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佩瑱
論文名稱: 國二學生非正式學習管道城鄉差異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of Informal Science Learning of the 8th Grad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指導教授: 李田英
Lee, Tien-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非正式學習管道課外科學知識成就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2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城鄉地區不同家庭背景之國二學生的課外科學知識成就表現,以及其非正式學習管道與課外科學知識成就的關係。以臺北縣與桃園縣國二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有效樣本720人。研究工具為「課外科學知識測驗卷」與「非正式學習管道問卷」,課外科學知識測驗卷共35題,由TIMSS 2003國中二年級已公佈之科學試題發展而成,其信度Cronbach,s α為.84;非正式學習管道問卷經由訪談學生與收集文獻資料後設計而成,重測信度為.80;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衛氏-曼-惠特尼考驗、獨立樣本t檢定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之。研究結果發現:1)城市地區學生的課外科學知識成就顯著高於偏遠地區學校同年級的學生(P<.05);2)父母親教育程度與課外科學知識成就有顯著正相關(r=.28~.34,P<.05);3)閱讀相關管道對學生的課外科學知識成就有益處,城市地區學生的課外科學知識成就與「閱讀自然科學類課外讀物、報章雜誌」及「看小說」正相關(r=.12~.35,P<.05),且城市地區與偏遠地區學生之課外科學知識成就都與「閱讀休閒書籍及非科學類的雜誌」正相關(r=.15,P<.05);4)「打電動」及「上網聊天」對課外科學知識成就沒有幫助,與城市地區及偏遠地區學生之課外科學知識成就呈顯著負相關(r=-.29~-.32,P<.05);5)選擇性的看電視對課外科學知識成就有幫助,「觀看自然科學相關的電視頻道」與城市地區學生之課外科學知識成就呈顯著正相關(r=.23,P<.05),與「看電視」(綜藝節目、卡通及體育台等)呈顯著負相關(r=-.11,P<.05)。本研究建議:1)老師與父母應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2)父母應留意學生使用電腦網路的內容,減少他們上網聊天與打電動的時間;3)父母應替學生慎選電視節目。

    Investigated we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formal science learning and science achievements of the 8th grade students from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 were 720 student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8th grade students of Taipei County and Taoyuan County. The science achievement test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released TIMSS 2003 test items. The test included 35 items of which 21 items were not covered by science curriculum before the test given. The other 14 items’ content had been covered by the science curriculum, but over 50% of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they had not been taught in class. However, over 50% of students answered those 14 items correctly. The reliability (Cronbach’s α) was .84. The questionnaire of informal science learning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interview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research finding.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as .84.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frequencies, correlations, Wilcoxon-Mann-Whitney test, two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1)the science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from the urban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the rural area (P<.05); 2)science achiev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parents’ education (r=.28~.34, p<.05); 3)reading the scientific books, magazines, and novel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students’ science achievement of the urban area (r=.12~.35, p<.05), and reading the non-scientific books and magazin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science achievement of the students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 (r=.15, p<.05) ; 4)playing electronic game and chatting on the net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students’ science achievements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 (r=-.29~-.32 , p<.05); 5)urban schools’ science achievemen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watching the scientific TV channels (r=.23, p<.05),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variety shows, cartoons, or sports channels (r=-.11, p<.05). Recommendations were as following: 1)teachers and par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epar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parents should be more aware of their children when they were on the computer or internet, and should limit their time of playing electronic game and chatting on the net; 3)parents should choose TV channels carefully for their kids.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假說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非正式學習 11 第二節 非正式學習管道 16 第三節 城鄉差距對學習的影響 3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及流程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63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資料 66 第二節 各變因間的相關 103 第三節 檢定考驗結果與研究假說回應 124 第伍章 總結與建議 第一節 總結 130 第二節 結論 136 第三節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43 西文部分 154 附錄 附錄一 試題審核表(以生物科為例) 159 附錄二 資深教師與學生認為未教過之試題篩選結果 171 附錄三 課外科學知識測驗卷 175 附錄四 非正式學習管道問卷 185 附錄五 問卷編碼一覽表 188 附錄六 抽樣信函 189 附錄七 正式施測指導語 191 表次 表2-1 正式學習及非正式學習之比較 14 表2-2 傳統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之比較 33 表3-1 城市地區學校與偏遠地區學校國二學生實際抽樣人數表 46 表3-2 TIMSS 2003各科學領域學校教過及未教過之題數 55 表3-3 課外科學知識測驗卷各科學領域題數分佈表 57 表3-4 非正式科學學習管道內容 60 表3-5 學生平常課後時間所從事的活動種類 61 表4-1 城市地區學校與偏遠地區學校學生之父親教育程度分佈情形 67 表4-2 城市地區學校與偏遠地區學校學生之母親教育程度分佈情形 68 表4-3 城市地區學校與偏遠地區學校學生之父親職業分佈情形 70 表4-4 城市地區學校與偏遠地區學校學生之母親職業分佈情形 71 表4-5 城市地區學校與偏遠地區學校學生課外科學知識成就之表現 74 表4-6 學生各科學領域之課外科學知識成就之表現 75 表4-7 父親不同教育程度之學生課外科學知識成就表現 76 表4-8 母親不同教育程度之學生課外科學知識成就表現 77 表4-9 父親不同職業之學生課外科學知識成就之表現 79 表4-10 母親不同職業之學生課外科學知識成就之表現 80 表4-11 全體學生之非正式科學學習管道分佈與各管道之平均分數 83 表4-12 城市地區學生之非正式科學學習管道分佈與各管道之平均分數 85 表4-13 偏遠地區學生之非正式科學學習管道分佈與各管道之平均分數 86 表4-14 全體學生之非正式一般性學習管道分佈與各管道之平均分數 91 表4-15 城市地區學生之非正式一般性學習管道分佈與各管道之平均分數 94 表4-16 偏遠地區學生之非正式一般性學習管道分佈與各管道之平均分數 95 表4-17 學生「到補習班補習」之頻率分佈與平均分數 100 表4-18 學生認為最能增加科學知識並協助解決問題的管道排名 102 表4-19 父母親教育程度與課外科學知識成就之相關分析表 104 表4-20 父母親職業與課外科學知識成就之相關分析表 105 表4-21 學生非正式科學學習管道與課外科學知識成就之相關 106 表4-22 學生非正式一般性學習管道與課外科學知識成就的相關分析 113 表4-23 學生到補習班補習與課外科學知識成就的相關分析 120 表4-24 城市地區學校學生課外科學知識成就與相關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22 表4-25 偏遠地區學校學生課外科學知識成就與相關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23 表4-26 學生課外科學知識成就檢定表 126 表4-27 學生「非正式科學學習管道」之考驗 126 表4-28 學生「非正式一般性學習管道」之考驗 128 表4-29 學生「到補習班補習」頻率之考驗 129 表5-1 非正式學習管道與課外科學知識顯著相關的變因 133 圖次 圖2-1 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耗費與成果比較圖 15 圖3-1 研究架構圖 41 圖3-2 研究流程圖 42 圖3-3 課外科學知識測驗卷發展流程圖 48 圖3-4 生物科S032706A與S032706B之原題目 50 圖3-5 生物科S032706A與S032706B合併改寫成單選題之題目 51 圖3-6 環境科學S022088A與S022088B原題目 52 圖3-7 環境科學S022088A與S022088B合併改寫成單選題之題目 53 圖4-1 全體學生課外科學知識成就分佈長條圖 73

    一、中文部分
    水 心(1977)。國民中學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研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7(10),2-15。
    尤淑純、蔡玉瑟(1998)。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2,55-101。
    王維梅譯(1987)。博物館是未來教育的新工具。博物館學季刊,1(1),31-38。
    王樹仁(1993)。學生利用圖書館狀況之調查研究。高中圖書館館訊,3,48-52。
    白 璐(1973)。臺北市中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之調查研究。中原學報,2,84-115。
    行政院主計處(2001)。90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資料檔】。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4) 。國內外網際網路統計資料概況【資料檔】。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4)。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全國國民時間運用概況【資料檔】。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4)。電腦使用概況【資料檔】。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新聞局(2005)。2003-2004廣播年鑑第一篇總論。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2008年3月1 日,取自於:http://info.gio.gov.tw/public/
    Attachment/5616122946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5)。93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時間運用)【資料檔】。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6)。95年家庭主要設備普及率【資料檔】。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7)。失業率【資料檔】。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江有(2005)。桃園縣國中生課外閱讀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相關暨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臺北市。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做比較。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李茂政(1984)。大眾傳播新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3-9。
    李美月(2003)。高中生課外閱讀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李文昌(2005)。臺北縣國民中學學生電腦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臺北市。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 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研究,5(2),1-47。
    何青蓉(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吳培源(1979)。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1,127-180。
    吳知賢(1991)。電視與兒童。初等教育學報,4,171-198。
    吳知賢(1992)。電視與兒童。臺北:水牛出版社。
    吳裕益(1993)。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南師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35-54。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翠珍(1997)。認識電視。載於彭家發等著,認識大眾傳播(255-278頁)。臺北市:臺灣書店。
    吳翠珍(2000)。媒體、社會與教育。社教雙月刊,98,25-27。
    吳淑娟(2003)。社教機構人員工作場所之組織氣氛與非正式學習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琪玉(2005)。探討我國八年級學生在TIMSS 1999與TIMSS 2003數學與科學之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仕凱(2007)。北部地區育幼機構八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沈佳蓉(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態度、家庭文化資源與閱讀能力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生傳(1976)。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國立高雄師院學報,4,167-205。
    林生傳(1994)。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文達(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8,87-115。
    林蕙蓉(1987)。我國兒童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理論與實際。臺南師專學報,20 (193),419-460。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7-11。
    林志展(2000)。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2001)。培養閱讀能力,營造學習風氣。社教雙月刊,101,4-5。
    林天祐(2001)。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38,12-15。
    林 儒(2002)。國小閱讀運動的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44,55。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縣。
    林婉君(2005)。國中生課外閱讀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縣。
    周金城(2004)。學生的課後輔導、補習與家教情況調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15。2008年1月20日,取自於: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15.pdf
    胡夢鯨(1994)。臺灣地區城鄉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差異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5(1),89-116。
    胡夢鯨(1995)。臺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6(1),1-35。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侯志欽(1998)。新傳播科技與社會教育。社教雙月刊,84,14-16。
    施明發(2000)。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臺北市:文建會。
    洪蘭(2001)。閱讀與個人發展。社教雙月刊,101,17-19。
    徐淑雲(2005)。地區差異、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以臺南地區之國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例。私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徐昊杲、蔡國強、李榮東、林俊雄(2001)。我國專科學生電腦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6(1),323-331。
    高蓮雲(1992)。國小學童運用圖書館及課外閱讀時況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89-234。
    殷金重(1992)。國中學生收看電視習慣與學業成就之研究。菁莪季刊,11,65-76。
    馬信行(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1,139-165。
    孫志麟(1994)。臺灣地區各縣市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7,175-202。
    翁福元(2006)。影響學習成就之社會因素比較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2,23-39。
    郭麗玲(1987)。我國兒童觀看電視行為及技巧之研究。臺北市:文景書局。
    許興讓(1997)。偏遠地區圖書館的經營之道-以澎湖縣湖西鄉為例。書苑,32,84-97。
    許怡珮(2002)。電視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教育文粹,31,44-48。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
    許獻元(2004)。學生使用電腦的時間與用途。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17。2008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
    TEPSNews/TEPS~News_017.pdf
    許獻元(2006)。您的孩子補過頭了嗎。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51。2008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51.pdf
    張譽騰(2000)。如何解讀博物館。臺北市:文建會。
    張秀雄(2000)。應把媒體素養融入公民教育。社教雙月刊,98,23-24。

    張淑旻(2005)。城鄉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情況之研究-以桃竹地區六所學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張慧君(無日期)。從太平洋衛視開播看臺灣直播衛星電視之發展。2008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tvro.com.tw/main5/maindate/taiwandigital/hdtv1.htm
    張錦弘、李名揚(2006年7月14日)。曾志朗、洪蘭:閱讀運動增智力。聯合新聞網。2007年4月24日,取自於: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1268
    張保隆、謝寶煖(2006)。學術論文寫作APA規範。臺北市:華泰文化。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及劉大瑋(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臺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臺東師院學報,8,27-52。
    翁碧蓮(2004)。廣播聽眾收聽動機與情境關聯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教育部統計處(2006)。95學年度全國偏遠地區國中小統計概況資料【資料檔】。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統計處(2006)。全國偏遠地區國中小統計概況【資料檔】。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統計處(2007)。96學年度國中校別資料【資料檔】。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陳世敏(1985)。廣播收聽動機及使用程度調查之一~一般民眾收聽廣播習慣之研究。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陳雅莉(1993)。城鄉父母對兒童的管教態度與兒童性別、排行、數學學業成就及父親社經地位、母親是否就業之相關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兒童為例。傳習,11,1-28。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仕宗(1995)。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 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16-434。
    陳明來(2001)。臺北市公立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素燕 (2001)。提昇兒童自發性課外閱讀行為及態度─國小童書臨床教學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3),35-52。
    陳淑筠(2002)。城鄉教育差距問題大。師友,419,46-47。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臺北縣:空大。
    陳清美(2004)。落實終身學習的重要策略--非正式學習。成人教育,77,46-51。
    陳憶馨(2004)。鑰匙兒童與幫忙家事時間。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21。2008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
    /TEPSNews/TEPS~News_021.pdf
    陳怡君(2005)。家庭背景、數位落差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屏東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曾志朗(200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106,4-5。
    馮秋萍(1998)。臺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課外閱讀行為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臺北縣。
    蕃薯藤(2005)。2005臺灣網路使用調查。2008年3月29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
    梁朝雲(2001)。在學青少年使用網路行為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傅粹馨(1977)。電視對教育的影響。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7(1),2-6。
    彭家發(1997)。認識大眾傳播。載於彭家發等著,認識大眾傳播(45-104頁)。臺北市:臺灣書店。
    黃富順(2002)。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成人教育,65,2-9。
    黃富順(2003)。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形塑。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頁1-20)。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5)。對我國實施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之省思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非正規學習(頁1-43)。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黃增淡(2002)。國小學童觀看發現頻道與國家地理頻道後其自然科能力轉變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俞菁(2003)。SMILE-科學博物館教學應用在地球科學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新生、關尚仁、劉幼琍、吳奇為(1988)。廣播與電視(上冊)。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
    靳知勤(1997)教師對科學博物館教學資源認知、運用之現狀與障礙。教育研究資訊,5(4),101-118。
    楊曉雯(1996)。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碩士論文,臺北縣。
    楊瑩(1999)。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師苑。
    楊智超(2005)。電視科學頻道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潘東傑(譯)(2002)。大象與跳蚤-預見組織與個人的未來。臺北:天下文化。(Charles, H.,原著2001年出版)
    廖榮利(1981)。臺灣偏遠地區的社會福利。人與社會,8(2),40-46。
    廣播電視法(1993年修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核定本省偏遠地區及特殊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名單,並自本(八十七)學年度起適用,請查照。臺灣省政府公報,87(秋字37),12-13。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96年度臺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資料檔】。臺北市: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劉新白(2000)。傳播教育與社會。社教雙月刊,98,21-22。
    劉正(2006)。補習在臺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薛世杰(2001)。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
    鄭意儒(2005)。「WHO」是網路學習的主角?臺灣教育,631,63-68。
    鄭史岑(2006)。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圖書館使用現況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臺北市。
    蔡光昭(1998)。偏遠地區醫療問題探討-以恆春地區為例。醫院,31(1),29-36。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錢萬儀(2006)。高雄市國小學童科學博物館參觀經驗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廳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謝文和(2000)。博物館與學校的教育伙伴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4(2),15-22。
    謝彩瑤(2001)。臺東師院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之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羅淇(2002)。補習與教育成就。私立淡江大學產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臺北縣。
    羅寶鳳(1997)。瞭解組織中的學習-臺灣的一個個案研究。成人教育學刊,1,289-320。
    羅寶鳳(2004)。發現學習的真實面貌:正規教育中的非正式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36。
    羅珮華(2004)。從「第三次國際科學與數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 1999)」結果探討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生特質的關係:七個國家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蘇秀錦(2001)。震撼式的一堂─化整為零的課外閱讀指導。國文天地,16 (9),19-22。
    蘇蘅、陳雪雲(2000)。全球化下青少年收看本國及外國電視節目之現況及相關影響研究。新聞學研究,64,103-138。
    顧為瑾(2002)。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行為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bruscato, J. (1992) .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 Boston: Allyn and Bos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AAM)(n.d.) .What is a Museum? Retrieved April 13, 2007, from http://www.aam-us.org/aboutmuseums/whatis.cfm
    Atkins, P. A., & H. Elwood (1978) . TV News Is First Choice of High Schools. Journalism Quarterly, 55, 596-599.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itgood, S. (1988). A Comparis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Technical Report, No. 88-10. Jacksonville, AL: Center for Social Design.
    Bodart, J. R. (1992). Creating the reading addict . Book Report, 11(3), 33-5 .
    Boocock, S. S. (197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learning.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herian, V. I. (1991). Parental interes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Xhosa children. Psychological Report, 69, 183-188.
    Chopra, S. L. (1969).Cultural Depr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435-438.
    Coffield, F. (2000). (Ed.).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l learning.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Day, N. (1998). Informal learning. Workforce, 77(6), 30-35.
    Deekle, P. V. ( 1995 ) . Books, reading,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Library Trends。
    Fejgin, N. (1995).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Academic Excellence of American Jewish and Asian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8, 18–30.
    Gallik, J. D. (1999). Do they read for pleasure? Recreational reading habits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2(6), 480-488.
    Gorard, S., & Ferve, R. (1999). The Apparent Decline of Informal Learning.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5(4), 437-454.
    Ho, M. Y., & Lee, M. C. (2001). Computer us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dolescent lifestyle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9, 258-266.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useums (n.d.). ICOM Definition of a Museum. Retrieved : April 13, 2007, from http://icom.museum/definition.html
    Jay, C. (2003), Informal learning the other 80%, Internet Time Group, Berkeley, California, Retrieved on March 25, 2007, from : http://internettime.com/
    Learning/The%20Other%2080%25.htm#_Toc40161517.
    Kalmijn, M., & Kraaykamp, G. (1996).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ing: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22-34.
    Knowles, M. (1950). Informal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Leslie, B., Aring, M., & Brand, B. (1998).Informal Learning: The new frontier of employee &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15(4), 12-18.
    Liebert, R. M., & Sprafkin, J. (1988) . The early window: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children and youth (3rd ed.).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Livingstone, D. (2001). Adults' Informal Learning: Definitions, findings, Gaps and Future Research. NALL Working Paper # 21-2001. Retrieved on March 25, 2007, from : http://www.oise.utoronto.ca/depts/sese/csew/nall/res/21adultsifnormallearning.htm
    Marsick, V. J., & Watkins, K. E. (1990). Informal and incidenti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London: Routledge.
    Marsick, V. J., & Watkins, K. E. (2001). Informal and incidential learning. In S. B. Merriam (ed.), The New Update on adult Learning Theory. New Direction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O. 89, 25-34.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sick, V. J., & Volpe, M. (Eds.) (1999). Informal learning on the job.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Williston,VT: Berrett-Koehler.
    Martin, M. O., Mullis, I. V. S., Gonzalez, E. J., & Chrostowski, S. J. (2004). 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Science Report: 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h grad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Chestnut Hill, MA.
    Mellon, Constance A. (1987). Teenagers do read: what rural youth say about leisure reading.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3(6), 27-30.
    Mellon, Constance A. (1992). It's the Best Thing in the World!: Rural Children Talk aboutReading. School Library Journal , 38 , 37-40.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Smith, T. A., Garden, R.A., Gregory, K. D., &Gonzalez, E. J. et al., (2001). TIMSS assessment frameworks and specifications 2003.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Nelson, J. L. (1991). Communities, local to national, as influences o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In Shaver, J. P.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Macmillan.
    Pearson, P. D. (1993).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read. Language Arts , 70 , 502- 511.
    Peng, S. S., Wright, D., & Hill, S. T. (1994). Explan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sian 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6), 346-352.
    Schugurensky, D. (2000). The forms of informal learning: Towards a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field. Nall Working Paper#19-2000. Retrieved on March 25, 2007, from http://www.oise.utoronto.ca/depts/sese/csew/nall/res/
    19formsofinformal.htm
    Solomon, J. (1993). Four frames for a field. In Black, P. J.& Lucas, A. M. (Eds.). Children's informal ideas in science. 1-19. New York : Routledge.
    Sorohan, E. G.(1993). We do; therefore, we lear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7(10), 47-55.
    Sanacore, J .(2000) . Promoting the lifetime reading habit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 . Cleaning House。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TIMSS 2003 Grade 8 Released Items(n.d). Retrieved April 18, 2007, from http://timss.bc.edu/PDF/T03_RELEASED_S8.pdf
    Tough, A. (2002). The iceberg of informal adult learning. NALL working paper#49-2002. Retrieved on March 25th, 2007, from Web Site: http://www.oise.utoronto.ca/depts/sese/csew/nall/res/49AllenTough.pdf
    Watkins, M. W., & Edwards, V. A.(1992).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The rich stay rich and the poor don't read. Reading Improvement , 29 (4), 236-242.
    Yang, C. K. (2001). Sociopsychiatric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who use computers to exces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04(3), 217-222.
    Zhou, X., Moen, P., & Tuma, N. B. (1998).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China: 1949-94.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199-22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