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金信周
KIM SHIN JOO
論文名稱: 兩周祝嘏銘文研究
指導教授: 季旭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3
中文關鍵詞: 祝嘏金文嘏辭青銅器祈福祈求兩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52下載:18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兩周祝嘏銘文研究》以目前可見的兩周金文為基礎材料,探討銅器銘文中所見的祝嘏銘文。本論文所謂的「祝嘏銘文」指銅器銘文中的祈福內容。
    本論文對於兩周祝嘏銘文分類方式,配合祝嘏詞彙的詞類、形式、用法相異,分為動詞類、名詞類、副詞類、句子類四大類。對大量的祝嘏銘文作統計與歸納,以探討許多祝嘏詞彙、句子的確實意義,分析各祝嘏詞彙的使用特徵及使用時期,進而考察西周各時代的祝嘏風格演變、東周時期祝嘏銘文的地域特徵以及祝嘏銘文所見的祈求對象。
    經過本論文對兩周祝嘏銘文的整理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得到它的研究助益:
    一、透過歸納、分析的過程考察祝嘏銘文,可以更精確地掌握銘文字詞的確實意義、用法以及句式的規律,進而有助於銅器的斷代及分域工作,其結果可以幫助我們對器物有更全面的瞭解。
    二、透過祝嘏銘文的研究可以窺視周人對祖先、天帝的觀念,並對周人的祈福觀念的研究方面亦可獲得可靠的證據。
    三、祝嘏銘文習用的字詞或句子亦多見於《詩經》、《尚書》中,而此些典籍屢經轉寫,存有許多異文、闕訛、假借等現象,古文字學的知識幫助我們能得到確解,可以避免無根據的臆測。
    從徐中舒先生撰寫了〈金文嘏辭釋例〉一文以來,此方面的研究仍付闕如,本論文利用傳世及豐富的新出材料,儘可能綜合地研究祝嘏銘文,冀能有助於了解祝嘏銘文的全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相關研究的回顧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 壹:研究材料 貳:研究方法 第二章 「祝嘏」與祝嘏銘文 第一節 「祝嘏」釋義 第二節 文獻中的祝嘏辭 第三節 祝嘏銘文的判斷標準及範圍 壹:銘文中的位置 貳:習用的祝嘏詞彙 參:銘文內容與詞彙的作用 肆:本論文「祝嘏銘文」的範圍 第三章 祝嘏銘文探析(上) 第一節 動詞類 壹:(一)祈 (二) (三) (四)割 (五)气 (六)求 (七)追 (八) 福 (九)御 (十)乍 貳:(一)易 (二)降 (三)妥 參:受、受、承受、褱受 肆:(一)卑 (二)吏 伍:(一)保 (二)保、永保 (三)保 (四)保又、保有 陸:廣啟 柒:配、敬配 捌:不諱 第二節 名詞類 壹:(一)多福 (二)厚多福 (三)魯多福 (四)大福 (五)永福 (六)魯 福 (七)大魯福 (八)百福 (九)萬福 (十)無疆福 (十一)福 (十 二) 害福 (十三)永祜福 (十四)爾福 (十五)福彔 (十六)彔 (十七)釐 (十八)多釐 (十九)休 (二十)魯休 (二十一)多休 貳:(一)壽 (二)永壽 (三)壽考 (四)考壽 (五)壽老 (六)萬壽 (七)大壽 (八)老壽 (九)魯壽 (十)霝壽 (十一)參壽、三壽、召 公壽 (十二)冬歲 參:(一)康 (二)康 (三)康右 (四)康 (五)康樂 (六)康盄 (七)吉康 (八)龢好 肆:(一)屯魯 (二)永魯 (三)屯右 (四)屯 (五)永屯 伍:(一)永令 (二)霝命 (三)嘉命 (四)ㄎ命 陸:(一)黃耇 (二)難老 (三)壽老無死 (四)彌生 (五)霝冬 (六)敬 冬 柒:(一)通彔 (二)屯彔 (三)百彔 捌:綽綰、綰綽 玖:(一)霝後 (二)多宗 拾:(一)多寶 (二)鼏靜 (三)安寍 拾壹:(一)屯德 (二)懿德 (三)大令 第四章 祝嘏銘文探析(下) 第一節 副詞類 壹:(一) (二)它它、陀陀、它它 (三)皇皇熙熙 (四) 柬柬 (五)滂滂 (六)屖屖 貳:(一)萬年 (二)無疆 (三)亡疆 (四)亡 (五)無期 (六)母已 參:亡競 肆:(一)、 (二) 伍:(一)母 (二)母 陸:其 第二節 句子類 壹:(一)永保其身 (二)保我家朕立身、保其身 (三)保兄 弟、保子 貳:(一)永尹四方 (二)匍有四方、匍又四方 (三)囿四方 參:才立、才立、才立 肆:(一)乍才下 (二)乍為亟 伍:臣天子 陸:(一)百子千孫 (二)百男百女千孫 (三)百斯男 (四)男女無期 (五)子孫蕃昌 柒:高引又慶 第五章 祝嘏銘文的發展與特徵 第一節 西周祝嘏銘文的時代特徵 壹:西周早期 貳:西周中期 參:西周晚期 第二節 東周祝嘏銘文的區域特徵 壹:山東地區 貳:南方地區 參:關西地區 肆:中原地區 第三節 祝嘏銘文中的祈求對象 壹:祖先神 貳:天神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引書簡稱對照表 附錄:兩周祝嘏詞彙索引

    一、書籍
    (一) 史料典籍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8月初版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8月初版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8月初版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8月初版
    《爾雅》(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8月初版
    《儀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8月初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8月初版
    (東漢) 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經韻樓藏本),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5年9月12刷
    (宋) 朱熹《詩集傳》,臺北:學生書局,民國59年10月初版
    (宋) 嚴粲《詩緝》,臺北:廣文書局,民國49年11月初版
    (二) 專著
    三劃:于
    于省吾
    《甲骨文字詁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一版
    《尚書新證》,臺北:崧高書社,民國74年4月
    《澤螺居詩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四劃:中、方、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殷周金文集成》(全十八冊),北京:中華書局
    (清) 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國65年9月初版
    王人聰《古璽與古文字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初版
    (清) 王引之《經典釋詞》,臺北:世界書局,民國45年2月初版
    王文耀《簡明金文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
    王宇信《中國小通史:西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王國維
    《三代秦漢金文著錄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8年12月初版
    《觀堂集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北京第七次印刷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8年12月初版
    王輝
    《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2年初版
    《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陝西:三秦出版社,,1990年7月
    王讚源《周金文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初版2刷
    五劃:白
    (日) 白川靜
    《金文通釋》(白鶴美術館誌第一輯~第五六輯),京都:白鶴美術館,昭和37年8月~昭和59年3月
    《金文通釋選譯》(曹兆蘭選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六劃:朱、江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清)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4年1 1月第四版
    江淑惠《齊國彝銘彙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79年6月初版
    七劃:何、余、吳、李、阮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一版
    余培林《詩經正詁》(上、下冊),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8年3月再版
    (清)吳大澂
    《說文古籀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8月第一版
    《齋集古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國65年9月初版
    (清 )吳其昌《金文曆朔疏證》,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5年12月初版
    吳鎮烽《陜西金文彙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
    李孝定、周法高、張日昇《金文詁林附錄》(上、下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
    (清) 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9年10月初版
    八劃:周、季、屈、林
    周何總編,季師旭昇、汪中文主編《青銅器銘文檢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4年5月初版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全三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
    季師旭昇《詩經古義新證》,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6月
    屈萬里
    《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3年11月初版
    《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58年3月初版
    《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82年12月新1版
    林義光《詩經通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10月第一版
    九劃:侯、姜、洪、胡
    侯志義
    《西周金文選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0年月3月第一版
    《金文古音考》,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姜昆武《詩書成詞考釋》,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洪家義《金文選注釋》,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一版
    胡自逢《金文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3年9月初版
    十劃:唐、孫、容、席、浦、秦、馬、高
    唐復年《金文鑒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唐蘭
    《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唐蘭先生金文論集》(故宮博物院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清) 孫希旦《禮記集解》(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9年8月
    (清) 孫詒讓、楊昌濟《古籀拾遺‧古籀餘論‧韡華閣集古錄跋尾》,香港:崇基出版社,民國57年
    孫稚雛
    《金文著錄簡目》,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0月第一版
    《青銅器論文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第一版
    容庚
    《商周彝器通考》上冊,北平:哈佛燕京學社,民國30年3月
    《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一版,1998年11月北京第六次印刷
    席涵靜《周代祝官研究》,臺北:勵志出版社,民國67年5月初版
    (日) 浦野俊則《近出殷周金文集成》(全五冊),東京:二松學舍大學東洋研究所,1989年
    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
    馬承源
    《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月第六版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全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清) 馬瑞辰《毛詩傅箋通釋》(上、中、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高明《中國古文學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高鴻縉《頌器考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國48頁7月
    十一劃:崔、張、許、郭、陳
    崔永東《兩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5月第一版
    崔恒昇《安徽出土金文訂補》,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1989年吉林大學博士論文),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5月初版
    許倬雲《西周史》,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月北京第一版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8年3月初版
    郭沫若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彔攷釋》(上、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管子集校》(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收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編 第八卷)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1年5月初版
    陳師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4月初版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第一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一版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
    十二劃:湯、黃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黃然偉《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8年9月初版
    黃錫全
    《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 88年10月初版
    《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十三劃:楊、董、裘、詹、雷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第二版第5次印刷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初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董楚平《吳越徐舒金文集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8年1月再版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重印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2次印刷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3月第一版
    十四劃:福、管、趙
    福開森《歷代著錄吉金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6月臺一版
    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
    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7月初版
    十五劃:劉、潘
    (清) 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0年10月初版
    劉志成《中國文字學書目考錄》,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8月第一版
    劉昭瑞《宋代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箋證》,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第3次印刷
    劉龍勳《新出商周彝銘彙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8月
    (清) 潘祖蔭《攀古樓彝器款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魯實先《文字析義》,臺北: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年6月初版
    十六劃以上:嚴
    嚴一平《金文總集》(全十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12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學術論文
    三劃:于、山
    于省吾
    〈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1979年8月
    〈牆盤銘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第五輯,1981年1月
    于豪亮
    〈說引字〉,《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第一版
    〈牆盤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1982年6月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縣文物管理站〈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9期
    山東省博物館、臨沂地區文物組、莒南縣文化館〈莒南大店春秋時期莒國殉人墓〉,《考古學報》,1978年第3期
    四劃:中、文、方、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長安張家坡西周井叔墓發掘簡報〉,《考古》,1986年第1期
    文術發〈從古文字看商周祭祀制度的演變〉,《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六卷第三期,2000年5月
    方輝〈邿公典盤銘考釋〉,《文物》,1998年第9期
    王仲翊〈陳侯午敦銘文淺釋〉,《中山中文學刊》第五期,民國88年6月
    王光永〈寶雞縣賈村發現王簋蓋等青銅器〉,《文物》,1984年第6期
    王冠英〈嚴在上,異在下〉,《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十八~十九期,1992年
    王桂枝、高次若〈寶雞新出土及館藏的幾件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6期
    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觀堂集林》(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北京第七次印刷
    王景東〈山東膠南縣發現荊公孫敦〉,《考古》,1989年第6期
    王慎行〈銘文考釋〉,《人文雜志》,1980年第5期
    王輝
    〈徐銅器銘文零釋〉,《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
    〈駒父蓋銘文試釋〉,《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5期
    五劃:付
    付升岐〈扶風新出土的青銅器〉,《文博》,1984年第1期
    六劃:伍、全、朱、江
    伍仕謙
    〈王子午鼎、王孫鐘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九輯,1984年1月
    〈微氏家族銅器群年代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五輯,1981年1月
    (韓) 全廣鎮〈小克鼎銘文考釋〉,《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七輯
    (韓) 全廣鎮〈中國青銅器「史墻盤」銘文에 대한 文獻學的研究〉,《中語中文學》第二四輯,1999年6月
    朱廷獻〈尚書洪範篇考釋〉,《孔孟學報》第五十期,民國74年9月
    朱歧祥〈論訓釋古文字的方法-文例研究〉,《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長國文學系,民國87年12月
    江村治樹〈春秋時代青銅器銘文的書式及其用語〉,《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民國81年3月
    七劃:何、吳、呂、岐、扶、李、杜、汪
    何琳儀〈者鐘銘校注〉,《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1989年6月
    何琳儀、黃錫全〈考釋六則〉,《古文字研究》第七輯,1982年6月
    吳鎮烽、朱捷元、尚志儒〈陝西永壽、藍田出土西周青銅器〉,《考古》,1979年第2期
    吳鎮烽〈新出秦公鐘銘考釋與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1期
    呂美蔆〈《儀禮》祝嘏辭研究〉,《興大中文研究生文集》第三輯,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87年7月
    岐山縣文化館龐懷清、陝西省文管會鎮烽、忠如、志儒〈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5期
    扶風縣文化館羅西章、陝西省文管會吳鎮烽、雒忠如〈伯三器銘文的譯文和考釋〉,《文物》,1976年第6期
    李仲操〈史墻盤銘文試釋〉,《文物》,1978年第3期
    李孝定〈釋「釁」與「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下冊),民國50年6月
    李振興
    〈尚書洪範篇大義探討〉,《孔孟學報》第42期,民國70年9月
    〈洪範皇極中的「福」義及其所謂「錯簡」的商榷〉,《孔孟月刊》第二十卷第二期,民國70年10月
    李零〈春秋秦器試探-新出秦公鐘、鎛銘與過去著錄秦公鐘、銘的對讀〉,《考古》,1979年第6期
    李學勤
    〈光山黃國墓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2期
    〈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原庄白、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一期,1979年
    〈西周甲骨的幾點研究〉,《文物》,1981年第9期
    〈試論楚公逆編鐘〉,《文物》,1995年第2期
    〈論史墻盤及其意義〉,《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
    〈論仲父簋與申國〉,《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二分,民國84年6月
    杜迺松〈青銅器的分期與斷代〉,《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
    汪中文〈器斷代問題檢討〉,《大陸雜誌》第八十二卷第五期,民國80年5月
    八劃:周、固、季、宗、尚、屈、武、河
    周文〈新出土的幾件西周銅器〉,《文物》,1972年第7期
    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論金文月相與西周王年〉,《大陸雜誌》,第六十八卷第五期,民國73年5月
    周海華、魏宜輝〈讀銅器銘文札記(四則)〉,《東南文化》,2000年第5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
    季師旭昇
    〈說气〉,《中國文字》新廿六期,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9年12月
    〈說金文中的「在」字〉,《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8年12月
    宗靜航〈詞語斷代法-以器為例〉,《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民國81年3月
    尚志儒、樊維岳、吳梓林〈陝西藍田縣出土叔鼎〉,《文物》,1976年第1期
    屈萬里〈曾伯簠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本,民國51年2月
    武漢市文物商店〈武漢市收集的幾件重要的東周青銅器〉,《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
    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光山縣文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4年第4期
    河南省丹江庫區文物發掘隊〈河南省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文物》,1980年第10期
    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館〈周口市博物館藏有銘青銅器〉,《考古》,1988年第8期
    河南省博物館、淅川縣文管會、南陽地區文管會〈河南淅川縣下寺一號墓發掘簡告〉,《考古》,1981年第2期
    九劃:信、洪、胡
    信陽地區文管會、潢川縣文化館〈河南潢川縣發現黃國和蔡國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
    洪家義
    〈令命的分化〉,《古文字研究》第十輯,1983年第7月
    〈墻盤銘文考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1978年第1期
    胡性初 〈論毛公鼎銘文的修辭藝術〉,《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五期,2000年10月
    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下),《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十劃:唐、夏、孫、徐、浙、浩、秦、陝、馬
    唐鈺明〈定量方法與古文字資料的詞匯語法研究〉,《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
    唐蘭
    〈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考古學報》,1962年第1期
    〈周王鐘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年刊》第六期,民國25年
    〈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陝西扶風新出墻盤銘文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
    〈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輯,1981年1月
    夏含夷〈此鼎銘文與西周晚期年代考〉,《大陸雜誌》第八十卷第六期,民國79年6月
    夏麥陵〈公作敔簋及其二、三事〉,《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夏淥〈「眉壽」釋義商榷〉,《中國語文》,1984年第4期
    孫百朋〈蔡侯墓出土的三件銅器銘文考釋〉,《文物》,1956年12期
    孫海波〈齊弓鎛攷釋〉,《師大月刊》第二十二期,民國22年10月
    孫常敘〈秦公及王姬鐘、鎛銘文考釋〉,《吉林師大學報》,1978年第4期
    孫敬明〈荊公孫敦約解〉,《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10月
    孫稚雛
    〈金文釋讀中一些問題的商討〉,《中山大學學報》,1979年第3期
    〈金文釋讀中一些問題的探討〉(續),《古文字研究》第九輯,1984年1月
    徐中舒
    〈西周墻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後收入《歷史論文選輯》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金文嘏辭釋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本一分,民國25年(後收入《歷史論文選輯》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陳侯四器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民國22年
    徐少華
    〈江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考辨〉,《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許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研究〉,《江漢考古》,1994年第3期
    〈陳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與文化綜論〉,《江漢考古》,1995年第2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紹興地區文化局、紹興市文管會〈紹興30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期
    浩文〈關於許公買瑚的一點意見〉,《江漢考古》,1984年第1期
    秦永軍、韓維龍、楊風翔〈河南商水縣出土周代青銅器〉,《考古》,1989年第4期
    秦照芬〈論殷周祭祖禮之異同〉,《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一期,民國89年4月
    陝西周原考古隊
    〈扶風縣齊家村西周甲骨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9期
    〈陝西扶風庄白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3期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周鎬京附近部分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第1期
    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省博物館新近徵集的幾件西周銅器〉,《文物》,1965年第7期
    馬承源
    〈西周金文和周曆的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總第二期,1982年
    〈記上海博物館新收集的青銅器〉,《文物》,1964年第7期
    〈關於翏生和者鐘的幾點意見〉,《考古》,1979年第1期
    十一劃:商、崔、張、曹、淮、盛、郭、陳
    商志〈次□缶銘文考釋及相關問題〉,《文物》,1989年第12期
    商志、唐鈺明〈江蘇丹徒背山頂春秋墓出土鐘鼎銘文釋證〉,《文物》,1989年第4期
    崔慶明〈南陽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國青銅器〉,《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張玉金〈甲骨金文中「其」字意義的研究〉,《殷都學刊》,2001年第1期
    張亞初
    〈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1989年6月
    〈周厲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論與之相關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五輯,1981年1月
    〈金文考證例釋〉,《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民國81年3月
    張長壽〈論井叔銅器〉,《文物》,1990年第7期
    張政烺〈周厲王胡簋釋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1980年11月
    張振林
    〈毛公鼎考釋〉,《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研究專號),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試論銅器銘文形式上的時代標記〉,《古文字研究》第五輯,1981年1月
    張劍
    〈齊侯寶盂鑒的年代及其史料價值〉,《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齊侯鑑銘文的新發現〉,《文物》,1977年第3期
    曹明檀、尚志儒〈陝西鳳翔出土的西周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1期
    曹錦炎
    〈吳越銅器銘文述編〉,《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1989年6月第一版
    〈婁君于小考〉,《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
    〈紹興坡塘出土徐器銘文及其相關問題〉,《文物》,1984年第1期
    〈關於公簠釋文的一點意見〉,《江漢考古》,1983年第4期
    〈編鐘銘文釋議〉,《文物》,1989年第4期
    淮陽縣太昊陵文物保管所〈淮陽縣發現兩件西周銅器〉,《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
    盛冬鈴〈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文史》第十七輯,1983年
    連劭名〈史牆盤銘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八輯,1983年2月
    郭沫若〈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年代〉,《考古學報》,1956年第1期
    陳永正〈西周春秋銅器銘文中的語氣詞〉,《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1992年8月
    陳佩芬
    〈繁卣、鼎及梁其鐘銘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總二期,1982年
    〈仲壺〉,《文物》,1984年第6期
    陳秉新
    〈壽縣蔡侯墓出土銅器銘文通釋〉,《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
    〈讀徐器銘文札記〉,《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
    陳初生〈福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1992年8月
    陳昭容〈先秦古文字材料中所見的第一人稱代詞〉,《中國文字》新十六期,1992年
    陳偉〈古徐國故城新探〉,《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
    陳連慶〈晉姜鼎銘新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1986年6月
    陳雄根〈釋「旨」〉,《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民國81年3月
    陳夢家
    〈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十九期,1936年
    〈西周銅器斷代〉(一)~(六),《考古學報》第九冊~第十四冊,1955年~1956年
    〈壽縣蔡侯墓銅器〉,《考古學報》,1956年第2期
    十二劃:傅、彭、曾、湖、程、鄂、韌、馮、黃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傅斯年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9年
    彭裕商〈金文研究與古代典籍〉,《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1期
    曾昭岷、李瑾〈曾國和曾國銅器綜考〉,《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
    曾憲通〈從「」符之音讀再論古韻部東冬的分合〉,《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民國81年3月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京山發現曾國銅器〉,《文物》,1972年第2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新收獲〉,《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湖南省博物館〈介紹幾件館藏周代銅器〉,《考古》,1963年第12期
    程長新、張先得〈伯簋之再發現〉,《文物》,1980年5月
    鄂兵〈湖北隨縣發現曾國銅器〉,《文物》,1973年第5期
    韌松〈記陝西藍田縣新出土的應侯鐘〉,《文物》,1977年第8期
    韌松、樊維岳〈記陝西藍田縣新出土的應侯鐘〉,《文物》,1975年第10期
    馮時〈春秋齊侯盂與鎛銘文對讀〉,《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黃盛璋
    〈山東諸小國銅器研究-《兩周金文大系續編》分國考釋之章〉,《華夏考古》,1989年第1期
    〈西周微家族窖藏銅器群初步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3期
    〈長安鎬京地區西周墓新出銅器群初探〉,《文物》,1986年第1期
    〈彔伯銅器及其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5期
    〈郭院長關於新出銅器三器的考釋及其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第3期
    〈鄀國銅器-銅器分國大系考釋之一〉,《文博》,1986年第2期
    〈釋旅彝〉,《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黃靜吟〈「徐、舒」金文新論〉,《中正中文學報年刊》第四期,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12月
    十三劃:楊、溫、萬、葉、董、裘、
    楊天堂〈釋「五福」〉,《岭南文史》,1994年第1期
    楊權喜〈襄陽山灣出土的鄀國和鄧國銅器〉,《江漢考古》,1983年第1期
    溫廷敬〈沈子簋銘訂釋〉,《國立中山大學文史學月刊》第三卷第三期,民國24年
    萬全文
    〈江漢地區出土青銅器略論〉,《故宮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四期,民國85年7月
    〈徐國青銅器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一期,民國87年4月
    葉向榮〈浠水縣出土西周有銘銅盤〉,《江漢考古》,1985年第1期
    董作賓
    〈西周年曆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分,民國41年
    〈梁其壺考釋〉,《中國文字》第一卷,民國49年10月
    裘錫圭
    〈史墻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
    〈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一版
    〈釋「求」〉,《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1986年6月
    十四劃:廖、趙、齊
    廖序東〈金文中的同義並列複合詞〉,《中國語言學報》第四期,1991年10月
    趙世綱、劉笑春〈王子午鼎銘文試釋〉,《文物》,1980年第10期
    趙呂甫〈金文識小錄〉,《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趙宗秀〈試論商末周初徐國之所在〉,《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
    趙誠〈金文的「命」〉,《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趙學謙〈陝西寶雞、扶風出土的幾件青銅器〉,《考古》,1963年第10期
    齊文濤〈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文物》,1972年第5期
    十五劃:劉、蔡、鄭
    劉雨
    〈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禮〉,《考古學報》,1989年第4期
    〈南陽中父不是宣王標準器〉,《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1992年8月
    劉彬徽〈新見楚系金文考述〉,《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民國81年3月
    劉啟益
    〈西周共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2000年3月
    〈西周夷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七輯,1982年6月
    〈西周夷王時期銅器續記〉,《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西周孝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出土文獻研究》第三輯,1998年10月
    〈西周武成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1985年10月
    〈西周宣王時期銅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時期銅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1999年8月
    〈西周昭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出土文獻研究續集》,1989年12月
    〈西周紀年銅器與武王至厲王的在位年數〉,《文史》第十三輯,1982年
    〈西周康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出土文獻研究》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西周穆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1992年8月
    〈西周懿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文史》第三十六輯,1992年8月
    〈伯父銘與厲王在位年數〉,《文物》,1979年第11期
    〈微氏家族銅器與西周銅器斷代〉,《考古》,1978年第5期
    劉翔〈論黃君孟銅器群〉,《江漢考古》,1988年第4期
    劉懷君〈眉縣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銅樂器〉,《文博》,1987年第2期
    蔡哲茂〈金文研究與經典訓讀〉,《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民國84年9月
    鄭師許〈沈字它敦蓋新釋〉,《國立中山大學文史學月刊》第一卷第五期,民國22年5月
    鄭憲仁〈周厲王簋綜合研究〉,《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87年3月
    十六劃以上:冀、盧、穆、隨、龍、戴、襄、羅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字―兼談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盧連成、羅英杰〈陝西武功縣出土楚諸器〉,《考古》,1981年第2期
    穆海亭〈史壺蓋銘文考釋〉,《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穆海亭、朱捷元〈新發現的西周王室重器五祀鐘考〉,《人文雜誌》,1983年第2期
    隨縣博物館〈湖北隨縣城郊發現春秋墓葬和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
    龍宇純〈甲骨文金文字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本下冊,民國52年12月
    戴家祥〈墻盤銘文通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79年第2期
    襄樊市博物館〈湖北谷城、棗陽出土周代青銅器〉,《考古》,1987年第5期
    襄樊市博物館,穀城縣文化館〈襄樊市、谷城縣館藏青銅器〉,《文物》,1986年第4期
    羅西章〈扶風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4期
    三、學位論文
    方麗娜《西周金文虛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5月
    沈寶春《商周金文錄遺考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2月
    林聖傑《春秋媵器銘文彙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胡雲鳳《秦金文文例研究》,臺北: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陳美琪《西周金文字詞文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3月
    董妍希《金文字根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鄭憲仁《周穆王時代銅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黎建寰《尚書周書考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3年6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