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偉昌
Wei-chang Chen
論文名稱: 職業學校機械科學生技術能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Creativity for the Mechanical Department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吳明雄
Wu, Ming-Hsi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技術能力創造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7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職業學校機械科不同技術能力程度的學生,其創造思考能力和機械創新設計能力的差異及相關情形。本研究以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設有機械(工)科之公、私立職業學校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高、中、低三組不同技術能力程度,共計114名。採用描述性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和「機械創新設計能力量表」。所得的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
    本研究所獲得之重要結果: 1.在創造思考能力方面,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表現,未因技術能力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在機械創新設計能力方面,不同技術能力程度的學生,其機械創新設計能力的表現有顯著差異。技術能力程度較佳的學生,優於技術能力程度較差的學生。 3.在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方面,技術能力程度較佳之學生,其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的表現有顯著典型相關,技術能力程度較低之學生則無顯著相關。當學生技術能力達某一程度時,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會有相關存在。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學課程內容,以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Creativity for the Mechanical Department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wan
    Wei-chang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machinery innovative design ability among the mechanical department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vocational school.
    The 114 studen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in mechanical depart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vocational schools in Taiwan. Instruments utilized in this study were Revised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scale and machinery Innovative design ability scale.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with one-way M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primary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The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2.The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machinery innovative design ability, students of advance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re better than students of basic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3.There ar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machinery innovative design ability among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exists when student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reach a particular level.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posed for reference.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圖目錄…………………………………………………………………..V 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四節 名詞解釋……………………………………………….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技術能力的意義與內涵……………………………….15 第二節 創造力的意義與內涵………………………………….37 第三節 技術能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6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73 第二節 研究對象……………………………………………….75 第三節 研究工具……………………………………………….78 第四節 研究實施……………………………………………….85 第五節 資料處理……………………………………………….8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技術能力程度的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分數 上的差異分析…………………………………………..91 第二節 不同技術能力程度的學生在機械創新設計能力分數 上的差異分析………………………………………….94 第三節 不同技術能力程度的學生在語文創造思考能力分數 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分數的相關分析……………….97 第四節 不同技術能力程度的學生在圖形創造思考能力分數 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的相關分析…………………..104 第五節 綜合討論……………………………………………..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建議…………………………………………………..123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127 貳、英文部分…………………………………………………..133 附錄 附錄一 新編創造思考測驗…………………………………..139 附錄二 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使用同意書……………………..145 附錄三 機械創新設計能力量表……………………………..147 附錄四 機械創新設計能力量表評分要項…………………..149 附錄五 測驗指導手冊………………………………………..151 附錄六 參與研究施測同意書………………………………..157 圖目錄 圖2-1 技術概念圖………………………………………………….24 圖2-2 技術能力結構圖…………………………………………….25 圖2-3 技術能力之構成…………………………………………….31 圖2-4 創造力特質與創新之關連圖………………………………..54 圖2-5 Amabile 的創造力理論三要素………………………...……63 圖3-1 研究架構…………………………………………………….73 圖3-2 研究步驟…………………………………………………….87 圖4-1 高技術能力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之典型相關結構圖………………………………………..114 圖4-2 中技術能力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之典型相關結構圖………………………………………..115 圖4-3 高技術能力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之典型相關結構圖………………………………………..117 表目錄 表2-1 技術定義彙整………………………………………………..17 表2-2 創造力的意義………………………………………………..38 表2-3 各國學者及學派對於創造力所下的定義…………………..43 表2-4 創造力的內涵分類表………………………………………..45 表2-5 創造人格特質表……………………………………………..50 表2-6 有助於創造潛能發展的環境因素表………………………..56 表2-7 創造思考技能表………………………………………………60 表2-8 Amabile 的創造因素理論…………………………………..63 表2-9 個人能力與科技創作力………………………………………67 表2-10 動作技能教育目標分類表…………………………………..69 表3-1 技術能力程度………………………………………………..75 表3-2 研究樣本人數統計表………………………………………..77 表3-3 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之評分者信度…………………………..79 表3-4 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之再測相關……………………………..80 表3-5 機械創新設計能力量表信、效度考驗高、低創造力各組 取樣人數表………………………………………………….82 表3-6 機械創新設計能力量表之評分者信度……………………..83 表3-7 機械創新設計能力量表之效度……………………………..84 表4-1 三組學生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91 表4-2 三組學生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得分之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92 表4-3 三組學生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92 表4-4 三組學生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得分之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93 表4-5 三組學生在機械創新設計能力量表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94 表4-6 三組學生機械創新設計能力量表得分之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95 表4-7 不同技術能力程度學生機械創新設計能力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95 表4-8 高技術能力組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和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量表之積差相關矩陣…………………………………………97 表4-9 高技術能力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98 表4-10中技術能力組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和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量表之積差相關矩陣……………………………………….100 表4-11中技術能力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101 表4-12低技術能力組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和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量表之積差相關矩陣……………………………………….102 表4-13低技術能力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103 表4-14高技術能力組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和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量表之積差相關矩陣……………………………………….104 表4-15高技術能力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105 表4-16中技術能力組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和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量表之積差相關矩陣………………………………………..107 表4-17中技術能力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108 表4-18低技術能力組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和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量表之積差相關矩陣………………………………………..109 表4-19低技術能力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與機械創新設計能力 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110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于平凡譯(民70),文明是怎麼創造的?台北:大林出版社。
    毛連塭(民78),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頁2-9。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民89),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志剛(民76),我國工業科技移轉之現況。自由化下的科技發展與科技政策學術研討會。
    行政院(民86),跨世紀國家建設計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大偉(民75),技職教育測量與評鑑。台北:三民書局。
    李瑞慶(民88),技術創新類型、技術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之影響。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鼎(民67),中美兩國間工業技術的雙向交流。自由中國之工業,第50卷第2期。頁2-5。
    沈啟(民81),影響企業技術移轉績效內部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奉炫(民84),技術創新管理之個案研究──以聯華電子公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基(民87),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雄(民87),機械創新設計能力量表指導及研究手冊(未出版)。
    吳明雄(民88),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高職機械修護科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8-2519-S-003-011)。
    吳明雄(民89),我國發明人相關能力及性向與發明方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雄(民89),機械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職業學校機械科學生技術創造力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9-2519-S-003-024)。
    吳靜吉(民88),家庭支持與科技創造力。一九九九年資優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靜吉(民87),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
    吳俊諆、蕭述三(民87),開放式創意機械工程設計課程之成效評估與課程改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519-S-008-002)。
    吳思華、顏如妙、韓志翔、王美雅(民89),個人創造力與網路創新之關連。國科會整合型計劃部分結果報告。(NSC 88-2519-S-004-001-C)。
    林幸台(民63),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的影響。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杰(民81),技術能力與技術引進績效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瑞池(民86),技術合作策略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杏子(民87),台灣半導體晶片製造產業技術創新過程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宗聲遠(民81),美國工程顧問公司在台合資企業技術轉移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葉玉珠(民88),技術創造力的定義。( http://tim.nccn.edu.tw/croci/result.htm )。
    周德光(民85),台灣鋼鐵煉軋部門的發展轉折點──中鋼公司技術能力建構歷程及其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企業管理士論文。
    洪榮昭、許書務(民87),專題製作對科技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分析──以多功能機器人製作為例。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創刊號。頁169~181。
    洪榮昭(民89),2000師大少年發明教室座談會會議記錄。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
    洪榮昭(民89),試析科技創作力。創造力與創意設計教育師資培訓講習會。
    教育部。
    洪蘭譯(民88),不同凡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施良芳(民85),學習理論。高雄:麗文。
    康自立、吳明雄(民85),我國發明人之教育背景及其對發明教育意見之調查研究。教育部技職司第十一屆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康自立、蔡錫濤(民86),技學的內涵與定位。1997年技學素養教育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徐芳穎(民84),百貨公司經營技術移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玉娟(民87),以技術系統觀點看全球電腦工業之發展。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錦賜(民87),工專學生機械技術創造力培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519-S-235-001)。
    陳榮達(民86),台灣連鎖體系內知識移轉過程:知識特性、總部技術能力、分店能力與移轉方式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井星(民75),科技發展政策論文集。台灣經濟研究院。
    陳昭儀(民79),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雄(民74),工業職業技術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陳聰勝(民86),各國職業訓練制度。台北:五南圖書。
    陳龍安(民8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民88),開啟孩子的多元智能。精湛兒童之友月刊,11,12-13。
    曹焰、郭春陵(民88),實用英語辭典。台北:水牛圖書。
    許文賢(民84),技術來源、技術能力與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士軍(民71),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民75),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群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民87),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群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郭允文、湯卿媺(民86),「科學及創造力培養」計畫。科學發展月刊,第26卷8期,頁941~947。
    郭生玉(民7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有遹(民72),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郭有遹(民83),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法。台北:心理。
    黃天枝(民89),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創造能力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民81),成人學習的動機。高雄:復文圖書。
    黃政傑(民89),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膽。台北:師大書苑。
    湯誌龍(民88),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漢耀譯(民88),師法自然。台北:人本自然文化公司。
    張仁家(民89),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高工學生低壓工業配線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玉成(民77),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台北:心理。
    張春興、林清山(民7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森林(民80),國際技術移轉績效影響因素探討──以電子業,化學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仕諭(民83),技術能力、管理能力與產品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台灣電腦硬體工業實證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丹琳(民86),技術創新對於台灣紡織產業升級影響之研究──以超細纖維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科會(民83),中華民國八十二年科學技術年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國科會(民86),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民89),影響創意發展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校因素量表之發展。國科會整合型計劃部分結果報告。
    (NSC 88-2519-S-004-001-C)。
    董奇(民84),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經濟部(民77),技術合作條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經濟部(民80),專利審查基準總則。經濟部中央標準局。
    經濟部(民82),81年度經濟部產業技術發展概要。經濟部技術處。
    鄭英耀、王文中(民89),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科會整合型計劃部分結果報告。(NSC 88-2519-S-004-001-C)。
    廖文靖(民88),影響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劉俊儀(民84),衡量國家技術能力之研究──以兩岸技術能力比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光宗(民83),我國皮鞋業設計技術能力的評估。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平文(民84),技術策略、組織之技術資訊處理機制與技術能力之研究──國內資訊硬體工業之實證。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辰男(民73),當代國語大辭典。台北:百科文化公司。
    蔡敦浩、周德光(民83),技術能力的形成與發展。1994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論文集。經濟部技術處。頁237-264。
    蔡兆哲(民83),企業技術能力、海外投資動機/方式、投資環境與技術移轉績效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碩士論文。
    賴士葆(民82),技術規劃與管理。台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薛琦、梁秀精(民69),我國電子電器製造業技術合作實施成果調查報告。經濟部投審會。
    魏啟林(民82),如何加速我國技術引進及移轉之研究──台灣產業之個案研究。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
    蕭錫錡(民78),教學目標與評量。專科學校教師教學評量手冊。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蕭鍚錡(民88),專題製作之創意發展──合作創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516-018-001)。
    顏鴻森(民87),創意性機器系統設計課程之成效評估與改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519-S-006-001)。
    饒達欽、饒達權(民88),面向廿一世紀的高等技術職業教育──從科技及企業角度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貳、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67.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The Context.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Allen, T. J. (1984), 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 :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Dissemination on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With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Baranson, J. (1966). Transfer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b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to Developing Economics. ARE, 259.
    Bloom, B. S. (1985), 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 . New York : Ballantine books.
    Burgelman, R. A. & Rosenbloom, R. S. (1989), Technology Strategy :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Perspective,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Management and Policy , Vol. 4, 1-23.
    Chandler, A. D. (1990), Scale and Scope :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ndler, A. D. (1992),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6(3), 79-100.
    Csikszentmihalyi, M.(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313-3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si, G. (1982).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Research policy, 11, 147-162
    Daft, R. L. & Lengel, R. H. (1986),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32(5),554-571.
    Dussauge, p. & Hart, S. & Ramanantsoa, B. (1992),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 , Singapore : John Wiley & Sons.
    Edosomwan, J. A. (1987).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Frankel, E. G. (1990).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Kluwer Academic.
    Gardner, H. (1988). Creative: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8-26.
    Hayden, E. W. (1976), Technology Transfer to The Soviet Block , MUS Business Topics, 24. Winter.
    Hennessey, B. A.,& Amabile, T. M.(1988).Story-telling: A method for assess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2(4), 2356-46.
    Herzberg, F. (1987), Innovation : Where is the relish.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1(3), 179-192.
    Hill, K. G.(1991).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reativity and motivation: Trait and Environment Influence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randeis University, Waltham, Mass.
    Hitt, M. A. & Ireland, R. D. (1985), Corporate Distinctive Competence , Strategy, Industry and Performance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4,378-397.
    Hocevar, D. (1981),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 Review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45,450-464.
    Hocevar, D. & Bachelor, P. (1989), A tac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 In J. A. Glover ,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s (Eds.) ,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 : Plenum Press.
    Houtz, J.C. & Krug, D. (1995),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 : Resolving a mid-life Crisis. Educational of Psychology Review, 7(3),269-300.
    Hong, J. C.(1997), An Explorative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vity Development in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cember 2-3, Taiwan, R.O.C.
    Howe, (1997),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pproaches Processes for Teaching and Doing Creative Activity. 創造性思考教學研討會研習手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Hulin, C. L. & Roznowski, M. (1985), Organizational Technologies : Effects on Organiz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s’ Responses , In L. L. Commins and B. M. Staw(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7 .
    Jonassen, D.H.,Beissner ,K. & Yacci, M.(1993). Structural Knowledge. New Jersey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andel, N., Remy, J. P. , Stein C. ,&Durand, T. (1991), Who’s in Technology : Identifying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within The firm, R&D Management, Vol. 21(3),215-228.
    Leory, H. G. (1978), Transfer of Technology within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 5.
    Mansfield, E. (1982), Technology Transfe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Policy , W. W. Norton & company .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449-60.
    Milgram, R. M. (1990), Creativity :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and gone ? In M.A. Runco & R.S. Albert (Eds.) , Theories of Creativity . 215-33. Newbury Park, CA : Sage.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Rossman, J.(1931),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ventor : A Study of The Patentee. Washington : The Inventor’s Publishing Company.
    Roberst, E. B. (1977), Gene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Robock, S. H. & Simmonds, K. (198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3rd ed. Homewood : Richard D. Irwin, Inc : 460-61.
    Robbins, S. P. (1989). Organization Theory. 3rd ed, N. J. : Prentice-Hall Inc.
    Ram, A. & Leake, D. B. (1995). Goal-Driven Learning. London : A Bradford Bood. P4.
    Schmidt, R. A. (1899).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Selznick, P. (1957),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Inc.
    Simpson, E. J. (1966).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Psychomotor Domain Illinois Teacher of Home Economics. Vol. X, No.4 Urbana, IL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trassman, W. P. (1968).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Manufacturing Experience of Mexico and Puerto Rico,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antikarn, M. (1981). Technology Transfer-A Cass Study, Singapore :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4-5.
    Samli, A. C. (1985). Technology Transfer : The General Model, Technology Transfer-Geographic, Economic, Cultural, and Technical Dimension. Quorum Books, 3-16.
    Souder, W. E. (1987). Managing New Product Innovation.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
    Sharif, M. N. (1988). Basis for Techno-Economic Policy Analysis ,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15(4), 217-229.
    Steele, L. W. (1989). Managing technology-The Strategic View, McGraw-Hill, New York.
    Sharif, M. N. (1988), Basis for Techno-Economic Policy Analysi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15(4) Aug. 217-229.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 Free Press.
    Torrance, E. P., (1971). Encouraging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UNIDO (1973).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Foreign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echnology Licensing Agreement ,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 ID/78
    UNCATD (1981). Technology form Develop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T/B/AC),New York, UN, No,5.
    WIPO (1977).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Licensing Guid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IPO Publication, 620(8), 2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