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靜坪
Ching-Ping Lin
論文名稱: 臺中縣市國中教師公民參與行為與正向管教相關性研究
The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Positive Disciplin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指導教授: 曾永清
Tseng, Yung-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7
中文關鍵詞: 教師公民參與教師正向管教
英文關鍵詞: Teachers’ citizen participation,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臺中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公民參與行為及國民中學教師正向管教之現況,並探討教師公民參與行為與教師正向管教之關係。為達研究目的,根據文獻探討及相關實證之研究結果設計問卷,研究對象為臺中縣市國中教師,共獲得有效問卷614份,最後將調查結果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pearson相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幾點:
    一、 臺中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公民參與行為表現良好,在「溝通協調的行為」層面參與較佳。
    二、 臺中縣市國民中學教師正向管教知覺情形佳,在「合理的管教措施」層面知覺度最高。
    三、 臺中縣市國民中學教師依其不同背景變項在公民參與行為之差異性分析,得到「性別」、「年齡」、「專業背景」、「服務年資」、「擔任職務」變項在教師公民參與行為整體或分向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 臺中縣市國民中學教師依其不同背景變項在正向管教之差異性分析,得到「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學校位置」、「學校規模」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 臺中縣市國中教師公民參與行為與教師正向管教之間呈正相關,教師公民參與程度越積極,教師正向管教也愈佳。
    六、 根據迴歸分析得知臺中縣市國中教師公民參與行為對教師正向管教具有足夠的解釋力,檢定結果均達顯著水準,臺中縣市國中教師公民參與行為可解釋教師正向管教總變異量的32.9%,其中以「社會志願性活動」、「溝通協調的行為」、「校園民主事務」較具解釋力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the exten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exten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The study is conducted with questionnaires designe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lated empirical studie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and 614 valid questuonnaires. According to the answers given by the respondents, dat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 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n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show good citizen participation with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 in “the behavior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2.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show high sense of positive discipline with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 in “reasonable disciplinary measures.”
    3.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teachers’ citizen participation shows that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 “age” , “education” , “working years” , “job title” ,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ers’ citizen participation .
    4.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shows that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 “age” , “working years” , “job title” , “ location of school”, “size of schoo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5.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which means the better the teacher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the better the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is, and vice versa.
    6. Simultaneous multiple regression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citizen participation has ample explanation to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All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account entirely for 32.9% of variance, and among them, “Community volunteer activities”, “the behavior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Democratic Services on campus”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公民參與行為的意義與內涵------------------------- 14 第二節 教師正向管教的意義與內涵----------------------------- 27 第三節 教師公民參與行為與正向管教之相關理論----------------- 42 第四節 教師公民參與行為與正向管教之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6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7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操作--------------------------------------- 8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臺中縣市國中教師背景變項及學校背景變項之分析-------------- 96 第二節 臺中縣市國中教師公民參與行為和教師正向管教現況分析— 9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中縣市國中教師公民參與行為之差異分析 105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中縣市國中教師正向管教之差異分析---- 119 第五節 教師公民參與行為與正向管教關係之分析---------------- 135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0 第二節 建議------------------------------------------------ 165 參考資料 附錄一 臺中縣市公立國民中學名冊----------------------------- 17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181 附錄三 專家效度意見彙整表----------------------------------- 297 附錄四 預試問卷--------------------------------------------- 206 附錄五 正式問卷--------------------------------------------- 212 附錄六 臺中縣市學校正式問卷回收情形------------------------- 21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9)。2009年國中教學正常化調查。人本教育基金會,2009年06月14日。2009年11月09日取自:http://inter.hef.org.tw/panno/000471.html
    于冬梅(2006)。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運用增強、懲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王以仁、陳靖允(2008)。溝通觀念以有效推展校園正向管教。研習資訊雙月刊,25(1),33-38。
    王家英(1999)。香港人的公民意識與民族認同:回歸一年的發展。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型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99-126。
    石明家(2001)。SPSS10.X統計資料分析實務應用。台北:碁峰資訊。
    朱育潁(2008)。台南市國小學生民主態度與公民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任啟桂(2004)。從公共價值觀點探究高雄市公民社會意識形成中報紙媒體之角色與功能。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二版。台北市:教育部。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教育基本法。2009年10月1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教師法。2009年10月1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20040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2009年10月1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150002
    吳文靜(2001):重建主義教育思潮與布萊彌德思想。教育研究,9,75-84。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
    吳明清 (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隆 (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刊,5,123-136。
    吳國華(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兒童公民資質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成嶽譯(1999)。自然心藥。台北:成陽。
    李美華譯 (2007)。正面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臺北市:人本教育基金會。
    李美萱(2005)。高中學生公民資質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雅婷(2005)。社會轉化與與美感創造—探析社會重建論的課程關懷。課程與教學季刊,8(2),41-52。
    李蕙如(2008)。國小教師實施正向管教現況與情緒管理策略之研究-以績優教師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林來利(2008)。創造雙贏!營造積極正向的管教環境。學生輔導,105,129-138。
    林佳範(1997)。『紮根』臺灣 ─ 簡論文化認同和臺灣獨立。2009年11月21日取
    自:http://www.wufi.org.tw/mail/m071997.htm
    林佳範(2006)。把大法官帶進教室-學生的言論自由在校園。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大樓國際會議廳第一會議室。
    林美伶(1999)。國中教師對管教權的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蕙婷(2007)。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對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長安靜美譯(2002)。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江本勝著。台北市:如何。
    周淑華(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泉湖(1998)。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273-307。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蘭(2008)。我看見你,我在這裡。聯合報名人堂,2009年09月27日。2009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9052
    徐宗林(1988)。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231-265。台北:師大書苑。
    徐美鈴(2008)。「校園正向管教」向前行-扎根教師教育專業與班級經營。學生輔導,105,70-79。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的理論論述與「公民性政府」的形成。公共行政學報,4,65-97。
    許焜發(2007)。國小教師之公民參與信念與實踐。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連廷嘉(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64,16-23。
    張秀雄、王錦雀(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台灣師大合辦;邁向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學術研討論文。
    張秀雄、李琪明(2000)。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秀雄(2002)。公民資質教育模式。中等教育,53(5),4-23。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淑倩(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管教行為之研究。國民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教育部(2007)。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2009年10月10日,取自:http://osa.shu.edu.tw/new/097.htm
    陳志平(2006)。台灣第109國立法禁體罰 學生可國賠。聯合報,2006年12月13
    日。2010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taotc.org/news/2006121401.htm
    陳怡如(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管教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南州(2005)。台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樺(1999)。重建主義教育哲學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7,217-231。
    陳麗華、王慧勤(2007)。「學校敢於建立社會新秩序」一書之評介。國立編譯館館刊,35(1),97-103。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學系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明珠(2001)。國小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姬芬(2001)。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傅木龍(1999)。讓我們攜手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雙月刊,60,102-113。
    傅木龍(2002)。在九年一貫教改列車中做一個快樂的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快樂成長-九年一貫課程理論與實做經驗分享,26-60。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雙月刊,93,9-37。
    湯京平、邱崇原(2007)。多元民主、政治吸納與政策回應:從台鹼污染案檢視台灣環保公益團體的政策角色。人文及社會科集刊,19(1),93-127。
    游欣儀(2003)。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錦雀(2002)。公民參與我國節約能源政策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溫瑞文(2008)。臺東縣國中教師執行零體罰政策面臨的問題與因應方式。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2005)。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第十二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計畫書。
    廖添富(1995)。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訓育研究,34(3),17-22。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8)。我國師範院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教育觀點」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7,1-26。
    蔡育璟(2007)。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綺芬(2007)。屏東縣高中職教師的學生人權認知與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春芳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1996年6月8日。
    劉瑛玫(2008)。臺北市高中職學生知覺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錫鍇(1993)。公民意識與公共組織結構慣性的關聯性。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佩玲(2008)。從正向管教談優點教育對兒少輔導的重要性。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4,185-190。
    謝明昌(2007)。高雄縣國中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揚基(2000)。台灣中部地區高中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 89-2413-H-212-003-S)。
    蕭揚基(2001)。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家庭因素與國家認同及其公民意識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212-006)。
    蕭揚基(2004)。型塑現代公民。台北市;韋伯。
    顏國樑(2000)。從教育法學觀點談學生的輔導與管教。桃縣文教,17,105-119。
    顏真譯(2003),史賓賽的快樂教育。赫伯特.史賓塞(Herbert Spencer)著。台北:新手父母。

    二、外文部分
    Almond, G. A. & Verba, S. (1963). The civic culture:Pa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rnstein, S.R. (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de of Planner, 35, 217-219.
    Arnstein, S. R (1977).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In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y, 240-243.
    Baumgartner, F. R., & Jones, B. D. (1993).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rber, B.R.(1986).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rbone, P. F. & Wilson, V. S. (1995). Harold Rugg’s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In M. E.
    Counts, G. S. (1978). Dare the School Build a New Social Order?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Frederickson, H. G. (1997).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 CA:Jossey Bass.
    Freire, P.(199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Y.:Continuum.
    Garson, G.D.&Williams,J.O. (1982).Public administration:concepts,reading,skills.Boston,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 Inc.
    Giroux, H. A. (1983). Theory &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ssachusette: Bergin & Garvey.
    Giroux,H. A.(1989).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Massachusetts:Bergin&Garvey.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57-88). New Jersey: Ablex.
    McLaren, P. (1988). Foreword: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meaning of hope. In H. A. Giroux,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pp. ix-xxi). Granby , MA: Bergin & Garvey.
    McLaren, P. (1998). 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3rd edition).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Nelsen, J.(2006). Positive Discipline.Ballantine Books.
    O'Connell, B. (2000). Civil society: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3), 471-478.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s cited in Scrinen, M. (1994). Duties of the teacher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151-184.)
    Levine, M.(1993).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1980s and 90s. Excerpted from Community News. Retrieved July 4, 2003, from:
    http://plsc.urak.edu/plsc3235/Class%20Resources/citizen_participation.htm
    Whitaker, G. P. (1980). Coproduc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Delive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0(3): 240-246.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