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冠賢 LEE KUAN-HSIEN |
---|---|
論文名稱: |
我國法治教育中關於守法知識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為例 The study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about law-abiding knowledge- A case of Taipei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林安邦
Lin, An-P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人民守法知識 、政府守法知識 |
英文關鍵詞: | people law-abiding knowledge, government law-abiding knowledg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法治教育中關於守法的知識,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是否會影響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守法的知識。
由文獻探討中得知,以往我國的法治教育偏向守法重紀、一味的要求人民遵守各項法律,偏離了法治教育應有的目標,忽略了應教導法律保障人權的實質精神;然而在近年專家學者的大聲疾呼之下,法治教育似乎有從根本上改變的跡象,為了瞭解近年法治教育的狀況,探討學生是否因而了解守法知識中政府守法與人民守法的知識,因此進行本研究。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為對象,不包括啟智學校、啟明學校、啟聰學校、綜合高中,此即為研究之母群體,以自編的「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守法知識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施測,並以SPSS22統計軟體進行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以了解各背景變項對於守法知識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結果如下:
1.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守法知識具有一定水準,且政府守法比人民守法部分平均得分要高。
2.「年級」與「每天看新聞的頻率」對於人民守法知識具有顯著差異。
3.「性別」、「年級」與「每天看新聞的頻率」對於政府守法知識具有顯著差異。
4.「年級」與「每天看新聞的頻率」對於整體守法知識具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論如下:
1.我國法治教育已脫離守法重紀
2.「年級」與不同「每天看新聞的頻率」對守法知識具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建議如下:
1.加強守法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雖然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守法知識具有一定水準,但尚有進步加強的空間。
2.增加接觸新聞時事的時間,研究結果顯示,每天看新聞時數越多,則守法知識的平均得分越高,因此有必要增加每天看新聞頻率。
3.家庭教育結合法治教育,研究結果顯示,「父親最高學歷」對於臺北市立高中學生守法知識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幾乎隨父親最高學歷越高而各項平均得分越高,因此若能在家庭教育上父親的角色加強,或許對於學生的守法知識亦能有所助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law-abiding knowledge of general Taipei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discuss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whether affect general Taipei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 or not.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our law-related education inclined to law-abiding、requiring people to abide every law before、deviating the goal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ignoring the real spirit of law guaranteeing people of their human rights;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anks to experts and scholars’ suggestion, it seems that our law-related education has changed, in order to know about the condition of recent law-related education, discussing students who whether could distinguish people law-abiding knowledge and government law-abiding knowledge or not. Then researcher make this stud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general Taipei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excluding MR school、visually impaired school、hearing impaired school、integrated high school. By using self-edited 「general Taipei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law-abiding knowledge investigating questionnaire」to research, then using SPSS 22 to proceed t-test and ANOVA to know about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knowledge.
The study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General Taipei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aw-abiding knowledge are good, the average scores of people law-abiding knowledge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scores of government law-abiding knowledge.
2.「grade」and「the frequency of watching news everyday」a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people law-abiding knowledge.
3.「gender」、「grade」and「the frequency of watching news everyday」a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government law-abiding knowledge.
4.「grade」and 「the frequency of watching news everyday」a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the whole law-abiding knowledge.
The study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our law-related education are not inclined to law-abiding anymore.
2.「grade」and「the frequency of watching news everyday」a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law-abiding knowledge.
Suggestions:
1.Although general Taipei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verage scores of law-abiding knowledge are good, but not the best, so it could strength the depth and expand the range.
2.Increasing the time of watching news. The study result shows, the hours of watching news everyday more, the higher is the law-abiding knowledge average scor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hours of watching news everyday.
3.Family education integrated law-related education: the study result shows, although「the highes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father」is no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law-abiding knowledge, but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father better , the average scores almost higher. So if it could strength the role of father in family education, maybe it is helpful to law-abiding knowledge.
中文文獻
丁亞雯(1991)。開放社會的民主法治教育觀。教育研究雙月刊,22,9-13。
方璽鈞(2009)。合作學習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學童法治教育教學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毛中勻(2002)。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毛連塭、溫麗華編譯(賈斯基Guskey原著)(1987):精熟學習法。臺北市:心理出版。
王伯琦(1999)。王伯琦法學論著集。臺北:三民。
王前龍(1998)。國民小學道德科的「守法」德目教材內容之解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1),171-184。
王泰升(1999)。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
王泰升(2004)。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法律鎮壓與臺灣人的政治反抗文化。月旦法學雜誌,116,123-138。
王泰升(2007)。臺灣法律文化中的日本因素:以司法層面為例。政大法學評論,95,55-90。
王泰升(2007)。臺灣的法律繼受經驗及其啟示。中研院法學期刊,創刊號,111-136頁。
王得鑑(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民主法治素養與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震義(2005)。國小教師法治專業知能與法治教學實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古志峰(2005)。國民小學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史慧琪(2007)。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以高雄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江玉林(2012)。製作守法公民-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法律圖像學反思。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21,239-259。
余鎮遠(1993)。國中學生法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吳文星(2004)。近代臺灣的社會變遷。大學校院通識教育巡迴講座全國性通識教育巡迴講座歷史領域講座講稿,2,1-8。
吳奕璇(2007)。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李佩珍(2012)。花蓮縣高中職學校法治教育實施現況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宗薇(1996)。國小民主法治教育之課程內涵與課程實施之研究。臺北師院學報,9,19-52。
李宗薇、紀振清、陳碧祥、蔡兆誠(2000)。國人法治觀念認知程度之調查研究。法務部委託專案。臺北:法務部保護司。
李政昌(2006)。從制度延續觀點檢視我國警察派出所的變革---比較日本殖民時期與現代臺灣之間警察派出所的功能與角色轉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李柏佳(1998)。國民小學民主法治教育面面觀。臺灣教育,568,42-49。
周怡君(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周新富(1998)。國中公民與道德的創新教學:法學詢問教學法簡介。高市文教,6,52-54。
林世文(2006)。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 以高雄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林有土(2000)。國府應加強國民中小學的法治教育。文教新潮,9,6-10。
林佳音(2000)。我國中學法治教育課程內容的理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佳範(2002)。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公民訓育學報,11,53-66。
林佳範(2005)。廢髮禁是法治教育的結束或開始?--校規的教育性意涵。師友月刊,459,0-2。
林孟皇、陳叡智(1998)。談國小法治教育之推展。研習資訊,15(5),64-87。
林紀東(1978)。法學緒論。臺北:五南。
林益興(2004)。宜蘭縣國小學童法治知識與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林煌凱(2001)。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嘉音(1998)。臺北市高職學生法律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端(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臺北:巨流。
林璀瑤(2003)。評介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史耘,30(4),121-131。
林懿伶(2009)。國民小學教師法治態度與法治教育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城仲謀(1991)。評伸張公權力。時報文化,80-81。
段重民(2000)。法學緒論。臺北:空大。
洪如玉(2004)。人權教育與其他相關議題理論整合:概念分析、澄清與聯繫。教育資料與研究,59,17-25。
倪子修(2001)。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臺北市: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曁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徐敏韶(2007)。法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翁俊生(2009)。體驗學習取向法治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臺北。
翁國彥(2006)。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全國律師,10(6),4-23。
翁婉琦(2009)。法治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讀報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高湧誠(2003)。法治教育向下扎根。律師雜誌,281,2-4。
張樹倫(1998)。加強憲法教育落實民主法治。臺灣教育,568,17-23。
張澤平(2012)。從「天下」看公民與法治教育。法治教育資訊網,取自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3134
莊世同(2005)。人文精神、守法意識與法治教育。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5,89-130。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5)。人權與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3(3),29-58。
許育典(2011)。法治教育在臺灣中小學的實踐與檢討。載於湯德宗、鍾騏(主編),兩岸四地法律發展(1013-1042頁)。臺北:中研院法學叢書。
許育典、翁國彥(2005)。法治教育在臺灣的建構與實踐(下)。政大法學評論,86,123-162。
許雪姬、黃美滋、薛化元(2003)。「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硏討會論文曁口述歷史紀錄。臺北:戒嚴時期補償基金會。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精華。
郭瑛美(2009)。高職學生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正沙(2009)。中小學教師法治態度與教育法規認知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秀萍(1994)。價值澄清式法治教學對國中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秀端(2009)。國中學生法律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彥廷(2011)。國(初)中公民教科書法治教育內涵之演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惠苓(1998)。從當前社會現象談學校法治教育。臺灣教育,568,37-41。
陳惠馨(2007)。法學概論。臺北,三民。
陳新民(2007)。法治國家原則之檢驗。臺北:元照。
陳靜宜(2007)。新竹縣國民小學法治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陳瀅淑(2004)。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以臺南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黃旭田(2005)。推動校園法治教育之淺見。法治教育資訊網,取自http://www.lre.org.tw。
黃武鎮(2000)。法治教育與生活教育。輔導通訊,60,5-8。
黃國峰(2004)。人權法治教育理念之探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說起。學生輔導,95,105-115。
黃惟饒(1996)。從後工業社會的觀點透視我國公民教育新內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2),6-19。
黃雪紅(2006)。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黃榮村、賴惠德(1997)。各級學校法律教育之檢討。律師雜誌,210,41-47。
塗惠玲(1996)。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兒童民主法治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溫珮夙(2009)。基隆市國中教師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翟同祖(1978)。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南:繩勉出版社。
劉恆妏(1994)。日據時期臺灣的保甲制度。臺大法律學刊,24,169-189。
劉美琳(1994)。臺北市高中職學生自我觀念與法治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原作者:M. Sandel)。臺北:雅言文化。
蔡明殿(2004)。人權與法治教育的觀念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59,10-16。
蔡姿娟(1998)。民主社會轉型下的法治教育。高市文教,63,38-40。
蔡慧雯(2004)。臺中縣市國民中學法治教育實施現況調查及其可行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蔡慧雯(2005)。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法治教育課程內涵探討-以康軒版第四冊第三本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36-51。
鄧宇政(2009)。臺東縣高職校生法治教育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蕭妙香(2000)。國民小學法治教育之探討。臺南師院學報,33,263-289。
謝國村(2002)。民主法治教育。師友月刊,416,57-59。
顏厥安(1999)。與ROSA歡樂起舞。臺北:新新聞文化。
蘇永欽(1994)。韋伯理論在儒家社會的適用。載於氏著,經濟法的挑戰,五南,臺北市。
外文文獻
Anderson, C.C. (1980). Promoting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through law-related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44(5), 383-386.
Bjorklun, E. C. (1995). Teaching about personal injury law: Activities for the classroom. The Social Studies, 86(2), 78-84.
Campbell, A. B. (1988).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Legal Content in the Civics Curriculum. (ER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No.ED308100)
Chorak, B. (1997). Legal education for juveniles. Corrections Today, 59(2), 152-155.
Cleaf, D. W. V. (1991). Action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Connie Higgins, Alexis M. Bethel &Sharon Bleier Glickman (2000). Law magnets: Attracting student to law-related education. Florida Bar Journal, vol, 74, 38-43.
Dillon, D. H. (1981). Law-Related Education: Are Independent Schools Missing Out? Independent School, 41(1), 39-42.
Hunter, R. M. (1991). LR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Implication for Preservice Education. Chicago: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Jarolimek, J., & Parker, W. C.(1997).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awrence, N. G. (2000). Law-Related Education. Florida Bar Journal, 00153915, Jun2000, 74(6), 61-63.
Leming, R. S. (1995). Essential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ERIC No ED390779.
Marri, A. R. (2010). Using Law-Related Education to Engage Marginalized Urban High School Students.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32(3)40-54.
McBee, R. H. (1994). Living the Law by Learning the Law. A K-12 Law-Related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Mckinney-Browning, M. C. (1987). Law-related education: Programs, Process and Promi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 2(2), 7-14.
Pereira, C. (1988).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Secondary School. ERIC No ED296948.
Riekes, L. (1981). So You Have Agreed to Help: A Resource Guide for Lawyers to Solicit Funds for Local Law-Related Education Projects. Washington: Phi Alpha Delta Law Fraternity International.
Starr, I. (1977). The law studies movement : a memoir. Nashville: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55(1), 6-11.
Sunnal, C. S. & Hass, M. E. (1993).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 Middle school Studen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uanvich College.
Van der Sprenkel, S. (1962). Legal institutions in Manchu China: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4(1), 137-139.
網站資源
教育部(2012)。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上網日期:2012年11月11日。取自:http://culture.edu.tw/pioneer/subject_list.php?subjectid=35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臺北市教育統計資料查詢系統。上網日期:2012年11月11日。取自:http://statistic.tp.edu.tw/dialog/statfile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