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妤涵 |
---|---|
論文名稱: |
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對知覺父親介入的影響 |
指導教授: | 周麗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父女關係 、異性交往揭露 、知覺父親介入 |
英文關鍵詞: |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 disclosure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perception of father’s involv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85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女大學生異性交往後,其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知覺父親介入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透過身旁親友及學弟妹於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以滾雪球的方式尋找就讀於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獨立院校、技術學院年齡介於18~24歲有戀愛經驗、父母未離異且父母皆知曉女兒異性交往狀態,共發出552份問卷,回收525份,將漏答過多、亂答者、未交男朋友、父母其中之一不知道自己有交男朋友及父母離異的樣本刪除後,有效問卷為417份。
本研究工具包括「父女關係量表」、「自我揭露量表」、「知覺父親介入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表」。研究結果以SPSS 19.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績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邏輯迴歸分析及多元階層迴歸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一、父女關係狀況:
1、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普通,且偏向疏離。
2、有一半以上的女大學生會主動告訴爸爸自己交男朋友的事,但在揭露的程
度上則有所選擇。
3、女大學生知覺父親支持或是知覺父親干涉的情形皆不高。
二、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方式與程度對知覺父親介入的影響:
扣除控制變項後由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方式、異性交往揭露程度所組成的迴歸模式能解釋知覺父親干涉程度共21%的變異量;能解釋知覺父親支持程度共19%的變異量。
1、父女間的溝通愈多、信任程度愈高、衝突愈少,女大學生愈會主動向父親
揭露自己異性交往,且揭露程度愈深。
2、父女關係的溝通愈多,女大學生異性交往過程中知覺父親支持的程度愈
高。
3、父女間的信任程度愈低、父女間的衝突愈多,女大學生異性交往過程中知
覺父親干涉的程度愈高。
4、女大學生異性交往揭露程度愈深,知覺父親支持的程度愈高。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月報(2011)。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2011
年8月2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江福貞(2005)。大學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育忠(1999)。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
研究~臺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
理學研究,9,3-52。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
28,31-46。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輔導與諮商,
217,20-24。
林如萍、伊慶春(2007)。規範、情感、交換?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代
間支持。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舉辦之「家庭價值、行為與態度: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九次研討會,臺北市。
林明潔、周麗端(2010)。影響大學生異性交往歷程中向父母自我揭露之
相關因素。中華家政學刊,46,105-133。
林儒君、林璟玲(2007)。大學生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擇偶偏好之相關
研究。南臺科技大學學報,32,83-101。
周麗端(2005)。家庭理論與應用。載於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
娟,婚姻與家人關係(第五版)(頁26-58)。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胡幼慧(1995)。變遷中的代際關係:女兒和媳婦角色的隱形化探討。變
遷中的臺灣社會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柯筱瑩(2009)。女大學生父女關係、自尊與異性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柯澍馨、陳怡文(2007)。父母婚姻關係、父母控制對青少年子女婚前性
行為影響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13(1),31-50。
教育部(2011)。各級學校學生人數。2011年1月8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8869
許琪英(2008)。高雄市高中職青少女父女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私立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如(譯)(2002)Murdock, M.著。爸爸的寶貝(Fathers
daughters)。臺北市:星定石文化。
曾端貞(1989)。家庭系統觀點在親子關係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48,
33-36。
黃美雯(2010)。親子關係與親子溝通對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初探。2010
年12月5日取:
http://www3.nccu.edu.tw/~g9254012/new_page_20.htm
黃珮玲(譯)(2002)Leman, K.著。愛女兒愛爸爸:做女兒生命中第一個
好男人。臺北市:張老師。
黃淑美(2009)。單親家庭父女互動經驗對女兒親密關係之敘事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牧貞、黃光國(1980)。自我揭露的楔型模式及其相關變項。中華心理
學刊,22(1),51-70。
劉麗珍、王文霞(譯)(2005)Wright, H. N.著。女兒背後的爸爸
(Always daddy’s girl:Understanding your father’s
impact on who you are)。臺北市:雅歌。
蔡文輝(2007)。臺灣家庭之今昔。載於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第四
版)(頁311-343)。臺北市:五南。
蔡如棠(2008)。父親心理缺席之成年女性其親密關係之經驗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光輝、林延叡、王維敏、林倩如(2006)父女關係與渴望父愛情結。
教育與心理研究,29(1),93-119。
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現代華人的家庭文化特徵:以臺灣北
部地區若干家庭得探討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5,141-196。
趙梅如(2006)。父女親情的知覺與情結。輔導季刊,42(4),1-10。
鄭慈蓉(2005)。父女互動經驗對女性親密關係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淑慈(2008)。父職參與和親子關係–父方與子方知覺之探討。私立輔
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羅樊妮(2003)。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
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詠絮(2008)。欲說還休,欲說還休:華人社會子對親的自我揭露。高
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部分
Brown, J., Thompson, L. A., & Trafimow, D. (2002). The
father daughter relationship rating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90(1), 212-214.
Conscdine, N. S., Sabag-Cohen, S., & Krivoshekova, Y. S.
(2007). Ethnic,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 in
young adults’ self-disclosure: Who discloses what and
to who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3(3), 254-263.
Chen, L., & Cheng, S. H. M. (2001). Perceiv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elf-disclosure to parents: A
study of youngsters in Hong Ko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Dads & daughters (2010).
http://dadsanddaughters.blogspot.com/
DiIorio, C., Kelley, M., & Hockenberry-eaton, M. (1999)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 issues: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4,181-189.
Kan, M. L., McHale, S. M., & Crouter, A. C. (2008).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atterns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7,168-179.
Madsen, S. D. (2008). Parents’ management of adolescents’
romatic relationships through dating rules: Gender
variations and correlates of relationship qualiti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7,1044-1058.
Nielsen, L. (2005). Fathers and daughters: A needed course
in family studi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38(3), 1-13.
Norrell, J. E.(1984). Self-disclosure: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3(2),163-178.
Nydegger, C. N.,& Mittness, L. S.(1991). Father and their
adult sons and daughter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16
(3/4), 249-265.
Papini, D. R., & Farmer, F. F. (1990). Early adolescent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emotional self-
disclosure to parents and friends.
Adolescence, 25(100), 595-613.
Punyanunt-Carter, N. M.(2007). Using attachment theory to
study satisfaction in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Human Communication, 10(2), 103-120.
Smetana, J. G., Metzger, A., Gettman, D. C., & Campione-
Barr, N. (2006). Disclosure and secrecy in adolescent –
parent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 77(1), 201-217.
Smith,S. R., Hamon, R. R., Ingoldsby, B. B., & Miller, J.
E. (2009). Exploring Family Theories (5. Family Systems
Theory. pp.123-139 ). 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