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淑觀 Shu Kuan Yang |
---|---|
論文名稱: |
福利國家之理論與實踐--以瑞典模式為例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Welfare States--On The View of "Swedish Model" |
指導教授: |
張清溪
Chang, Ching-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7頁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福利 、福利國家 、瑞典模式 |
英文關鍵詞: | social welfare, welfare states, Swedish Mode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7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經由經濟學的理論--「公平」與「效率」,檢視「瑞典模式」福利國家自1930年代到目前實際上實踐的實際情況,並以此做為臺灣實施社會福利措施的借鏡,期望經由瑞典經驗能給予臺灣的社會福利政策若干啟示與教訓。由於北歐是全球社會福利制度的典範,尤其「瑞典模式」更被世人譽為經濟與社會制度的實驗室,其「由搖籃到墳墓」緊密的社會安全網,全方位地由出生到死亡照顧每一個國民,並且擁有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國民生產毛額(GNP),相當低的失業率,是最為世人所稱羨的「人間天堂」。
本研究首先進行文獻探討;緊接著為本研究的焦點-第三章「瑞典模式」福利國家福利制度的實際檢視;第四章為探討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最後本研究於第五章提出結論與檢討。
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臚陳如下:
一、由福利理論與派別的探討中知道,各派經濟學說的社會福利理念深刻影響國家的福利作為。瑞典信奉凱因斯學派的社會福利理念,十分重視所得重分配的重要性,因此強調政府對資源分配的介入;台灣基本上是傾向新自由主義學派的福利理念,認為福利措施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而主張福利給付應限於提供維持生存所必須的最低保障。
二、經由「效率」與「公平」的討論,我們知道自由市場可以自動達成「效率」目標,而且市場機能在「公平」上並不見得比較差。福利國家強調的「公平」,主要是指政府介入資源的分配,以福利政策從事所得重分配來扶助不幸的落難者,但由於它所做的是課高額稅捐,經由國家機器來進行,所以會造成效率的損失;而且效率與公平之間互有關係,當所得分配上要求愈多的公平,則效率的損失就愈大。
三、政府的天職是國防、司法警察、及公共建設(包括社會工商業的公共土木事業與公共設施、青少年的教育設施、及成年人民的教化設施)。但在庇古提出「市場失靈」概念、凱因斯創立「有效需求」理論,以及福利經濟學主張「分配正義」之下,強調「萬能政府」應干預經濟事務大行其道,政府管制力量開始膨脹,並演變成政府「主導」經濟活動的局面。
四、「瑞典模式」福利國家並非刻意根據某些大規模的設計有計畫形成的,而是從1940年代到1960年代數百種經濟發展個別決定逐漸形成的;直到1960年代中期及1970年代早期才發展出與其他西方國家非常不同的模式。然而,也正因為「瑞典模式」是在不知不覺中走到這種地步,所以付出的社會成本非常鉅大,這才真正是一個教訓!
五、瑞典在特殊「瑞典模式」形成之前就已經是一個相當富有的國家,在世界經濟的黃金時代1950-1970年期間,瑞典經濟成長情況還不錯;但實施「瑞典模式」福利國家之後逐漸失去先前在最富有國家很高的排名,自1970年以後,瑞典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在OECD國家的排名不斷下滑。瑞典國內面臨經濟及政治危機:經濟面向的危機包括穩定問題、效率問題,及成長問題;政治面向的危機包括社會民主黨合法性的危機,以及管理上的問題。
六、「瑞典模式」福利國家由於高失業問題及政府財政赤字過大,自1990年代開始刪減社會福利支出,並致力於研究改革福利政策,尤其是在年金成本的控制、高所得稅對工作意願的打擊、失業津貼對勞動力的影響,以及家庭、兒童福利政策中的幼兒津貼、親職暫離方案與單親家庭移轉的效果。
七、「瑞典模式」福利國家福利政策的經驗給予台灣的啟示,在於兩國的經濟制度十分不同,瑞典是政府介入資源配置但不介入生產;台灣屬於黨國資本主義,國民黨黨營事業掌控國家多數資源,政府不但介入生產,若再加上以社會福利制度從事資源配置的工作,則從修正後的經濟制度分類表中看來,台灣可說是十分接近共產主義的國家。
八、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要到1980年代中期之後,因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因民間社會高漲的自主性而鬆動之後,才有較實質地發展。但是,台灣社會福利長期存在著軍公教特定族群享有國民黨政府如「福利國家」式的照顧,這也是台灣社會福利最須解決的問題。
九、台灣過去正因為沒有像歐洲國家一樣從事過多的社會福利政策,因此能有不錯的經濟發展,但千萬不可忘記貝克教授所言,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慘痛教訓,美國和亞洲國家應該引以為鑑。
一、 統計資料
中央信託局(1996) 《公務人員保險統計》。台北:中央信託局。
中央信託局(1997) 《公務人員保險統計》。台北:中央信託局。
內政部(1996) 《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內政部統計處(1997) 《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內政統計月報》。
內政部統計處(1997)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台灣省政府財政廳(1998) 《臺灣省財政統計年報-中華民國八十六年版》。
行政院主計處(1996)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
行政院主計處(1998) 《中華民國統計月報》,389期。
行政院(1994)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總說明及主要附表》。
財政部(1998) 《中華民國財政統計月報》,民國八十七年三月。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1997)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閩地區社會福利政策指標》。台北: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編印。
審計部(1997)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
臺閩地區勞工保險局(1996) 《臺閩地區勞工保險統計》。台北:臺閩地區勞工保險局。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6)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度臺灣省各縣市總預算彙編》。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95) 《中華民國臺灣省社會指標統計》。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93) 《中華民國臺灣省社會福利指標》,第十一期。
二、中文文獻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3) 《全民健康保險相關問題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1993)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II。台北:錦繡出版社。
中國社會學社(1990) 《全民健康保險研究報--全民健康保險的社會效果》。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中國社會學社執行。
中國時報,87.7.19第4版。
中國時報,87.7.24第一版。
中國經濟學會(1994) 《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
內政部(1994a) 《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畫與整合-全國社會福利會議-》。
內政部編印(1994b) 《先進國家年金保險制度》。
公保月刊社(1991) 《公務人員保險、退休、撫卹法規彙編》。台北:公保月刊社。
王健全、黃美齡譯(1994) 《邁向自由經濟之路》。台北:遠流。
王國羽(1994) 《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殘障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王湧泉譯、Stuart M.Butler著(1990) a美國福利國家的政治動態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71-79。
王麗容等(1994) 《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婦女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古允文(1990) a福利國家危機-本質與脈絡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45-56。
古允文譯(1995)、Ian Gough著 《福利國家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巨流。
弗利德曼夫婦(1984) 《選擇的自由》,呂志翔、謝中平、蘇拾平譯。台北:長河出版社。
民進黨中央黨部選舉對策委員會(1995) 《給臺灣一個機會--民主進步黨1995/1996競選綱領》。台北:前衛出版社。
白正龍(1996) a淺談殘障福利機構的公設民營n,《社會福利》,127期,頁9-13。
立法院 《老人福利法》 http://lyfw.ly.gov.tw/law/01126.big(1998.6.20)。
光復書局編輯部(1995) 《大美百科全書》第26冊。台北:光復書局。
行政院施政績效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7/e/content/c18.htm(1998.6.20)。
行政院研考會(1989a) 《我國老人福利法執行成效之評估》。
行政院研考會(1989b) 《我國社會福利定義與範圍之研究》。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6) 《社會福利支出對總體經濟發展之影響》。研究計畫編號:(85)004.20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計畫專案小組(1990):《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規畫報告》。
行政院編(1994)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總說明及主要附表》。
何金蘭(1993) 《全民健康保險中低收入家庭保費補助之研究--兼論我國健康保險與醫療補助現況》。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妙善譯(1992)約克.提盟著 《社會福利市場經濟解讀》。台北:月旦出版。
吳肖琪(1996) 《全民健康保險住院醫療費用之評估》。中央健康保險局八十五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報告,中華民國醫療品質協會執行。計畫編號:DOH85-NH-011。
吳武典(1990) 《我國殘障福利法執行成效之評估》。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編印。
吳昭榮(1989) 《瑞典的就業政策》。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吳惠林(1989) 《經濟學的天空》。台北:卓越。
吳惠林(1990) 《自由經濟的坎坷路》。台北:卓越。
吳惠林(1995) 《自由經濟大師神隨錄》。台北:遠流。
吳惠林(1997) 《自由經濟的本質》。台北:中華徵信所出版部。
李金桐、陳小紅(1989) 《我國社會保險制度與社會保險支出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李青芳(1993) 《全民健保經費中政府補貼額度的探討》。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建卿(1983) 《老人福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金星(1995) 《全民健保經辦實務》。台北:生合成出版社。
林珍珍(1993) 《論福利國家的道德基礎--社會權與社會平等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祖嘉、張金鍔(1995) 《住宅補貼對象與資格查核制度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執行。
林照真(1987) a高齡化社會--跨世紀難題n。《中國時報》,第三版,九月三十日。
林萬億(1990) a比較福利國家發展:理論與方法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30-44。
林萬億(1994a) 《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萬億(1994b) a瑞典的老年年金制度n,載於內政部編印:《先進國家年金保險制度》。
林慧芬(1993)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菁英模型之解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立萍譯、Ingemar著(1990) a福利國家的問題何在?瑞典的經驗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87-94。
青少年白皮書編撰小組(1996) 《青少年白皮書--八十五年版》。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青少年白皮書編撰小組(1996) 《青少年白皮書八十五年版》。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會。
姚蘊慧(1990) 《民生社會主義與福利國家─西歐經驗與民生主義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木興(1992) 《社會保險》。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洛卜克著、夏道平譯(1991) 《自由社會的經濟學》。台北:遠流。
胡聲安(1995) 《個人、國家與經濟自由--海耶克政經理論之探討》。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薇麗(1990) a「社會福利」定義之探討n,《社區發展》,29期,頁9-12。
韋端(1996) 《跨世紀社會發展趨勢與策略研討會--政府服務與支出》。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編印。
唐文慧、王宏仁(1983) 《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夏道平、馬凱、林全、吳惠林譯(1988) 《自由經濟的魅力--明日資本主義》。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夏道平譯(1969) 《分配經濟學》。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道平譯(1970) 《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如英(1996) a社會福利國家之發展與福利政策實施成效分析n,《社會福利》,124期,頁27-31。
徐淑慧(1993) 《社會福利政策形成因素之探討》。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盧政春(1989) 《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整體規劃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編印。
翁嘉禧譯、Rhodes Boyson著(1990) a福利國家的限制:英國的經驗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80-86。
涂懷瑩(1995) a現代民主國家憲法規定「福利國策與人權保障的關係」暨「基礎理念」與「實際」n,《法學叢刊》,第159期,頁1-26。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1990) 《全民健康保險與社會福利政策相關性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執行。
張世雄(1996) 《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廷豪(1995) 《我國失業保險制度規畫之研究》。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英陣(1988) 《福利國家的發展與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措施的展望》。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紘炬(1996) 《全民健康保險民意調查》。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五年度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執行。計畫編號:DOH85-HI-003。
張清溪(1996) a道德與效率n。《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屬各機關學校八十五年度會計人員會計業務研習會議實錄》。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pp.17-33。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5)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三版上、下冊。台北:翰蘆圖書出版。
張菁芬(1992) 《海峽兩岸社會保險制度之比較研究:一九四九至一九九0年》。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漢裕譯、Smith, Adam著(1989) 《國富論》上、下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梁向陽等譯(1990) 《危機中的福利國家》。北京:華夏出版社。
梁成金(1994) 《英國、瑞典及德國年金制度考察報告》。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梁憲初、冉永萍合著(1997) 《社會保險》。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許錦汶(1993) 《台灣海峽兩岸老人福利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濱松等(1996) 《中央社會保險局組織設計》。內政部八十五年度研究報告,政治大學執行。
郭振昌著(1990) a民生主義、福利國家及福利政策之反省與展望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48-158。
郭振昌譯、Jean Mouly著(1986) a福利國家社會福利與經濟事務之配合n,《社區發展》,36期,頁80-83。
郭登聰(1986) a臺灣經濟成長與福利發展關係的檢討n,《社區發展》,33期,頁52-56。
陳小紅(1996) 《跨世紀社會發展趨勢與策略研討會--社會保險》。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編印。
陳世岳譯、Sayo Koji著(1990) a福利國家的侷限-日本的經驗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95-108。
陳弘苓(1996) 臺灣財政赤字之估算》。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宇嘉等(1994) 《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少年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陳明芳(1995) 《健康照護制度中國家角色的演變與困境--台灣、英國、美國、加拿大的比較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伶(1991) 《國家與家庭分工的兒童照顧政策~台灣、美國、瑞典的比較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伶(1996) 《社會民主的實踐》。台北:五南。
陳琇惠(1998) a從瑞典年金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探討對我國建立國民年金保險制度之意涵n,《經法社制論叢》,第21期。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亞太營運協調服務中心出版。
陳寬政、楊瑩、楊松德(1991) 《主要國家婦女及青少年勞工福利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
陳寬政、楊靜利(1996) a臺灣地區的人口變遷與社會安全n,載於陳肇男、劉克智、孫得雄、江豐富主編:《人口、就業與福利》。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陸年青、許冀湯譯(1968) 《財富分配論》。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傅立葉(1995) a福利國家公/私部門的互動:台灣私人保險與社會保險關係的初步探討n,《中國社會學刊》,第十八期。頁117-152。
勞委會職訓局(1989) 《瑞典的就業政策》。台北:勞委會職訓局編印。
覃怡輝(1993) a社會安全政策的公平與效率問題n,載於戴華、鄭曉時主編(1993)《正義及其相關問題》,頁369-415。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馮燕、邱志鵬(1994) 《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兒童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黃長春(1997) a我國現階段社會救助法制的探討n,《月旦法學雜誌》,28期,頁46-51。
黃旐濤(1995) a如何在後福利時代中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福利制度n,《社會福利》,121期,頁16-24。
楊三光(民81) 《從家庭功能看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家庭為中心的社會福利政策》。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嶸(1993) 《福利社會學》。台北:黎明。
楊志恆譯、Charles R.Beiz著(1985) a開發中社會的經濟權與分配正義n,《憲政思潮》,70期,頁42-52。
楊國樞等(1991) 《少年問題與少年福利法治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臺灣大學執行。經社法規研究報告5009。
楊靜利(1992) 《我國老年年金制度財務處理方式之規畫》。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瑞典(Sweden) http://www.moeaboft.gov.tw/boftnet2/4/498110.htm(1998.6.20)。
萬育維(1996) 《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萬育維等(1994) 《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社會救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經建會(1983) 《我國現行社會福利制度與福利支出之研究》。
經建會(1986) 《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整體規畫之研究》。
經建會全民保險規劃小組(1990) 《社會保險的財務危機與低保險費率政策》。
葉秀珍、詹宜璋、王正(1998) a全民健保保費補助之公平性與效率性考量n,《經法社制論叢》,第21期。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亞太營運協調服務中心出版。
葉振輝譯、Stephen Crystal著(1983) a老人福利國家的成長與兩個老人的世界n,《憲政思潮》,72期,頁43-53。
葛永光譯、David L.Decker著(1985) a美國的老人社會安全計畫n,《憲政思潮》,72期,頁28-42。
詹火生(1985a) a以社會與經濟政策確保失業勞工之人權n,《社區發展》,34期,頁38-41。
詹火生(1985b) a社會保險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兼論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n,《社區發展》,29期,頁5-8。
詹火生(1985c) a英國社會福利服務的全民性與選擇性n,《憲政思潮》,72期,頁68-78。
詹火生(1985d) a從西方福利國家發展取向談我國社會福利建設n,《社區發展》,32期,頁9-13。
詹火生(1996) 《跨世紀社會發展趨勢與策略研討會--社會福利》。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編印。
詹火生、許文傑(1990) a如何範定社會福利的公平正義原則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1-29。
詹火生等(1990) 《我國社會福立法制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委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辦理。經社法規研究報告5008。
廖秋松譯、Mattei Dogan著(1990) a福利國家的危機:原因探討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57-70。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1989) 《簡明大應百科全書》第17冊。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劉廷安、羅光譯(1989) 《赤字中的民主》。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劉耆誠(1996) 《瑞典近年來重要的社會保險改革措施》。勞農保報導第16期。
劉淑瓊譯(1985a) a社會福利動搖經濟成長?以英國為例n(上),《社區發展》,29期,頁20-27。
劉淑瓊譯(1985b) a社會福利動搖經濟成長?以英國為例n(中),《社區發展》,30期,頁76-79。
劉淑瓊譯(1985c) a社會福利動搖經濟成長?以英國為例n(下),《社區發展》,31期,頁55-61。
劉淑瓊譯(1992) a八0年代英美福利國家發展之比較分析-理論與經驗n,《臺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期,頁159-179。
劉淑瓊譯、Vic George & Paul Wilding著(1990) a福利國家的未來: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政策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31-147。
劉脩如(1982) 《社會福利行政》,台北:正中書局。
劉毓秀(1997) 《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劉錦常(1990) 《福利國家的理念與困境》。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社會組碩士論文。
蔡宏昭(1986a) a老人養護中心營運問題之商榷-以彰化老人養護中心為例n,《社區發展》,35期,頁80-82。
蔡宏昭(1986b) a邁向最適社會之路--從經濟理論談福利國家的發展方向n,《社區發展》,36期,頁37-44。
蔡宏昭(1989) 《社會福利的經濟理念》。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宏昭(1990) a從生活水準理論探討生活保護措施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09-130。
蔡宏昭(1994a) 《老人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蔡宏昭(1994b) 《社會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蔡佩珍(1996) 《福利國家?社會保險國家?論國家角色與台灣社會福利發展:1950-1995》。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璋(1985) a社會福利與平等:跨國指標的分析n,《社區發展》,29期,頁13-19。
蔡明璋(1985) a福利意識與社會變遷:福利制度的發展衝突與結構性限制n,《社區發展》,32期,頁25-31。
蔡明璋(1986) a臺灣經濟成長與福利發展關係的檢討n,《社區發展》,33期,頁52-56。
蔡維音(1997) a社會福利制度之基礎理念及結構-以德國法制為中心n,《月旦法學雜誌》,28期,頁24-45。
鄭文輝(1990) 《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鄭文輝(1996)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計算基礎與保費分擔比率之研究》。中央健康保險局八十五年度委託研究,中正大學福利研究所執行。計畫編號:DOHOO-NH-010。
鄭文輝(1998) 《年金財務與社會再分配》。政治大學法學院等主辦之「年金制度及其法律規範學術研討會」之講稿。
盧瑞芬(1996) 《全民健康保險經營體制之評估與研究》。中央健康保險局八十五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報告,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醫管系執行。計畫編號:DOH85-NH-001。
蕭世雄(1993) 《英國失業保險制度及我國失業保險政策與立法規畫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麗卿(1996) 《瑞典、英國社會保險資金管理與應用》。台北:行政院經建會考察報告。
戴西君(1990) a我國殘障福利法制之研究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59-179。
薛立敏等(1991) 《建立以住宅政策圍導向之住宅資訊系統》。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執行。
謝佳宜(1996) 《婦女年金相關制度之研究:國際比較觀點》。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宗林、吳惠林(1994) 《老人年金、所得重分配與儲蓄》。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年金制度研討會論文及抽印本,中華經濟研究院編印。
謝宗林、吳惠林(1997) a社會公平與經濟秩序n,《自由中國之工業月刊》,第87卷第3期抽印本。
謝宗林等(1995) 《不要命的自負》。台北:遠流。
謝高橋、陳信木(1994) 《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老人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鍾佩珍(1995) 《台灣老年年金制度政策形成過程研究--政府作為之初探》。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龐建國、劉錦常(1990) a福利國家的爭議n。《中山社會科學季刊》,5卷3期,頁1~10。
蘇彩足(民87) 《各國行政革新策略及措施》。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編印。
三、 英文文獻
Arthur,Gould(1993),Capitalist Welfare System:A Comparison of Japan,Britain and Sweden,New York:Longman Press.
Atkinson,A.B. and Gunnar Viby Mogensen(1993),Welfare and Work Incentives--A North European Perspectiv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r, Nicholas(1987),The Economic of The Welfare Stat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Gary S. and Guity Nashat Becker(1997) 《生活的經濟學》。薛安迪譯。台北:聯經,1997。
Berghman, Jos(1991),"Basic concepts of Social Security.",in Danny Pieters 1991, Social Security in Europe,Miscellanea of the Erasmus Programme of Studies.Relating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pp.9-22.
Brandt,R.B.(1976), "The Concept of Welfare" , in Timms & D. Watson(eds.),Talking About Welfare:Reading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Policy,pp.64-87.London:RKP.
Briggs,Asa(1961),"The Welfare Stat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II,pp.221-258.
Brodin,Eric(1982),Sweden's Paradise Lost--The decline of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s,U.S.A:Campbell University.
Brown, Phillip and Richard Sparks(1989),Beyond Thatcherism-Social Policy,Politics and Society,Open University Press.
Dobelstein, Andrew W.(1979), Politics,Economics,and Public Welfare,U.S.A:Ptrentice-Hall,Inc.
Donald Brieland,Lela et al(1985),Contemporary Social Work:As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New York:McGraw-Hall Books.
Else Oyen(1986),Comparing Welfare States and Their Futures,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Eriksen & Palmer(1994),The Deterioration of Swedish Pension Model,Oxford Press.
Fraser,Derek(1984),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A History of Social Polic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don:The Macmillian Press LTD.
Freeman, Richard B. Robert Topel,and Birgitta Swedenborg(1997),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Reforming the Swedish Mode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iedman,Milton(1982) 《資本主義與自由》。藍科正、黃美齡譯。台北:九大萬象圖書,1994。
Gilbert, Neil(1983),Capitalism and The Welfare State,Yale University Press.
Glennerster, Howard(1992),Paying for Welfare The 1990s,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
Gough,Ian(1979),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elfare State,The MacMillan Press.
Gould, Arthur(1988),Conflict and Control in Welfare Policy:The Swedish Experience,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J.W.LaPatra,Ph.D.(1975),Public Welfare System,U.S.A.: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Johansen(1986),Welfare State Regression in Scandinavia?The Development of Scandinavian Welfare State from 1970 to 1980,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Jordan,Bill(1976),Freedom and the Welfare State,U.S.A:Routledge &Kegan Paul Ltd.
Landsburg , Steven E.(1997) 《公平賽局》。蔡繼光譯。台北:金錢文化,1998。
Lindbeck,Assar. et al.(1994),Turning Sweden Around,Cambridge,MA:MIT Press。
Lindbeck,Assar.(1997),"The Sweden Experiment.", fro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5:3,September,pp.1273-1319。
Marsh,D.C.(1980),The Welfare State,US:Longman Inc.
Mishra,Ramesh(1990),The Welfar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New York:Wheatsheaf.
OECD(1981),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Paris,1981,p.5.
Palme, Joakin(1990), "Right in Welfare Capitalism",from Swedish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14.
Rose, Richard and Rei Shiratori(1986),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
Rosen,Sherwin(1996),"Public Employment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Sweden.", fro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4:2,June,pp.729-740。
Rudolf Klein & Michael O'Higgins(1985),The Future of Welfare,US:Basil Blackwell Inc.
Stigler(1975) 《人民與國家》。吳惠林、鍾琴、黃美齡譯。台北:遠流,1994。
Stigler(1982) 《經濟學佈道家》。藍科正、戴台馨譯。台北:遠流,1993。
Thomas, J.J.(1992),Informal Economic Activity,Great Britain:Harvester Wheatsheaf.
Weale, Albert(1983), Political Theory and Social Policy,The MacMillan Pres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