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暐林
Tseng, Wei-Lin
論文名稱: 技術型高中學生抗拒研究-以汽車科為例
Research on Resistanc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 taking Department of Auto Mechanics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宋修德
Sung, Hsiu-Te
口試委員: 曾璧光
Tseng, Bi-Guang
陳美姿
Chen, Mei-Tz
宋修德
Sung, Hsiu-Te
口試日期: 2022/07/0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技術型高中抗拒學生文化
英文關鍵詞: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resistance, student culture
研究方法: 民族誌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71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學生的壓迫來源、抗拒行動與抗拒的後果,由學生本位的觀點作為研究出發點,透過質性研究的觀察與訪談作為資料的收集方式,藉此描述技術型高中學生根據「教師」、「內容」與「結構」因素所發展出的微觀抗拒理念與行動,以及歸納出教學現場的壓迫來源;最終,研究依據學生的「預設立場」,瞭解「車間文化」與「升學主義」係如何造成我國技術型高中學生的抗拒結果影響,亦即學生如何看待「工作」與「文憑」的差異才是影響抗拒結果的主因;是以,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本次研究結論認為教師專業能力不足、課程與教學設計不當,以及過早分流與結構限制是造成教學現場壓迫的主因;此外,技術型高中學生的抗拒也會依據情境與需求轉變而呈現多元樣貌;最後,學生若是預設自己不能畢業的立場,將導致退縮型抗拒成為翻轉困境的阻礙;然而,若能預設自己可以畢業的立場,則能讓蟄伏型抗拒成為面對壓迫時的支持信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ources of oppression, resistance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resistance amo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 used the student-oriented point of view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a way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micro-resistance concepts and actions developed by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f "teacher", "content" and "structure", and summarize the sources of oppression in the teaching scene. At last, based on the students' "preconditions", the study understood how the "shop floor culture" and "exam-oriented" affect the resistance resul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It showed how students percei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k" and "diploma" was the main reas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eachers, improper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esign, and premature diversion and structural limitation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oppression in the teaching scene. Moreover, the resistanc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ill also take on a variety of appearances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and changes in needs. Finally, if students assume a position that they cannot graduate, it will cause withdrawing resistance to become an obstacle to flipping dilemmas. However, if students can assume the position that they can graduate, it will make dormant resistance a supportive belief to face of oppress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抗拒理論 9 第二節 抗拒的影響因素 25 第三節 相關研究之歸納與省思 35 本章小結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44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46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學生的壓迫來源 55 第二節 學生的抗拒 104 第三節 學生的抗拒結果 13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9 第一節 結論 159 第二節 建議 161 參考文獻 165 附錄一 研究同意書(高中二年級下學期) 171 附錄二 研究同意書(高中三年級上學期) 173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75 附件四 資料分析編碼表 177 附錄五 觀課紀錄表(部分為例) 179 附錄六 訪談逐字稿(以馬其為例) 181

    方永泉(2005)。從次文化研究到後次文化研究-談西方次文化研究的演變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中等教育,56(5),24-47。
    宋佳玲(2019)。我不壞,是你不懂why-國中女生的抗拒文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奉儒(2003)。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1-30。
    李光榮(2008)。解析 Antonio Gramsci 的學校教育觀點-一種建立勞動階級霸權的學校教育。教育研究學報,42(1),1-16。
    邱珮雯(2007)。高中生抗拒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昱瑄(2006)。青少女哪吒的生活世界:一群「在玩」青少女的認同形構及其教育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永豐(2010)。我國後期中等教育課程試探功能之評析。課程與教學,13(3),23-45。
    翁士勛(2001)。國中學生抗拒型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述宏(2017)。家長參與和國小學童抗拒文化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徐仲賢(2019)。高中初任教師的形象管理-以Goffman戲劇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殷宏、武佳瀅(2012)。臺灣東部原住民國中生抗拒型態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07,43-77。
    許智成(2017)。師生互動中之學生抗拒形態與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學富。
    張文哲(2021)。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學富。
    陳奎憙(201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素秋(2020)。做勞工?做公民?一所私立高職汽車科學生的公民養成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6(3),1-36。
    陳瑞洲(2011)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多元入學管道學生實習課程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技職教育。教育部部史。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4
    黃鴻文(2000)。中學生次文化-反智主義乎?。社會教育學刊。29,171-195。
    黃鴻文(2003)。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臺北市:學富。
    黃鴻文(2005)。如何從事學生文化的詮釋性研究:幾個方法問題的討論。中等教育,56(5),4-23。
    黃鴻文(2011)。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教育研究集刊,57,123-154。
    黃鴻文、湯仁燕(2005)。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教育研究集刊,51(2),99-131。
    黃鴻文、鄭英傑與王俐蘋(2016)。為何不傾聽學生的聲音?學生課程觀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6(1),127-152。
    黃庭康(2002)。國家權力形構與華文學校課程改革----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個案比較。教育與社會研究,4,111-133。
    黃庭康(2017)。P.Willis的《學做工》:概念、方法與研究方向。教育研究集刊,63(4)37-63。
    黃銘福、黃毅志(2014)。台灣地區出生背景、國中學業成績與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之關聯。教育時間與研究,27(2),67-98。
    黃勝峰(2011)。我國高職動力機械群學生升學選系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葉藍靖(2010)。國中新移民子女在校抗拒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巧玲(2017)。學習做勞工,同時做男人: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的交織之民族誌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63(4),1-36。
    鄭英傑(2007)。揭露下課十分鐘之秘密—小六學生遊戲及其階級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英傑(2017)。學做工還是怕做工?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的反再製心態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3(4),65-100。
    蔡承佑(2019)。教學運用社群媒體能否減緩學生抗拒行為,提升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政暉(2018)。學校最該教甚麼?直擊12種非典型教育現場。臺北市:時報。
    蕭靖融(2012)。Paulo Freire教師圖像之研究: 以《教師即文化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明倫(2009)。國中好小子同儕文化研究:Paul Willis「文化創生」理論之應用與評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23-50。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13-137。
    譚光鼎(2016)。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
    Alpert, B. (1991). Students’ resistance in the classroom. Anthropology &Education Quarterly, 22(4), 350-366.
    McFarland D. A. (2001). Student resistance: How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s facilitate everyday forms of student defi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7, 612–678.
    Merton, R. K. (1968).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Enlarged Edition.The Free Press.
    Munns, G., & McFadden, M. (2000). First chance, second chance or last chance? Resistance and response to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1), 59-75.
    Giroux, H. A. (1983). 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Bergin & Garvey.
    Garber, S. H. (2002). “Hearing their voices”: Perceptions of high-school students who evidence resistance to school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7/05/0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