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玉惠
LIN,YU-HUI
論文名稱: 崇禎本《金瓶梅》回首詩詞功能研究
指導教授: 胡衍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金瓶梅詞話本崇禎本回首詩詞女性觀評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崇禎本《金瓶梅》回首詩詞功能研究」為題。就《金瓶梅》兩大版本系統回首詩詞的對照,點出「詞話本」與「崇禎本」分屬不同的思想主旨──「詞話本」意在勸世;「崇禎本」意在抒情。本研究因而在此基礎上詮釋崇禎本《金瓶梅》的回首詩詞,並探究「崇禎本」回首詩詞以何種樣貌揭示其主題思想,怎麼關注女性議題,又是如何照應正文敘事。
    本文從《金瓶梅》的「世情」切入,藉此探討「崇禎本」回首詩詞所蘊涵的意義。「崇禎本」回首詩詞為讀者提示了關乎色/空辯證、冷/熱辯證,和〈四貪詞〉的財色等等人生可能的命題。作者通過回首詩詞以強化正文敘事的諧擬諷刺,使之更契合小說整體文本所欲揭櫫的思想主旨。
    其次,「崇禎本」回首詩詞的有意引用並非服膺傳統──「詞話本」的教化思想,而是突破一般對《金瓶梅》女性背負著淫婦形象的刻版印象。除囿於晚明社會風氣影響的情色書寫,以及關注世情之外,作者透過文學作品關注女性議題,藉回首詩詞指涉女性人物以抒發其情感幽隱,並借將詩詞以補塑人物形象,詩歌飽蘊作者特有的女性觀,承載《金瓶梅》裡女性們共同的處境和困境。
    再者,「崇禎本」於回首引用了三分之一強的「宮體詩」和「花間詞」,在藝術觀照的視野下,以朦朧典雅的詩歌爲讀者進行一場場視覺美學的宴饗,雅化正文裡過度赤裸的風月筆墨。並以詩歌影射小說情節,串起人物情感的變化和發展,為小說人物立傳。更在詩情畫意的烘托下渲染情境氛圍,以生發其美學效應。
    此外,明清之際中國古典小說評點風氣甚盛,《金瓶梅》的評點家,著名者即有「崇禎本」無名氏評點者、張竹坡、文龍三位。「崇禎本」回首詩詞既企圖藉指涉小說人物以傳達其讀者意識,即證明回首詩詞具備評點意義。本文最後綜論前幾章,為崇禎本《金瓶梅》回首詩詞的功能做一定位。「崇禎本」作者如何由文學自覺顯其讀者意識,怎麼藉詩詞風格現其審美理想,又如何從女性視角出發論其批評取向。
    崇禎本《金瓶梅》通過回首詩詞從文體特質(韻文)、敘事策略(以女性為中心書寫)、意象隱喻(為女性困境發微)等,作為文本的詩性觀照。本研究除了從女性視角切入,印證崇禎本《金瓶梅》作者藉回首詩詞以突顯其進步的女性觀外,更以文學批評的角度,歸納出崇禎本《金瓶梅》回首詩詞之於文本的貢獻──與明清諸家評點共同建構出《金瓶梅》批評史的完整版圖。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17 第二章 《金瓶梅》兩大版本系統回首詩詞對照…………………19 第一節 「詞話本」回首詩詞概論……………………………………… 19 第二節 「崇禎本」與「詞話本」回首詩詞的比對……………………… 34 第三章 揭櫫思想主旨………………………………………………48 第一節 提示人生命題………………………………………………… 48 第二節 意圖諧擬諷刺……………………………………………………… 57 第四章 關注女性議題………………………………………………74 第一節 抒發情感幽隱……………………………………………………… 74 第二節 補充人物形象……………………………………………………… 90 第三節 承載生命困境…………………………………………………… 98 第五章 照應正文敘事…………………………………………… 111 第一節 雅化風月筆墨………………………………………………… 111 第二節 影射小說情節……………………………………………………124 第三節 渲染情境氛圍………………………………………………………137 第六章 形塑另類評點樣貌……………………………………… 145 第一節 由文學自覺顯其讀者意識…………………………………………145 第二節 藉詩詞風格現其審美理想…………………………………………152 第三節 從女性視角論其批評取向…………………………………………159 第七章 結論……………………………………………………… 167 徵引文獻……………………………………………………………………… 170 附錄…………………………………………………………………………… 181

    徵引文獻

    壹、 專書
    一、 《金瓶梅》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陳詔、黃霖(注釋):《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明】蘭陵笑笑生(著),閻昭典、王汝梅、孫言誠、趙炳南(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7月。
    【明】蘭陵笑笑生(著),王汝梅、李昭恂、于鳳樹(校點):《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2月。
    【清】張竹坡:《皋鶴堂批評明代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12月。

    二、 古籍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春秋】孫欽善(譯注),宗福邦(審閱):《論語》,臺北:暢談國際文化,2003年12月。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劉向(著),盧元駿(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說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揚雄(著),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劉歆:《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8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王瓊珊(編寫):《段注說文解字》,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魏】魏文帝(撰),【清】孫馮翼(輯):《典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梁】劉勰(撰),黃叔琳(注):《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
    【梁】鍾嶸:《詩品》,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1月。
    【梁】蕭統:《文選》,清同治八年(1869)武昌崇文書局重刊陽湖胡氏本。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蕭綱(著):《梁簡文帝集》,清光緖己卯夏(1879)信述堂重刻。
    【後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繆桂龍(參校):《齊民要術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年。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世民等(著):《全唐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唐】李世民等(著),【清】清聖祖(御纂):《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82年9月。
    【唐】李延壽(撰), 楊家駱(主編):《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文化公司,1983年。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1月。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
    【宋】李昉等奉勑(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李昉等奉勑(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1月。
    【宋】司馬光:《溫公續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1月。
    【宋】郭熙:〈林泉高致〉,收入《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李清照:《李清照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
    【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1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謝枋得(著),熊飛、漆身起、黃順强(校注):《謝疊山全集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張炎(撰):《詞源》,收入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
    【宋】嚴羽:《滄浪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1月。
    【宋】尹覺:〈題坦庵詞〉,收入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12月。
    【元】劉祁(撰),崔文印(點校):《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王實甫(撰):《西廂記》,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元】楊載《詩法家數》,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1月。
    【元】施耐庵、羅貫中(著),王利器(校訂):《插圖水滸全傳校訂本》,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羅貫中(編著),【清】毛宗崗(批評),饒彬(校訂):《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明】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李開先(著),卜鍵(箋校):《李開先全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8月。
    【明】吳承恩(著),陳先行、包於飛(校點):《李卓吾評點西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何心隱:《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
    【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續焚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明】王圻(撰):《明萬曆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
    【明】袁中道:《遊居柿錄》,臺北:台北書局,1956年4月。
    【明】馮夢龍(著),楊軍等(點評):《馮夢龍三大異書》,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1月。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明】金聖嘆:《金聖嘆全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明】汪天錫(輯):《官箴集要》,明嘉靖十四年刋本。
    【清】劉體仁(撰):《七頌堂詞繹》,收入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
    【清】朱彝尊(輯),【清】王昶(續補),陸費達(總勘):《詞綜》,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清】王士禎(編著),鄭方坤(刪補):《五代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
    【清】劉廷璣(撰),張守謙(點校):《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沈德潛(輯),王蒓父(箋註),劉鐵冷(校刊):《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2月。
    【清】袁枚(著),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清】袁枚:《隨園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1月。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錢泳(撰),張偉(點校):《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李汝珍(撰):《鏡花緣》,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周濟(輯):《宋四家詞選》(影印滂喜齋刊本),臺北:廣文印書館,1962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公司,2004年3月。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6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王幼華:《古今詞論》,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

    三、 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 中文部分
    中國金瓶梅學會:《金瓶梅研究》第九輯,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3月。
    壬寅虎:《中國古代婚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孔繁華:《金瓶梅的女性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方正耀(著)、郭豫適(審訂):《中國小說批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
    毛又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牛貴琥:《古代小說與詩詞》,太原:山西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6月。
    王汝梅:《金瓶梅探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
    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王璦玲、胡曉眞(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8月。
    王艷峰:《從依附到自覺──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石昌渝、尹恭弘:《金瓶梅人物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石鐘揚:《人性的倒影:金瓶梅人物與晚明中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山東:齊魯書社,1990年2月。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立元(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朱光潛(撰),正中書局編委會(編):《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4月。
    朱星:《金瓶梅考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12月。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題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10月。
    舟揮帆:《譯注評析金瓶梅詩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3月。
    吳世昌(著),吳令華(編):《詩詞論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吳唅、鄭振鐸:《論金瓶梅》,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婦女生活》,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3年1月。
    李志艷:《中國古典小說敘事話語的詩性特徵──以四大名著敘事話語中的詩歌為例》,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0月。
    李建中:《瓶中審醜:金瓶梅「色」之批判》,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2月。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2月。
    周鈞韜:《金瓶梅新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
    周鈞韜(編):《金瓶梅資料續編(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孟昭連:《金瓶梅詩詞解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4月。
    林辰:《古代小說與詩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牧惠:《金瓶風月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4月。
    侯忠義、王汝梅(編):《金瓶梅資料滙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姚奠中:《姚奠中論文選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
    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姚靈犀:《瓶外卮言》,天津:天津書局,1940年8月。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唐圭璋:《全宋詞》,臺北: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年7月。
    唐圭璋(主編)、鍾振振(副主編):《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9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4月。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5年1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7月。
    孫遜(主編):《金瓶梅鑒賞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年5月。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皋于厚:《明清小說的文化審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高亨(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12月。
    高越峰:《金瓶梅人物藝術論》,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張葉敏:《金瓶梅的藝術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夢機、張子良(選注):《唐宋詞選注》,臺北:華正書局,2010年9月。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盛寧:《二十世紀美國文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6月。
    盛源、北嬰(編):《名家解讀金瓶梅》,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77年5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明倫書局,1974年4月。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陳東有:《金瓶梅文化研究》,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2年11月。
    陳東有:《金瓶梅詩詞文化鑒析》,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2月。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4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10月。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3月。
    黃霖:《金瓶梅考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
    黃霖(著),王運熙、顧易生(主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
    黃霖:《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黃霖:《黃霖說金瓶梅》,臺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6月。
    黃霖、杜明德(主編):《金瓶梅與臨清──第六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6月。
    黃霖、吳敢、趙杰(主編):《金瓶梅與清河──第七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楊鴻儒:《細述金瓶梅》,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3月。
    寧宗一、羅德榮:《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5月。
    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4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史》,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5月。
    劉永濟:《詞論》,臺北:源流文化公司,1982年5月。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輝:《金瓶梅成書與版本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劉輝:《金瓶梅論集》,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2年3月。
    蔡敦勇:《金瓶梅戲曲品探》,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9年6月。
    鄭振鐸等(著),胡文彬、張慶善(選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12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9年3月。
    諶兆麟:《中國古代文論概要》,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2月。
    錢鍾書:《七綴集》,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10月。
    霍現俊:《金瓶梅藝術論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戴麗珠:《詩與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7月。
    繆鉞、葉嘉瑩:《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10月。
    顏元叔:《文學經驗》,臺北:志文出版社,1977年8月。
    藝文印書館(編輯):《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欒貴明(輯):《四庫輯本別集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 外文中譯
    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
    朱光潛(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
    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比﹞喬治.布萊(著)、郭宏安(譯):《批評意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法﹞米.杜夫海納(著),韓樹站(譯),陳榮生(校):《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5月。
    ﹝法﹞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南珊、桑竹影(譯):《第二性──女人》,臺北:晨鐘出版社,1984年5月。
    ﹝英﹞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美﹞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9月。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美﹞馬克夢(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美﹞黃衛總(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明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美﹞蘇珊.S.蘭瑟(著),黃必康(譯):《虛構的威權──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美﹞馬斯洛(Masiow)(著),劉燁(編譯):《馬斯洛的智慧》,臺北:正展出版公司,2006年。
    ﹝荷蘭﹞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附論漢代至清代的中國性生活》,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德﹞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朱光潛(譯):《拉奧孔》,合肥:新華書局,2006年。
    ﹝德﹞Wolfgang Iser(著),霍桂桓、李寶彥(譯):《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三) 西文原文
    Martin W. Huang, Desi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Wayne C. Booth,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Wolfgang Iser,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貳、 期刊學報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 中文部分
    牛貴琥:〈略談古代通俗小說中詩詞之弊端〉,《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2005年6月,頁8-14、23。
    王力堅:〈宮體正義〉,《學術研究》1995年第5期,頁109-112。
    王年双:〈從詩歌在《金瓶梅詞話》中的運用看小說的發展〉,收入《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師大國文系出版,1992年9月。
    宋莉華:〈明清小說評點的廣告意識及其傳播功能〉,《北方論叢》2000年第2期,總第160期,頁63-67。
    李梁淑:〈論《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的女性人物批評〉,《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頁179-208。
    周進芳:〈詩詞韻語在古典小說中的多維敘事功能〉,《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3期,總第69期,頁26-37。
    孟昭連:〈崇禎本《金瓶梅》詩詞來源新考〉,《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2005年6月,頁24-28、33。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考論〉,《學術研究》1997年第12期,頁67-72。
    林崗:〈論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的文學自覺〉,《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頁95-100。
    胡衍南:〈《金瓶梅》非「淫書」辨〉,《淡江中文學報》,2003年第9期,頁169-192。
    胡衍南:〈兩部《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對照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年3月,頁115-144。
    孫遜:〈論《金瓶梅》的思想意義〉(原載《上海師範學報》1980年第3期),收入吳晗、鄭振鐸等(著),胡文彬、張慶善(選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12月,頁170-185。
    徐朔方:〈再論《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66期,頁114-120。
    張家英:〈由《金瓶梅》回前詩看作者〉,《學習探索》,1991年第3期,頁115-120。
    陳建華:〈欲的凝視:《金瓶梅詞話》的敘述方法、視覺與性別〉,收入王璦玲、胡曉眞(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8月,頁97-127。
    陳益源、傅想容:〈《金瓶梅詞話》徵引詩詞考辨〉,《昆明學院學報》第5期,總32期,2010年9月,頁57-63。
    程毅中:〈《金瓶梅》與話本〉,《金瓶梅研究》第二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頁25-32。
    黃霖:〈《金瓶梅》詞話本與崇禎本刊印的幾個問題〉,《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2-9。
    董國炎:〈論小說韻文的價值與類別〉,《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77期,頁4-15。
    寧宗一:〈史裡尋詩到俗世咀味──明代小說審美意識的演變〉,收入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9月,頁1-16。
    趙景深:〈《金瓶梅詞話》與曲子〉,收入吳晗、鄭振鐸(等著),胡文彬、張慶善(選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12月。
    劉輝:〈文龍及其批評《金瓶梅》〉,收入劉輝:《金瓶梅成書與版本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頁169-183。
    潘慎:〈《金瓶梅》的詩詞創作和它的作者〉,《太原大學學報》,2002年3月,第3卷第1期,總第9期,頁13-20。
    鄭振鐸:〈談《金瓶梅詞話》〉(原載《文學》創刊號,北京生活書店,1933年7月),收入周鈞韜(編):《金瓶梅資料續編(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頁74-90。
    盧興基:〈中國十六世紀的社會與《金瓶梅》的悲劇主題──論《金瓶梅》之二〉,收入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一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頁213-234。
    韓希明:〈明清市井題材小說中的詩詞與文人心態〉,《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6期雙月刊,2006年11月,頁61-65。
    謬鉞:〈論金初詞人吳激〉,原載《四川大學學報》1989年四期,收入謬鉞、葉佳瑩:《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10月,頁123-134。
    譚楚子:〈孰更疏離女性主義視角:《金瓶梅》乎?抑《紅樓夢》乎?〉,收入中國金瓶梅學會:《金瓶梅研究》第九輯,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3月,頁142-164。

    二、 外文中譯
    丁乃非(作),蔡秀枝、奚修君(合譯):〈鞦韆、腳帶、紅睡鞋〉,收入《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 1993年11月,頁26-54。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收入《中外文學》第1卷第10期,1973年3月,頁30-63。
    ﹝日﹞寺村政男:〈《金瓶梅》從詞話本到改訂本的轉變〉,收入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頁226-243。
    ﹝日﹞荒木猛:〈關於崇禎本《金瓶梅》各回的篇頭詩詞〉,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四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頁204-221。
    ﹝美﹞艾倫.退特:〈論詩的張力〉,收入趙毅衡(選編):《新批評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
    ﹝美﹞馬克夢:〈《金瓶梅》與明清小說對一夫多妻制之異議〉,收入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二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頁134-135。
    ﹝美﹞浦安迪:〈瑕中之瑜──論崇禎本《金瓶梅》的評注〉,收入徐朔方(編選校閱),沈亨壽(翻譯):《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頁297-315。
    ﹝美﹞韓南(Patrick Hanan):〈《金瓶梅》探源〉徐朔方譯自《大亞細亞》雜誌,新十卷第一輯,1963年,收入徐朔方(編選校閱),沈亨壽(翻譯):《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頁1-48。

    三、 西文原文
    Patrick Hanan, ”Sources of the Chin P’ing Mei,” Asia Major, New Series Vol. X,Part I, 1963.
    Xiaofei Tian,“Illusion and Illumination: A New Poetics of Seeing in Liang Dynasty Court Literatu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65, No. 1 (Jun., 2005), pp. 7-56.

    參、 學位論文(依畢業年限順序排列)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李梁淑:《金瓶梅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李欣倫:《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新竹: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傅想容:《金瓶梅詞話之詩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曾鈺婷:《說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