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筱婷 |
---|---|
論文名稱: |
經濟自由與市民社會之研究---以台灣為例 |
指導教授: | 溫明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市民社會 、經濟自由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1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經濟自由與市民社會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點。一、探討西方經濟自由思想的演變,界定濟自由的內涵。二、探討西方市民社會概念的演變與歷史背景,界定市民社會的意義。三、探討西方發展過程中經濟自由與市民社會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四、探討台灣發展過程中經濟自由與市民社會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並與西方發展作一比較。
因此本研究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步驟、範圍與限制。
二章探討經濟自由與市民社會的概念。經濟自由思想方面,先說明其概念來源、演變歷程,再以海耶克的學說為基礎,探討其意義內涵。市民社會概念上,先由此一名詞於不同時代的意義與背景出發,分析其間異同,再界定市民社會的意義。
第三章論證西方發展中經濟自由與市民社會之間的關係,並分十八、十九與二十世紀三個時期來探討。
第四章為台灣發展經驗的分析,以台灣的發展歷程來檢視第三章所得的結論,簡略比較台灣與西方經驗的異同。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概述本研究之結論,並提出可再進一步發展的研究方向,以供後續者參考。
中文部分
王作榮、蔣碩傑(1971)〈我們對經濟問題與對策的共同看法〉,載於《財經政策大辯論-台灣經濟問題與對策討論會實錄》,頁185-189。台北:時報。
王建凱譯(1996),R.Nozick原著《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台北:時報。
王振寰(1991)〈出現中的市民社會及其限制〉,《二十一世紀》,第8期,頁57-67。
王紹光(1991)〈關於市民社會的幾點思考〉,《二十一世紀》,第8期,頁102-114。
王崇名(1995)〈歐洲福利國家的整體史理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頁115-152。
王健全、麥朝成(1999)〈產業結構變遷與產業發展策略〉,載於施建生主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頁273-307。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木魚(1987)〈從「民間哲學」到「民間社會理論」的確立〉,《南方》,第8期,頁37-44。
木魚、江迅(1987)〈為民間社會辯護〉,《南方》,第10期,頁33-39。
文亦臺(1987)〈打破迷思,只是理解的開始-對「民間哲學」的期待〉,《南方》,第7期,頁54-55。
石元康(1990)〈個殊性原則與現代性:黑格爾論市民社會〉,《當代》,第47期,頁22-28。
石元康(1991)〈市民社會與重本抑末-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障礙〉,《二十一世紀》,第6期,頁105-120。
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台北:聯經。
石元康等(1998)《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載於《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頁139-160。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朱雲鵬(1999)〈經濟自由化政策之探討〉,載於施建生主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頁135-169。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1994)《大美百科全書》,台北:光復書局。
宋鎮照(1993)〈重商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歷史與理論連結〉,《思與言》,第31卷第4期,頁1-28。
余英時(1988)〈五四文化的精神反省〉,載於周陽山主編《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
吳乃德(1992)〈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內部分歧〉,載於《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過程》,頁77-102。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吳惠林等著(1997)《自由經濟的本質》。台北:中華徵信所。
吳維寧(2000)《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以解嚴後的民間教改運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方(1990)〈從「民間社會」論人民民主〉,《當代》,第47期,頁39-52。
何明修(1998)〈後馬克思主義者眼中的市民社會理論:比較與批評〉,《思與言》,第36卷第4期,頁193-229。
何信全(1996)〈《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導讀〉,載於《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pp.ix-xv. 台北:桂冠。
邢慕寰(1993)《台灣經濟策論》。台北:三民。
李永久譯(1976),T.Paine原著《常識與人權》。台北:帕米爾。
李永幟(1990)〈市民社會與國家〉,《當代》,第47期,頁29-38。
李孝悌(1989)〈再論市民社會-從黑格爾到葛蘭西〉,《中國論壇》,第340期,頁73-80。
李果(1987)〈無所確立的民間哲學-對「意識型態的黃昏」一文之反省與沈思〉,《南方》,第8期,頁45-50。
李宜怡等譯(1985),Tocquevilli原著《美國的民主》。香港:今日。
李坤城(1999)《舊民族國家,或新公民社會?-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耀(1998)《托克維爾自由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保宗譯(1997),C.Taylor原著〈公民與國家之間的距離〉,《二十一世紀》,第40期,頁4-17。
李英明(1993)《晚期馬克斯主義》。台北:揚智。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12期,頁245-271。
李鴻禧(1992)《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李豐斌譯(1999),F.Watkin原著《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台北:聯經。
杭之(1990)《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台北:唐山。
周桂田(1994)《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從神學時期、耶拿時期至法哲學原理時期之脈絡為詮釋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火旺(2000)〈公民議題的回顧與反省〉,載於《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9-14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林忠正(1989)〈威權主義下弱勢團體相互剝削的循環〉,載於《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頁161-196。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林宜男(2001)〈WTO對臺灣經貿與產業的影響〉,《管理雜誌》,第321期,頁122-126。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的比較與分析》。台北:巨流。
林毓生(1978)〈殷海光一生奮鬥的永恆意義〉,載於陳鼓應主編,《春蠶吐絲》,頁289-305。台北:遠景。
林毓生(1983)〈什麼是理性〉,載於《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
林毓生(1994)〈當前文化發展的困境極其解決之道:兼論如何從「現代的民間社會走向公民社會」〉,載於《聯合報》,1994.3.24,第37版。
林榮遠譯(1999),R. Dahrendorf 原著《現代社會衝突:歐洲自由政治隨想錄》。台北:桂冠。
林鐘雄(1979)《西洋經濟思想史》。台北:三民。
胡寄窗主編(1986)《西方經濟思想史》。台北:五南。
胡適(1999)〈自由主義是什麼〉,載於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什麼是自由主義》,頁215-218。台北:唐山。
洪鐮德(1997)《馬克思社會學說之評析》。台北:揚智。
施遵驊、李榮謙(2000)〈臺灣在WTO下的金融開放措施及其影響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挑戰〉,《中央銀行季刊》,第22期第4卷,頁21-43。
殷海光(1967)〈自由的倫理基礎〉,載於《海耶克和他的思想》,頁1-60。台北:文星。
殷海光(1999)〈自由主義底蘊涵〉,載於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什麼是自由主義》,頁225-245。台北:唐山。
殷海光(1999)〈自由的真義〉,載於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什麼是自由主義》,頁339-355。台北:唐山。
夏道平等譯(1988), H.Lepage原著《自由經濟的魅力》。台北:天下。
夏道平譯(1993),F.A.Hayek原著《個人自由與經濟秩序》。台北:遠流。
夏道平(1995)《自由經濟學家的思與言》。台北:遠流。
康樂、簡惠美譯,Max Weber原著《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台北:遠流。
郭博文(1997)〈弗格森社會哲學述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1期,頁1-38。
梁小民(1999)《海耶克經濟思想評述》。台北:遠流。
戚國雄(1990)《市民社會與國家關係之研究:論黑格爾與馬克政治哲學之異同》。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忠棟(1990)《胡適․雷震․殷海光—自由主義人物畫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張清溪(1992)〈台灣公營事業的民營化〉,載於《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過程》,頁309-343。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元文化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張震威(1994)《市民社會的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3)〈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改革與市民社會的可能性〉,《當代》,第82期,頁82-93。
陳奎德(1999)《海耶克》。台北:東大。
陳威穎(1998)《民主公民與民族國家:民主民族的初步建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師孟等(1999)《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陳添枝(1999)〈貿易政策的演變〉,載於施建生主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頁391-426。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陳曉林譯(1986),I.Berlin原著《自由四論》。台北:聯經。
陳學明譯(1994),Habermas原著《合法性危機》。台北:桂冠。
曹衛東等譯(1999),Habermas原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
黃瑞祺(1983)〈溝通與批判1-哈伯瑪斯社會溝通理論初探〉,《鵝湖月刊》,第97期,頁10-16。
程崇華譯(1991),J.S.Mill原著《論自由》。台北:唐山。
賀自昭譯(1984),黑格爾原著《法哲學原理》。新竹:仰哲。
童世駿(1993a)〈後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市民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5期,頁189-196。
童世駿(1993b)〈走出經濟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兩難〉,《二十一世紀》,第20期,頁74-79。
楊雅惠(1999)〈金融制度與金融改革〉,載於施建生主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頁429-461。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葉啟芳、瞿菊農譯(1986),J.Locke原著《政府論次講》。台北:唐山。
葉萬安(1999)〈一九八0年代以前的經濟發展回顧〉,載於施建生主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頁39-91。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齊光裕(1997)〈威權體制的轉型與解嚴〉,《近代中國》,第117期,頁30-58
翟本瑞(1987)〈西方市民階級的源起及其意義:韋伯「城市論」的分析〉,《思與言》,第25卷第2期,頁166-181。
劉邦典(1991)〈台灣經濟自由化—經濟管制解除之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4卷第5期。
鄧正來(1992)〈市民社會與國家-學理上的分野與兩種架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3期,頁60-66。
蔡其達(1989)〈打開「民間社會」史-一個反宰制論述的考察〉,《中國論壇》,第336期,頁23-29。
蔡英文(1999)〈公民德性、市民社會與主權國家:現代市民社會論述之探討〉,《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頁83-112。
蔣碩傑(1995)《蔣碩傑先生著作集3-蔣碩傑先生建言錄》。台北:遠流。
鄭陸霖譯,M.Foucault原著〈真理與權力-傅柯論「知識份子」〉,《南方》,第3期,頁43-47。
鄭敦仁(1999)〈台灣政治民主化的經濟意涵〉,載於施建生主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頁173-205。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黎漢基(2000)《殷海光思想研究》。台北:正中。
魏楚陽(1996)《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全政(1989)《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蕭全政(1999)〈台灣民主化對政府經濟和社會職能的挑戰與因應〉,《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3期,頁1-17。
蕭高彥(1988)《市民社會與國家-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疏(1987)〈民間哲學與反抗意識〉,《南方》,第8期,頁51-55。
蕭新煌(1989a)〈社會運動與社會啟蒙〉,《中國論壇》,328期,頁63-65。
蕭新煌(1989b)〈民間社會的「反支配」性格-社會運動本質的界定〉,《中國論壇》,第331期,頁60-65。
蕭新煌(1989c)〈政治自由與經濟公平-社會運動階段性使命的定位〉,《中國論壇》,第332期,頁65-70。
羅慎平譯(1999),A. Vincent原著《當代意識型態》。台北:五南。
顧忠華(1998)〈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一個理論性研究的構想〉,《亞洲研究》,第26期,頁8-23。
顧忠華(1999)〈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頁133-145。
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第4期,頁145-187。
顧蓓曄譯(1991),A.Ryan原著《財產》。台北:桂冠。
英文部分
Cohen,J. & Arato,A.(1992),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Ferguson,Adam(1980),Ess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Books.
Foster,M.B.(1965), The Political Philosophies of Plato and Hegel.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iedman,M.(1962),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The of Chicago
Galston, William A.(1995). Two Concepts of Liberalism. Ethics , 105(3), 516-534.
Gray,J.(1986),Liberalis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1972), “Science & Technology as Ideology”, in Barry Barnes ed. Sociology of Science. Penguin Books.
Habermas(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ss:Polity Press.
Habermas(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ambridge, Mass:Polity Press.
Hayek,F.A.(1944),The Road to Serfdo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yek,F.A.(1960),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yek,F.A.(1967),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al and Econom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yek,F.A.(1978), New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yek,F.A.(1982),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Hayek,F.A.(1988), The Fatal Conceit:The Error of Socialis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Hunt,G.(1990)“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n Bob Jessop ed.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sessments. London:Routledge.
Keane, J.(1984), Public Life and Late Capitalism:Toward a Socialist Theory of Democrac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ane, J.(1988a),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London:Verso.
Keane ,J.(1988b),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 London:Verso.
Larmore, Charles E. (1990). Political Liberalism. Political Theory, 18(3), 339-360.
Marshall, T.H.(1965),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Anchor.
Olson, M.(1996), “Big Bills Left on the Sidewalk”,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0, 3-24.
Perez-Diaz,Vitcor(1995), “The Possibility of Civil Society : Tradition, Character and Challenges”, in Civil Society : Theoty, History, Comparison, ed. By John A. Hall. Oxford : Polity Press, 80-109.
Pocock,J.G.A.(1985), Virtue,Commerce,and Hist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awls.J(1977),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th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Russell,B.(1972),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Smith, Adam.(1976),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Oxford:Carendon Press.
Taylor, Charles.(1990),“Models of Civil Society”, Public Culture, 3:1, 95-118.
Taylor, Charles.(1995),“Invoking Civil Society”, Philosophy Argument, 204-224.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ester,K.(1992),Civil Society. London:Routledge .
Waldron, Jeremy(1987),“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iberalism”, in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37(147), 127-150.
Walzer,M.(1995), “The Civil Society Argument”, in Ronald Beiner ed. Theorizing Citizenship, 153-174.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Young, I.M.(1995)“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 in Ronald Beiner ed. Theorizing Citizenship, 175-207.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