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馬雅琦
Ma Ya Chi
論文名稱: 金馬獎對台灣華語影片銷售票房影響之探討
指導教授: 王仕茹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金馬獎華語影片電影票房票房影展台灣電影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9下載:1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華語片在台銷售票房年年失利,為幫助華語電影走出票房困境,並為華語電影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本研究期望以電影銷售票房分析來釐清華語電影在台灣電影市場中的種種面向,以建立資訊更為豐厚的台灣電影市場的資料庫。
    本研究透過學術研究過程,從行銷角度著眼,探索金馬獎獎項在台灣華語電影消費市場中的影響力;拋開文化、歷史所賦予金馬獎的包袱,從經濟觀點來注視金馬獎,進而提供華語電影行銷方面的有利促因,並更加瞭解金馬獎獎項在台灣電影消費市場中,對華語影片銷售票房所具意義;讓台灣電影市場中的華語電影銷售成績和金馬獎之間有更清楚的脈絡可循;進而為豐富台灣電影市場的相關研究資料而努力;並希望以研究結果裨益於華語電影產業在產製與行銷方面的思考方向與策略計劃。
    本研究以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所彙整的一九九六年至二○○○年的「台北市戲院上映的每部華語影片總銷售票房紀錄」為研究資料;經過整理後總共獲四百四十部在台灣上映華語影片銷售總票房紀錄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在金馬獎對華語電影銷售票房的影響方面:如今金馬獎對於華語片而言,並非「叫座」的表徵;在金馬獎與華語片行銷的關係方面:若能將閱聽眾對於獲得金馬獎的演員的正面觀感,透過行銷策略成功地轉介給該演員所主演的華語片時,自然對該片銷售票房具有正面的加分效果。
    在華語電影產製的未來利基方面:在電影類型方面,未來華語電影產製時,必須跳脫過去風行電影類型的箝制,楊棄題材上了無新意的疲態和侷限,停止因循、抄襲,重新從其他電影類型中摸索出華語電影類型的新生命;在電影等級方面,本研究結果呼應過去研究發現,顯示華語片主要觀眾多為青少年學生族群;因此在未來華語片產製方面,應以青少年和學生族群的觀影口味和喜好為依據。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台灣電影市場現況 ---------------------------------12 一、 台灣電影市場的發展背景 ---------------------13 二、 台灣電影市場中的華語片 ---------------------15 三、 台灣電影市場中的外片角色 -------------------25 第二節 電影銷售票房研究 -------------------------------30 一、 電影銷售票房 ---------------------------------30 二、 電影產製領域 --------------------------------31 三、 電影映演領域 ---------------------------------38 四、 電影行銷領域 ------------------------------41 五、 本節文獻整理 ------------------------------46 第三節 金馬獎 ----------------------------------------------54 一、 金馬獎沿革 -----------------------------------55 二、 金馬獎 --------------------------------------------58 三、 金馬獎的爭議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假說 ------------------------------------------69 第四節 研究變項定義與編碼 ---------------------------78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95 一、次數分配 ----------------------------------------95 二、多元迴歸分析 ----------------------------------9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97 第一節樣本描述 -------------------------------------------97 一、資料來源與整理 -------------------------------97 二、研究資料分布情形 ---------------------------100 第二節多元迴歸分析結果 -------------------------------108 一、多元共線性診斷 -------------------------------109 二、迴歸模式解釋力 --------------------------------113 三、預測變項的解釋力 ------------------------------113 第三節假說檢證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研究結論 ------------------------------------------137 第二節研究限制 -------------------------------------------140 第三節研究建議 -------------------------------------------141 一、 對華語電影產業的建議 -----------------------142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43 附錄 -----------------------------------------------------------------146 參考文獻 --------------------------------------------------------156 一、 中文參考文獻 ------------------------------------------156 二、 英文參考文獻 ------------------------------------------167

    一、中文參考文獻
    王志成(1997年12月15日)。〈大獎頒給看得見的成果,小獎頒給自己〉,《民生報》,第15版。
    王長安(2000年12月11日)。〈我看金馬獎-除了遺憾,還是遺憾〉,《大成報》,第10版。
    王清華(2001)。〈2000年中外影片市場與發行分析〉,《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1》,頁110-120。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2001)。〈2000年台北地區國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1》,頁130-133。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2001)。〈2000年台北地區外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1》,頁122-129。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2001)。〈近五年國內放映影片出品國別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1》,頁136-137。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2000)。〈1999年中外影片發行概況〉,《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0》,頁64-69。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2000)。〈1999年台北地區國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0》,頁78-81。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2000)。〈1999年台北地區外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0》,頁70-77。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1999)。〈1998年中外影片發行概況〉,《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9》,頁58-64。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1999)。〈1998年台北地區國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9》,頁65-69。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1999)。〈1998年台北地區外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9》,頁70-84。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1998)。〈1997年中外影片發行概況〉,《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8》,頁84-91。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1998)。〈1997年台北地區國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8》,頁93-100。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1998)。〈1997年台北地區外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8》,頁101-114。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1997)。〈1996外片發行概況〉,《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7》,頁40-44。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清華(輯)(1997)。〈1996年台北市西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7》,頁45-56。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王雅藍(1998年11月3日)。〈天浴、玻璃之城-金馬獎入圍大贏家〉,《民生報》,第15版。
    王瑋(2000)。〈香港電影在台灣〉,《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0》,頁50-52。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2001)。〈影片介紹〉,《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1》,頁142-225。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2001)。〈影片索引〉,《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1》,頁140-141。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2001)。〈國片製作〉,《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1》,頁140-225。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2000)。〈影片介紹〉,《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0》,頁86-165。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2000)。〈影片索引〉,《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0》,頁84-85。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2000)。〈國片製作〉,《中華民國電影年鑑:2000》,頁84-165。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1999)。〈影片介紹〉,《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9》,頁90-159。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1999)。〈影片索引〉,《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9》,頁88-89。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1999)。〈國片製作〉,《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9》,頁88-159。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1998)。〈影片介紹〉,《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8》,頁122-187。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1998)。〈國片製作〉,《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8》,頁120-187。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1997)。〈影片介紹〉,《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7》,頁80-122。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1997)。〈影片索引〉,《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7》,頁78-79。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輯)(1997)。〈國片製作〉,《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7》,頁78-122。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1992)。〈大台北地區民眾觀影習慣問卷調查報告〉,《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2》,頁171-172。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2000)。《台北市八十九年度上映國片票房紀錄》。台北: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1999)。《台北市八十八年度上映國片票房紀錄》。台北: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1998)。《台北市八十七年度上映國片票房紀錄》。台北: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1997)。《台北市八十六年度上映國片票房紀錄》。台北: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1996)。《台北市八十五年度上映國片票房紀錄》。台北: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2000)。《2000台北金馬影展-國際影片觀摩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2000)。《2000台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2000)。《電影檔案-第三十七屆金馬獎影展得獎影片》。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輯)(2000)。〈金馬獎歷屆入圍暨得獎名單〉,《電影檔案-第三十七屆金馬獎得獎影片》,頁142-159。台北: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2000)。《第三十七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場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9)。《1999台北金馬影展-國際影片觀摩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9)。《1999台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9)。《電影檔案-第三十六屆金馬獎影展得獎影片》。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9)。《第三十六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場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8)。《1998台北金馬影展-國際影片觀摩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8)。《1998台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8)。《電影檔案-第三十五屆金馬獎影展得獎影片》。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8)。《第三十五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場刊片》。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7)。《1997台北金馬影展-國際影片觀摩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7)。《1997台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7)。《電影檔案-第三十四屆金馬獎影展得獎影片》。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7)。《第三十四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場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6)。《1996台北金馬影展-國際影片觀摩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6)。《1996台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6)。《電影檔案-第三十三屆金馬獎影展得獎影片》。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6)。《第三十三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場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田家琪(2000)。《台灣華商發行歐美外片之歷史發展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宇業熒(1996年11月8日)。〈金馬獎,年年爭議年年辦〉,《大成報》,第2版。
    旦蘭玉(1997)。〈1996年台北市國片票房統計〉,《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7》,頁35-39。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行政院新聞局(1999)。《台灣觀眾電影消費行為暨對國產電影需求調查報告-焦點座談會部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1999)。《台灣觀眾電影消費行為暨對國產電影需求調查報告-面對面訪問部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老嘉華(1993)。〈訪舒琪談影展經驗〉,國家電影資料館,《世界影展全集》,頁142-147。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老嘉華(1993)。〈訪侯孝賢談影展經驗〉,國家電影資料館,《世界影展全集》,頁156-159。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老嘉華(1993)。〈入圍是實力,得獎是運氣-訪楊德昌談影展經驗〉,國家電影資料館,《世界影展全集》,頁160-163。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心嵐(2000)。《跨國新產品銷售預測模式之研究:以電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李天鐸(1996年11月17日)。〈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金馬獎?〉,《中國時報》,第11版。
    李必昌(1985)。《台北市國片市場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克珍(1986)。《大學生到電影院看電影的動機與行為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道明(1974)。〈電影觀眾對電影的一般態度〉,《影響》,8:100-104。
    李福鐘(1999年12月31日)。〈金馬奔騰過後的塵埃〉,《中央日報》,第22版。
    吳文智(1999年11月23日)。〈第三十六屆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入圍名單〉,《大成報》,第2版。
    祁玲(2000年11月2日)。〈金馬獎提名,好片連連〉,《聯合報》,第27版。
    杜雲之(1987)。《中國電影史》(上、下)。台北:文建會。
    杜雲之(1986)。《中國電影史》(共三冊)。台北:商務。
    杜榮瑞(1978)。《中國學生電影觀賞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希平(1986)。《電影觀賞行為之分析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嫻如(2000)。《九○年代政經變遷中的台灣電影工業》。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嫻如(1999年12月10日)。〈港片高科技,國片手工業〉,《大成報》,第3版。
    金馬獎執委會(2001/11/12)。〈金馬獎歷屆入圍暨得獎名單〉。金馬獎網站:http://www.goldenhorse.org.tw/。
    金馬獎執委會(2001/11/12)。〈關於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金馬獎網站:http://www.goldenhorse.org.tw/。
    金馬獎執委會(2001/10/8)。〈金馬獎的滄桑〉。金馬獎網站:http://www.goldenhorse.org.tw/。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胡致華(1996年12月12日)。〈年年仰賴「乞討」度日,健全財務不能繫於一人〉,《聯合報》,第22版。
    范巽綠(1998年11月11日)。〈國家級影展,國際級笑話?〉,《中國時報》,第15版。
    洪敏祥(1997年12月15日)。〈本土電影只能獲安慰獎?〉,《大成報》,第2版。
    翁景民、許書銘、楊君琦(1999)。〈台灣地區電影映演市場集中度分析〉,《新聞學研究》,59:1-21。
    張玉佩(1996)。《台灣電影再現的社會規範與價值觀-以戲劇五因分析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民峰(1996年12月25日)。〈金馬獎獎勵國片為本〉,《民生報》,第1版。
    陳惠鶯(1996年10月28日)。〈本土導演牢騷滿腹〉,《中央日報》,第24版。
    陳慧瑛(1997)。《輔導金制度之研究》。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旭(1993)。〈推動中國電影國際化的功臣王為傑〉,國家電影資料館,《世界影展全集》,頁137-141。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郭幼龍(1999)。《民眾對臺灣電影的評價與電影消費行為之關係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家電影資料館(1993)。《世界影展全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1994)。《台語片時代》。台北:電影資料館。
    梁良(1998年12月14日)。〈立定目標,改革仍未晚〉,《大成報》,第2版。
    黃文正(1997年11月11日)。〈金馬入圍名單出爐〉,《中國時報》,第22版。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中國經企研究社。
    黃雅菁(1999年12月12日)。〈金馬獎用什麼吸引觀眾〉,《自立晚報》,第15版。
    崔曉(1997年12月15日)。〈金馬獎特設獎項自我安慰〉,《明報》,C5版。
    程予誠(1993)。《現代電影學-開啟成功票房的鑰匙》。台北:五南。
    彭芸、王國樑(1997)。《影視媒體產業(值)調查分析》。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彭佳琪(1998)。《電影閱聽人之生活型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雄屏(1998年12月18日)。〈犧牲金馬傳統,成全少數把持〉,《自由時報》,第32版。
    焦雄屏(1993)。《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台北:萬象。
    焦雄屏(編)(1991)。《新亞洲電影面面觀》。台北:遠流。
    游惠貞(1998年10月31日)。〈金馬獎-迷霧森林裏的遊戲規則:評審篇〉,《中國時報》,第47版。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電影資料館。
    新聞局(2001/12/12)。〈歷年國片製作輔導金入選影片〉。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ov.tw/info/movie/movindex.htm。
    新聞局(2001/11/26)。〈電影分級辦法(1994)〉。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ov.tw/info/movie/movindex.htm。
    新聞局(2001/11/12)。〈電影法(1983)〉。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ov.tw/info/movie/movindex.htm。
    新聞局(2001/11/12)。〈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辦理輔導國產電影片映演補助要點〉。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ov.tw/info/movie/movindex.htm。
    新聞局(2001/11/10)。〈近年中外電影片核發准演執照概況〉。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ov.tw/info/movie/movindex.htm。
    新聞局(2001/11/9)。〈中華民國傳播事業發展概況〉。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ov.tw/info/movie/movindex.htm。
    廖一凡(2000)。《臺北市電影市場之區隔及臺灣電影之定位研究-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廖金鳳(1997)。〈一九九六台灣電影:輓歌之前〉,《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7》,頁30-34。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蓋洛普徵信股份有限公司(1993)。《大台北地區民眾觀賞電影行為意見調查》。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蓋洛普徵信股份有限公司(1993)。《大台北地區民眾觀賞電影行為焦點團體討論報告》。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劉小芳(1999)。《跨國流行商品擴散模型之比較研究:美國影片在台銷售預測模式的建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現成(1995)。《一九六○年代國家機器介入台灣電影事業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稚子(1997年12月18日)。〈金馬獎後的國片省思〉,《中央日報》,第24版。
    蕭光榮(1996年10月28日)。〈張艾嘉怒斥金馬獎開倒車〉,《自由時報》,第21版。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
    盧非易(1997)。〈台灣電影映演市場研究:以1994年為例〉,《廣播與電視》,3-11:67-191。
    盧悅珠(1999年11月23日)。〈金馬獎提名揭曉,盡是港片天下〉,《中國時報》,第26版。
    盧悅珠(1996年10月26日)。〈第33屆金馬獎入圍名單揭曉〉,《中國時報》,第22版。
    盧智芳(1997)。《有影無影—看台灣電影產業的困境與展望》。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玓(1994)。《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芳誼、林偉淇(1999年12月27日)。〈星光喧賓奪主,影片慘遭冷落〉,《大成報》,第10版。
    二、英文參考文獻
    Austin, B. A. (1989). Immediate seating:A look at movie audiences. Belmont, CA:Wadsworth.
    Austin, B. A. (1984). Portrait of an art film audi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34 (Winter), pp. 74-87.
    Austin, B. A. (1981). Film attendance:Why college students chose to see their most recent film. Journal of Popular Film and Television, Vol. 9 (April), pp. 43-49.
    Cieply, M. (2000). Studio heads are ignoring legends of the fall. Fortune, Vol. 142(9), pp. 62.
    Cooper-Martin, E. (1992). Consumers and movies:Information sources for experiential products, in J. F. Sherry Jr. & B. Sternthal (ed.),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 19, pp. 756-761. Provo, UT: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De Vany, A. S., & Walls W. D. (1997). The market for motion pictures:Rank, revenue, and survival. Economic Inquiry, Huntington Beach, Vol. 35(4), pp. 783-798.
    Dominick, J. R. (1987). Film economics and film content:1964-83, in B. A.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Audiences, Economics and Law, Vol. 3, ch9. Norwood, New Jersey:Ablex Publish Corporation.
    Eliashberg, J., & Shugan, S. M. (1997). Film critics:Influences or predict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61(2), pp. 68-78.
    Eliashberg, J., & Shugan, S. M. (1994). Modeling goes to Hollywood:Predic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vie enjoyment. Management Science, Vol. 40, pp. 1151-1173.
    Faber, R. J., & O’Guinn, T. C. (1984). Effect of media advertising and other sources on movie select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 61(Summer), pp.371-377.
    Garrison, L. C. Jr. (1971). Decision processes in 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A study of uncertainty.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Hirschman, E. C., & Andrew P. Jr. (1985). Relationship among indicators of success in Broadway plays and motion picture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Vol. 9 (June), pp. 35-63.
    Kindem, G. (1982). Hollywood’s movie star system:A historical overview, in G. Kindem (ed.), The American Movie Industry:The Business of Motion Pictures, ch4. Carbondale, 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Knapp, S., & Sherman, B. L. (1986). Motion picture attendance: A market segmentation approach, in B. A.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 Audiences, Economics and Law, Vol. 2, pp.35-46. Norwood, New Jersey:Ablex Publish Corporation.
    Leonard, D. (2001). We know what you're doing next summer. Fortune, Vol. 144(6), pp. 117-120.
    Linton, J., & Petrovich, J. A. (1988).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sumer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pproach to movie selec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in B. A.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 Audiences, Economics and Law, Vol. 4, pp.24-44. Norwood, New Jersey:Ablex Publish Corporation.
    Litman, B. R., & Kohl, L. S. (1989). Predicting financial success of motion pictures:The 80’s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Vol. 2, pp. 35-50.
    Litman, B. R. (1983). Predicting success of theatrical movies: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16, pp. 159-175.
    Litman, B. R. (1982). Decision making in the film industry:The influence of the TV marke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32, pp. 33-52.
    Mahajan, V., Muller, E., & Kerin R. A. (1984). Introduction strategy for new product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ord-of-mouth. Management Science, Vol. 30 (December), pp. 1389-1404.
    Mayer, M. (1978). The film industry:Practical business / Legal problems, in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Exhibition,(2ed.) ch5. New York:Hastings House.
    Musun, C. (1969). The marketing of motion pictures. Los Angeles:Chris Musun Co..
    Palmgreen, P., Cook, P. L., Harvill, J. G., & Helm, D. M. (1988). The motivation framework of moviegoing:Uses and avoidances of theatrical films, in B. A.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 Audiences, Economics, and Law, Vol. 4, pp.1-23. Norwood, New Jersey:Ablex Publish Corporation.
    Petisi, R. J. (1986). Holidays make for Red-Letter promotions. 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136(1), pp. 73-76.
    Radas, S., & Shugan, S. M. (1998). Seasonal marketing and timing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35(3), pp. 296-316.
    Ravid, S. A. (1999). Information, blockbusters, and stars:A study of the film industry.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72(4), pp. 463-492.
    Sawhney, M. S., & Eliashberg, J. (1996). A parsimonious model for forecasting gross box-office revenues of motion pictures. Marketing Science, Vol. 5(2), pp.113-31.
    Simonet, T. (1987). Conglomerates and content:Remakes, sequels, and series in the new Hollywood, in B. A.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 Audiences, Economics and Law, Vol. 3, ch10. Norwood, New Jersey:Ablex Publish Corporation.
    Simonet, T. (1977).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rior experience of key production personnel as predictors of revenues from high grossing motion pictures in American release. Ph. D.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Sochay, S. (1994). Predi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otion picture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Vol. 7(4), pp.1-20.
    Srinivas K. R., Swaminathan V., & Motley C. M. (1998). 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Broadway show succ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25(3), pp. 370-383.
    Sullivan, R. (1999). The Oscar for best supporting product. 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151(1), pp. 32.
    Wallace, W. T., Siegerman, A., & Holbrook, M. B. (1993). The role of actors and actresses in the success of film:How much is a movie star worth?.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Vol. 17 (June), pp. 1-27.
    Wyatt, R. O., & Badger, D. P. (1990). Effect of information and evaluation in film criticism.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 67 (Summer), pp. 359-368.
    Zufryden, F. S. (2000). New film Website promotion and box-offic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 40(1/2), pp. 55-64.
    Zufryden, F. S. (1996). Linking advertising to box office performance of new film releases:A marketing planning mode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 36(4), pp. 29-4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