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建豐 |
---|---|
論文名稱: |
超現實風格之數位圖像創作與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柏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超現實風格 、數位藝術 、圖像意涵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6 下載:8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論文撰寫的主要內容,在進一步探討超現實風格作為數位藝術建構平面圖像的可能性。在以往創作研究中,較偏向於將超現實表現手法進行以數位影像合成作狹意的套用,而對超現實風格的構成基點精神之探討較缺乏,因此進一步尋根溯源超現實主義大師們創作的理念精神、進而將其構成基點、表現於數位平面媒材創作上、如何發揮出真實的超現實圖像風格、以及真實反映數位圖像之特質,藉此希望提供圖像創作人員在構思圖像表現時的重要參考。
首先在緒論中,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研究流程,以呈現整篇創作論文的大綱。在第二部份,承前章之研究架構,收集超現實風格作品之相關文獻、資料,將其歷史淵源進行探討。再針對數位藝術之相關文獻與作品進行收集與整理,並就數位藝術之發展背景、形式、功能與媒材之特質呈現探研其啟發性之影響。而在第三部份解析超現實主義大師們之藝術創作思想與圖像構成,受其時代背景之影響、理論學說的啟發、藝術思潮、對傳統藝術觀念的影響與衝擊,利以新表現的轉折,結合主觀心象的手法,諸如隱喻、荒誕、象徵意義、折解轉化、死亡、慾望、乃至對真實存在之哲學性思辨加以研析。第四部份說明筆者的創作觀,包括:創作理念、表現形式、表現主題、創作流程與技術運用,並根據研究驟逐步創作完成。
最後在結論中,檢討筆者的創作理念,受超現實風格思想和數位圖像媒材特質的影響,並說明創作心得進而對日後的作品產生新的觀點,乃至思考作品風格之顯現,並將本研究創作一總結性的歸納,作為個人對未來創作方向的指引。
【中文部份】
1.王秀雄(1989),《時代、情感、形式》,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2.王秀雄(1994),《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3.王秀雄(1998),《觀賞、認識、解釋與平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史博館
4.王志弘、劉亞蘭、郭貞伶譯(2000),原著John Leehte,《當代五十大師》,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5.王其敏(1997),《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台北市:正中書局
6.方彩欣(2000),《電腦平面藝術創作空間》,台北市:雄獅圖書
7.王溢嘉編著(1989),《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市:牧童
8.朱光潛(1982),《西方美術史 下卷》,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9.李明明(1994),《古典與象徵的界限》,台北市:東大圖書
10.李長俊 (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
11.吳垠慧(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12.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獅圖書
13.李長俊譯(1990),原著Saran Alexandrian,《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台北市:大陸書店
14.何政廣(1996),《世界名畫家全集 達利》,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5.何政廣(1996),《世界名畫家全集 馬格利特》,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6.河口洋一郎、李佩穗(1992),《電腦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17.林淑琴譯(2000),原著Meredith Etherington-Smith,《記憶的堅持達利》,台北市:臉譜出版社
18.林書堯(1979),《圖解美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19.胡永芬編(2001),《真實偽造的超現實─恩斯特》,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
20.柳鳴九主編(1990),《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摩幻現實主義》,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21.徐代德譯(1973),原著Hence Tredmiya,《近代美術革命》,台北市:三民書局
22.袁金塔(1987),《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市:芸風堂
23.符泉生譯(1993),原著Pere Gimterrer,《西洋近代現代巨畫集:馬格利特》,台北市,文庫出版社
24.黃麗絹譯(1996),原著Robert Atkins,《藝術開講》,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5.陳秋瑾(1995),《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市:芸風堂
26.陳俊宏、楊東民編著(2001),《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市:全華科技
27.項幻榕著(1999),原著Suzi Goblik,《馬格利特》,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28.游本寬(1995),《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29.葉謹睿(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台北市:典藏美術
30.趙天儀(1972),《美學與批評》,台北市:有志出版社
31.葉頌壽譯(1976),原著Erich Framm,《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市:志文
32.鄧元忠(1995),《西洋現代美術史》,台北市:五南圖書
33.蔣勳、黃海雲、倪再沁(1992),《東西方美術欣賞(下)》,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34.劉增泉譯(1996),原著Leau Philippe,《文藝復興藝術觀》,台北市:國立編輯館
35.劉其偉(1995),《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
36.劉振源(1998),《超現實畫派》,台北市:藝術圖書
37.劉大悲譯(1992),原著A. Schopenhauer,《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市:志文
38.劉恩量(1998),《美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39.賴其萬、符傳孝譯(1994),原著Sigmun Freud,《夢的解析》,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40.謝麗君譯、楊文玄主編(1997),《超現實主義》,台北縣:縱橫文化
【外文部份】
1.Elizabeth M. Legge (1989),《Max Ernst:The Psychoanalytic Sources》,London: UMI Research
2.Hill, A (1974),《A Visual directonary of art》,London: Trewin Copplestone
3.Marcal Paquet (2000),《Mareitte》,Germany: Taschen
4.Mitchell, W.J.T (1986),《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M.E. Warlik (2001),《Max Ernst and Alchemy: A Magician in Search of Myth (Surrealist Revolution)》,USA: University of Texas
【論文部份】
1.丁長青(2004),《恩斯特哲學性圖像及其創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王瑞裕(2003),《馬格利特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3.何偉(2000),《超現實表現手法作為圖像表現策略在平面廣告中所發揮之非語辭傳播效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研究所視覺傳達設計組碩士論文
4.李佳珍(1999),《複合意象圖形在平面廣告中運用與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設計組論文
5.林俐凱(2001),《透視錯對位:以基里訶與馬格利特之拼貼式物象為例的符號詩學》,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
6.張申溥(2002),《超現實表現手法於電腦插畫設計之創作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7.陳秋涵(2004),《異次元空間在科幻電影上之表現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8.陳麗妃(2004),《基里訶非邏輯圖像創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9.許麗香(2001),《基里訶之早期形上藝術研究(1929-1910)》,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10.黃國榮(1996),《超現實表現手法在平面廣告之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碩士論文
11.黃瓊儀(1993),《國小學童運用電腦與傳統媒材進行彩畫的表現形式與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湯景光(1999),《從觀賞者角度探討當代靜態電腦美術品之信息、較率與審美偏好》,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3.費國鏡(1999),《超現實表現手法於海報設計之應用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4.楊惠安(2004),《達利幻象式創作之研析與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5.蘇麗琴(2002),《非邏輯性具像圖像在西洋繪畫上視覺創意表現》,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美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部份】
1.于國華(2003),〈數位內容產業為明日新星〉,《典藏今美術》,第130期
2.王呈瑞(2000),〈台灣數位e直走〉,《藝術家雜誌》,第25期
3.王鼎銘(2003),〈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美育》,第134期
4.吳鼎武(1995),〈論電腦藝術的藝術〉,《雄獅美術》,第292期
5.吳介禎(1995),〈當傅柯遇到馬格利特〉,《雄獅美術》,第298期
6.林珮淳(2003),〈數位藝術v.s.數位內容—從數位媒材—探數位時代之藝術產物〉,《典藏今藝術》,第130期
7.許麗雯(1993),〈恩思特〉,《巨匠美術週刊》,第60期
8.許麗雯(1994),〈馬格利特〉,《巨匠美術週刊》,第100期
9.張恬君(2000),〈電腦媒體之藝術創作的藝與不變性〉,《美育》,第115期
10.張恬君(1997),〈電腦繪圖與電腦動畫的美感與創作〉,《資訊與教育》,第57期
11.張恬君(2001),〈數位複製時代之美術真實性與生命意涵〉,《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001
12.陸琦(2002),〈藝術品形式與內容的探徵〉,《藝術家》,第321期
13.葉郁田(2000),〈關係「數位藝術」〉,《藝術觀點》,第5期
14.葉謹睿(2002),〈不存在的事實與被遺忘的現在─淺談數位時代的新美學觀〉,《新媒體藝術》,第112期
15.顧炳星(1990),〈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想簡論〉,《現代美術》,第30期
16.Werner Spies(1994),〈論馬克思‧恩斯特的版畫創作〉,《美育月刊》,第50期
【網路查詢部份】
1. 林珮淳、莊浩志,《數位藝術美學之探討》,網路查詢:http://ma.ntua.edu.tw/dalab/web/course3.html,2006年4月2日
2. 陳麗秋,《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網路查詢:http://140.125.151.167/rec01.html,2006年8月26日
3. 陳韻琳,《戰爭歲月─二十世紀最尖銳的苦難提問》,網路查詢:http://life.thl.net/Art/war/war4.html,2007年2月6日
4. 新慵懶主義,《達利的超現實主義藝術作品》,網路查詢:
http://blog.yam.com/palman/article/1611355,2007年1月29日
5. 蘇友瑞,《「愛與美」及「超現實」的兩種力量─達利一生的繪畫軌跡》,網路查詢: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lSTvl7lOWswJ:life.fnl.net/Art/psycho/dali.htm+達利作品&hl=zh-TW&ct=clnk&cd=2&client=safari,2007年1月29日
6. Bo Kampmann Walther, Questioning Digital Aesthetics,網路查詢:http://www.sdu.dk/Jum/bkw/digital-aesthetics.htm,2006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