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國能
shu kwo neng
論文名稱: 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
指導教授: 陳文華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2
中文關鍵詞: 杜甫杜詩學文學批評詩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5下載:19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
    提 要
    本論文乃研究歷代杜詩學中之詩法論,理論結構分兩層次,第一是在原始資料中整理出歷代批評家對杜詩詩法的分析,提出其理論作用、術語定義與相關問題,第二層次則是針對上述之理論術語所具有的文學批評意義作一分析。全文約三十餘萬字,分六章,共論相關術語百種以上。
    第一章「緒論」先解釋「杜詩學」之名義與研究旨趣,並論歷代「詩法」理論之發展情形,「詩法」之說自唐肇始而後代愈加細密,其具有「示人學詩門徑」之企圖,並涉及「有法」、「無法」、「活法」、「死法」等創作與批評之最核心問題,並與杜詩間有極切之關係,值得深究。
    第二章分兩部份言之,其一是杜詩學詩法論之初期,自中唐迄南宋,此時詩人一方面在自我詩作中直接學習杜詩詩法,另一方面在詩話等著作中,對杜詩在用字、鍊句這個方面提出了討論。第二個部份是杜詩學詩法論之中期,自劉辰翁自金聖嘆,此期間在批評上採用「評點」的手法,而關注焦點,則是杜詩詩中之章法聯絡。
    第三章論及清人注杜作品及詩話中對杜詩詩法的闡發情形,主要而言只是對前代理論的繼承與細密化,唯可重者乃桐城派之方東樹以古文論詩之著《昭昧詹言》,其詩法理論皆染古文色彩,頗具一家之風,同時亦點出杜詩詩法論借法其他藝術形式批評觀與術語之事實。
    第四章則論清代專門以評論探析杜詩詩法之兩本著作:黃生《杜詩說》與吳瞻泰《杜詩提要》。黃生為杜詩之句法專家,共析論杜詩中三十餘種句法,是為對「佳句法如何」的最善詮解。而吳瞻泰則是全面性地分析杜詩詩法,兩人所論杜詩詩法之繁複細刻,實蔚為大觀。
    詩法分析至此為第一層次,而其中有諸多疑點皆被提出,如創作上的有法與無法,批評中的本位與出位,藝術上的成就,中國詩歌美學的本位爭論等,以下即一一提出析論。
    第五章先釐定字法、句法在語言上的意義,並進一步探討:字法所關照的究竟為何,以及對於窮變句法的批評觀是哪一種美學態度。其次再分析逐漸形成模式化的章法論,如何表現杜詩之藝術特徵,而這種詩學中的創作模式究竟是無法亦或有法亦一併在此論之。其三則分析杜詩詩法批評與其他藝術批評在美學觀點、創作手法與術語使用上的相混,並進一步探討杜詩及杜詩批評的出位現象。
    第六章屬結論性質,以為詩法批評在「示人學詩門徑」與「以詩法解杜旨」的兩方面流於枉然,惟在「藝術呈現」上最為成功,而將杜詩推向藝術的經典地位。最後則論杜詩藝術經典化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與結果對我國詩學的總體影響,是為對杜詩學詩法批評研究的最終意義。以下並以簡表分示本論文所研究歷代杜詩學詩法論在「材料」、「目的」、「爭議問題」、「內容」及「影響」等各方面之關係,以略見其要。
    以該表而論,在杜詩學詩法論的觀察下,其材料可包括兩類:杜詩之相關著作及其他,杜詩之相關著作又可劃分兩種,一是杜詩的註解或評點,類似劉辰翁等人的作品;另一是專以詩法批評為全書中心的著作,如吳瞻泰之《杜詩提要》。在「其他」一類的作品中,則包括了詩話、雜著、書信、序跋等文字中的相關資料,亦可略分為二,一是杜詩之專門作品,如蔡夢弼《草堂詩話》,另一則是在上述文件中,大量援引杜詩以為說明或證例的部份。基於材料之不同,亦可睽諸其目的之差異,如「其他」之一類主要目的在「示人學詩門徑」,而杜詩即成為此過程中最佳示範;又如「杜詩評點註解」之一類,則其目的多在以詩法之論解杜詩之本旨,另「詩法專著」一門,則偏重於杜詩詩法技藝之闡發。當然此說有時互有交涉,如吳瞻泰不免有解釋杜旨之傾向,而金聖嘆則時時不忘教人學詩。
    而這些目的也引發了不同的問題,如:「有法與無法」之爭、「可解與可解」之辨,以及藝術典範的建立等。綜合來說,其內容可分三大領域:偏向語言探討的字法與句法、重在結構分析的章法以及其他不可以歸類的部份,如筆法。在章法與筆法等部份,則很明顯地在批評的過程中,表現出與其他藝術批評(主要是古文、制藝與書畫)在用語或觀念的互混,這一方面來自於評點系統在批評形式上的互混,而導致了觀念上的互混;另一方面則是書畫理論形成較早且較穩定,因而影響了詩歌的某些觀念。當然,藝術本身美感經驗的相通,亦是主要的原因。
    通過語言文字形式的分析,杜詩的藝術價值更加明確,一此杜詩為我國詩學新典範的地位也更加確立,對杜甫本身而言,「詩聖」的地位由儒學的立場擴充至藝術的領域;而對我國詩學而言,則後代詩人幾乎受其霑溉,與「神韻」一派在創作的追求上迥然別途,我國詩歌美學的本位與主流,亦在這樣的對立中浮現。

    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杜詩學的思考:研究動機與範圍 1 一 研究動機概說 1 二 杜詩學之名義 5 第二節 詩法名義源流簡述 8 一 唐人之論詩法 8 二 宋人之論詩法 10 三 元明之論詩法 13 (一) 肯定詩法存在,並以為法皆可學 14 (二) 詩法的內容 14 (三) 格勢之論 14 (四) 家數之論 15 (五) 以杜為例 16 四 清人之論詩法 17 五 格律與詩法 18 六 結論 23 (一) 詩法之論歷代逐步細密 23 (二) 詩法與學詩間有密切關係 24 (三) 詩法的內容: 24 1.格、勢、法 2.家數 3.整體 4. 局部 5. 其他 (四) 詩法與杜詩關係 25 第二章 杜詩學詩法論流變(上) 27 第一節 以實踐為主的杜詩學詩法論:中唐至南宋中葉 27 一 唐人對於杜詩的學習 28 (一) 韓愈 29 (二) 李商隱 33 二 宋人對於杜甫詩法的學習 38 (一) 在詩話等文獻中記載對杜甫詩法的認識 39 (二) 宋人詩中所體現的杜詩詩法:以江西詩派為例 42 黃庭堅:(一)層折變化 46 (二)逆筆 46 (三)補起預收 42 (四)無一字無來處 49 陳師道 50 其他 51 第二節 由劉辰翁到金聖嘆的杜學詩法論 53 一 評點杜詩之肇始:劉辰翁 56 1. 下字巧妙 2.倒裝句法 3.長篇作法4.比興手法 58 5. 開合跌宕 6.起結精妙 59 7.曲折轉接 60 二 元明時期批杜詩法論 61 (一) 「字」與「句」、「聯」、「篇」之關係 67 (二) 「句」與「聯」、「篇」之關係 69 (三) 各章間的關係 77 (四) 賦、比、興 79 三 金聖嘆的杜詩詩法論 82 (一) 金聖嘆與《杜詩解》 82 (二) 金聖嘆論章法聯絡 87 (三) 「詩」與「題」間的關係探討 89 1.詩從題出 2.以詩補題 91 3.了無相關 92 4.融成一片不可分 93 (四) 強調詩中一字之用 93 (五) 其他詩法 95 第三章 杜詩學詩法論流變(中) : 清代詩話與評點本中所論杜詩詩法 99 第一節 清代杜詩評註中的詩法論 100 一 具有示人學詩門徑的詩法論 100 二 清代詩話論詩法 101 (一) 繼承前代的詩法論 101 (二) 特重起承轉收的詩法論 103 (三) 以「開合」為中心的結構觀 105 三 有法與無法之辯 108 四 杜詩詩法的評議與地位 111 (一) 杜詩有法以為初學軌範 111 (二) 杜詩無法而極的詩歌藝術 112 (三) 章法之組合統一 112 (四) 詩法中之離斷 113 第二節 清代杜詩評注中的詩法論 114 一 詩題關係的探討 114 二 起結特色 115 三 章法聯絡 118 四 其他詩法 121 (一) 詩眼 121 (二) 諸種筆 122 (三) 虛實 124 第三節 方東樹與《昭眛詹言》 128 一 桐城派與方東樹的杜詩學 128 二 《昭昧詹言》以古文文法論詩 130 三 《昭昧詹言》對法的認識 133 四 《昭昧詹言》的杜詩批評 134 (一) 起承轉合的詩歌結構 135 1. 起:敘起 135 點題起 曲起 突然起 136 逆起 謠諺起比興起 137 2.承接 137 3. 結 138 (二) 以出奇、離斷為主的結構論 139 五 《昭昧詹言》論杜甫詩法對後人之影響 142 韓愈 歐陽修 蘇軾 黃庭堅 陸游 明七子、二李 143 第四章 杜詩學詩法論流變(下): 詩法批評的高峰:吳瞻泰《杜詩提要》與黃生《杜詩說》 147 第一節 吳瞻泰《杜詩提要》與黃生《杜詩說》 147 一 吳瞻泰《杜詩提要》 147 (一) 肯定杜甫詩法的優先性 147 (二) 嚴謹探求詩法態度 147 (三) 論詩法的實用性目的 147 (四) 除詩法以外其他皆不論 147 (五) 分體論詩的體例 148 二 黃生《杜詩說》 148 第二節 吳瞻泰《杜詩提要》與黃生《杜詩說》中字句鍛鍊諸法 152 一 字法的探討 152 二 句法的探討 153 甲類 句子本身的組合結構 (一) 縮字句與縮脈句 154 (二) 三折句與三截句、兩截句 154 (三) 拆裝句與混裝句 155 (四) 分裝句與分裝對 156 (五) 套裝句 157 (六) 互裝句 158 (七) 硬裝句 158 (八) 交互句與交互對 159 (九) 掉字句 159 (十) 倒剔句與倒裝句 160 (十一) 倒押句與硬押句 160 (十二) 折腰句 161 (十三) 層折句 161 (十四) 鹿盧句 161 (十五) 長短句 162 (十六) 雙關句 162 (十七) 實裝句 162 (十八) 實眼句、虛眼句與雙眼句 162 (十九) 順因句與倒因句 163 (二十) 上因句與下因句 163 (二十一) 藏頭句與歇後句 163 (二十二) 橫插句 163 (二十三) 鶴膝句 164 (二十四) 明暗句 164 乙類 句與句間之互動關係 (一) 句生句 165 (二) 上句剔醒下句 165 (三) 一句深一句 166 (四) 句中藏句 166 三 對仗與聯 166 (一) 不平對 167 (二) 流水對 168 (三) 交互成對 169 (四) 虛實對 169 (五) 分裝對 170 (六) 走馬對 170 (七) 襯對 171 (八) 博換對 171 (九) 換柱對 171 第三節 吳、黃論篇章修飾諸法 173 一 主旨設計與安排 173 (一) 主腦 173 (二) 主與線 175 (三) 主賓 176 (四) 詩眼 177 (五) 關鍵 178 二 環繞題的諸種詩法 179 (一) 蓄意題前 179 (二) 鑄題 179 (三) 破題 180 1. 平敘起 180 2.陡起 3.懸空發端與突兀發端 4.由眼前事起 181 5.借物興起 6.虛喝起 7.對起 8.抬高一步法 9.建瓴法 182 (四) 點題 183 (五) 完題 184 (六) 黏題與脫題 184 三 詩中之聯絡與組織 185 甲類 詩中詩意的連貫與統整 186 (一) 承與接 186 1. 隱承 2.倒承 186 3. 急承 4.陡接 5.遙接 187 (二) 束 187 (三) 直貫 188 (四) 線 188 1.線 188 2.線索 3.灰線 4.針線 189 (五) 伏 190 (六) 應與貼 191 (七) 映襯、反擊、反形 191 (八) 挽與綰 192 (九) 起 193 乙類 詩中詩意的分斷與離亂 193 (一) 頓 195 (二) 頓挫 196 (三) 提與提筆 197 (四) 轉與換筆 198 (五) 斷 200 (六) 疏勢 202 (七) 橫插 202 (八) 全不照應 203 四 修飾篇章的其他詩法 204 (一) 神龍藏尾法 204 (二) 烘托襯染法 204 (三) 上下映帶法 204 (四) 八面用鋒法 205 (五) 加倍寫法 205 (六) 博換法 205 (七) 善寫背面 205 (八) 具文見意法 206 (九) 正意反挑法 206 (十) 抑彼揚此法 206 (十一)避實擊虛法 207 (十二)借彼形此法 207 五 結束的諸種法 208 (一) 推開 208 (二) 翻身 210 (三) 進步法 210 (四) 不繳不收 211 (五) 倒煞法 211 第四節 杜詩歷史淵源評探 213 一 詩經類 213 (一) 詩經 213 (二) 國風 214 (三) 大雅 214 (四) 小雅 215 二 辭賦類 215 (一) 騷賦 216 (二) 九歌、四愁 216 (三) 卜居 217 (四) 招魂 217 (五) 弔屈原賦 218 三 漢魏六朝隋唐古詩及樂府 218 (一) 漢魏古詩 218 (二) 樂府民歌 219 (三) 謝康樂 220 (四) 選體 220 (五) 李白 221 四 史傳類 221 五 黃生論杜詩中古文筆法 222 第五節 結論:《杜詩提要》與《杜詩說》的特色與意義 224 第五章 杜詩學詩法論檢討 227 第一節 杜詩學中以語言現象為分析目標的詩法論 227 一 語言學的詩法論 227 二 字法的發展與意義 228 三 求奇尚倒的句法論 230 (一)杜詩詩句奇變的批評意義 232 (二)奇句與常句批評 234 四 對偶論 237 第二節 歷代評杜章法論中的模式化 239 一 詩題關係的探討 239 二 論起結諸法的形式批評 242 (一) 「起」的類型及其意義 243 (二) 「結」的諸法 245 1. 以詩題關係著眼的作結 245 2. 與前面詩句關係為著眼的作結 246 三 論承轉諸法及其變形 248 (一) 接續、統整詩意的詩法 248 (二) 打斷、離亂詩意的詩法 250 四 杜詩批評的模式化:有法與無法之辨的思考 251 第三節 杜詩章法批評與其他文類的美學互動 255 一 創作議題的設定與構思 256 (一) 題前醞釀與書畫關係 256 (二) 詩旨在題中的安排與完成 259 1. 主意、主腦 260 2. 主賓 261 3. 主意與線脈 262 4. 眼目、關鍵 264 二 整體結構的經營與安排 265 (一) 古文理論對詩法「章法」、「結構」論的影響 265 (二) 小說戲曲理論對章法重視 269 (三) 書法、繪畫布局理論的影響可能 272 三 書法與筆法 274 (一) 史傳「書法」 275 (二) 書法藝術「筆法」 276 四 詩法出位批評的意義 278 (一) 杜詩出位批評形成的探討 278 (二) 杜詩藝術性的出位現象 281 第六章 結論:杜甫詩聖的再完成 290 第一節 詩法批評的不見與洞見 290 一 以詩法分析探求詩旨的盲點 290 二 杜詩藝術批評的洞見 293 三 示人學詩門徑的枉然 296 第二節 杜詩典律化與杜甫詩聖的再完成 300 一 典律化的杜詩 301 (一)詩法與理論相合 302 (二)杜詩與既有經典相當 304 (三)杜詩由違反典律而造成新典律 307 二 杜甫藝術詩聖的完成 309 結語 314 主要參考文獻 318 重要專有名詞及術語索引 328

    主要參考文獻
    一 書籍之部
    (一) 杜詩批注校刊本
    九家集註杜詩 郭知達集註 清文瀾閣四庫全書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集千家批點補遺杜工部詩集 劉辰翁批點 高楚芳編 嘉靖己丑靖江王府刊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杜律演義 張性 明嘉靖十六年汝南王齊刊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杜律虞注 虞集(伯生)集註 明吳登籍校刊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杜工部詩范德機批選 范木亨批點 鄭鼐編 嘉靖三十七年江陽朱茹刊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杜律趙注 趙汸註 萬曆十六年新安吳氏七松居藏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批點杜工部七言詩 郭正域批點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讀杜愚得 單復批注 明宣德九年江陰朱氏刊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杜律五言補注 汪瑗 萬曆四十二年新安汪氏刊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杜詩七言頗解 王維楨 嘉靖三十七年江陽朱茹刊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杜詩解 金聖嘆選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杜工部詩說 黃生 京都中文出版社 1976
    杜詩提要 吳瞻泰 山雨樓藏版 臺灣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杜詩詳注 仇兆鰲 里仁書局 民國六十九年
    杜詩鏡銓 楊倫 天工書局 民國七十七
    讀杜心解 浦起龍 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七十七年
    杜詩評鈔 沈德潛纂 京都‧文求堂藏本 廣文 民國六十五年
    杜詩論文 吳見思註 潘眉評 康熙十一年吳郡寶翰樓刊本 大通書局 杜詩叢刊
    杜詩雙聲疊韻譜概括 周春 嘉慶元年刊本 中文出版社 杜詩又叢
    讀杜詩說 施鴻保著 張慧劍校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二) 古人著作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藝文印書館 民七十八年
    舊唐書 劉 鼎文書局 民六十四年
    舊唐書 宋祁 鼎文書局 民六十四年
    書林清話 葉德輝 文史哲 民國七十七年
    楚辭今注 湯炳正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韓昌黎集 韓愈 新興 民四十五年
    李商隱詩歌集解 李商隱 劉學鍇、余恕誠集解 洪葉出版社 1992
    黃山谷詩集注 任淵等注 世界書局 1960
    后山詩注 陳師道著 任淵注 商務書局 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民五十五年
    后山集 陳師道著 商務書局 民五十七年
    簡齋集 陳與義著 陸費逵總勘 臺灣中華書局 民五十四年
    復初齋文集 翁方綱 文海出版社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 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七年
    樂府詩集 郭茂倩 北京中華書局 1991
    唐詩一千首(又名:金聖嘆批選唐詩六百首) 金聖嘆選批 天南逸叟校定 五洲出版社 民五十七年
    古文關鍵 呂祖謙評選 廣文書局 民國五十九年
    正續文章軌範 謝枋得批選 廣文書局 民五十九年
    文章指南 歸有光評選 廣文書局 民六十一年
    詩鏡 陸時雍評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 1411冊
    文心雕龍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 文史哲出版社 民八十四年
    鍾嶸詩品譯注 梁‧鍾嶸著 趙仲邑譯注 貫雅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
    文鏡秘府論 王利器校注‧遍照金剛原撰 貫雅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
    滄浪詩話校釋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 里仁書局 民76
    詩人玉屑 魏慶之 世界書局 民國五十五年
    苕溪漁隱叢話 胡仔 長安出版社 民六十七年
    詩藪 胡應麟 廣文書局 民六十二年
    歷代詩話 何文煥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二年
    歷代詩話續編 丁仲祜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二年
    名家詩法 明‧黃省增編 廣文書局 民六十二年
    詩法源流 道光魏亨逵刻 廣文書局 民國六十二年
    名家詩法彙編 明‧朱紱 廣文書局 民國六十二年影印中央圖書館嘉靖廿四年業杏園刻本
    詩麈 黃生 (收錄於賈文昭主編《皖人詩話八種》 黃山書社 1995)
    清詩話 丁仲祜 藝文印書館
    清詩話續編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四年
    清詩話訪佚初編 杜松柏主編 新文豐出版 民七十六年
    制義叢話(上)(下) 梁章鉅 廣文書局 民六十五年
    試律叢話 梁章鉅 廣文書局 民六十五年
    昭昧詹言 方東樹 廣文書局
    昭昧詹言 方東樹 漢京文化 民國七十四
    詩法易簡錄 李 金英 蘭臺書局 民國五十八年
    藝概 劉熙載 漢京文化 民國七十四年
    增定詩法入門 游子六纂輯、譚友夏鑑定 新文豐 民國六十三年
    詞話叢編 唐圭璋 新文豐出版社 民七十七年
    製曲十六觀 元‧顧瑛 學海類編 民國五十三年
    詞旨 元‧陸輔之 學海類編 民國五十三年
    四六金針 陳維崧 學海類編 民國五十三年
    水滸傳 施耐庵著‧金聖嘆批 三民書局 民國五十九年
    三國演義 羅貫中著‧毛宗崗批 三民書局 民國六十年
    (三) 今人著作
    杜甫年譜 學海出版社 民七十九年
    杜甫卷 華文軒 源流出版社 民國七十一年
    杜甫卷 華文軒 北京中華書局,1964初版,2001年四版本
    杜集書錄 周采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2
    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 陳文華 文史哲出版社 民七十六年
    杜少陵先生評傳 朱偰 東昇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
    杜甫、杜詩、杜詩學 簡明勇 文史哲出版社 民七十二年
    杜詩研究 劉中和 益智出版社 民五十七年
    杜甫詩論 傅庚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杜詩檠詁 鄭文 巴蜀出版社 1992
    杜詩散繹 傅庚生 (香港)建文書局 1971
    杜詩注解商榷 徐仁甫 北京中華書局 1979
    杜詩注解商榷續編 徐仁甫 巴蜀書屋 1985
    杜詩箋記 成善楷 四川大學古典文獻研究叢刊 1989
    杜律旨歸 陳文華‧張夢機 編著 學海出版社 民國六十八年
    杜詩學發微 許總 南京出版社 1989.05
    杜甫詩學探微 陳偉 文史哲 民國七十四年
    杜甫生平及其詩學研究 胡豈凡 文史哲 民國六十七年
    杜甫夔州詩析論 方瑜 幼獅 民國七十四年
    杜甫與六朝詩人 呂正惠 大安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
    杜甫五言近體詩語法研究 何淑貞 福記文化 民國七十二年
    杜詩修辭藝術 劉明華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詩聖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 胡傳安 幼獅 民國六十四年
    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 郭紹虞 木鐸 民國七十一年
    杜甫戲為六絕句研究 楊松年 文史哲 民國八十四年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葉嘉瑩 桂冠文化 1994
    杜詩流傳韓國考 李立信 文史哲 民國八十年
    圖書板本學要略 屈萬里‧昌彼得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民七十五年
    韓愈資料彙編 學海 民七十三年
    詩法通微 徐英 國立編譯館,民國三十三年初版,七十六年再版
    詩學指南 謝無量 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四十七年
    詩法指要 王敬身 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十六年
    近體詩發凡 張夢機 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五十九年
    中國律詩研究(漢語詩律學) 王子武(王力) 文津出版社 民國五十九年
    思齋說詩 張夢機 華正書局 民國六十六年
    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張夢機 駱駝出版社 民國八十六年
    近體詩創作理論 許清雲 洪葉文化 1997.09
    詩歌之審美與結構 黃坤堯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五年
    唐詩論學叢稿 傅璇琮 京華出版社 1999.10
    詩學十論 沈秋雄 文史哲 民國八十二年
    中國詩學‧考據篇 黃永武 巨流 民國七十九年
    中國詩學‧鑑賞篇 黃永武 巨流 1996十二刷
    中國詩學‧設計篇 黃永武 巨流 1996五刷
    中國詩學‧思想篇 黃永武 巨流 1996十二刷
    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述評 張忠綱等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0
    古詩考索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中國詩學思想史 蕭榮華 華東師範大學 1996
    迦陵談詩二集 葉嘉瑩 東大 民國七十四年
    唐宋詞十七講 葉嘉瑩 桂冠 1994
    清代詩學初探 吳宏一 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五年
    清詩流派史 劉世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
    王漁洋詩論之研究 黃景進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六十九年
    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 郭紹虞 華正書局 民國七十年
    嚴羽及其詩論研究 黃景進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五年
    詩史本色與妙悟 龔鵬程 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五年
    文化、文學與美學 龔鵬程 時報 民國七十七年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 蔡英俊 大安出版社 民國七十五年
    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 蔡英俊 學生書局 2001
    詩話論風格 林淑貞 文津出版社 1999
    詩論紅樓夢 歐麗娟 里仁 民國九十年
    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 張健 聯經出版社 民國六十四年
    宋詩之承傳與開拓 張高評 文史哲 民國七十九年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卷 九思出版社 民國六十八年
    談藝錄 錢鍾書 書林 民國七十七年
    宋詩概說 吉川幸次郎 聯經出版社 民國六十六年
    宋詩選注 錢鍾書 書林 民79
    七綴集 錢鍾書 書林 民79年
    美學散步 宗白華 上海人民出板社 1981
    中國美學史 張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國評點文學史 孫琴安 上海社科院 1999.06
    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 張雙英 國文天地 1990
    中國文學批評史 王運熙‧顧易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中國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 學海書局 民六十七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 明倫出版社 民五十七年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 張少康‧劉三富 北京出版社 1995
    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
    隋唐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
    明代文學批評研究 簡錦松 學生書局 民七十八年
    清代文學批評史 鄔國平‧王鎮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中國古代寫作學 王凱符等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2.09
    文章章法論 仇小屏 萬卷樓 民國八十七年
    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 范文芳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
    中國修辭學史稿 鄭子瑜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古文法纂要 朱任生編述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三年
    影響的焦慮 哈德洛‧布魯姆 著,徐文博 譯久大 1990.12
    當代文學理論 Terry Eagleton著,鍾嘉文譯 南方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
    西方正典 哈洛‧卜倫 著,高志仁 譯 立緒文化出版社 民國八十七年
    說故事的人 班雅明著‧林志明譯 臺灣攝影工作室出版 1998.12
    詩詞曲語辭匯釋 張相 洪葉出版社 1993
    漢語音韻學 董同龢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
    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六十二年
    中國音樂史綱 楊蔭瀏 學藝出版社 民國六十五年
    中國書學集成 弓英德編著 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六十六年
    中國畫論類編 俞崑編著 華正書局 民國六十六年
    中國繪畫理論 傅抱石 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四年
    歷代書法論文選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0年四刷
    書法藝術欣賞 沈尹默等著 莊嚴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
    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 賈文昭‧徐召勛 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三年
    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 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 民國七十三年
    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 呂正惠、蔡英俊主編 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一年
    中國歷代文論選 木鐸 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
    唐詩藝術技巧分類辭典 宋緒連等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6.11
    五十年來中國文學研究 龔鵬程 主編 學生書局 2001
    清代詩話知見錄 吳宏一 主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民國九十一年
    (四) 學位論文
    杜甫詩律探微 陳文華 汪中指導 民66師大 (碩)
    劉辰翁評杜研究 蔡娉婷 簡恩定指導 民84中央 (碩)
    宋人杜詩評論研究 黃志誠 包根弟指導 民78輔大(碩)
    清初杜詩學研究 簡恩定 鄭騫指導 民74東吳(博)
    杜甫沉鬱頓挫之風格 蕭麗華 張夢機指導 民74 師大 (碩)
    杜甫詩之意象研究 歐麗娟 方瑜指導 民79 臺大 (碩)
    杜詩意象類型研究 林美清 羅宗濤指導 民88政大 (博)
    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 張經宏 柯慶明指導 民84臺大 (碩)
    文章賓主法析論 夏薇薇 陳滿銘指導 民89年臺灣師大 (碩)
    蘇軾「以賦為詩」研究 鄭倖朱 張高評指導 民國87年成大 (碩)
    韓愈詩研究 高八美 汪中指導 民75臺灣師大(博)
    韓愈詩探析 李建崑 邱燮友指導 民80臺灣師大(博)
    金聖探評點活動研究 曾守仁 高大威‧黃錦樹指導 民88暨南大學 (碩)
    《歲寒堂詩話》研究 黃培青 黃慶萱指導 民90臺灣師大(碩)
    二 單篇論文
    (一) 臺灣地區
    杜詩用事後人誤為史實例 楊承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言究所集刊54卷1期 民72.03
    論杜詩「鍼縷細密」之章法 陳文華 學粹十九卷六期 民67.06
    杜詩「沉鬱頓挫」新解 蕭麗華 國立編譯館館刊十六卷一期 民76.06
    談杜甫的詩學理論:兼論與其繪畫理論的異同 李栖 中國國學20期 民81.11
    詩聖杜甫與中國詩道 嚴壽澂 國立編譯館館刊30卷1期 民90.12
    集大成與哂未休:論古人批評杜詩的短處 莊進宗 雲林工專學報十六期 民86.06
    清高宗與杜子美:《唐宋詩醇》評選杜詩平議 廖美玉 成大中文學報三期 民84.05
    談韓愈五古的章法 張夢機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八卷六期 民64.06
    七絕章法結構新論 簡錦松 古典文學十期 民77.12
    從宋詩話論「宋人詩律外詩法」 劉萬青 清雲學報 民90.06
    蘇軾、黃庭堅的詩法理論 林正三 德明學報六期 民76.11
    古文運思筆法之結構研究 熊琬 古典文學十四期 民81.12
    談詞章章法的主要內容(上) 陳滿銘 國文天地十三卷七期 民86.12
    談詞章章法的主要內容(下) 陳滿銘 國文天地十三卷八期 民87.01
    清初詩學中的形式批評 吳宏一 國立編譯館館刊十一卷一期 民71.06
    賀貽孫的詩法與詩評 龔顯宗 臺南師院學報廿四期 民80.06
    方東樹「昭昧詹言」析論 吳宏一 國立編譯館館刊十七卷,一期 民77.06
    八股文與金聖嘆之小說戲曲評點 盧慶濱 漢學研究六卷十一期 民77.06
    八股文的淵源及其相關問題 葉國良 臺大中文學報六期 民83.06
    明代格調派詩論中的「杜詩集大成說」:以李東陽《懷麓唐詩話》為論述中心 連文萍 國立編譯館館刊廿三卷一期 民83.06
    《唐詩別裁集》與《古今詩刪》中「唐詩選」的比較研究 陳岸峰 漢學研究十九卷二期 民90.12
    劉辰翁:閱讀專家 楊玉成 國文學誌三期 民88.06
    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 顏崑陽 第十七屆中國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 民91.04
    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建構「中國詩用學」二論 顏崑陽 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 民91.05
    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唐代文學研究述論 陳友冰 漢學研究通訊21卷1期 民91.02
    (二) 大陸地區
    杜詩學的定義與內涵 傅光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09
    杜詩學 廖仲安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05
    杜詩學論綱 胡可先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5.04
    杜詩學:民族的文化詩學 林繼中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5.04
    論注杜詩 王利器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6.02
    試論杜詩的正典化 周興隆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2000.02
    杜詩解釋史概述 謝思煒 文學遺產1991.03
    馬承五 詩聖、詩史、集大成:杜詩批評中之譽稱評述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7.03
    杜詩集大成說 程千帆 文學評論1986.06
    全面認識杜學發展的歷史和現況 黃志輝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2.03
    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 曾棗莊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2.01
    論唐人對杜詩的態度 曾棗莊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1.01
    開天詩人對杜甫接受問題考論 杜曉勤 文學遺產1991.03
    《河嶽英靈集》與杜甫 蔣凡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3.01
    論韓愈對杜詩的繼承與發展 房日昕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9.04
    唐宋杜詩學四大觀點述評 裴斐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0.04
    簡論宋本杜工部集中的幾個題 長谷步剛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07
    杜詩與宋人詩歌的價值觀 林繼中 文學遺產 1990.01
    從陶杜詩的典範意義看宋詩的審美意識 程杰 文學評論1990.02
    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評注 廖仲安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04
    從蘇黃論杜看宋詩風格的變化 楊勝寬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2.04
    黃庭堅論杜甫 莫道才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7.02
    試論劉辰翁的杜詩評點 龍玉蘭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1.04
    論宋末的杜詩學 胡可先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8.01
    從明人對杜甫的評價看明代詩學的風尚 劉明今 文學遺產1987.06
    清代詩歌評點的熱點之一:杜詩 孫琴安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9.02
    金聖嘆《杜詩解》評析 葉征洛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9.03
    金聖嘆杜詩批評的文學批評透視 周興隆 文學遺產1998.03
    黃生論杜 向以鮮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0.01
    以意逆志,盡得性情:評黃生《杜詩說》 徐定祥 杜甫研究學刊 1994.02
    《杜詩詳註》與古典詩歌注釋學之得失 蔣寅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5.02
    四庫館臣與杜詩學 趙曉蘭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6.04
    說仇兆鰲以詩經注杜詩 曾亞蘭‧趙季 杜甫研究學刊 1999.04
    說仇兆鰲以楚辭注杜詩 曾亞蘭‧趙季 杜甫研究學刊 1999.02
    漁洋論杜 張忠綱 文學評論1987.04
    沈德潛杜詩學述略 胡可先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4.01
    沈德潛及其杜詩論(上) 袁志彬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5.03
    沈德潛及其杜詩論(下) 袁志彬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5.04
    方東樹論杜評述 許總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7.02
    李調元是怎樣學杜詩的 羅煥章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3.02
    說杜詩的含蓄 周詒谷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3.01
    論杜甫的頓挫 廖柏昂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3.02
    論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鄭孟彤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1.02
    論杜詩的句法 劉明華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8.02
    論杜詩直起法 陳祥耀 文學遺產1993.01
    談杜詩的製題藝術 徐振輝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0.01
    杜詩敘事藝術探微 謝思煒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11
    語峻體健,語反意寬:論杜甫詩歌中的倒裝手法 劉渙陽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6.03
    從〈北征〉看以文為詩 霍松林 人文雜志 1997.01
    談杜甫似司馬遷 王有懷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05
    學杜小識:杜詩中一種特殊的互文 毛慶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8.03
    杜甫夔州詩及五言長律之我見 曹慕樊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5.01
    論杜甫七律組詩的連章法 馬承五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5.02
    審美情趣歷史進化之一例:杜甫物詩與漢魏六朝詠物賦之比較 張志烈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89.03
    試論杜甫對小說戲曲的影響 王澤君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2.01
    書貴瘦硬方通神:論杜甫與書法 黎孟德 杜甫研究學刊(草堂)1993.03
    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 吳承學 文學評論1995.01
    小說評點的萌興 譚帆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02
    我國獨特的文學理論批評形式:小說評點 蔡景康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83.10
    關於古代詩詞的藝術鑑賞問題 錢仲聯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 1979.12
    從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 周勳初 文學評論 1985.05
    論清代文學批評的時代特徵與其理論意義 王鎮遠 中華文史論叢 1989.02
    試論清代詩論的歷史特徵 邱淑健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4.03
    劉大櫆的詩歌理論 劉守安 文藝理論研究1993.04
    論劉大櫆的詩歌 張法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02
    別具用心:唐詩的製題藝術 王輝斌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