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涓
Lin, Chuan
論文名稱: 羽球運動的肉身性研究—以內在時間意識為啟發
A Study on the Fleshly Embodiment of Badminton— Inspired by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
指導教授: 劉一民
Liu, I-Min
口試委員: 劉一民 石明宗 胡天玫 呂潔如 吳忠誼
口試日期: 2021/10/24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羽球內在時間意識肉身經驗
英文關鍵詞: badminton, internal time consciousness, fleshly embodiment
研究方法: 現象學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9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4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貼近最真實的羽球運動實踐場域和經驗,照看羽球運動身體的時間性與
    肉身性,揭示內在時間意識和羽球的「肉」相互示現與相互成就的關係。肉身時間與差
    異的起「源」,是身體的內在時間意識的「能」啟動了身體和場域的聯結及相互流敞 的
    關係,成為肉身;肉身表面上是和諧共感,看似趨向同質化,事實上是不斷地在產生「質
    變」,當肉身被境遇觸發,肉身在對境遇的回應中創造不同、開顯差異;肉的質變中亦
    存在著時間性的多種表現與質感,開拓出了各種時間差,正是身體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
    的來源。最後,本研究也發現了肉身具有超凡性、超時空性、超理性、超己性等種種超
    越性的特質。

    This study aims to get close to the most realistic badminton practice field and experience, observes the temporality and corporeality of body when playing badminton, and reveals the complemen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ternal time consciousness and the fleshly embodiment of badminton. The fleshly embodiment of badminton originated from the “flow”of the body's internal time consciousness, which activates the connection and mutually ope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badminton world. At the first glance the corporeal body
    is harmonious and sympathetic with itself, the other bodies and the badminton world, while it is actually constantly encountering endless “ differences and changes. changes.” When the corporeal body is triggered by a circumstance, it creates and reveals boundless concealed and unpredictable responses to the situation. There are also multiple manifestations and textures of temporality in the qualitative change o f the corporeal body, which derives various time differences that are the source of fleshly embodiment creativity . Finally,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fleshly embodiment of badminton has various breakthrough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ranscendency, trans– temporality, trans– rationality, and super– egoism.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貳章 時間與身體 18 第一節 時間的論述 18 第二節 身體的論述 31 第三節 運動實踐場域的身體時間 37 第參章 研究進路 42 第一節 研究的書寫邏輯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取徑 43 第肆章 羽球身體的時間性質 51 第一節 羽球身體的內在時間意識 51 第二節 羽球身體主體的時間性質 56 第三節 羽球運動場域的集體性時間 79 第伍章 羽球運動的肉身性 93 第一節 羽球運動肉質性的構成 93 第二節 羽球肉身的經驗時間 102 第三節 羽球運動肉質性的時間差 116 第陸章 結論 136 參考文獻 145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佛克(Dan Falk),《探索時間之謎:宇宙最奇妙的維度》(嚴麗娟譯),臺北:貓頭鷹,2010。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亞里士多德‧物理學‧論生成和消滅》(徐開來譯),臺北:慧明出版社,2002。
    胡塞爾(Edmund Husserl),《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倪梁康譯),大陸:商務印書館,2010。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大陸:商務印書館,2016。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眼與心》(龔卓軍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劉勝利,《身體、空間與科學:梅洛龐蒂的空間現象學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蔡美麗,《胡塞爾》,臺北:東大圖書,1999。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2006。
    張祥龍,《現象學導論七講─從原著闡發原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二、學位論文
    黃芳進,〈運動「身體主體」經驗探索──「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省思〉,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1995。
    三、期刊
    宋灝,〈關係、運動、時間 ─由現象學觀察身體〉,《運動文化研究》,28(臺北,2016.06):45-81。
    李佑峰,〈籃球場上的身體經驗-肉身化知識的開發〉,《運動文化研究》,5(臺北:2008.06):7-29。
    林薰香,〈論柏拉圖《蒂邁歐篇》之時間概念〉,《東吳哲學學報》,30(臺北:2014.08):1-33。
    邱文信、陳淑貞,〈運動「身體主體」的時間性經驗之應用〉,《育達研究叢刊》,5/6(苗栗,2003.11):197-204。
    張琪、張玲,〈指令與動作發生的時間差-從體操選手的身體論述出發〉,《中華體育季刊》,26卷1期(臺北:2012.03):125-131。
    黃冠閔,〈觸覺中的身體主體性⎯梅洛龐蒂與昂希〉,《臺大文史哲學報》,71(臺北:2009.11):147-183。
    蔡錚雲,〈事件的來臨:從梅洛龐蒂、李歐塔到杜夫蘭〉,「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現象學美學與中國藝術工作坊」,(臺北:2009.05):1-14。
    劉一民,〈運動身體經驗本源的追問-相遇於梅洛龐蒂的基進反思〉,《運動文化研究》,14(臺北:2010.09):7-33。
    劉一民,〈運動經驗的現象學考察—透過運動觀照生命本體〉,《臺灣師大體育研究》,3(臺北:1997.04):83-100。
    劉一民,〈臺灣運動現象學研究底蘊探源 ─哲學、方法與生存實踐的導入〉,《運動文化研究》,27(臺北:2015.12):7-45。
    鄭震,〈論梅洛—龐蒂的身體思想〉,《南京社會科學》,8(南京:2007.08):46-52。
    四、其他文獻
    吳若慈,〈「身體」與「意識」概念在梅洛龐蒂「肉身主體」所獲得新的意義視野〉,臺北:政大現象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7。
    五、外文
    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New Jersey: The Humanities Press, 1962.
    Maurice Merleau-Ponty, Le Visible et l'Invisible. France: Gallimard, 1979.
    Edmund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änomenologie und Phä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Springer Netherlands, 199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