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孔繁妤
Kong, Fan-Yu
論文名稱: 內容導向教學法應用於《論語》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仁」為主題
Application of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 in Course Planning for the Stud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in Terms of “Benevolence”an Action Research
指導教授: 陳麗宇
Chen, Li-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論語內容導向課程設計行動研究6T教學法
英文關鍵詞: Analects, Benevolence, CBI, Action research, Six-T’s Approa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37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孔子與《論語》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中國文化因其提出核心思想——「仁」而真正進入文化的自覺。作為中國文化的根基之一,而深深影響現代的華人社會。然而目前大學附設華語中心所開設之《論語》課程多針對高程度之 學生,教材也沒有統一性。當學生到達該程度時,已經錯失了很多學習《論語》及儒家文化的機會。又目前針對《論語》教學之研究,多建議以主題式課程與跨文化課程教授《論語》,但鮮少針對特定的教材與教學法進行分析與應用,針對《論語》課程缺乏系統性的規劃與應用。
    針對上述的狀況,本研究以內容導向教學法中的重視主題教學的6T教學法作為研究重點,希望將6T教學法結合《論語》,設計一套以《論語》為主題之課程,並採用行動研究法,實際應用於教學中。希望透過三次教學行動循環,修正課程內容,並藉由專家訪談確認其課程與教學之可行性。同時透過課堂觀察、意見調查與專家教師訪談,統整分析《論語》基於內容導向6T理論實行在中級華語課程的情況,並提出問題調整與建議。藉此展現6T教學法針對《論語》課 程設計的應用性,以供目前缺乏教材與具有高度課程規劃彈性之教師參考。
    透過問卷調查與訪問,研究結果顯示本課程受到專家與學生的肯定。而針對實際應用之狀況,本研究根據6T教學法的五大考量因素提出相對應可能發生之狀況,並基於觀察、調整與分析提出七點回應狀況與問題:(1)安排內容著重於思想架構與章句原文教授(2)進行學生興趣需求、任務偏好與文化背景調查(3)融入跨文化能力為基礎以設計包含「態度」的三焦點目標(4)以「受忽略文化」、「受壓抑文化」補充《論語》課程內容與討論的層次性與豐富性 (5)增加跨文化與跨時代實例以加強學生對於《論語》內容的連結(6)安排思想概念的循序漸進(7)結合《論語》內容之文化參與與體驗培養學生跨文化敏感度,並在最後基於結論提出未來教學與研究發展之建議。

    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ulture did not tak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o account until Confucius valued "benevolence" as the meaning of human beings. Evidently,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also known as Confucian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da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His teaching and philosophy have deeply affected Chinese people's behavior, attitude, and value of life. However, courses based on the Analects are generally available to high level students at the Chinese Language Center; besides, there is no clear consensus on teaching materials. When students reach the particular level, they have already missed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the core values of the Analects and Confucianism. Until recently,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in analy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as well as a systematic planning on the curriculum of the Analects.
    6-T’s approach is one of the approaches to CBI and focuses on a theme-based. In view of/Considering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corporate the 6-T’s approach into the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 to establish a teaching strategy for the Analects. In this study, an action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valuate the course through three on-site teachings at a Chinese language center in Taipei, as well as through discussion with experts in Confucianism study. We also analyzed and integrated the status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6-T’s approach theory in an intermediate level Chinese course for the Analects, and shared prospective and suggestions in respect to classroom observations, opinion survey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s/lecturers. Our research methodology demonstrat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6-T’s approach in course planning for the Analects, and assisted teachers/lecturers in lesson prepar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roposed course met with approval and positive response from experts and students. We also discussed the possible situations during teaching and planning by taking the five preplanning factors of the 6-T’s approach into consideration., And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s, adjustments, and analysis, we devised a point-wise plan of action in response to those situations, concluding the study with future direction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問題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一、內容導向教學法 5 二、6T教學法「Six-T’s Approach」 5 三、《論語》課程設計 5 四、古代漢語 6 五、進階級華語程度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論語》與華語教學之研究與現狀 7 一、中國的《論語》華語課程研究與現況 7 二、台灣的《論語》華語課程研究與現況 12 三、小結:《論語》教學之必要性與課程發展方向 16 第二節 華語教學中的古漢語教學 17 一、文言文教學 17 二、成語教學 18 三、小結:古漢語教學在華語教學中的意義與應用 21 第三節 內容導向教學理論 21 一、內容導向教學理論 21 二、6T教學法 25 三、CBI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30 四、小結:華語教學模式的多元性發展 32 第四節 跨文化交流 33 一、跨文化交流與跨文化交流模式 33 二、霍夫斯泰的文化模式類型 34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 37 四、小結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一、行動研究 43 二、調查研究法 46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對象 47 第四章 運用6T架構之「《論語》-仁」課程設計 52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設計 52 一、決定內容 52 二、連貫思緒 64 三、安排順序 65 四、培養教師能力 68 五、決定核心目標 69 六、制定任務 71 七、過渡任務與子話題 74 第二節 教學策略與安排 75 第三節 第一次行動教案設計 77 第五章 教學行動分析 87 第一節 第一次教學行動 87 一、課堂觀察與問卷分析 88 二、反省 102 第二節 第二次教學行動 103 一、規劃 103 二、課堂觀察與問卷分析 107 三、反省 123 第三節 第三次教學行動 125 一、規劃 125 二、課堂觀察與問卷分析 126 三、反省 142 第四節 專家訪談 144 一、針對《論語》教學與課程之建議與看法 144 二、針對課程設計與教學之建議與看法 145 三、針對整體課程設計之建議與看法 14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一、《論語》基於內容導向6T理論實行在中級華語課程的情況 149 二、《論語》基於內容導向6T理論實行在中級華語課程的問題調整 153 三、 本研究之《論語》主題課程設計的可行性 158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60 一、教學時間限制 160 二、教學對象限制 160 三、課程設計限制 160 第三節 建議 161 一、擴大課程,完整《論語》內容課程 161 二、針對其他先秦思想課程的實際運用 162 三、增加6T教學法在課程中的實踐性 162 四、《論語》做為教材文本的主題分析與程度分級 162 參考文獻 163 一、中文文獻 163 (一)專書 163 (二)期刊論文 165 (三)學位論文 167 二、外文文獻 169 三、參考網站 171 附錄一 172 附錄二 180 附錄三 183 附錄四 184 附錄五 188 附錄六 189 附錄七 191 附錄八 192 附錄九 197 附錄十 198 附錄十一 199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Carley H. Dodd著,莊恩平導讀(2006)。跨文化交際動力。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1995)。中國哲學史(上冊)。台北:里仁書局。
    朱熹(2008,第一版第九刷)。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
    何志華, 劉殿爵, 陳方正(1995)。論語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勳、賴明德(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呂必松(1990)。關於教學內容於教學方法問題的思考。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01。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台北:正中出版社。
    拉里 A. 薩默瓦,理查德 E. 波特(2003)《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北京:北京傳播學院。
    竺家寧(2009)。詞彙之旅。台北:正中出版社。
    姜麗萍(2008)。對外漢語教學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國家漢辦(2008)。國際漢語教學通用大綱。北京: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
    崔永華(2008)。對外漢語教學導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張金蘭(2019)。華語教學視角下的文化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梁啟超(1936)。孔子。台北:中華書局。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出版社。
    陳雪飛(2010)。跨文化交流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程祥徽、田小琳(1989)。現代漢語。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趙金銘(2009)。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頁146-147。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蔡仁厚(1988)。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蔡仁厚(1990)。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蔡仁厚(1995)。孔門弟子志行考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錢穆(1987)。論語要略。台北:臺彎商務印書館。
    錢穆(2000)。孔子與論語。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1996)。新譯四書讀本(第六版第十一刷)。台北:三民書局。
    關世杰(1995)。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王晴薇(2011)。以現代佛教文學為中高級華語讀本的教材教法設計-運用佛教數位資源於內容取向華語教學法之詞彙教學設計。台灣華語文教學,10期,(2011/06),60-72。
    何沛雄(1967)。從論語中看孔子論仁。現代學苑,4卷3期(967/03),17-20。
    吳佩晏、張榮興(2010)。心理空間理論與《論語》中的隱喻分析。華語文教學研究,7卷1期 (2010 / 04 / 01) , P97 – 124。
    李甫洛娃(2015)。CBI理念下的英語母語文化教學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3卷4期(2015 / 07 / 17), P130 - 132。
    李振綱(2007)。解析《論語》的核心理念:仁。現代哲學,2007卷5期 ( 2007/09) , 57-61。
    李彩連(2019)內容語言整合學習的商務華語課程設計:以「讀財報買股票」為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期 ( 2019/06) , 37-51。
    杜小玲(2010)。文言與現代漢語互動在古文教學中的應用。文學教育,2010卷8A期,(2010/08),28-29。
    周青,王美玲(2009)。留學生運用成語偏誤舉隅及分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2),75~77。
    杭亞靜(2013)。CBI教學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30卷4期(2013 / 12 / 04), P75 - 80,94。
    林素菁(2019)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模式之古典文學教學示例:以《詩經.子衿》為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期 ( 2019/06) , 85-104。
    徐通鏘(1994)。「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世界漢語教學,1994(3):1-14。
    常俊躍,劉莉(2009)。內容依託教學模式及對大學雙語教學的啟示。江蘇高教,2009卷1期(2009 / 01 / 05),P81 – 83。
    張英(2006),對外漢語文化因素與文化知識教學研究。漢語學習,2006卷6期 ( 2006/12),59-65。
    張效珍(2010)。CBI教學理念指導下高校雙語課程設計的策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1卷4期(2010 / 07 / 30),P90-94+106。
    張瑩(2004)。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模式比較和策略分析。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梁淑芳(2011),論《老子》之華語教學──以語言交際的文化缺項為中心。語文學報,17期(2011/12/01),P281 – 301。
    陳思齊(2011)。論文言文教學在華語教學的重要性-以秦晉殺之戰教學方法為例。中原華語文學報,7,161-183。
    陳振宇(Jenn-Yeu Chen) (2019),以語言學習的生態學習理論建構「內容語言整合學習」的理論基礎。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期 ( 2019/06) , 5-17。
    黃懷信(2007),《論語》中的仁與孔子仁學的內涵。齊魯學刊,2007卷1期(2007 / 01 / 15) , P5 – 8。
    劉志儼(1982)。 淺談國中論語教學。師友月刊,177期 (1982/03) , 27-28。
    劉曉梅(2004)。「字」本位理論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4):7。
    蔡文君(2012)。關於具有中國特色的CBI語言教學模式。職教論壇,35,32-34。
    戴慶寧,呂曄(2004)。CBI教學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國外外語教學,4,16-20。
    王富久(2013)。《論語》成語研究。淄博師專學報,2013年04期p41-48。
    陳映戎(2011)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策略與形式。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10期。
    (三)學位論文
    王美玲(2004)。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 論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婷婷(2017)。針對高級留學生的《論語》教學設計。陝西師範大學。
    王穎(2017)。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論語》教學內容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
    石伊婷(2016)。華語繪本研究與教學-以華語成人學習者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所碩士論文。
    宇晨穎(2011)。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古詩文教學研究(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
    吳宛儒(2017)。以話輪方式導入「生活論語」詞彙之華語教學行動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大學。
    呂雅婷(2016)。《論語》「禮」、「孝」、「信」之核心價值及其在華語文教學上的運用─以泰籍小學生為例。南投縣:國立暨南國立大學。
    周琦杰(2016)。《<論語>十則》對外漢語教學設計與實踐(碩士論文)。江西:江西師範大學。
    周毓琳(2013)。《莊子》寓言故事在華語文教學上的設計與運用(碩士論文)。高雄市:文藻外語學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林柔佑(2009)。《論語》成語的文化教學策略(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倉島姿壽賀(2008)。以內容本位教學法設計之發展型中國茶藝華語課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孫婷(2013)。論古詩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碩士論文)。長春:吉林大學。
    張玉(2014)。對外漢語教學中古代文學的課程設計(碩士論文)。哈爾濱:黑龍江大學。
    張君松(2005)。泰國學生學習中文成語的困難及教學補救策略研究。台北: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張長寶(2013)。基於漢語國際教育視角的《論語》成語教學設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張嘯森(2013)。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論語》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蘭州市:蘭州大學。
    梁治平(2016)。《論語》核心概念詞英譯及其對外教學研究(碩士論文)。長春市:吉林大學。
    梁斐瑜(2011)。歐盟成人學習者論語學習與其在台文化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許茜(2014)。對外漢語高級階段的典故詞語研究(碩士論文)。湖南:湖南師範大學。
    曾宜萱(2019)。泰籍導遊華語教材設計——以泰國七大城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楊碩(2016)。面向韓國中學生的《論語》文化課教學設計。哈爾濱師範大學。
    榮亮(2008)。試論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中的熟語文化(碩士論文)。陝西:陝西師範大學。
    趙智廣(2014)。國學思想文化的對外漢語教學。雲南:雲南師範大學。
    劉冬冬(2014)。針對中級外國學生的《論語》思想文化教材編寫設(碩士論文)。廈門:廈門大學。
    劉昊晨(2016)。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先秦成語教學(碩士論文)。陝西:陝西師範大學。
    蔡志敏(2000)。學習中文四字格成語的困難及教學補救策略—以印尼學生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蔣平福(2013)。儒家文化傳播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碩士論文)。陝西陝西師範大學。
    鄭垂莊(2007)。初級佛教華語教材規劃設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二、外文文獻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Domain.
    Briton, D. M., Snow, M. A., & Wesche, M. B. (1989).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 York: Newbury House.
    Coyle, Do, Philip Hood and David Marsh. (2010).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1st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nna M.Brinton.(1989)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New York: McGraw Hill
    Dupuy, B. (2000).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an it help ease the transition from beginning to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3.
    Edward T. Hall. (1976).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Anchor/Doubleday.
    Hofstede, G., & Bond, M. H. (1984).Hofstede's Culture DimensionsAn Independent Validation Using Rokeach's Value Survey. December 1984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5(4):417-433.取自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7723634_Hofstede's_Culture_DimensionsAn_Independent_Validation_Using_Rokeach's_Value_Survey
    Huang, Jingzi and Bernard Mohan. (2009).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teacher support and student discourse development in an elementary Chinese program.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1:22-38.
    In M.A. Snow & D.M. Brinton,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pp. 5-21).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Jack C. Richards (200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Language Education.
    Kasper. L (ed) 2000. Content-based College ESL Instruc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uam Assoc.
    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UK.
    Krashen. S. D.& T. Terrell.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San Francisco: Alemany Press.
    Mohan, Bernard A. (1986). Language and Conten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取自 https://archive.org/details/languagecontent00moha/page/n163/mode/2up
    Moran, P. R. (2004). 文化教學:實際的觀念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 in Practice.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Ruben, B. D. (1976).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 1(3), 334–354. https://doi.org/10.1177/105960117600100308
    Snow, Marguerite Ann and Donna M. Brinton (eds.) 2017.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Stephen D Krashen(2009)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取自http://www.sdkrashen.com/content/books/principles_and_practice.pdf
    Stoller, F. & Grabe, W. (1997).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Research foundations.
    Stryker. S. B. & B. L. Leaver. 1997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Education.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三、參考網站
    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CTFL官網:https://www.actfl.org/
    國際兩岸教育司: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064/
    Hofstede Insights:https://www.hofstede-insights.com/
    TOCFL華語詞彙通:http://huayutools.mtc.ntnu.edu.tw/ts/TextSegmentation.aspx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