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昱誌 Chen, Yu-Chih |
---|---|
論文名稱: |
日治後期的地方社會教化—以竹南街鹽館前部落為中心 The local social education in final stage of Japanese rule: Focus on EnkanzenBuraku at Chikunankai |
指導教授: | 蔡錦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1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教化 、戰爭時期 、皇民鍊成所 、國語講習所 、勤行報國青年隊 、勤勞奉仕 、青年團 、竹南街 、鹽館前部落 |
英文關鍵詞: | social education, war period, kouminrenseisyo, kokugokosyuusyo, kinkouhoukokuseinentai, kinrouhoushi, seinendan, chikunankai, enkanzenburaku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9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9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中央政府為填補兵員的不足,決定於1945年在臺灣實施徵兵制。由此,總督府在1944年對舊有社會教化機構略作調整後,便更名成立了皇民鍊成所等多個青年鍊成機構,強化對臺灣男、女青年的鍊成與教化。然而總督府這樣的權宜之舉,顯示在惡劣的局勢下,似已無從容規劃的餘裕。
為培育適當的教化人員,總督府以1930年代為因應後期對社會教化人員需求的成長而設立的勤行報國青年隊,作為訓練指導員的機構。然而觀察勤行報國青年隊的主要活動內容,受訓期間最重要的活動是每天的勤勞奉仕任務,在任務之餘才接受學科教育,顯示此機構更接近勤勞奉仕體制的一環,而非專職的指導員訓練機構。
本文有幸取得鹽館前皇民鍊成所的《出席簿》、《日誌》與《教案簿》,藉由分析這些史料,因而得以理解鹽館前皇民鍊成所的運作狀況。鹽館前皇民鍊成所的學生多為當地的女性失學青年,其家庭背景多從事農業或小本商業。由於學生也必須參與後方生產,故為維持生產的穩定,鹽館前皇民鍊成所選在每日的夜間進行2小時的授課。授課內容以國民科的「國語」及「修身與公民」最為重要。其中僅國語課在授課之初教授基礎的日語知識,其後的課程均著重於教導學生維持後方秩序需要的觀念,以及涵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要求學生應盡力為國效忠,希望以此教化出得以負擔戰時任務的後方女性青年。然而由於每日上課時間僅有2小時,以及因戰爭導致無法穩定地授課,使得鹽館前皇民鍊成所的總授課時數相當短暫。在此狀況下,鹽館前皇民鍊成所從設立之初,便已經難以提供一個穩定的教化環境。隨著日本的投降,皇民鍊成所便在開所的隔年,結束其17個月的運作。
Toward the final stage of the Pacific War, due to manpower depletion, Japanese government decided to implement conscription in Taiwan in 1945. Therefore, after the subtle readjustment on so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Office of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established several youth education centers as kouminrenseisyo(皇民鍊成所) for Taiwanese young men and young women. However, under such harsh circumstances during the war time, there seemed to be no room of expediency.
To properly train educators, the Office of Governor-General relied on kinkouhoukokuseinentai(勤行報國青年隊) as the training center of instructors,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30s for increasing needs of social education during the late stage of Japanese rule. However,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its daily schedule, this thesis found much more time spared on daily missions of kinrouhoushi(勤勞奉仕) than subjects training during the drill perio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t was rather part of kinrouhoushi system than a sole-duty institution.
It is a great pleasure for this thesis to collect materials from the Roll Books(出席簿), Journals(日誌), and Lesson Plans(教案簿) of enkanzen- kouminrenseisyo(鹽館前皇民鍊成所). Through examining these materials, this thesis may have a clear picture of its operation. Most of students in enkanzen- kouminrenseisyo were local young women who were deprived of education. Since they and their family were still engaged in farming and small business, enkanzen- kouminrenseisyo arranged two-hour courses at night for the stability of daily output. The course content focused on Japanese and civic awareness. The former included basic Japanese learning and relevant knowledge whiles the latter put much emphasis on obedience and patriotism. Students were expected to be whole-heatedly loyal to the country and become competent young women for war service. Since the course hour was limited and its schedule could hardly be settled during the war time, enkanzen- kouminrenseisyo had been struggling with the lack of steady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from the first day. After the surrender of Japanese government, kouminrenseisyo ultimately came to its end of 16-month- long operation.
一、史料
(一)竹南庄、鹽館前部落史料
王塗,《學課帳》,1943。
竹南庄,《昭和十四年公文書綴》,1939。
新竹州聯合青年團,《青年團員手帳》,新竹:新竹州聯合青年團,1940。
新竹州警務部保安課,《保甲役員壯丁團員訓練手牒》,新竹:新竹州警務部保安課,1928。
鹽館前國語講習所,《鹽館前國語講習所出席簿》,1943。
鹽館前皇民鍊成所,《鹽館前皇民鍊成所出席簿》,1944。
鹽館前皇民鍊成所,《鹽館前皇民鍊成所出席簿》1945。
鹽館前皇民鍊成所,《鹽館前皇民鍊成所在籍簿》,1943。
鹽館前皇民鍊成所,《鹽館前皇民鍊成所日誌》,1944。
鹽館前皇民鍊成所,《鹽館前皇民鍊成所教案簿》,1944。
臺灣總督府,《壯丁讀本》,臺北:臺灣教育會,1944。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勤行報國青年隊隊員手帳》,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43。
《國民勞務手帳》,無出版資料。
(二)政府檔案與法令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1,文號13,〈地方官假官制制定〉,1895年7月3日 (明治28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文號6,〈民政局及地方官官制〉,1896年1月1日 (明治29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9707,文號11,〈臺灣紳章條規取扱內規ニ關スル件〉,1896年11月1日 (明治29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22,文號3,〈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改正稟議、縣廳及弁務省參事ヘ手當金支給、街庄社長ヲ置ク、地方官官等俸給〉,1897年2月9日 (明治30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1404,文號22,〈〔國有財產一時使用〕勤行報國青年隊臺中第二訓練所支所用地(臺中州)〉,1943年9月1日(昭和18年)。
臺灣總督府,《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現在 青年鍊成關係法規定》,臺北:臺灣教育會,1944。
(三)要覽與統計資料
竹南郡役所,《竹南郡要覽》(昭和14年版),新竹:竹南郡役所,1939。
竹南郡役所,《竹南郡要覽》(昭和17年版),新竹:竹南郡役所,1943。
竹南庄役場,《竹南庄要覽》,新竹:竹南庄役場,1936。
新竹州,《昭和六年三月新竹州社會教育要覽》,出版資料不詳。
新竹州,《新竹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5年版),新竹:出版單位不詳,1930。
梅谷修三,《新竹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10年版),新竹:新竹州,1937。
新竹州,《新竹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12年版),新竹:出版單位不詳,1937。
新竹州役所,《新竹州要覽》(昭和15年版),新竹:新竹州役所,1940。
新竹州教育課,《新竹州教育統計要覽》(昭和11年版),新竹:新竹州教育課,1938。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民政成績事務提要第四十編》,臺北:臺灣總督府,193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民政成績事務提要第四十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1939。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要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
(四)時人專書
久住榮一、藤本元次郎,《修訂 公學校各科教授法》,臺北市:新高堂書店,1936。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田淳吉,《臺北州委託研究公學校勞作教育の實際》,臺北市:士林公學校,1935。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加藤重喜,《昭和十八年七月一日現在 皇民奉公會職員錄》,臺北市: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3。
江間常吉,《皇民化運動》,出版地不詳:臺灣駐在內地記者協會,1939。
菅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新竹:新竹州沿革史刊行會,1938。
陳調元,《竹南公學校創立四十周年 記念會誌》,新竹:竹南公學校創立四十週年紀念事業委員會,1939。
瀧政忠雄,《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 各科教授案例》,臺北市: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1940。
臺南師範學校國民學校研究會,《國民學校 教科實踐 (藝能科)》,臺南市:臺南師範學校附屬國民學校,1943。
臺灣總督府,《臺灣の社會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1940。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東京:原書房,1963。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時局下 臺灣の現在と其將來》,臺北:臺灣總督府情報部,1940。
臺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昭和十八年版 大東亞戰爭と臺灣》,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1943。
鷲巢敦哉,《臺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北:出版者不詳,1941。
(四)時人報刊
《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944年。
《臺灣地方行政》7卷6期,1941年6月。
《臺灣總督府府報》,1898年-1941年。
《臺灣總督府官報》,1943年-1944年。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專書
竹南鎮志編輯會,《竹南鎮志》,苗栗:竹南鎮公所,1994。
林呈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臺北市:臺灣書房,2010。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市:允晨出版,2002。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市:群學,2003。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2005。
陳運棟主編,《重修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的同床異夢》,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
派翠西亞‧鶴見(E.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市:仰山文化,1999。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市: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二)日文專書
近藤正己,1996《総力戦と台湾》,東京都:刀水書房。
宮琦聖子,2008《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東京都:御茶の水書房。
岩波書店編輯部,《近代日本總合年表》,東京:岩波書店,1968。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卷4期,1991年12月,頁5-64。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1986,頁69-108。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臺灣風物》,36卷-4期,1986年12月,頁 47-88。
許淑娟,〈日治時代部落振興運動的社區精神〉,《環境與世界》8,2003,頁25~54。
張炎憲,〈漢人移民與中港溪流域的拓墾〉,《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1988,頁29-60。
蔡錦堂,〈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一九三一~一九三七—〉,《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拓墾論文集》,1995年5月,頁369-388。
蔡錦堂,〈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言》29卷4期,1991年12月,頁65-83。
蔡錦堂,〈日據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臺灣風物》42卷4期,1992年12月,頁105-137。
蔡錦堂,〈日本據臺末期神社的建造-以「一街庄一社」政策為中心〉,《淡江史學》第4期,1992年6月,頁211-224。
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第50期,2001年3月,頁3-32。
(四)學位論文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為中心(1895年~1935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邱瓊瑩,〈世變與家道—臺灣中港陳汝厚家族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郭佳玲,〈日治時期臺中州社會教化運動之研究(1920~1945)〉,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陳怡宏,〈臺灣農村的「皇民化」—高雄州「部落」社會教化團體戰時運作(1935-1941)〉,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4。
三、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電子資料庫。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中央研究院,《臺灣文獻叢刊》電子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tdb=%BBO%C6W%A4%E5%C4m%C2O%A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