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瓊璘
Liang, Chiun-ling
論文名稱: 紀錄片融入國中歷史「以巴議題」教學的運用—以《美麗天堂》為中心
指導教授: 陳登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影視史學以巴衝突紀錄片《美麗天堂》薩依德東方主義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001.2019.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紀錄片做為影視文本,融入歷史課程教學,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以巴議題」的內涵。因應教科書內容之不足,補充適當閱讀文本使學生具備基本概念與知識。配合紀錄片《美麗天堂》(“PROMISES”)的內容,學生藉由學習單的書寫,掌握以巴衝突的意義、脈絡,同時進行設身處地的認知,培養以同理心理解他人、主動關懷國際議題的態度。
    研究結果發現:藉由紀錄片(影視)的觀看,透過適當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確能深入思考以巴議題的各個層面,進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懂得表達自我觀點與感受,並提高關注國際議題的意願。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以巴議題的歷史背景與發展 12 第一節 以巴衝突的歷史背景 12 第二節 外力對以巴衝突的影響 21 第三節 薩依德對以巴問題的觀點 29 第三章 導演的歷史意識與敘事分析 37 第一節 紀錄片的真實與再現 37 第二節 導演的創作背景與理念 43 第三節 導演的敘事脈絡與策略 50 第四章 教學設計與應用 69 第一節 教科書的書寫 69 第二節 教學活動與學習單設計 83 第三節 學習單回饋分析 92 第五章 結論 109 附錄一:以巴(阿)衝突大事記(西元十九世紀末至今) 111 附錄二:文本閱讀(一)巴勒斯坦簡史 115 附錄三:文本閱讀(二)你所不知道的伊斯蘭 118 附錄四:文本閱讀(三)【以巴衝突的來龍去脈】 124 附錄五:影視文本《美麗天堂》學習單 133 附錄六:影視教學《美麗天堂》課程回饋問卷 137 參考書目 138

    一、專書
    Arther Goldsehmidt Jr.、蔡百銓譯,《中東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Bill Nichols著、陳犀和、劉宇清譯,《紀錄片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
    Gauri Viswanathan編、單德興譯,《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臺北:麥田出版,2012。
    Jimmy Carter著,《牢牆內的巴勒斯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
    Michael Rabiger著、王亞維、喻溟譯,《製作紀錄片》,臺北:遠流,2016。
    Par Jacques Heers、劉增泉譯,《簡明西洋中古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Richard M. Barsam著、王亞維譯,《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臺北:遠流,2012。
    Sheila Curran Bernard著、孫紅云譯,《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Valerie Kennedy著、李自修譯,《薩義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弗朗索瓦.馬蘇利耶(François Massoulié)著、李陽譯,《中東危機》,香港:三聯書店,2004。
    朱剛,《薩伊德》,臺北:生智,1997。
    吳東權,《電影》,臺北:允晨文化,1984。
    吳翎君,《歷史教學與實務》,臺北:五南,2004。
    李有成,《他者》,臺北:允晨文化,2012。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臺北:三民書局,2013。
    李燕臨,《紀錄片編製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亞榮.布列格曼(Ahron Bregman)、楊軍譯,《以色列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5。
    亞榮‧布列格曼( Ahron Bregman)著、林書媺譯,《被詛咒的勝利:以色列佔領區中的離散與衝突》,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
    周樑楷,《史觀與史實-談《世界文化史》》,臺北:龍騰文化公司,2003。
    周樑楷,《歷史的書寫與教學-談《世界文化歷史篇》》,臺北:龍騰文化公司,2001。
    杭亭頓(Samuc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1997。
    林立樹,《世界文明史》,臺北:五南,2006。
    林慈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台灣學生學局,2010。
    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6。
    侯賽因.納斯爾(Seyyed Hossein Nasr)著、王建平譯,《伊斯蘭》,臺北:麥田出版,2002。
    姚惠娜,《巴勒斯坦(二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威爾.杜蘭(Will Durant),《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臺北:大是文化,2011。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新北:韋伯文化,2003。
    夏迪.哈彌德(Shadi Hamid)著、洪世民譯,《你所不知道的伊斯蘭》,臺北:城邦文化,2017。
    宮崎正勝著、劉惠美譯,《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解》,臺北:商周出版,2008。
    馬可.克黑朋(Marc Crépon)著、李鳳新譯,《製造敵人的文化》,臺北:果實出版,2005。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88。
    張良任,《美國與以、阿衝突》,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張倩紅,《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陳立樵,《以色列史:改變西亞局勢的國家》,臺北:三民書局,2018。
    陳登武,《歷史與人生》,臺北:三民書局,2008。
    陳靜瑜,《美國族群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
    單德興,《薩依德在臺灣》,臺北:允晨出版社,2012。
    景秀明,《紀錄的魔方:紀錄片敘事藝術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菲利浦.希提(Philip K. Hitti)著、馬堅譯,《阿拉伯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唐建軍譯,《從奧斯陸到伊拉克及路線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1999。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鄉關何處》,臺北:立緒文化,2000。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中的穆斯林世界:西方媒體眼中的穆斯林世界》,臺北:立緒文化,2002。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梁永安譯,《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 : 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臺北:立緒文化,2010。
    鄭慧慈,《伊拉克史:兩河流域的榮與辱》,臺北:三民書局,2008。
    冀開運,《約旦史:一脈相承的王國》,臺北:三民書局,2004。
    諾亞.弗洛格、馬丁.薛伯樂(Noah Flug/Martin Schäuble)著、王瑜君等譯,《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臺北:商周出版,2015。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著、李振昌譯,《海盜與皇帝》,新北:立緒文化,2015。
    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黃煜文譯,《耶路撒冷三千年》,臺北:究竟出版社,2013。
    羅伯托.芬齊(Roberto Finzi)著、李陽譯,《反猶主義》,香港:三聯書店,2004。
    二、期刊及專書論文
    王文景,〈媒體與圖像素養融入教學之通識歷史課程-以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核心課程「歷史懸案與神話解析」為例〉,《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第2卷第2期,嘉義:2008年6月,頁103-123。
    王賀白,〈周遭暴虐的無言見證-從[西東詩篇管絃樂團]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第2期,臺北:2011年8月,頁81-102。
    王雅玄,〈教科書中的他者〉,《教科書研究》,第五卷第三期(臺北:2012年2月),頁131-142。
    王慰慈,〈台灣紀錄片再現模式分析─以921地震紀錄片《生命》為例〉,《藝術學報》第78期,臺北,2006年4月),頁79-100。
    王慰慈,〈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第二十期,臺北,2003年1月,頁1-33。
    包修平,〈哈馬斯政治轉型與抵抗方案(2003~2006)〉,《問題與研究》第55卷第3期,臺北,2016年9月,頁113-143。
    何立波,〈羅馬排猶現象芻議〉,《唐都學刊》,第22卷第1期,西安,2006年1月,P150-155。
    余瓊瑤,〈利益團體遊說手法探析:以「以色列人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運作情形為例〉,《復興崗學報》第 97期,(臺北:2010年3月),頁159-177。
    吳釗燮,〈衝突降低與爭端解決:以九0年代以、阿和談為例〉,《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臺北,1996年7月),頁27-37。
    李道明,〈從紀錄片的定義思索紀錄片與劇情片的混血形式〉,《戲劇學刊》,第10期,臺北:2009年7月,頁79-109。
    沈明室,〈近期以巴衝突之爭議點及其解決〉,《全球政治評論》第48期,臺中,2014年10月,頁7-12。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臺北,1993年8月, 頁10-17。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當代》,第74期,臺北,1992年6月,頁48-61。
    岳瑞麒,〈邁向後歐巴馬時期之美國中東戰略調整與困境〉,《全球政治評論》,第48期,臺中:2014年10月,頁13-18。
    林照真,〈恐怖主義與媒體:檢視美國反恐戰爭、伊斯蘭恐慌與半島電視台〉,《新聞學研究》第133期,(臺北:2017年10月),頁1-41。
    施正鋒,〈以色列的獨立建國-美國的承認〉,《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1期,臺北,2012年3月,頁頁13-54。
    奚 浩,〈紀錄片的真理轉向〉,《南藝學報》第5期,台南,2012年12月,頁45-63。
    徐文路整理,〈周樑楷教授訪談錄〉,《理論與文化-西洋史研究通訊》,第三期,臺北,2001年1月。
    梁 工,〈彌賽亞觀念考論〉,《世界宗教研究》,2006卷1期,北京:2006年3月,頁72-82。
    陳天社,〈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難民及其影響〉,《世界民族》,2009卷3期(北京:2009年),頁72-81。
    陳昀萱、甄曉蘭,〈國中歷史課綱中的歐洲意象〉,《教科書研究》,第十一卷第二期(臺北:2018年8月),頁27-55。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Atom Egoyan的電影《A級控訴》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七期,臺中,2006年6月,頁641-676。
    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歷史教育》第14期,臺北,2009年6月,頁233-264。
    曾宗盛,〈古代以色列宗教一神論的發展-近年研究的趨勢〉,《台灣神學月刊》第28期,臺北,2006年3月,頁53-79。
    黃俊傑,〈歷史思維的特質〉,《通識教育 》第3卷第1期,新竹,1996年3月,頁31-41。
    黃麗蓉、賴思儀、楊淑晴,〈中學生的歷史概念、歷史學習態度與歷史批判思考傾向〉,《教育實踐與研究》,第 24 卷第 2 期,臺北:2011 年 12 月,頁65-98。
    楊淑晴、黃麗蓉,〈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探究:歷史觀點取替模式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56卷第4期,臺北,2011年12月,頁129-153。
    詹世亮,〈中東問題的歷史與現狀〉,《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3卷1期,北京:2003年3月,頁21-27。
    鄒芝、周麗波,〈二戰時期英國綏靖政策對猶太人的影響-析1939年《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白皮書》〉,《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南昌,2009年2月,頁98-101。
    廖慶華,〈真實與再現的爭議〉,《以永續生存為導向之通識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樹德科技大學,2005年,頁1-13。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新竹,2007年6月,頁107-134。
    劉慧蘭,〈「歷史理解」取向的歷史教學—以「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例〉,《歷史教育》,第20期,臺北:2014年12月),頁75-116。
    鄭君平,〈「基督」與「人子」的對遇:馬可8:27-33彼得與耶穌的彌賽亞觀爭議之探討〉,《神學與教會》,第30卷第1期,臺南,2005年1月,頁69-93。
    盧非易,〈紀錄片的再現技術與觀念之轉變〉,《廣播與電視》,第11期,臺北:1998年1月,頁14-16。
    蕭憶梅,〈理解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性〉,《歷史教育》第14期,臺北:2009年6月,頁87-102。
    羅志平 ,〈以巴衝突的和解與歷史書寫-PRIME對中東和平的貢獻〉,《人文與社會學報》第2卷第4期,高雄,2009年6月,頁51-85。
    三、學位論文
    李育如,〈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李芝函,〈《東方主義》:薩依德與西方殖民知識體系的抵抗〉,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2。
    周明廷,〈美國對以巴衝突的外交政策:2001-2011年〉,臺南: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林冠吟,〈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張啟信,〈巴勒斯坦在聯合國之法律地位〉,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6。
    張雅淳,〈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以祖國之名》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張雅婷,〈影視教材在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教學的應用-以《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陳怡分,〈紀錄片《慢別書》創作論述與製作說明〉,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班碩士論文,2012。
    陳政博,〈以巴衝突中的政治與宗教因素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蓓萱,〈電影《帝國大審判》的敘事模式與 歷史再現:兼論影視文本在中學教育的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黃瓈瑩,〈影視文本在中學歷史教育的應用─從《我的名字叫可汗》看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問題〉,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楊光舜,〈以色列錫安主義認同與中東和平談判:社會建構理論分析〉,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4。
    廖羽晨,〈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劉素霞,〈血祭愛爾蘭-以《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來探討英愛歷史糾葛〉,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蔡佩襄,〈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與人權議題的教學運用-以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
    鄧瑋仁,〈恐怖主義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進程之影響〉,臺北: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蕭裕民,〈國際新聞論述之競逐與反思:以批判性論述分析透視Al-Jazeera與CNN「以巴衝突」之國族建構策略〉,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四、影音資料
    《美麗天堂》,2001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