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素玟
lin suh wen
論文名稱: 《禮記》人文美學研究
指導教授: 龔鵬程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8
中文關鍵詞: 禮記人文美學
英文關鍵詞: Rites, Aesthe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6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美學之方法,一言以蔽之,曰「中庸」。所謂「中庸」,具「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之意,為中國文化之無上心法。中國美學以「中庸」為法,可開出兩大系統之型態:一系以道家為主之型態。其「中庸」之方法,乃「是非雙遣」、「不執兩端」之超越辯證型態。由「是非雙遣」、「不執兩端」之超越辯證之進路,所達致之審美理想,為一自然無為之美感境界。另一系以儒家為主之型態。其「中庸」之方法,乃「執兩用中」、「兩端雙取」之超越辯證型態。由「執兩用中」、「兩端雙取」之超越辯證之進路,所達致之審美理想,為一人文化成之美感境界。  中國美學以「中庸」為本體論特質,與其以「中和之為用」之方法論特點,兩者乃相互發明,相互詮釋。由「中庸」所內蘊之「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之豐富意涵而言,中國美學之人文美學面向,表現在《禮記》文本中,當可開展出如下之格局:一、生命美學:論個體人格之心靈境界。二、文化美學:論群體社會之禮樂文化生活。三、宗教美學:論喪祭禮儀之人文精神。  中國人文美學之發展,由孔子展其義,孟子繼其功,荀子衍其實,至《禮記》而統其成。綜此生命美學、文化美學與人文化之宗教美學,足可顯發人文美學之精神底蘊與價值根源。由先秦人文美學之闡揚,樹立中國美學之精神典範,奠定中國美學以人文為主之基本性格。自茲以降,歷史上各時期之審美重點,雖具顯各式樣貌,然夷考其實,莫不以此人文美學為終極回歸之理想。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the mean - It is neutral, middle, and non-extreme of everything. This meta-idea historically develops two systems in China. One is the Taoist type, its concept of the mean is both non-positive and non-negative, it wishes to achieve the ideality which is natural, peaceful, and esthetical. The other is the Confucian type, its concept of the mean i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but also is dialective from these two. It desires to reach the ideality which is humanistic, orderly, and ethical.In Chinese Aesthetics, therefore the mean stands on the specific leading position and the outstanding feature of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Its affluent script could be found and discussed in the text of Book of Rites(禮記). To synthesis and analysis it, can conclude three dimensions to seize Chinese Aesthetics.The first dimension - Life Aesthetics, it explores the spirit state of every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The second dimension - Culture Aesthetics, it explores the culture life of human society, and have connect these activities into the ideal community. The third dimension - Religion Aesthetics, it explores the humanism spirit of courtesy, especially for the dead.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umanism Aesthetics is widely spreaded by Confucius(孔子), is succeeded by Mencius(孟子), be practiced by Cius(荀子), and is finally compounded by Book of Rites(禮記). Through the Life-Aesthetics, Culture-Aesthetics, and humanized Religion-Aesthetics, can expose the deep spirit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 origin of Chinese Humanism Aesthetics. These Humanism-Aesthetics before Chin(秦) dynasty sets an spiritual example of Chinese-Aesthetics, and imposes on humanism to be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 So far as now, even though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Aesthetics statements and stresses in every period they all retrace back the original ideality which is based on the Humanism-Aesthetics.

    第一章 導論 1 1.1研究範圍之確立 5 1.1.1 以小戴禮記為文本 6 1.1.2 以禮樂義理為對象 7 1.1.3 以美學思想為內容 10 1.2 以往研究之檢討 12 1.2.1 經典研究之闕如 12 1.2.2 文本研究之偏頗 14 1.2.3 人文研究之不足 16 1.3 研究方法之思考 21 1.3.1 西方美學研究之方法論 22 1.3.2 大陸地區中國美學之方法運用 23 1.3.3 台灣地區中國美學之方法運用 26 1.3.4 中國美學之方法論思考 28第二章 先秦人文美學之發展 39 2.1 文化美學之萌蘗:孔子以前 40 2.1.1 以樂象政 40 2.1.2 以禮養民 50 2.2 人文美學之奠定:孔子 53 2.2.1 生命美學:仁 53 2.2.2 文化美學:禮 55 2.2.3 人文美學:中庸 60 2.3 生命美學之開展:孟子 65 2.3.1 仁、義、禮、智 65 2.3.2 善、信、美、大、聖、神 69 2.4 文化美學之倡導:荀子 74 2.4.1 禮樂教化 74 2.4.2 正名之學 79 2.4.3 移風易俗 82第三章 《禮記》生命美學:個體人格之心靈境界 89 3.1 生命美之本質 91 3.1.1 天命之謂性 91 3.1.2 性之美惡 97 3.2 生命美之創造 108 3.2.1 誠 110 3.2.2 率性 112 3.2.3 盡性 113 3.2.4 慎獨 114 3.2.5 中庸 116 3.3 生命美之形式 119 3.3.1 樂先於禮 119 3.3.2 樂以象德 121 3.3.3 射以觀德 126 3.4 生命美之理想 132 3.4.1 美善合一 132 3.4.2 人天合一 138第四章 《禮記》文化美學:群體社會之禮樂生活 143 4.1 文化美之本質 144 4.1.1 人道敏政 145 4.1.2 為政先禮 150 4.1.3 禮本於天 156 4.2 文化美之創造 160 4.2.1 時:隨時 163 4.2.2 順:達順 166 4.2.3 體:備體 169 4.2.4 宜:從宜 170 4.2.5 稱:合稱 172 4.3 文化美之形式 178 4.3.1 禮樂之文 179 4.3.2 稱情而立文 182 4.3.3 禮樂之情同 189 4.4 文化美之功能 192 4.4.1 和同別異 194 4.4.2 尊尊親親 200 4.4.3 見美盡飾 207 4.4.4 審樂知政 215 4.5 文化美之理想 225 4.5.1 大同之世 227 4.5.2 小康之治 232第五章 《禮記》宗教美學:喪祭禮儀之人文精神 237 5.1 宗教美之本質 238 5.1.1 禮本於天 243 5.1.2 祭祀主敬 245 5.1.3 喪事主哀 250 5.2 宗教美之形式 255 5.2.1 象徵性儀式 257 5.2.2 象徵性用器 263 5.2.3 神聖性時空 267 5.3 宗教美之功能 274 5.3.1 報本反始 274 5.3.2 教敬追孝 281 5.3.3 親親尊尊 288 5.4 宗教美之理想 297 5.4.1 貴質尚本 298 5.4.2 天人合一 305第六章 結論 313 6.1 中國美學之方法:中庸 314 6.2 人文美學之理想:中和 317 6.3 未來研究之開展 324參考文獻 327

    (一)經典類: 《十三經注疏‧周禮》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儀禮》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禮記》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詩經》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周易》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左傳》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論語》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孟子》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大學》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中庸》 藝文印書館 《四書集註》 朱熹 啟明書局 《詩經釋義》 屈萬里 中國文化大學 《荀子集解》 王先謙 藝文印書館 《莊子集釋》 郭慶藩 華正書局 《大戴禮記》 戴德 藝文印書館 《禮記集說》 陳澔 世界書局 《續禮記集說 杭世駿 明文書局 《禮記集解》 孫希旦 文史哲出版社 《禮記集解》 孫希旦 文史哲出版社 《禮學新探》 高明 學生書局 《禮記今註今譯》 王夢鷗 臺灣商務印書館 《禮記漫談》 劉松來 頂淵文化公司 《儒家的理想國-禮記》 周何 時報出版公司 《禮學概論》 周何 三民書局 《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 -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 林素英 文津出版社 《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 -以《禮記》成書前為論 林素英 文津出版社 《中庸誠的哲學 吳怡 東大圖書公司 《中庸形上思想》 高柏園 東大圖書公司 《周易經傳象義闡釋》 朱維煥 學生書局(二)美學、藝術史學類 《判斷力批判》 康德 北京商務印書館 《美學》 黑格爾 里仁書局 《美學原理》 克羅齊 正中書局 《藝術哲學大綱》 柯林烏德 水牛出版社 《藝術哲學》 亞德烈 水牛出版社 《藝術論》 托爾斯泰 遠流出版社 《藝術論》 克萊夫‧貝爾 商鼎文化出版社 《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 劉文潭譯 丹青圖書公司 《西方美學導論》 劉昌元 聯經出版社 《西方美學史》 朱光潛 漢京出版社 《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 朱光潛 木鐸出版社 《談美》 朱光潛 台灣開明書局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 台灣開明書局 《藝術的精神性》 康定斯基 藝術家出版社 《審美教育書簡》 席勒 丹青圖書公司 《接受美學理論》 羅勃C. 駱駝出版社 《美學的方法》 今道友信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憂鬱是中國人之宗教》 史作檉 博學出版社 《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 曾昭旭 漢光出版社 《中國古代美學》 馮滬祥 學生書局 《中國美學論集》 漢寶德等 南天書局 《中國美學》 姜一涵等 空中大學 《先秦儒家美學論集》 龔道運 文史哲出版社 《蔡元培美學文選》 蔡元培 北京大學出版社 《美學的散步》 宗白華 洪範書店 《美的歷程》 李澤厚 谷風出版社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學生書局 《藝術的奧秘 姚一葦 開明書店 《藝術概論》 虞君質 藝術圖書公司 《藝術社會學》 豪澤爾 雅典出版社 《藝術社會學》 陳秉璋等 巨流圖書公司 《審美社會學 黃集偉 五南出版公司 《審美心理學 楊恩寰 五南出版 《實驗審美心理學》 潘智彪譯 商鼎出版公司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 開明書店 《文藝學美學方法論》 胡經之等 北京大學出版社 《美學的方法》 今道友信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現代美學》 劉文潭 台灣商務印書館 《現代美學體系》 葉朗 書林出版公司 《藝術心理學》 高楠 復漢出版社 《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 劉思量 藝術家版社 《情感與形式》 蘇珊‧朗格 商鼎出版公司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曾祖蔭 文津出版社 《中國美術史稿》 李霖燦 雄獅圖書公司 《藝術欣賞與人生》 李霖燦 雄獅圖書公司 《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 蔣勳 雄獅圖書公司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等 谷風出版社 《中國美學思想史》 敏澤 齊魯書社 《中國美學史》 葉朗 文津出版社 《中國美學史資料彙編》 光美書局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學生書局 《形上美學導言-一種對於 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性的反省》 史作檉 仰哲出版社 《形上美學要義》 史作檉 書鄉文化公司 《憂鬱是中國人之宗教 -美學與古典之中國》 史作檉 博學出版社 《藝術的本質》 史作檉 書鄉文化公司 《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 曾昭旭 漢光出版社 《生活美學》 曾昭旭等 台北市立美術館 《莊子藝術精神析論》 顏崑陽 華正書局 《六朝文論》 廖蔚卿 聯經出版公司 《江西詩社宗派研究》 龔鵬程 文史哲出版社 《文學與美學》 龔鵬程 業強出版社 《文化、文學與美學》 龔鵬程 時報文化公司 《文學批評的視野》 龔鵬程 大安出版社 《詩史本色與妙悟》 龔鵬程 學生書局 《美學在臺灣的發展》 龔鵬程 南華管理學院 《1996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 龔鵬程 南華管理學院 《1997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 龔鵬程 南華管理學院 《文學與美學》(二) 淡江中文系 文史哲出版社 《文學與美學》(三) 淡江中文系 文史哲出版社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