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古佩璇
Ku,Pei-Hsuan
論文名稱: 平面媒體設計對報考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國軍人才招募為例
The Influenc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in Print Media on Willingness to Enlist: A Case Study of Military Personnel Recruiting
指導教授: 楊美雪
Yang, Mei-Hs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人才招募平面媒體平面設計
英文關鍵詞: Personnel Recruiting, Print Media,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42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對目標對象之報考意願的影響,以修正式德菲法及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修正式德菲法的研究對象包括國軍人才招募中心的設計人員及歷年國軍人才招募之海報得獎者,共計13人;問卷調查的研究對象為臺北市高中職3年級學生,採分層隨機抽樣,共計發放550份問卷,回收問卷為545份,有效問卷為530份。資料處理以SPSS for Window 16.0軟體為主,採用平均數、標準差、四分位差、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設計人員在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設計上最強調色彩呈現,且運用理性文案 及國軍攝影寫實照片進行圖片型的版面編排,較不重視文案字體與人物代言。
    二、對目標對象而言,文案內容最具有影響力;相對地,人物代言最不具有影響力。
    三、設計人員與目標對象在各設計要素的重要性看法,大致相同但存有程度上的差異;但在影響報考意願之看法卻有顯著性差異。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針對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設計呈現、國軍人才招募中心及後續研究提出相關的建議。

    The aim of this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recruiting, which is published by print media, on the willingness of target population to enlist. This investigation was evaluated statistically by the tools of Modified Delphi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for data collection. A total of 13 people, who are the designers of the Recruitment Center of National Armed Forces, were examined by Modified Delphi method. The populations tested by questionnaire are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Taipei city, who were sampled by the stratified random test. Among 550 examinees, 545 questionnaires were replied, and 5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liable. All the quanti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SPSS16.0 version. Descriptive (frequencies, means, modes,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quartile deviation) and inferential (t-tests) statistics were used for the data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designers emphasize more on color presenting, rational statement and realistic photographs for the layout of printed pages, instead of the typeface of words or the endorsements by celebrity.
    2. The persuasive statement is most important for the target audience. Relatively, the endorsement by celebrity is last important.
    3. As to the priority of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factors, the designers and the target audience have similar viewpoints. However, they have divergent viewpoints to the priority of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to enlist.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ndings above, this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for the design-presenting in the graphic media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recruiting, also opinions to the Recruitment Center of National Armed Forces and future studies.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i 圖 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國軍人才招募現況 8 第二節 平面媒體之設計 12 第三節 平面媒體之效果 16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1 第五節 研究實施 3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之設計 37 第二節 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的文案設計對目標對象之重要性 45 第三節 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的圖面色彩設計對目標對象之重要性 53 第四節 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設計對報考意願之影響 60 第五節 平面媒體之設計人員與目標對象看法之差異 64 第六節 其他研究發現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8 參考文獻 92 一 中文部分 92 二 英文部分 98 附錄 101 附錄A 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設計之Delphi問卷第一回合 101 附錄B 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設計之Delphi問卷第二回合 106 附錄C 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設計之Delphi問卷第三回合 110 附錄D 國軍人才招募平面媒體設計對報考意願影響之問卷調查表 114

    一、中文部分
    Cooper, D. R. & Schindler, P. S. (2003)。企業研究方法。(古永嘉譯)。臺北市:華泰。
    Dahner, D (2006)。平面設計講座。(沈叔儒譯)。臺北縣:視傳文化。
    王友身(2005)。產品DM廣告編排研究—以MP3產品意象分析應用於平面廣告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王可欣(2003)。廣告代言人性格形象對品牌性格的影響─以Nokia 7210手機平面廣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臺北市:藝術家。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臺北市:全華。
    朱仲儒(2005)。國軍人力招募之研究-以2005年志願役士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江孟能(2006)。產品涉入程度對廣告代言人可信度與消費者購買意願間關係之干擾效應-以華人地區房屋與洗髮精市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伊秋玲(2005)。國軍招募中心行銷溝通訊息通路之精進作為--以軍校招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李 誠(2000)。人力資源管理的12 堂課。臺北市:天下遠見。
    李玉龍(2003)。軍事院校新生接觸招生訊息行為之研究—以九十一學年新生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李光勳(2004)。廣告代言人與代言品牌的形象差異性及代言人可信度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李維珊(2004)。廣告代言、成本結構與背書差異之經濟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臺北市。
    李硯祖(2005)。視覺傳達設計欣賞。臺北市:五南。
    巫建輝(2006)。品牌評價對代言人可信度與購買意願關係之干擾效應-以華人地區消費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余福福(2002)。中美軍事院校招生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陸軍官校、西點軍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杜永祥(2005)。國軍人才招募策略之研究:整合行銷傳播途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臺北市。
    宋文娟(2001)。一種質量並重的研究法-德菲法在醫務管理學研究領域之應用。醫務管理期刊,2(2),11-20。
    林千玲(2006)。台灣女性時尚雜誌封面視覺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忠和(2006)。國軍募兵廣告意涵研究—平面廣告的符號分析與解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林倩如(2002)。品牌知名度、產品涉入度與自我監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臺北縣。
    林國芳(2001)。廣告創意表現與設計理論。在郭良文編,台灣的廣告發展。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佳芬(2007)。色彩意象對平面廣告的傳達效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台北縣。
    吳怡慧(2006)。汽車廣告訴求與廣告標語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產品相關訊息為干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縣。
    吳德森(2006)。國軍人才招募策略之研究-以陸軍志願役士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桃園縣。
    吳耀明(2007),軍校招生廣告的受眾認知效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彰化縣。
    吳讚峰(2007)。品牌行銷導入平面視覺廣告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研究所,嘉義縣。
    邱彙傑(2000)。整合行銷傳播運用於國軍人才招募之研究-以軍事院校正期班、專科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洪新民(2004)。消費者生活型態與平面廣告接受意願關聯性之研究--以非都會區美容沙龍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縣。
    洪維萱(2005)。長期廣告活動一致性、廣告文案搭配下對消費者記憶力與品牌聯想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武星曄(2007)。平面廣告版面編排設計對眼動軌跡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胡光夏(1999)。廣告文化理論學派之探討—三種解讀廣告文本的取徑分析。廣
    告學研究,13,93-111。
    馬宏基(2006)。國軍人才招募行銷策略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凌玉萱(2007)。在訓誡與消遣之間-晚明女教插圖本書籍系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桃園縣。
    時建文(2006)。廣告推薦人之廣告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國際企管研究所,臺北市。
    高明煌(2007)。探討消費者媒體接觸點對廣告媒體選擇之影響 —以薄型電視商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昭瑋(2005)。廣告圖片與文案內容一致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產品類別、人格類型與廣告設計調和效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桃園縣。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臺北市: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富瑞(2004)。包浩斯設計風格之字形在平面媒體設計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國軍人才招募中心(2005)。九十四年度第三梯次募兵報考人員對訊息來源接觸管道。臺北市:國軍人才招募中心。
    國軍人才招募中心(2006)。國軍人才招募機構標準作業程序。未出版。
    國防部(2004)。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2008)。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
    陳文凡(1999)。國軍人才招募策略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國防教育整合與發展學術座談會,臺北市。
    陳秋雲(2002)。廣告代言人與FCB模型之廣告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研究所,臺北縣。
    陳柏谷(2002)。國軍人才招募廣告網路行銷策略研究-以國軍人才招募中心全球資訊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陳裕仁(2004)。名人代言人與產品相關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臺北縣。
    陳楷婷(2007)。從美學觀點探討政府環保文宣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 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資韻(2008)。新聞版面配置對投資人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碩士班,雲林縣。
    陳懷恩(2008)。圖像學。臺北市:如果。
    彭振哲(2008)。標題排列、圖像面積、內文資訊數量對廣告態度影響之探討-以手機平面廣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縣。
    張紹勳(2007)。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
    張倩倪(2006)。代言人類型對房地產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組,新竹縣。
    張維容(2009)。以德菲法建立醫院內部評估社區健康服務成效之指標。澄清醫護管理雜誌,5(1),45-54。
    張惠如(2001)。平面廣告設計篇。台北:藝風堂。
    張瑞洋(2004)。報導式廣告與一般廣告對閱讀者訊息涉入之影響以平面媒體的知名度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臺北市。
    湯永成(2001)。圖文訊息視覺傳達設計之研究-以高收入男性為對象。科技學刊,10(6 ),477-487。
    詹弼勝(2005)。內文對隱喻廣告說服效果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楊裕富(1999)。視覺傳達設計與廣告設計的圖文互動與視覺化策略。1998 設計論文研討會,臺北市。
    楊慶永(2006年3月2日)。國防部將朝全募兵制邁進。青年日報,3 版。
    楊婷貽(2006)。資訊素養評估指標之研究─以管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榮泰生(2000)。廣告策略。臺北市:五南。
    管倖生等編著(2006)。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市:全華。
    璩德平(2004)。國軍人才招募廣告之研究-從閱聽人角度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研究所,彰化縣。
    黎健文(2004)。數位媒體運用於國軍人才招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謝明宏(2003)。廣告文字與臉部表情對廣告效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羅文輝(1996)。新聞事業與新聞人員的專業地位:逐漸形成的專業。台大新聞論壇,1(4), 280-292。
    蔡信雄(1987)。青年學生投考軍事院校意願與傳播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鄭安婷(2006)。廣告圖片說服效果在涉入及情緒調節作用下的運作機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臺北市。
    鄭柏伶(2005)。明星代言人曝光狀況與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鄭聖潔(2006)。品牌形象與廣告代言人對女性購買化妝保養品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縣。
    鄧筱羚(2004)。洗髮精電視廣告代言人可信度對廣告效果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譚懿蘭(2007)。圖片心像化與圖文配適程度之平面廣告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臺北市。
    劉培俊(2006)。國軍志願役士兵招募平面媒體設計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臺北市。
    劉爾榮(2004)。國軍志願役士兵投考因素對人才招募策略之研究-以海軍志願役士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縣。
    樊志育(1999)。廣告效果測定技術。臺北市:三民。
    薛惠文(2007)。以認知系統探討中國大陸廣告文案-以「腦白金」廣告文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高雄市。
    顏月珠(2003)。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盧葦蓁(2004)。透過品牌要素、廣告代言人形成品牌態度之研究—以少淑女流行服飾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盧嵐蘭(2005)。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臺北市:揚智。
    錢玉芬、王可欣(2006)。廣告代言人的性格形象對品牌性格的影響—以Nokia新款手機的平面廣告為例,廣告學研究,26: 27-59。

    二、英文部分
    Aggarwal, P., & Vaidyanathan, R. (2005).Use it or lose it: purchase acceleration effects of time-limited promo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 2(4), 393-403.
    Babbie, E. R.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Batra, R. & Ray, M. L. (1986). Affective Responses Mediating Acceptance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2), 234-249.
    Brackett, L. K. & Carr, B. N.(2001, September). Cyberspace Advertising vs. Other Media:Consumer vs. Mature Student Attitud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3-32.
    Brown, S.P. & Stayman, D.M. (1992, Jun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 34-51.
    Borja de Mozota, B. (2003). Design Management Using Design to Build Brand Value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New York: Allworth.
    Callander, B. D. (2000). The Recruiting and Retention Problems Continue. June. 4. 2007. from http://www.afa.org/magazine/june2000/0600recruit.asp.
    Ehrenberg, A. S. C. (2000). Repetitive Advertising and the Consumer.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0(6), 39-48.
    Erdogan, B. Z., Baker, M. J., & Tagg, S. (2001). Selecting celebrity endorsers: The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1, 39-48.
    Faherty, V. (1979). Continu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15(1), 12-19.
    Friedman, H. H., Termini, S., & Washington, R. (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ing utilizing four types of endorse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6, 22-24.
    Hollis, R. (2005). Graphic Design. Slovenia: Thames & Hudson.
    Homer, P.M. (1990). The Mediating Role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Some Additional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7, 78-86.
    Hoyer, W. D. & Brown, S. P. (1990). Effect of brand awareness on choice for a common, repeat purchase prod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2):141-148.
    Joseph, W. B. (1982). The credibility of physically attractive communication: A review.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1, 15-24.
    Kamen, J. M., Azhari A. C., & Kragh, J. R. (1975). What a spokesman does for a sponsor.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6, 17-24.
    Karsten, P. (2003). Recruiting, Drafting and Enlisting: Two Side of The Raising of Military Forces. Universty of Pittsburgh.
    Landa, R. (2006). Graphic design solution. Cliftion Park: Thomson/ Delmar Learning.
    Leong, S.M., Ang, S.H., & Tham, L.T. (1996). Increasing Brand Name Recall in Print Advertising among Asian Consume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XXV(2), 65-81.
    Lin, M.Y. & L. H. Chang (2003). Determinants of Habitual Behavior for National and Leading Brand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12(2):94-107
    Liston, W. H., & Turo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 Addison Wesley.
    MacKenzie S.B., Lutz, R.J., & Belch, G.E. (1986),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s a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0, 532-539.
    Miciak, A., & Shanklin W. (2004). Choosing celebrity endorsers.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3, 50-59.
    Miniard, P.W., Bhatla, S. & Rose, R.L. (1990). On the Form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Ad and Brand Attitudes: An Experimental and Causa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7, August, 290-303.
    Mitchell, A. A. & Olson, J.C. (2007). Are Product Attribute Beliefs the only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s on Brand Attitud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18-332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333-358.
    O’Shaughnessy, J., & O’Shaughnessy, N. J. (2004). Persuasion in advertisi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epep, D. T. (2004). Celebrity checklist. Pharmaceutical Executive, 24, 94-96.
    Perloff, R. M. (1993). The dynamics of persuas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Rossiter, J. R & L. Percy (1987),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Management, McGraw-Hill.
    Saville, P. (2008). Contemporary Graphic Design. Italy: Charlotte & Peterlotte.
    Scott, C., Klein D. M., & Bryant, J. (1990). Consumer Response to Humor in Advertising: A Series of Field Studies Using Behavioral Observ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6(4), 498-501.
    Singh, S.N. & Dalal, N.P. (1999). Web Home Pages as Advertisemen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2(8), 91-98.
    Smith, R.E. (1993).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from Advertising and Trial: Processes and Effects on Consumer Response to Produc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0(2), 204-219.
    Vakratsas, D. and Ambler, T. (1999). How Advertising Works: What Do We Really Know. Journal of Marketing, 63, January, 26-43.
    Wileman, R. E.(1993). Visual communic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