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添富
論文名稱: 視覺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南港誠正國中社區環境藝術教學課程為例
Action Research for Visual Art Education: Take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Art Program of Taipei Municipal Cheng Zheng Junior High School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仁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視覺藝術教育環境藝術教學誠正國中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Visual Arts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Art Instruction, Cheng Zheng Junior High School, Action Resear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視覺藝術教學如何提昇社區環境藝術之教學課程行動研究,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首先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現況,融入社區導向的環境藝術教學研究,引導學生執行分組創作之合作學習。研究者以其視覺藝術教學與社區美化實施的單元主題教學的多年經驗,依據研究的結果對視覺藝術教師及行政機關提出相關建議,藉以促進教師教學與教育機關的推行與改進。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南港誠正國中社區環境藝術課程為例。研究的對象是誠正國中九年級一班至六班學生。以「美麗新誠正─大家藝起來」為單元教學課程設計來實施。每班分成六組,共有三十六組進行創作,作為教學成效之研究。
    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分析視覺藝術教學與社區環境藝術之內涵。
    二、探討視覺藝術教學創作提升學校生活社區環境藝術實施成效。
    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視覺藝術教學與學校社區環境藝術提升的具體計劃與實施之建議。
    經過學生學習回饋單內容分析,參加單元教學班級學生學習回饋單的統計,顯示八成以上的教學目標達成學習成效。最後經過研究者多方資料分析與整理,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 透過視覺藝術教學提升社區環境藝術美化成效佳。
    二 視覺藝術教學的過程,可以與社區環境藝術的融合達到多元的學習效果。
    三 透過視覺藝術教學,統整學校社區環境藝術與生活文化的過程,可以提昇學生對學校美化及社區環境藝術參與及認同。

    The goal of the action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how to advance the environmental arts by the visual arts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goal, the researcher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education in Taiwan first, mixed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the environmental arts by the guidelines of the community, and let the students create by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orporative learn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rich experience on this topic about the visual arts teaching and beautifying the community for many years, the researcher can provide the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the art teache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Furthermore, it can help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rt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was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subject was the environmental arts of the community in CZJH in Nangang.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 students of 901-906, six classes, in CZJH. The lesson was designed and applied according to the unit “Beautiful New CZJH--- Let’s Art”. Th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each class. The result of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me from the creative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6 groups in total. There were 3 purposes in this research:
    1. Analyze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visual arts teaching and environmental arts.
    2.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visual arts creative teaching to advance the environmental arts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 school life.
    3.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of the practical plan and application to advance the visual arts teaching and the environmental arts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community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t can achieve more than 80%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goal by analyzing and measuring the feedback sheets from the students. Finally, from many data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by the researcher in many ways, the conclusion was as followed:
    1. The result is great by the visual arts teaching to advance the environmental arts to beautify the community.
    2. It can combine the cultures of the community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iverse learning.
    3. By the visual arts teaching and the procedure to integrate the environmental arts of the school and the community into the life culture, it can advanc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identity to beautify the school and the environmental arts of the commun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發展的過程與現況 13 第二節 視覺藝術教育理論與發展 20 第三節 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現況與問題分析 29 第四節 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理論與特色 33 第五節 視覺藝術教育與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相關研究探討 39 第六節 研究者推動過視覺藝術教育與社區環境互動之心路歷程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4 第一節 研究構想與設計 4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1 第四節 研究實施步驟 5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4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59 第一節 課程設計理念 59 第二節 課程設計內容 60 第三節 教學行動歷程分析與結果討論 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參考文獻 102 附錄 108

    一、中文部分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月刊,37,87-10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王家祥等譯(1994),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mell)。與孩子分享自然。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王麗雁(2008)。台灣學校視覺教育發展概述。載於鄭明憲(編)台灣藝術教育史。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王聖欽(2003)。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一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勤田(1997)。生態文化。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雅各(譯)(1998)。Suzi Gablik著。藝術的魅力重生。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方潔玫等譯(1994),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共享自然的喜悅。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文化部(1992)。文化藝術獎助條例。臺北市:文化部。
    行政院(1992)。環境教育要項。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行政院(2000)。二十一世紀議程一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草案。臺北: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
    江秀祺(2004)視覺文化教學融入國中藝術創作課程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清欽(1980)。光復初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出版社。
    何碧燕(2006)。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汪靜明(1995)。河川環境教育理念一建構台灣河川環境教育計畫。環境教育季刊,25,19-37。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月刊,43,18-34。
    汪靜明(2000),「學校教育實驗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4-69。
    李婉儒(2012)。社區文化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莉君(譯)(2005)。Berger John原著。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
    呂燕卿(1985)。正視台灣視覺文化環境與課程美學。台灣教育雙月刊第633期。
    林玉山(2001)。近五十年來中等學校視覺教育的改革與發展。2001國際藝術教育會一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57-476。彰化: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協會。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美術出版。
    施佑霖(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翁千雅(2006)。文化認同概念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臺北:桂冠圖書出版。
    黃冬富(2002)。視覺教育史概述。載於黃任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臺北:桂冠圖書。
    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大學。
    黃凱雁(2012)。環境議題融入高中藝術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出版社。
    陳王琨(1997)。環境教育原理興實務。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陳其南(1998)。學習型組織的經營藝術與實務。在地文化社區之華一86全國在104

    地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研討會記實,24.33。臺北:文建會。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朝平(2000)。臺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0-213。
    陳箐繡(2000)。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美育雙月刊,1l6,8。
    陳律歆(2006)。環境藝術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指南國小低年級校本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木金(2002),學校本位課程領導模式之行動研究與省思。學校行政論壇第十次學術研討會一學校行政人員的忙與茫:省思興調適(論文集),164-184。
    陳瓊花(2003)。視覺文化的品鑑。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芸芸(譯)(2004),Mirzoeff,R.原著(1999)。視覺文化導論。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陳美玉(2008)。全球本土混雜化與文化再生視覺文化取向的在地性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研究,15,37-65。
    陸蓉之(1991)。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39,頁545-582。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雙月刊,1l0,8。
    郭實渝(1999)。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月刊,40,15-23。
    翁千雅(2006)。文化認同概念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郁斐斐(譯)(1991)。如火如荼的「生態藝術」。藝術家,195,132
    高新建(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分析:影響因素。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之比較討論會論文集。
    徐秀菊(2001)。社區取向之藝術統整課程與教學。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出版。105

    袁汝儀(2005)。整合性藝術架構生活藝術教育。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二期。
    張繼文(2003)。殖民與後殖民:論臺灣視覺藝術與視覺藝術教育之省思。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321-333。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冠政(2000)。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淑芳(1999)。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國立嘉義教育大學報,297.318。
    趙惠玲(2004)。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台灣教育,628,14-22 。
    潘世尊(2007)藝術環境與教育理論與行動研究。臺北市:華騰文化。
    樊湘濱(1991)。「創造導向」「品質導向」「學科導向」的美勞教育。國民中學美勞教育原理與實務研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廖敦如(2005)。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1(50),53-78 。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蔡伸章(譯)(2006),丹尼斯。歐文(D.F.Owen)著。生態學的第一堂。書泉出版社。
    謝筱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T&Milbrandt,M.K.(Eds.).(2005).Art for life:Authentic
    instruction in art.Boston:McGraw-Hill.
    Blandy&Hoffman(1993). Universal design in art education:
    Principles,pedagogical implications,and resources.In J.K.
    Guilfoil& A.R.Sandler(Eds.),Built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pp.220-227).Reston,VA:National.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Bradley,J.C.,Waliczek,T.M.&Zajicek,J.M.(Eds.)(1999).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of highschool students.The Journal of Enveriromental Education.30(3),17-22.
    Clark,G.& Zimmerman, E.(1997). Project arts: Programs for ethnically divers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high ability, visual arts students in rural communities. 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
    Duncum,P.(Ed.)(2000).Art Education and VisualCulture.Proceedings
    of 2000.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onference.TaipeiMunicipal
    TeachersCollege,125-151.Efland,A.(Ed)(1990).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Elkin,J.(2003)What is visual studies?In Elkens.Visualstudies :A skeptical introduction(PP.1-30).London:Routledge.
    Freedman,K.(Ed.)(2003).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 artistic
    production toeaching visual culture.Art Education,56(2),38-43.Graves,G.W.(Ed.)(1999).Curriculum evaluation:Oneapproach for
    assessingbuilt envieronment education in theclassroom.In
    J.K.Guilfoil & A.R .Sandler(Eds.),Built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Reston,V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Keifer-Boyd,K& Maitland-Gholson,J.(2007).Engaging visual culture.MA:Davis publications.
    Kemmi,S.&Grundy,S.(Eds.)(1997).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in
    Australia: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In S. Hollingsworth(ed.),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A casebook for educational107 reform,1-.16.London:Falmer Press.
    McFee, J. K., & Degge, R.(1998).Society, art and education. In J.K.
    McFee,(E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of art education (pp.1-24). Reston, VA :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Margaret,D.(2006).Introduction. In Visual Culture: The study of the visual after the cultural turn(pp.1-45).England:MIT Press.
    OECD (1979).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s:OECD.Rillo,T.J.(Eds.)(1974).Basic guideline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6(1),52-55.
    Patchen, H.J.(1999).Education in and through The arts for 21stCentury,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century.Taiwan museum of art.23-32.
    Risatti,H.(1998).Postmodern perspectives:Issues in contemporary art.N.J.:PrenticeHall.
    Walker,S.(2001).Teaching meaning in artmaking. MA:Davis Publication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