4-58
Chupungco, Anscar J.
2003 “Liturgical Inculturation: The Future that Awaits Us”, Institute of liturgical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s, https://scholar.valpo.edu/ils_papers/4/ , 摘錄於16 April 2020
Frith, Simon. 蔡佩君和張宇志譯
2005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臺北市:商周出版,49-67
Guilbault, Jocelyne. 蔡佩君和張宇志譯
2005 “World Music”,《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臺北市:商周出版,155-166
Jones, A. M.
1950 “Hymns for the African” African Music Society, Vol. 1, No. 3 (Jul., 1950): 8-12
Lenherr, J.
1968 “Advancing Indigenous Church Music.” African Music, Vol. 4, No. 2: 33-39.
List, George
1964 “Acculturation and Musical Tradi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olk Music Council, Vol. 16: 18-21
Kitahara,Michio
1970 “A Formal Model of Syncretism in Scales” 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Folk Music Council, Vol. 2: 121-126
MARIAN-BĂLAȘA, Marin
2009 “The Musical Experience of the Sacred and the Concept of Hierophony.” Text published in the group volume Sacred Singing and Musical Spirituality edited by Ian Russell & Frances Wilkins, in Mousik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nomusicological Studies Vol. 5-6, The Hague: Spanda Foundation: 129-141.
Merriam, Alan P.
1955 “The use of Music in the Study of a problem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7/ 1: 28-34.
1977 “Definition of “Comparative Musicology” and Ethnomusicology”: An Historica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Ethnomusicology, Vols. 21, No.2: 189-204.
Nettl, Bruno
1955 “Change in Folk and Primitive Music: A Survey of Methods and Stud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Vol. 8, No. 2: 101-109
1963 “Speculations on Musical Style and Musical Content in Acculturation.” Acta Musicologica, Vol. 35: 35-37
Nketia, J. H.
1958 “The Contribution of African to Christian worship”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 Vol. 47(First published: July 1958): 265-278,Wiley Digital Archives, Issue Online (08 February 2011): https://doi.org/10.1111/j.1758-6631.1958.tb02850.x
Okazaki, Yoshiko
1998 “Liturgical Music Among The Toba Batak People of North Sumatra:The Creation of a New Tradition.” Crossroad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12, No. 2: 55-74.
Prudante, Felicidad A. and Maria, Gloria Rosario Sta.
2004, “Catholic Church Music in the Philippine After Vatican” 《2004 國際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音樂的傳統與變遷》,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117-128.
Rappoport, Dana
2004 “Ritual Music and Christianization in the Torah Highlands, Sulawesi.” Ethnomusicology, Vol. 48, No.3: 378-404.
Rice, Timothy
2001 “acculturation”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46451 , 摘錄於28 May 2018.
2003 “Time, Place, and Metaphor in Musical Experience and Ethnography,” Ethnomusicology, Vol. 47, No. 2: 151-179.
2010 “Ethnomusicology Theory.”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Vol. 42: 100-134
Seeger, Charles
1966 “The Music Process as a function in a Context of Function.”Anuario, Vol. 2: 1-42.
王育雯
2004 〈由現有研究探討宗教音樂對心靈意義的相關因素〉。《2004年國際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33-45。
王嵩山
2001 〈儀式、文化展演與社會真確性—阿里山鄒人的例子〉,《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95-330
王銘銘
1998 〈文化變遷與現代性的思考〉。《民俗研究》45: 1-14。
巴奈・母路
2016〈唱的不是歌— 阿美族luku屬Kawas的面向〉,《原住民文獻》26: 28-36。
石磊
1976 〈馬蘭阿美族宗教信仰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 97-127。
何平
2005 〈中外思想中的文化“雜交”觀念〉。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研究報告系列》。網路資料摘自 http://www.hkbu.edu.hk/~lewi/pub_work_info.html。摘錄自24 April 2020: 1-25。
宋稚青
1990〈聖召的分辨:做教區神父或做修會神父〉,《葡萄園季刊》12/10,2~3。全文刊載於網頁 http://vocation.catholic.org.tw/03-02.htm ,採自網站〈天主教臺灣總修院聖召推行中心〉,http://vocation.catholic.org.tw/0A.htm,摘錄於 30 June 2020。
吳榮順
2000 〈傳統音樂的即興-以臺灣原住民音樂為例〉,《藝術評論》11 。臺北:國立藝術學院: 52-73
明立國
1994 〈臺灣原住民歌舞的傳統與現代〉。《山海文化》3: 70-73。
林清財、孫大川
2007 〈韻律與脫序之間:卑南下賓朗社祭儀歌曲的建構〉。《臺灣音樂研究》5: 1-18。
余錦福
2011 〈臺灣原住民教會音樂身份認同與聖樂路向〉。《玉山神學院學報》20: 27-55。
2016 〈原住民長老教會禮拜儀式音樂中的聖俗並存〉,《「音樂中的聖與俗」國際研討會手冊》,新北:輔仁大學音樂系,未出版。
金秉洙
2001 〈佛教與天主教的中國本地化之路(上)〉。《神學論集》127: 22-40。
2001 〈佛教與天主教的中國本地化之路(下)〉。《神學論集》128: 247-274。
吳榮順。
2009a〈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二期計畫研究報告書(上)〉。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未出版。
2009b〈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二期計畫研究報告書(中)〉。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未出版。
2009c〈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二期計畫研究報告書(下)〉。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未出版。
2011a〈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三期計畫期末成果報告(上冊)〉。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未出版。
2011b〈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三期計畫期末成果報告(下冊)〉。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未出版。
2012a〈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四期計畫期末成果報告書(上冊)〉。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未出版。
2012b〈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四期計畫期末成果報告書(下冊)〉。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未出版。
周凱蒂
2006 〈「改宗」概念的考察與重建:一個臺灣宗教社會學的反省〉。《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張春申
1977 〈位際範疇的補充— 中國神學的基本商榷〉。《神學論集》32: 313-331。
1980 〈二十年紀錄—中國教會的本位化神學:紀念神學院創立五十年〉。《神學論集》42: 405-453。
2000 〈臺灣教會面對廿一世紀的福傳努力:臺灣福音本地化的情況與進展〉。《神學論集》126: 521-536。
2001 〈本地化的回顧與前瞻〉 ,《神學論集》127: 7-21。
孫俊彥
2014 〈宗教變遷下的原住民音樂 ──以馬蘭阿美族為例〉。《臺灣音樂研究》 18: 37-64。
高雅俐
2001《音樂文化的涵化與本地化一從明清時期在華耶穌會教士對華人教會音樂發展 之影響談起》。《200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宗教音樂》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網路資源:http://www.fgsihb.org/article-info.asp?id=568 ,2018/05/26。
2005 〈從“展演”觀點論音聲實踐在臺灣佛教水陸法會儀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臺灣音樂研究》1: 1-28。
曹本冶
2002 〈儀式音樂研究的理論定位及方法〉。《200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宗教音樂》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網路資源:http://www.fgsihb.org/article.asp?at_vol=73&sp=1 ,摘錄於26 May 2018。
郭乃惇
1990 〈由臺灣民族傳統⾳樂論基督教聖歌的創作〉。《教會⾳樂~本⾊化聖樂的沈思》, ⾹港:橄欖基⾦會。
郭正宜
2016 〈信仰融攝與崇拜調適──以越南瑤族 道經中之九天衛房花王聖母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17(第四期六月): 33-72
陳文德
1999 〈胆月曼阿美族的宗教變遷:以接受天主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季刊》88: 36-61。
2015 〈族群、部落與家──「卑南族」Pinuyumayan的例子〉。《「跨‧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31。
2017 〈隱藏的神恩:神恩復興運動(聖神同禱會) 在卑南族天主教發展之研究 〉。《考古人類學刊》 86(六月號): 139-182。
陳俊斌
2009 〈從「蘭嶼之戀」的跨部落傳唱陸森寶作品的「傳統性」與「現代性」〉。《東海灣研究》12: 5-81。
陳鄭港
2000 〈臺灣原住民⾳樂⽂化及其發展〉。《山海⽂化》21: 6-9。
黃貴潮
1990 〈阿美族歌舞簡介〉。《臺灣風物》41 (第一期抽印本): 79-90。
2000 〈阿美族的現代歌謠〉。《山海文化》21/22: 71-80。
2002 〈天主教宣教與阿美族音樂的互動與影響〉。《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研的相遇:本⼟實踐經驗研討會論⽂集》。臺北:臺北利氏學社: 62-74。
2004 〈阿美族聖歌:唱出山川的心靈〉。《人間雜誌》4: 49-52。
童春發
2009 〈初探原住民教會詩歌與原住民民俗音樂的關係—以東臺灣原住民天主教會與基督教會為例〉。《東臺彎藝術故事音樂篇》,花蓮:東華大學,122-142。
蒲英雄
2002 〈鄒族信仰的變遷與天主教禮儀本地化:以鄒族王者殯葬儀式為例〉。《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研的相遇:本⼟實踐經驗研討會論⽂集》。臺北:臺北利氏學社,1-13。
浦忠勇
2016 〈古謠今唱—鄒族古謠的整理、傳唱與詮釋〉。《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9(六月): 67-104
浦英雄
2007 〈原住民傳統與福音對遇:原住民天主教會禮儀本色化〉。《人籟eRenlaimagazine》,電子期刊 http:// www.erenlai.com. ,摘錄於 30 March 2018
齊琨
2016 〈表述:從音樂到音聲再到聲音〉。《音乐研究 》 2: 84-94。
蔡宗德
2003 〈伊斯蘭蘇菲主義宗教音樂的神聖與世俗〉。《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53-74。
2004a 〈印尼伊斯蘭宗教詩歌:音樂型態與演出環境〉。《亞太研究論壇》23: 37-70。
2004b 〈序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編輯《2004國際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8-9。
2005a 〈音樂與宗教〉《藝術欣賞》1/ 4: 9-14
2005b 〈 印尼印度教/ 佛教與伊斯蘭教宗教音樂文化的互動與融合〉。《關渡音樂學刊》3: 107-124。
2011 〈爪哇入神舞蹈中的儀式型態:音樂特性與社會功能〉。《南藝學報》3: 75-114。
駱維道
2000 〈卑南族的多聲部歌唱技巧及社會組織〉。《山海文化雙月刊》21、22: 31-41。
2001 〈教會⾳樂與民俗⾳樂:臺灣教會眾聖徒之尋根〉。《神學與教會》26/ 1: 1-9。
劉志明
2011 〈教會對禮儀聖樂創作的規範〉,《基督宗教與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單冊論文〉,新北市:輔仁大學。(未出版)
2016 〈天主教對「聖」在音樂上的釋義與堅持〉,《音樂中的聖與俗: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手冊》,新北市:輔仁大學,8-25
劉鳳娟
2015 〈羅馬禮、本地語:談彌撒禮儀音樂本地化在臺灣的發展〉。《輔仁宗教研究》30: 83-110。
劉錦昌
1997 〈臺灣天主教「本位化」概況以「神學論集」來觀察〉。《神學論集》111: 15-29
鄭仲烜
2010 〈傳教會與區域發展— 以臺東白冷會為例〉。《東臺灣研究》14: 53-88。
錢善華
1989〈阿里山鄒族特富野 Mayasvi 祭典音樂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1989年春季): 29-52
2011 〈朗島大船下水祭 mapabosbos 音樂研究〉。《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3-37。
蕭梅
2010〈“緣身而現”迷幻中的儀式音聲〉,曹本冶編《儀式音樂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市:上海音樂。
鍾興華
2002〈排灣族宗教信仰的轉變~以Chivetskadan(七佳)部落為例〉,《臺灣原住民族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的相遇:本土實踐經驗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利氏學社,14-30。
顏正一
2009 〈歌聲悠遠情意長:論排灣族東排灣群土坂部落傳統歌謠之情歌內涵與表現〉,《東臺灣研究》12(2月): 3-49。
簡鴻模
2003 〈五峰天主堂北賽夏傳教史初探 (1955~1970) (上)〉。《神學論集》137: 360-378。
2003 〈五峰天主堂北賽夏傳教史初探 (1955~1970) (下)〉。《神學論集》138: 596-621。
二、學位論文
I-to Loh (駱維道)
1982 Tribal Music of Taiw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mi and Puyuma Styles.(臺灣部落音樂:以阿美族和卑南族風格為例) UCLA Ph. D. Dissertation.
Joys Hoi Yan Cheung (張海欣)
2008 Chinese Music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 in Shanghai, 1918-1937. The Ph. D. Dissertation i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李臺元
2013 〈臺灣原住民語言的書面化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李孟融
2005 〈阿美族皈依天主教及其適應之研究— 以太巴塱部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釗
2017 〈魯凱族歌謠文化研究-以禮納里好茶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師爛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幸肯當
2013 〈布農卡社部落宗教變遷與部落發展—以達瑪巒部落(地利)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周明桀
2005〈排灣族與魯凱族複音歌謠比較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 〈傳統與遞變:排灣族的歌樂系統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博士班論文。
官佳岫
2011
〈大鳥地區排灣族人生活空間上的記憶、 歷史、與家名的流動〉。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席萳・嘉斐弄
2008 〈蘭嶼天主教傳教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順義
2012 〈排灣族婚禮中pawkuz(下聘)儀式語言之研究:以M部落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公共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景湘
1996 〈臺灣地區天主教中文彌撒音樂研究~以劉德義天主教聖樂作品為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巧驊
2008 〈 阿里山鄒族天主教彌撒音樂之研究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宣伶
2000 〈部落的聲音— 一九七〇年代之後原住民音樂的轉折與創新〉。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映君
2018〈天主教在卡⼤地布部落的發展、適應與變遷〉。國⽴政治⼤學民族學系碩士論⽂。
雲飛翔
2009 〈基督宗教對海岸阿美族豐年祭儀歌舞的影響~以臺東長光部落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碩士論文。
曾郁芬
2008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的歌樂系統研究兼論其音樂即興的運作與思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博士論文。
黃國超
2009 製造「原」聲:臺灣山地歌曲的政治、經濟與美學再現 (1930-1979)。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曉恩
2002 〈泰雅族西賽德克群傳統歌謠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劉振友
2006 〈天主教在泰武鄉的發展及其對原住民部落文化習俗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德興
2004 〈基督宗教與原住民文化:天主教在賽德克族眉溪部落的本地化〉。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靈恩
2016 〈從俗唱到聖詠:以卑南族下賓朗部落為中心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
顏正一
2007〈排灣族東排灣群傳統歌謠研究_以土版部落tjuwabal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顏永君
2014 〈異文化接觸與外來統治對阿里山鄒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三、書籍
Ahonen, Risto A., 李德裕 譯
2017 《二十一世紀的宣教:普世宣教的神學論據》。香港:道聲出版社。
Barz, Gregory F.
2003 Performing Religion: Negotiating Past And Present in Kwaya Music of Tanzinia. Netherland: The University of Nijmegen.
Bevans, Stephen B.
2002 Models of contextual theology: Faith and cultures series. N.Y. : Orbis Books.
Blacking, John
1973 How Musical is Man?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Born , Georgina and Hesmondhalgh, David
2000 Western Music and its Others: Difference, Representation, and Appropriation in Mus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3.
Chen, Congming
2018 Catholicism’s Encounters with China. 17th to 20th century. Leuve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Chupungco, Anscar J.
1982 Cultural Adaption of The Liturgy. Ramsey, N. J. : Paulist Press.
1992 Liturgical Inculturation Sacramentals, Religiosity, and Catechesis. Minnesota,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5 Worship: Progress and tradition. Beltsville, MD: The Pastral Press.
Durkheim, Emile (涂爾幹)
1965 《社會學方法論》。許德珩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6四刷版。
199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三刷版。
Eliade, Mircea, 楊素娥譯
2001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三刷版。
Fernandez, Pablo, 黃德寬 譯
2003《天主教在臺開教記》。臺北市:光啟文化事業。
Gill, Gerald Dennis
2007 Music in Catholic Liturgy: A Pastoral and Theologycal Companion to Sing to the Lord. Chicago: Archdiocese of Chicago: Liturgy Training Publications.
Kroeger, James H. MM, 劉德松 譯
2013《梵二開啟的旅程》。臺北市:光啟文化事業。
Kunst, Jeep. Heins, Ernst. Elisabeth den Otter, Felix van Lamsweerde.
1994 Indonesian music and dance: Traditional music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West. Amsterdam: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Ethnomusicology Centre ‘ Jaap Kunst’.
Levitin, Daniel J., 林凱雄譯
2017 《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臺北市:商周出版。
Matheny, Paul Duane
2011 Contextual Theology: The Drama of Our Times. Oregen: Wipf and Stock.
Merriam, Alan P.
1980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iguel Angel Sanroman (山樂曼)
2013 《美麗島・主的莊田:臺灣天主教會歷史 1859-1950》。新北市:韋懋實業有限公司。
Mikloshazy, Attila, 張毅民 譯
2009 《唱一首新歌:梵二的禮儀精神》。臺北市:上智文化。
Myers,Helen ed.
1992. 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92.
Nettl, Bruno
1964 Theory and Method in Ethnomusicology. New York: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2005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hirty-one Issues and Concepts. Champaign, IL: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es.
James, William
2001 《宗教經驗之種種》。蔡怡佳、劉宏信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四刷版。
Schreitet, Pobert, J. C. PP. S.
1985 Constructing Local Theologies. London: SCM Press.
Shorter, Aylward
1988 Toward a Theology of Inculturation, New York: Orbis Books.
Supicic, Ivo
1987 Music in Society : A Guide to the Sociology of Music. Translate of : Elementi Sociologic music. New York:Pendragon Press.
石磊
1971 《筏灣: 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族學田野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小泉鐵 著,黃停泊、何姵儀 譯
2014《臺灣土俗誌》。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
王蜀桂
1995 《讓我們說母語》。臺中市:晨星出版。
王櫻芬
2008 《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
王嵩山
1995 《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1997 《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
2001 《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巴奈・母路
2010 《阿美族祭儀中的聲影》。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2012 《靈語-阿美族里漏「Mirecuk」(巫師祭)的luku(說:唱)》。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古野清人 著,葉婉奇 譯
2000 《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市:原民文化。
古偉瀛
2008a《臺灣天主教史料彙編》。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b 《臺灣天主教史研究論叢》。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江明冠
1999《臺東縣現代後山創作歌謠踏勘:現代後山創作音樂調查計畫》。臺東縣:臺東縣立文化中心。
江傳德
2008《天主教在臺灣》。臺南:聞道出版社。
何守誠
2002 《聖詩學—啟導本》。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
旮日羿•吉宏
2011 《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臺北市:山海文化雜誌,原住民文發會。
李臺元
2016 《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的書面化歷程》。臺北市:政大出版社。
李娜
2013 《流浪之歌:林班歌・部落誌》。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李振邦
2002《教會音樂》。臺北市:世界文化。
呂鈺秀
2003 《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9《音樂學探索:臺灣音樂研究的新面向》。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呂炳川
1982 《臺灣土著族音樂》。臺北市:百科文化。
明立國
2001 《臺灣原住民族的祭禮》。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
林保寶
2002《奉獻— 從珍貴的老照片,看半世紀前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在花蓮的傳教工作》。臺北市:天下雜誌公司。
2015 《聖母媽媽到萬金:道明會創立萬金天主堂暨臺灣天主教的開端》。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志興
2010 《陸森寶先生百歲冥誕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林素珍、陳耀芳和林春治
2008《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淑理
2007《傳教員的故事》。臺北市:光啟文化出版社 。
吳車撰稿
1997 《臺中縣外籍人士事蹟集》。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吳榮順
1999《臺灣原住民⾳樂之美》。臺北市:漢光⽂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姜慧珍
2018《林道生的音樂生命圖像》。臺中市:東臺灣研究會。
胡臺麗
2003 《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2010 《臺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孫大川
2007《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宜蘭:傳藝中心。
孫大川、丁立偉和詹嫦慧
2004《活力教會— 天主教在臺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臺北市:光啟出版社。
徐莉莎、邱宜玲、馬上雲
1999a 《臺中市音樂發展史,西方音樂篇(上冊)》。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1999b 《臺中市音樂發展史,西方音樂篇(下冊)》。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浦忠成
2007 《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浦忠勇
1993 《臺灣鄒族民間歌謠》。臺中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席萳・嘉斐弄
2009 《達悟族宗教變遷與民族發展》。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傅君簒修
2001《臺東縣史—排灣族與魯凱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許常惠
1993《民族音樂學導論》。臺北市:樂韻出版社。
1996《音樂史論述搞(二)》。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2000《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許功名,柯惠譯
1994《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
陳俊斌
2013《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陳怜燕編輯
2008《南島舞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郭乃惇、楊麗仙
1986《教會音樂—本色化聖樂的沈思》。臺北市:教會藝術雜誌。
郭宗愷、陳黎、邱尚鄰著,
2004《郭子究:洄蘭的草身使徒》。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康紫均、劉一峰
2020《臺灣東海岸的法國牧者法國》。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童春發
2001 《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喬宗忞
2001《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一農
2014 《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華大學。
黃宣衛
2008 《阿美族》。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貴潮
1990 《遲我十年— Lifok 生活日記》。臺北市: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山海文化雜誌社。
1998 《豐年祭之旅》。臺東:交通部觀光局。
曹本冶主編
2010《儀式音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市: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曾麗娟
2010《天主教彌撒與會及祭祀之臺灣本地化》。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士範
2008《飄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2009《聽見「那魯灣」》。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2012《阿美族都市教會:近五十年新北市都市原住民基督教信仰生活史》。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
2002 《臺灣的原住民:排灣族》。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2003 《臺灣的原住民:鄒族》。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趙一舟
2000 《我們的彌撒》。臺北市:天主教牧靈中心—見證月刊社。
2000 《彌撒的詠唱》。臺南:聞道出版社。
趙川明主編
2013《後山傳愛—白冷會臺東60年的影像故事》。臺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趙中偉、梁潔芬、黃懿縈合編
2020a《臺灣天主教研究 卷一:誕生、成長與發展》。臺北:光啟文化。
2020b《臺灣天主教研究 卷二:挑戰與展望》。臺北:光啟文化。
廖秋吉
1996《排灣族傳統歌謠:來義鄉古樓村古老歌謠》。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宗德
2002 《伊斯蘭世界音樂文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傳統與現代性》。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5 《音聲、儀式與醫療:印尼爪哇民俗療癒文化與活動》。臺北:魚籃文化。
劉志明
2001 《中世紀音樂史》。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2002《 聖樂綜論》。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劉鴻䕃
1990 《什麼是彌撒》。臺南:聞道出版社。
歐思定譯,趙川明編
2018a 《白冷會臺灣區會文獻選譯(一)》。臺東市: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2018b《白冷會臺灣區會文獻選譯(二)》。臺東市: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簡巧珍
2012《二十世紀六零年代以來臺灣新音樂發展之軌跡》。臺北市: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
簡鴻模
2002《祖靈與天主 : 眉溪天主堂傳教史初探》。新北市:輔仁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編輯
2004 《2004國際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
1996《神學辭典》(增修版)。臺北:光啟文化事業。
譚昌國
2007 《排灣族》。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鐘鳴旦
1993 《本地化:談福音與文化》。臺北市:光啟出版社。
四、天主教官方資料與經歌出版品
大武聖母升天堂區
2007 《天主教花蓮教區大武聖母升天堂區:感恩與傳承特刊》。未出版。
天主教大專同學會
1994《輕歌讚主榮》。臺北市:天主教大專同學會。
天主教男女各修會
2009《阮的腳步阮的情:天主教各修會在臺簡史》。臺北市:天主教修會會士 協會。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合譯
2004《彌撒經書總論》。臺北市: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主編
2012《天主教手冊》。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2014《天主教手冊》。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2017 《天主教手冊》。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聖樂組編輯。
2014《延續前⼈的⾜跡》。臺北市: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天主教會臺中文物史料運用推行小組總編
2010《傳愛150- 天主教在臺灣150紀念特刊》。https://www.catholic-tc.org.tw/edm/
天主教在臺開教150週年紀念特刊/mobile/index.html#p=1 。摘錄時間 30 June 2020。
天主教主教團牧靈委員會準印
2010《天主教花蓮教區布農族聖歌彙集》。未出版。
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1987《共祭上主:共祭與歌唱彌撒》。臺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天主教蘭嶼教友傳教協進會
2014《天主教傳入蘭嶼60週年慶程序手冊》。未出版。
中國主教秘書處
1975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臺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中國主教團禮儀委員會
2017《賀三納》。臺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臺中教區
2016 《泰雅語感恩祭典:常用經文試用本》。未出版。
布農族經歌本
1976《is-atumashig tama dihanin tu hudas》。未出版。
2015《布農族語經文歌本—敬天頌主》。臺北:臺灣地區天主教原住民牧靈委員會。
巴正男
1996《感恩讚頌:魯凱族母語天主教禮儀經本》。花蓮:天主教花蓮教區臺東總鐸區卑南牧靈區東興天主堂。
巴黎外方傳教會
2013 《巴黎外方傳教會在臺60週年紀念集》。未出版。
杜蕙蘭、杜勇雄
2014《Ngudadeadekadan ka sasi Burluburluan ki Tinsiokio》。高雄:天主教財團法人高雄教區原住民教務委員會。
林吉弘、黃春方、邱來發
2003 《賽德克語系彌撒經文》,摘自《臺中教區山語彌撒聖祭經文》(1966)。未出版
金崙堂區聖若瑟天主堂
2007《天主教花蓮教區臺東總鐸區金崙堂區聖若瑟天主堂:新教堂奉獻禮儀手冊》。為出版。
花蓮富田天主堂
1994 《花蓮教區富田聖母諸恩惠保堂:開教四十週年紀念特刊》。未出版。
2007《Hmeken ita ko Wama》(阿美族經歌本)。未出版。
思高聖經學會譯釋
2000《聖經》。臺北市: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
范繼國、白麗花
1994《排灣語聖歌本:Pinayuanan a senai》。未出版。
耶穌救主主教座堂
2018《聖詠集》。臺中市:耶穌救主主教座堂。(未出版)
桃源聖方濟天主堂
2014《賈斯德神父晉鐸五十週年金慶感恩特刊》。未出版。
陳春光編
2006 《Hmadul ni Tndahu Kari Sejiq Truku 祭天榮主》。花蓮:花蓮教區萬榮堂區。
梵蒂岡禮儀聖部,吳新豪譯
1993《聖禮中的音樂》(Musicam Sacram)。臺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排灣族經歌本
2013《senai nua kiokai a pinaiwanan》。未出版。
曾建次編
1991 《Senay Za Pulalihuwan》(族群感頌)。未出版。
黃春方
2007 《Kari Sejiq Toda Unas qmraw utuxbaraw》。臺中:天主教臺中教區霧社聯合堂區。
趙一舟
1994 《羅馬禮儀與文化互融》。臺北市 : 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2010 《禮儀革新在臺灣— 四十年回顧及反省》。臺北市:天主教主教團禮儀委員會。
潘貝頎
2009 《臺灣開教150年(1859-2009)傳道紀念文集》。高雄市:天主教中華道明會發行。
蔡恩忠、翁佳惠編
2012 《請君入「Jirung」:走入一座排灣族文化特色的聖堂—金崙聖若瑟天主堂》。臺北市:天主教遣使會。
鄒族經歌本
1989《Bua cou Ho Pohmoenga》。未出版。
謝和英、謝永泉
2007《達悟聖歌》(anood no tao)。臺東: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
霧社天主堂
2015《天主教臺中教區1955-2015霧社天主堂開教六十週年主保堂慶紀念冊》。未出版
五、網站
水田天主堂官方網站
https://www.amdgchinese.org/2015/08/14/【歷史尋索】新竹縣尖石鄉水田聖伯多祿天主堂一/ , 摘錄於30 Mach 2018
臺灣道明會官方網站
「臺灣道明會歷史」 http://dominicanfamily.catholic.org.tw/index.htm ,摘錄於30 Mach 2018
臺灣白冷外方傳教會官方網站
「白冷會在臺灣」http://www.smb.tw/index.html , 摘錄於30 Mach 201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特展
2018 〈玉里的法國爸爸〉 http://web2.nmns.edu.tw/Exhibits/107/Yuli/index.html ,摘錄於 24 March 2020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public/liyi/ ,摘錄於 24 March 2020
神學論集
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ct/cover.php ,摘錄於17 April 2020。
【臺瑞宗教暨文化交流】-大聖伯納修會(聖奧斯定詠禮會)簡史與在臺灣傳教事蹟
https://www.roc-taiwan.org/chgva/post/989.html ,摘錄於30 August 2020。
六、有聲資料
大武堂區合唱團
2019《天主教大武堂區聖歌專輯_排灣族語版》。CD。天主教大武堂區。
古有德、胡太一傳、李萬居聯合製作演唱。
約1960年代,《佈農聖歌》。黑膠唱片。花蓮:連廣唱片。
屏東縣泰武鄉天主公教青年會聖歌團
時間不詳,《天主公教會聖歌點唱集 (1)》。錄音帶。(出版項不詳)。
黃貴潮、宜灣教堂全體教友製作
1995 臺灣有生資料庫全集「祭祀音樂篇」I《阿美族宜灣部落豐年祭期彌撒禮拜》。水晶有聲出版社。CD光碟片。
陳春光、萬榮天主堂
時間不詳 《太魯閣族語的聖歌》。CD。保祿書局。
太麻里聖歌隊教友聯合製作
2009 《太麻里天主堂排灣聖歌》。CD。明山影音工作室。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Lileh合唱團。
2013 《武界天主堂。傳 Makanal》。CD。泛昇音樂有限公司。
Taruakai 姐弟、杜勇雄、杜蕙蘭、杜勇仁、賴桂香製作。
2017《魯凱彌撒曲第一、三式》。CD。杜蕙蘭。
林秀麗 監製
2001《紀曉君—野火春風》。CD。臺北:魔岩唱片。
張培仁監製
1999 《紀曉君圣民歌— 太陽、風、草原的聲音》。CD。臺北:魔岩唱片。
吳榮順
1992《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布農族之歌》。CD。臺北:風潮有聲出版。
1994a《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排灣族的音樂》。CD。臺北:風潮有聲出版。
1994b《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魯凱族的音樂》。CD。臺北:風潮有聲出版。
1995《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PASU-TSOU 阿里山鄒族之歌》。CD。臺北:風潮有聲出版。
2010 《重返部落.原音再現 許常惠教授歷史錄音經典曲選(一)》。隨書附2 CD。宜蘭:國立臺灣傳藝總處籌備處傳藝中心
吳榮順、曾毓芬
2007《我用生命唱歌:布農族的音樂故事》。隨書附2CD。南投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