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美芝
Pan, Mei-Chih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嘉義文人詞作析論
On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Cis by Chia-Yi poets under Japanese Rule and Early Postwar Period
指導教授: 許俊雅
Hsu, Chun-Y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6
中文關鍵詞: 臺灣詞小題吟會題襟亭填詞會琳瑯山閣詩詞合鈔臺灣詞社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41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古典文學中,填詞一道之式微已久,但在日治時期為維繫漢學而詩社林立的風潮中,臺北和嘉義兩地區皆曾出現詞社,其中,嘉義地區於日治末期設立的詞社「小題吟會」直至戰後轉型為「題襟亭填詞會」仍有持續填詞,活動力綿延,前後參與填詞的嘉義文人逾二十人,累積詞作達五百多闋,能見日治末期以至戰後,嘉義地區有一批文人銳意於填詞一道。傳統文人得以創作詞類的因由,除了民間書房教育的漢學奠基、科舉廢除後文人心力投注於純文學的探索、大量詩作創發積習下對律制漸趨嫻熟之外,嘉義文人更因為詞社成員賴柏舟索得〔清〕賴以邠《填詞圖譜》一部,而能突破詞類必須按譜填詞之困境,持續創作詞類。本論文將嘉義文人詞作內容分為八大類敘述,分別是:寫景紀勝詞、詠史懷古詞、戰爭災異詞、感興抒懷詞、題贈聯誼詞、閨怨詞、詠物詞、其他主題詞,創作者如賴惠川、林緝熙、張李德和、賴柏舟、譚瑞貞、林玉書等人參與甚多。從詞作內容的整理分析中,並統整出嘉義文人創發詞作時有「詩詞共作」、「一詞多作」的情況,在詞牌運用上則顯見「緣調名以賦情」、「同調異名」、「避俗趨新」等現象,各類主題詞作中皆能見得聯吟組詞,可觀諸其時詩社組織間盛行的聯吟風氣亦為詞社所接收,種種皆反應出詞社組織對文人創作的影響。具體的填詞成果,展現在《羅山題襟亭詞集》、《琳瑯山閣唱和集》、《鷗社藝苑》、《詩詞合鈔》等錄有詞作的合輯中。透過文本的析論,能照顯出日治時期嘉義文人延續詞道之用心,而嘉義文人有意識於存錄詞作之作為,亦確實為臺灣古典文學保留下多元的觀史角度。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6 一、臺灣詞相關研究 6 二、嘉義填詞文人相關研究 10 (一)賴惠川相關研究 11 (二)張李德和相關研究 12 (三)其餘嘉義文人相關研究 13 三、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17 第二章 嘉義詞壇概況 19 第一節 清代至日治時期的漢學教育 19 第二節 清領時期臺灣填詞概況 27 一、中國文人的詞作概況 27 (一)題畫酬贈詞 27 (二)感興抒懷詞 30 (三)詠史懷古詞 31 二、臺灣文人的詞作概況 33 (一)嘉義以外縣市之文人 34 (二)嘉義地區文人 36 (三)清末臺灣文人 36 三、小結 38 第三節 嘉義的詞社與填詞文人 39 一、嘉義的詞社 39 二、嘉義的填詞文人 43 (一)賴惠川 44 (二)林緝熙 46 (三)吳文龍 46 (四)許藜堂 47 (五)張李德和 47 (六)譚瑞貞 48 (七)賴柏舟 49 (八)朱芾亭 49 (九)黃鑑塘 50 (十)蔡明憲 50 (十一)汪敬若 51 (十二)莊伯容 51 (十三)林純卿 52 (十四)林玉書 52 (十五)賴尚遜 52 (十六)王殿沅 53 (十七)王甘棠 53 (十八)黃傳心 53 (十九)蔡如生 54 (二十)邱萬福 54 三、小結 55 第四節 嘉義古典詞集的編纂刊刻 57 一、詞集 58 (一)《悶紅詞草》(1950) 58 (二)《羅山題襟亭詞集》(1953) 58 二、詩詞合集 59 (一)《羅山題襟集》(1951) 59 (二)《鷗社藝苑》(1951—1955) 59 (三)《詩詞合鈔》(1955) 62 (四)《琳瑯山閣唱和集》(1968) 63 (五)《嘉義縣詩苑》(1972) 63 三、小結 64 第三章 日治時期嘉義文人詞作內容(上) 65 第一節 寫景紀勝詞 65 一、八景組詞 65 (一)諸羅八景 69 (二)嘉義八景 78 二、一般寫景詞 83 第二節 詠史懷古詞 87 一、延平郡王 87 二、五妃 89 三、玉鉤斜 92 四、馬嵬 94 五、太子樓 96 六、遊廓 99 第三節 戰爭災異詞 102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 102 二、戰後述憶 105 三、二二八事件 106 第四節 感興抒懷詞 108 一、時序 108 二、歲次 111 三、季節 113 四、訪友 117 五、自述、自我態度 121 第四章 日治時期嘉義文人詞作內容(下) 129 第一節 題贈聯誼詞 129 一、題畫之作 129 二、題出版之作 132 三、題雅集之作 136 四、聯誼慶弔之作 141 (一)賀新婚 141 (二)賀壽 142 (三)政治 144 (四)弔輓 146 (五)贈寄 147 第二節 閨怨詞 150 一、夜愁意象 150 二、悲秋意象 153 三、傷春意象 158 四、征怨意象 162 第三節 詠物詞 164 一、聯吟詠物詞作 164 二、個人詠物詞作 174 第四節 其他主題詞 179 一、民歌詞 179 (一)採茶 179 (二)採蓮 180 (三)採桑 181 二、本意詞 183 第五章 嘉義文人詞作現象與特色 187 第一節 詞作內容現象 187 一、詩詞共作 187 (一)《鷗社藝苑》 187 (二)個人作品集 190 (三)非詩詞共作 193 二、一詞多作(個人組詞) 197 (一)聯吟組詞中的一詞多作 197 (二)個人詞作中的一詞多作 200 第二節 詞牌運用現象 202 一、緣調名以賦情 202 (一)為「事」而選「調」 202 (二)為「調」而作「事」 206 二、同調異名 206 (一)不同文人間的同調異名 206 (二)同一文人間的同調異名 215 三、避俗趨新 216 (一)聯吟組詞選用 219 (二)不同文人選用 220 (三)賴惠川獨用 222 (四)林緝熙獨用 224 (五)賴柏舟獨用 225 (六)譚瑞貞獨用 225 (七)張李德和獨用 227 (八)蔡明憲獨用 227 (九)林玉書獨用 227 (十)莊伯容獨用 227 第三節 詞社組織的影響 230 一、聯吟組詞盛行 230 二、富實驗精神 236 (一)詞牌多元 236 (二)題材多元 237 三、積極存詞 237 第四節 其他 239 一、個別詞人特色 239 (一)賴惠川:多令詞,以文為詞 239 (二)張李德和:多題贈作,詞多序文 240 (三)林玉書:多節令詞,不避複調 242 (四)譚瑞貞:銳意於長調 243 (五)賴柏舟:不用複調 244 二、詞社聯吟對外影響 244 (一)嘉義縣市以內 244 (二)嘉義縣市以外 245 第六章 結論 247 參考文獻 251 附錄一:嘉義二十位填詞文人之詞作詞牌運用情形 263

    一、詩文集
    張李德和編:《琳瑯山閣唱和集》(臺北:詩文之友,1968年)。
    賴柏舟編:《嘉義縣詩苑》(嘉義:嘉義縣文獻委員會,1972年)。
    石中英:《芸香閣儷玉吟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二輯冊二十(新北:龍文,1992年)。
    呂伯雄:《竹筠軒伯雄吟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二輯冊十九(新北:龍文,1992年)。
    李鷺村:《李騰嶽麓村翁詩存附詞》(《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一輯冊十六,新北:龍文,1992年)。
    林癡仙:《無悶草堂詩存(下)》,《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一輯冊九(新北:龍文,1992年)。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一輯冊七(新北:龍文,1992年)。
    陳貫:《豁軒詩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二輯冊十二(新北:龍文,1992年)。
    傅錫祺:《鶴亭詩集(上)》,《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二輯冊十(新北:龍文,1992年)。
    林玉書:《臥雲吟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二輯冊十六(新北:龍文,1993年)。
    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一輯冊二十(新北:龍文,1993年)。
    洪繻:《寄鶴齋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江寶釵彙編:《張李德和詩文集》(臺北:巨流,2000年)。
    王殿沅:《脫塵齋詩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三輯冊十(新北:龍文,2001年)。
    林緝熙:《荻洲吟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三輯冊十(新北:龍文,2001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水竹居主人日記(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施懿琳主持、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4年)。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黃傳心:《劍堂吟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四輯冊十二(新北:龍文,2006年)。
    賴惠川:《悶紅館全集》上,《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四輯冊十三(新北:龍文,2006年)。
    賴惠川:《悶紅館全集》中,《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四輯冊十四(新北:龍文,2006年)。
    賴惠川:《悶紅館全集》下,《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四輯冊十五(新北:龍文,2006年)。
    賴柏舟編:《詩詞合鈔》,《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五輯冊八(新北:龍文,2006年)。
    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
    賴辰雄主編:《法曹詩人壺仙賴雨若詩文全集》(嘉義:嘉市文化局,2007年)。
    林純卿:《曙村詩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六輯冊十一(新北:龍文,2009年)。
    林玉書:《臥雲吟草續集》,《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六輯冊十三(新北:龍文,2009年)。
    連橫:《臺灣詩乘》,《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七輯冊一(新北:龍文,2009年)。
    張李德和編:《羅山題襟集》,《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七輯冊四(新北:龍文,2009年)。
    賴柏舟編:《鷗社藝苑初集》,《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七輯冊五(新北:龍文,2009年)。
    賴柏舟編:《鷗社藝苑次集》,《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七輯冊六(新北:龍文,2009年)。
    賴柏舟編:《鷗社藝苑三集》,《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七輯冊七(新北:龍文,2009年)。
    賴柏舟編:《鷗社藝苑四集》,《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七輯冊八(新北:龍文,2009年)。
    壽峰詩社編:《壽峰詩社詩集》,《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七輯冊十四(新北:龍文,2009年)
    壽峰詩社編:《壽峰詩社續集》,《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七輯冊十五(新北:龍文,2009年)。
    蔡如生:《漁笙吟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八輯冊九(新北:龍文,2011年)。
    張李德和輯著:《張李德和詩文補遺四種》,《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八輯冊十九(新北:龍文,2011年)。
    朱芾亭:《雨聲草堂吟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九輯冊九(新北:龍文,2011年)。
    黃鑑塘:《臺灣一週遊記吟草》,《臺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九輯冊十二(新北:龍文,2011年)。
    張景祁:《張景祁詩詞集》,《清代宦臺文人文獻選編》第七種(新北:龍文,2012年)。
    施景琛:《鯤瀛日記》(臺北:南港山文史工作室),2017年。(電子書)

    二、地方志書與文獻史料
    中田直久:《殺身成仁通事吳鳳》(東京:博文館,1912年)。
    〔清〕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上海:醫學書局影印本,1931年)。
    1935嘉義市役所編:《實施市制五周年紀念誌》(嘉義:嘉義市役所,1935年)。
    〔宋〕吳自牧撰:《夢粱錄一・卷一・二月望》(上海:商務,1936年)。
    《嘉義商工業案內》(臺南州:嘉義商工會議所,1939年11月29日)。
    賴子清等纂修:《嘉義縣志稿・卷首》(嘉義:嘉義縣文獻委員會,1963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冊四十(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
    張炳楠、李汝和等編纂:《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1年)。
    賴子清編纂:《嘉義縣志・卷七・人物志》(嘉義:嘉義縣政府,1976年)。
    〔清〕尤侗:《尤西堂雜組》(臺北:河洛,1978年)。
    臺南市政府編:《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臺南:臺南市政府,1979年)。
    〔清〕康熙帝御製:《詞譜》冊一至四(臺北:洪氏,1980年)。
    〔清〕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北:大通,1987年)。
    〔清〕六十七:《使署閒情》,《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臺北:大通,1987年)。
    《三六九小報》影印本(臺北:成文,1991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冊,卷二十九(臺北:五南,1991年)。
    《臺灣日日新報》影印本(臺北:五南,1994-1995年)。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四二五(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明〕張綖:《詩餘圖譜》)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四二六(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清〕賴以邠:《填詞圖譜》)
    林學仕主修:《南投縣志・卷六・文化志》(南投:南投縣政府,1999年)。
    〔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上)》(臺北:新文豐,2001年)。
    〔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中)》(臺北:新文豐,2001年)。
    〔漢〕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中)》(臺北:新文豐,2001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2001年)。
    〔清〕丁紹儀:《國朝詞綜補》,《續修四庫全書》冊一七三二(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石瑞銓編纂:《嘉義市志・卷一・自然地理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2年)。
    吳育臻編纂:《嘉義市志・卷二・人文地理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2年)。
    簡瑞榮編纂:《嘉義市志・卷九・藝術文化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2年)。
    李若文編纂:《嘉義市志・卷五・政事志・下》(嘉義:嘉義市政府,2003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4年)。
    賴彰能編纂:《嘉義市志・卷七・人物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4年)。
    〔清〕六十七、范咸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王禮主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李丕煜主修:《鳳山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劉良璧纂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陳淑銖編纂:《嘉義市志・卷三・經濟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5年)。
    江寶釵編纂:《嘉義市志・卷八・語言文學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5年)。
    顏尚文編纂:《嘉義市志・卷十・宗教禮俗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5年)。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周璽總纂:《彰化縣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清〕陳淑均總纂:《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詩報》:《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新北:龍文,2007年)。
    〔清〕余文儀纂輯:《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蔣鏞纂修:《澎湖續編》(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謝金鑾、鄭兼才纂:《續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7年)
    顏尚文編纂:《嘉義市志・卷首》(嘉義:嘉義市政府,2007年)。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臺灣大學圖書館、漢珍數位,2008年)。
    《《臺灣日日新報》清晰電子版》(漢珍數位,2008年)。
    吳青霞總編輯:《臺南新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
    陳文尚編纂:《嘉義縣志・卷一・地理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年)。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2009年)。
    《《臺灣新民報》檢索系統》(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0年)。
    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中譯本(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年)。
    〔漢〕班固著;吳榮華、劉華祝等譯注:《新譯漢書(四)》(臺北:三民,2013年)。
    陳曉怡總編輯:《臺灣新民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5年)。
    許俊雅、李遠志主持:《全臺詞蒐集整理編輯計畫》(2015年版)。

    三、文史論著專書
    《清代煙草文獻彙編》(東京:專賣局煙草課,出版年不詳)。
    《唐國史補等八種》,楊家駱主編:《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李汝和:《臺灣文教史略》(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洪敏麟:《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黎明,1985年)。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一四九六(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清〕萬樹:《詞律》)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一四九四(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宋〕王灼:《碧雞漫志》)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一四八九(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宋〕曾慥編:《樂府雅詞》)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八五二(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宋〕王楙:《野客叢書》)
    《如意君傳等十種》,《中國古艷稀品叢刊》第一輯(臺北:丹青,1988年)。
    伊能嘉矩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中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凃順從:《南瀛古廟誌》(臺南:南縣文化,1994年)。
    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史博館,1995年)。
    袁愈嫈譯詩、唐莫堯注釋:《詩經》上(臺北:臺灣古籍,1996年)。
    羅愛萍主編、陳敬介執行編輯:《百子全書》冊三十二(臺北:黎明文化,1996年)。(〔晉〕陶潛:《搜神後記》)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詩鈔》,《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顏新珠編著:《嘉義風華:嘉義縣老照片精選集(1895—1945)》(嘉義:嘉縣文化,1997年)。
    中島利郎、林原文子編:《「台湾警察協会雑誌」「台湾警察時報」総目録》(東京:绿蔭書房,1998年)。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劉師培著、李妙根編:《劉師培辛亥前文選》(香港:三聯,1998年)。
    吳毓琪:《南社研究》(臺南:南市文化,1999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文津,1999年)。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1999年)。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編:《嘉義都會之旅》(臺中:三久,1999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臺北:桂冠,2000年)。
    劉斯奮選注:《姜夔張炎詞選》,《中國歷代詩人選集》三十集(臺北:遠流,2000年)。
    顏尚文、潘是輝:《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2年)。
    陳嘉瑞、廖振富編:《中臺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2年)。
    李國祥、李長弓、張三夕譯注:《史記(上)》,《中國名著選譯叢書》冊二十四(臺中:暢談國際,2003年)。
    許俊雅主編:《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2004年)。
    黃永年譯注:《舊唐書》,《中國名著選譯叢書》三十六(臺中:暢談國際,2004年)。
    黃哲永主編:《新唐書》冊五,《二十四史全譯》(上海:漢語大詞典,2004年)。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第八冊(臺北:文建會,2004年)。
    許俊雅:《無悶草堂詩餘校釋》(臺北:鼎文,2006年)。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臺北:典藏藝術家,2006年)。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何培齊文字編撰、國家圖書館閱覽組編:《日治時期的臺南》(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年)。
    李進益、張梅芳主編:《臺灣語言、文學「課程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教育大學,2007年)。
    張志遠:《臺灣的古城》(臺北:遠足文化,2007年)。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
    廖倫光計畫主持:《嘉義市文化景觀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嘉義: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08年)。
    黃乃江:《臺灣詩鐘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9年)。
    高坂嘉玲、顧敏耀編:《張李德和的世界——學術研究論文彙編》(臺南:真理大學 臺灣文學資料館,2010年)。
    黃忠慎主編:《文化、經典與閱讀:李威熊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
    施懿琳主持、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拾肆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李宗侗、夏德儀校註:《資治通鑑今註》第十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謝章鋌原著、劉榮平校注《賭棋山莊詞話校注》(廈門:廈門大學出,2013年)。
    敏君:《一代詞癡納蘭容若:相國公子的動人情詞與絢爛人生》(新北:野人文化,2014年)。
    吳藕汀、吳小汀:《中國歷代詞調名辭典》(臺北:秀威經典,2015年)。
    歐純純:《賴惠川竹枝詞研究:以《悶紅墨屑》、《續悶紅墨屑》為主要線索》(臺北:萬卷樓,2016年)。
    蔡日興:《紅檜、水鹿與獵人》(GitBook.com,2016)。(電子書)

    四、學位論文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1920年到1940年間的嘉義市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孟輝:《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楊明珠:《許南英及其詩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王惠鈴:《臺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0年)。
    吳品賢:《日治時期臺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惠源:《嘉義藝文發展的歷史觀察》(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台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蕭瓊瑞:《嘉義藝文發展的歷史觀察》(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芳如:《賴惠川《悶紅詠物詩》考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顏育潔:《石中英、呂伯雄其人其詩探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陳淑美:《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6年)。
    謝佳珣:《賴惠川《悶紅墨瀋》箋釋與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秀娟:《李德和的生活美學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素霞,《賴惠川《悶紅詞草》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許薰文:《日治時期櫟社四家詞析論──林癡仙、陳貫、陳懷澄、蔡惠如》(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媛玉:《嘉義濱海遞區傳統詩研究》(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專班論文,2010年6月)。
    陳思宇:《《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人文現象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蕙君:《民雄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陳慧如:《張李德和及其古典漢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黃震南:《臺灣傳統啟蒙教材》(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高嘉凰:《嘉社研究》(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張馨心:《跨時代的女性菁英──張李德和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林美里:《《鷗社藝苑》研究》(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

    五、單篇論文
    毛一波:〈臺灣詞話〉(《臺灣文獻》6卷2期,1955年6月)。
    孫祖基:〈臺灣詞話〉(《臺灣風物》5卷1期,1955年1月)。
    陳世慶:〈臺灣詞話綜補〉(《臺灣文獻》6卷4期,1955年12月)。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10卷2期,1959年9月)。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11卷3期,1960年9月)。
    毛一波:〈許南英的詩詞〉(《臺灣文獻》15卷1期1964年3月)。
    盧嘉興:〈臺灣名女詩人張李德和女史的家世〉(《臺灣研究彙集》9期,1970年1月)。
    符寒竹:〈女詩人張李德和〉(《嘉義文獻》6期,1975年12月)。
    關綠茵:〈許南英先生及其詩詞〉(《臺南文化》(新)2期,1976年)。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1978年)。
    王建竹:〈臺灣中部詞人及其作品〉(《臺灣文獻》30卷1期1979年3月)。
    賴子清:〈嘉義人才文化名勝出類拔萃〉(《嘉義文獻》10期,1979年5月)。
    賴子清:〈古今嘉義市詩文社〉(《嘉義市文獻》3期,1987年)。
    林文龍:〈賴惠川先生手抄小題吟會詩稿〉(《嘉義市文獻》5期,1989年)。
    蔡來儀:〈蔡水震先生生平略歷〉(《嘉義市文獻》5期,1989年8月)。
    黃嬰:〈一代女史──張李德和事蹟〉(《嘉義市文獻》10期,1994年8月)。
    賴彰能:〈鄉賢與菁英〉(《嘉義市文獻》11期,1995年11月)。
    龔顯宗:〈羅山女史李德和〉(《鄉城生活雜誌》38期,1997年3月)。
    江寶釵:〈走過的痕跡-—嘉義地區文學的採集、調查、整理與研究概述〉(《漢學研究通訊》19卷2期,2000年5月)。
    王惠鈴:〈賴惠川「悶紅館全集」敘錄〉(《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5期,2000年9月))。
    王惠鈴:〈賴惠川「悶紅墨屑」的文體特色與史料價值〉(《中國文化月刊》247期,2000年10月)。
    王幼華:〈試論豁軒詞中的感時憂國精神〉(《苗栗文獻》17期,改版季刊第3期,2001年10月)。
    王幼華:〈清末張景祁的宦臺詞作〉(《臺灣文藝》186期,2003年2月)。
    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漢詩初探〉(《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卷3期,2003年9月)。
    江寶釵:〈臺灣漢詩言說現地的建構與離散──嘉義李德和的「文藝沙龍」研究〉(《國文學誌》8期,2004年6月)。
    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政治詩詞小論〉(《中國語文》95卷6期總號570,2004年12月)。
    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詞作探珠〉(《國文天地》21卷7期總號247,2005年12月)。
    李嘉瑜:〈殉國殉夫淚有痕─—臺灣古典詩對殉節五妃的詮釋〉(《成大中文學報》14期,2006年)。
    張良澤:〈記諸羅詩人林玉書先生之遺著〉(《臺灣文學評論》6卷2期,2006年4月)。
    賴麗娟:〈道、咸年間寓臺詞人黃宗彝在臺詞作考〉(《成大中文學報》14期,2006年6月)。
    許俊雅:〈回顧與前瞻──近二十年來臺灣古典文學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25卷4期,2006年11月)。
    張崑將:〈日本殖民時期臺灣醫學制度與醫生地位的轉變〉(《臺灣醫學人文史論講義》第9講,2007年4月)。
    李遠志:〈林朝崧無悶詞析論〉(《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4期,2007年5月)。
    葉淑美:〈落花水面皆文章──漫談張李德和的寫景詩及其審美情趣〉(《松商學報》9期,2007年5月)。
    向麗頻:〈《後蘇龕詞草》研究〉(《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8期,2007年7月)。
    衣若芬:〈自我的凝視──白居易的寫真詩與對鏡詩〉((廣州)《中山大學學報》47卷6期,2007年11月)。
    陳淼和、陳怡帆:〈臟象論等非屬五行學說而是臟腑之五類規範——其非關診療故不能作為中醫理論〉(《中醫藥研究論叢》12卷2期,2009年9月)。
    蘇淑芬:〈清領時期游宦人士張景祁筆下的臺灣──以張景祁臺灣詩詞為例〉(《輔仁國文學報》29期,2009年10月)。
    蘇淑芬:〈日治時代臺灣詞社初探〉(《東吳中文學報》18期,2009年11月)。
    黄乃江:〈獨自不忘風雅事,招邀名士過江來——菽莊吟社與日據臺灣時期的兩岸詩壇〉(《臺灣研究集刊》4期,2010年)。
    顧敏耀:〈緣情體物與鏡像投射──張李德和詩中梅蘭竹菊之意象探究〉(《臺灣文學評論》10卷1期,2010年1月)。
    陳淼和、鄭文偉:〈湯方辨證依據陰陽病勢而無關五行學說〉(《中醫藥研究論叢》13卷1期,2010年3月)。
    張俐璇:〈重層的視線──析論陳進與張李德和的臺、府展東洋畫〉(《臺灣文學評論》10卷3期,2010年7月)。
    陳昭銘:〈臺灣女詩人張李德和和以花卉入詩詞探析〉(《臺灣文學評論》10卷3期,2010年7月)。
    蔡易澄:〈戰前張李德和與其他文人的互動──以《臺南新報》為觀察對象〉(《臺灣文學評論》10卷3期,2010年7月)。
    顧敏耀:〈物外鳴天籟,舒嘯煙霞樂不疲──張李德和筆下的臺灣山水〉(《臺灣文學評論》10卷3期,2010年7月)。
    歐宗智:〈釋〈海東仲景〉──兼談曹容與琳瑯山閣主人〉(《中國語文》107卷4期總號640,2010年10月)。
    顧敏耀:〈張李德和與嘉義藝文沙龍「琳瑯山閣」〉(《臺灣文獻》61卷4期暨《別冊》第35號,2010年12月)。
    蘇淑芬:〈日治時代《臺灣日日新報》所刊載之詞研究〉(《東吳中文學報》21期,2011年5月)。
    唐秉輝:〈從張李德和詩詞之思考與聯想以探討其為人與處世〉(《重高學報》14期,2011年9月)。
    羅詩雲:〈晉身帝國的焦慮——從森鷗外的《航西日記》及《徂征日記》之征旅文字出發〉(《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3期,2011年10月)。
    蘇淑芬:〈戰後題襟亭填詞會與鷗社詞作研究〉(《東吳中文學報》22期,2011年11月)。
    黃冬富:〈陳澄波畫風中的華夏美學意識——上海任教時期的發展契機〉(《臺灣美術》87期,2012年)。
    謝世英:〈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藝術學研究》10期,2012年5月)。
    李名媛:《臺灣傳統文人林玉書之詞作探析》(《興大人文學報》50期,2013年3月)。
    詹雅能:〈福建到臺灣——「擊鉢吟」的興起、發展與傳播〉(《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6期,2013年4月)。
    蔣妙琴:〈林玉書俗語九絕詩考述〉(《藝見學刊》5期,2013年4月)。
    陳姃湲:〈洄瀾花娘,後來居上——日治時期花蓮港遊廓的形成與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21期,2013年6月)。
    莊凱惟:〈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中的人物畫家畫風剖析薛萬棟與林之助之比較初探〉(《視覺藝術論壇》8期,2013年7月)。
    王建國:〈清代臺灣寧靖王與五妃題詠現象及其詩作論析〉(《漢學研究》31卷3期,2013年9月)。
    郭倉妙:〈嘉義先賢書畫合裱之背景探討與修復——以「林玉山與林玉書合裱立軸」為例〉(《藝術論文集刊》20卷21期,2013年10月)。
    蔣妙琴:〈《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校勘記——以林玉書《臥雲吟草》為範圍〉(《藝見學刊》6期,2013年10月)。
    郭倉妙:〈施梅樵、林玉書、林玉山的扇面合裱對幅探析〉(《書畫藝術學刊》15期,2013年12月)。
    歐純純:〈論賴惠川竹枝詞對俗諺之運用〉(《漢學研究集刊》19期,2014年1月))。
    吳毓琪:〈傳媒時代的臺灣古典詩壇——日治時期「全臺詩社聯吟大會」的社群文化與文學傳播〉(《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5期,2014年2月)。
    歐純純:〈論賴惠川竹枝詞飲食文化之特色〉(《漢學研究集刊》18期,2014年6月)。
    林香琴:〈日治時期張李德和「琳瑯山閣」書畫雅集探究〉(《臺灣美術》97期,2014年7月)。
    歐純純:〈童謠新唱:論賴惠川竹枝詞對童謠之運用〉(《真理大學人文學報》15期,2014年10月)。
    蘇淑芬:〈臺灣醫生廖煥章在上海的焦慮書寫──以詩詞為例〉(《東吳中文學報》28期,2014年11月)。
    徐慧鈺:〈臺灣地景的第一道彩虹——高拱乾《臺灣府志》所載〈臺灣八景詩〉之詩意探討〉(《長庚人文學報》9卷2期,2016年)。
    王偉勇:〈析論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之若干問題〉(《國文學報》59期,2016年6月)。

    六、網路文獻
    林榮燁:〈空襲行——嘉義〉(《齋雜談》42期,2015年5月31日),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590534011225641&id=100008071717202 。
    高明誠(敏翔):〈嘉義市麗澤吟社沿革〉,http://www.poetrys.org/phpbb2/viewtopic.php?f=6&t=15746。
    《嘉義縣城鎮風貌資訊網・98年度嘉義縣城鎮風貌成果》:https://cyhgla.wordpress.com/2015/11/03/98年度嘉義縣城鎮風貌成果/。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