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左珉
Tso, Min
論文名稱: 瘋狂與禮教——《莊子》生命觀下的儒學批判
Madness and Ritual: Critique of Confucianism in Zhuangzi's View of Life
指導教授: 曾暐傑
Tseng, Wei-Chieh
口試委員: 曾暐傑
Tseng, Wei-Chieh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林明照
Lin, Ming-Chao
口試日期: 2024/06/1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莊子儒家禮教傅柯瘋狂懲戒權
英文關鍵詞: Zhuangzi, Confucian ritual, Michel Foucault, madness, disciplinary power
研究方法: 詮釋學跨文化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26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莊子》一書向來被視為逍遙無待、修身養心的智慧經典,目前學界的探討大抵不脫形上宇宙本體論、主體存在論或工夫論等面向,但對於《莊子》生命及權力之析論則較不多見,其內蘊仍有待發掘。而大多數《莊子》論著皆屬正向的思考徑路,不過,本論將針對《莊子》「非常人」的思維反向進行儒學批判:即以《莊子》死亡書寫中的乖異行徑和一系殘傷醜惡的畸人形象,闡明在儒家禮教權力施展的囿限之下,《莊子》將如何反思儒家的喪葬價值及顛覆儒家理想人格框架、如何在生命的瀕臨之中「轉」入逍遙之「化」境。本文亦將輔以余德慧「人文臨床」、「生死學」之論,推展出嶄新的《莊子》生命觀詮釋。
    而由《莊子》文本雖能看出其對於生命的觀察、批判與關懷,但全書卻從未提及「權力」二字,故本文將於包羅多方的可能詮釋中,擇以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古典時代瘋狂史》的「瘋狂」視角,據此界定《莊子》反權力的「瘋狂」人格及其生命觀背後的「懲戒權」,亦即探悉儒家禮教對人們身體、語言及思想的宰制,如傅柯嘗言:「對秩序而言,身體是用於穿透和塑造的。秩序就像一個大的骨架,發出指令,身體便被穿透和侵蝕。」《莊子》所要批判的,便是帶有成心和分判價值的儒學文化脈絡。
    此外,本論以《莊子》生死學為研究主軸,並與儒學進行溝通辯證,故將以先秦儒道互動下所形成的《莊》學文本為研究範圍;也就是說,根據目前學界共識,僅〈內篇〉為莊子本人之思想,但本文或許不能將〈外篇〉、〈雜篇〉棄而不談,乃因〈外篇〉、〈雜篇〉中具更多與儒家人物對談之內容,皆涵括了《莊子》生命觀之旨要,因此,本文是以《莊子》一書為依據進行討論。期許能在歷史的追溯、理論的定位及《莊子》欲傳達的可能意義之上,提供一個方法論的對話,建構出「瘋狂」的生命觀系統。

    The book “Zhuangzi(《莊子》)”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a classic of wisdom on carefree self-cultivation and mental nourishment. Current academic discussions generally focus on metaphysical cosmology, existential subject theory, or self-cultivation theory. Nevertheless, studies of Zhuangzi concerning life and power are relatively rare, and the inner meanings still await exploration. Most discussions on Zhuangzi follow a positive thinking path. This study, however, will subvert this ideology and conduct a critique of Confucianism on the unconventional thinking in Zhuangzi. Specifically, by illustrating the deviant behaviors in Zhuangzi's writings on death and the series of grotesque images and ugly figures of mutilated, this study will explain how Zhuangzi reflects on Confucian funeral values and subverts the ideal framework of Confucian personality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Confucian ritual(儒家禮教)power, and also how Zhuangzi transitions into a state of carefree at the brink of life. This study will also adopt Yu De-hui's(余德慧)theories of “humanistic clinical care” and “the theory of living with death” to expand new interpretations in Zhuangzi's view of life(生命觀).
    Although the content of Zhuangzi reveals his observations, critiques, and concerns about life, the entire book never mentions the term “power”.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adopt Michel Foucault's perspective on “madness” from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古典時代瘋狂史》)”to define Zhuangzi's anti-power “madness” personality and the “disciplinary power(懲戒權)” in his view of life. This is to explore the control of Confucian ritual over bodies, language, and thoughts. As Foucault once said, “An order, therefore, for which bodies are only surfaces to be penetrated and volumes to be worked on, an order which is like a great nervure of prescriptions, such that bodies are invaded and run through by order.” What Zhuangzi critiques is the Confucian cultural context imbued with chengxin(成心)and value judgments.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study of life and death in Zhuangzi and engage in dialectical communication with Confucianism. Therefore, the research will include the content of Zhuangzi formed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pre-Qin(先秦)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ccording to current academic consensus, only the “Inner Chapters(內篇)” reflect Zhuangzi's own thoughts, yet the “Outer Chapters(外篇)” and “Miscellaneous Chapters(雜篇)” cannot be ignored, since they contain more dialogues with Confucian figures, encompassing the essence of Zhuangzi's view of life. Thus, this discussion is based on the entire book of “Zhuangzi”. Through historical tracing, theoretical positioning, and exploring the possible meanings that Zhuangzi wanted to convey, a methodological dialogue can be provided to construct a “mad” system of Zhuangzi's view of life.

    第一章 緒論:從「常人狀態」出走的「瘋狂」《莊子》 1 第一節 問題與思索——發現《莊子》生命觀的「瘋狂」新徑路 2 第二節 回顧與視域——莊子「瘋狂」與儒學生命觀文獻述評 10 一、前人研究的成果 10 (一)傅柯生平及其「瘋狂」相關文獻 10 (二)《莊子》與儒學生命觀的研究發展 14 二、研究範圍與對象的限制和斟定 18 (一)《莊子》文本的界定問題 19 (二)傅柯《瘋狂史》的譯本問題 20 第三節 思維與方法——在詮釋與批判中創造《莊子》「瘋狂」系統 21 一、建構《莊子》生命觀系統「不同地」理解 21 二、以「蘊謂」詮解《莊子》生命觀的可能意義 23 第四節 藍圖與展望——章節的安排與書寫之脈絡 26 第二章 時代的監禁:儒禮懲戒下的「瘋狂」溯源與建構 28 第一節 「瘋狂」的權力義界 30 一、《瘋狂史》與《莊子》的瘋狂進程 30 (一)從渾沌到分判:由痲瘋病到《瘋人船》 31 (二)分判與是非之禍:古典時代「大禁閉」 33 (三)非解放的「解放」:療養院的瘋狂假面 36 二、懲戒權:現代精神病學的文化權力 38 第二節 儒禮「懲戒」下的《莊子》 43 一、儒禮「懲戒」的發軔與建構 43 二、《莊子》「瘋狂」的儒禮批判人格 49 第三節 由莊、惠思維窺見儒式的權力宰制 61 第三章 文明的異化:「瘋狂」生死觀對儒家喪葬價值的反思 67 第一節 儒家「事死如生」?——《莊子》跨越常人的生死監禁 69 第二節 儒家「作樂的限制」?——《莊子》哀悼的輕慢與歡詠 77 第三節 儒家「哭號之禮」?——《莊子》瘋狂的理性和智慧 83 第四節 「死」之懲戒的消弭:《莊子》「瘋狂」背後的悲痛轉化 89 第四章 非常的畸人:顛覆儒家理想人格的「瘋狂」殘傷形象 95 第一節 君子之禮:儒學文化脈絡下的「儒者典範」 96 一、儒者典範的確立:從孔子到孟子 96 二、在孟子之後:荀子禮教身體的轉向 103 第二節 殘傷之道:「非常」畸人的生命權力思索 109 第三節 「生」之懲戒的支離:《莊子》的瘋狂逍遙境 121 一、成心而師之:「狷者」的知與言 121 二、安之若命:畸人的「大用」與「真我」 123 三、支離與逍遙:畸人/真人的「瘋狂」生命觀 128 第五章 結論:在「瘋狂」中重構《莊子》生命觀圖式 135 參考文獻 141 附表 150

    一、古籍文獻(依年代排序)
    〔春秋〕左丘明著:《國語》,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
    〔漢〕劉安等編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唐〕賈公彦疏:《儀禮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第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第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宋〕林希逸著,周啓成校注:《莊子鬳齋口譯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清〕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書局,1972 年。
    〔清〕王孝魚著:《莊子內篇新解》,湖南:岳麓書社,1983年。
    〔清〕阮元:《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清〕宣穎撰,曹础基校點:《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清〕林雲銘著:《莊子因》,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二、近人專著
    (一)中文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夢鷗註譯,王雲五主編:《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朱志學:《莊子物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何乏筆:《若莊子說法語》,臺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何乏筆:《修養與批判: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余德慧、石佳儀:《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2011年。
    余德慧:《生命夢屋》,臺北:張老師文化,2010年。
    余德慧:《觀山觀雲觀生死》,臺北:張老師文化,2010年。
    余德慧:《生命轉化的技藝學》,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李亦園、楊國樞:《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汪民安:《福柯的界線》,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
    周何:《禮記——儒家的理想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2年。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出版,2007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張鼎國:《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
    梁啟超:《諸子考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盛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臺北:華品文創出版,2019年。
    曾暐傑:《性惡論的誕生—— 荀子「經濟人」視域下的孟學批判與儒學回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黃瑞祺主編:《再見傅柯:傅柯晚期思想新論》,臺北:松慧文化,2005年。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楊儒賓、張再林主編:《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臺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劉滄龍:《內在他者:莊子・尼采》,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賴錫三:《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
    靈鷲山佛教教團總策劃:《感受臺灣心希望:2004-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7年。
    (二)外文譯著(依國籍排序)
    〔法〕福柯著,錢翰譯:《不正常的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法〕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4年。
    〔法〕費德希克・格霍著,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傅柯考》,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邢克超譯:《這不是一只煙斗》,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錢翰譯:《必須保衛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法〕卡繆著,嚴慧瑩譯:《異鄉人》,臺北:大塊文化,2020年。
    〔法〕米歇爾・傅柯著,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法〕米歇爾・傅柯著,王楊譯:《精神疾病與心理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1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新華書店,2022年。
    〔法〕米歇爾・傅柯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2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蘇昉譯:《精神病學的權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
    〔法〕大衛・梅西著,陳信宏譯:《傅柯的多重人生》,臺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3年。
    〔美〕詹姆斯・米勒著,高毅譯:《傅柯的生死愛慾》,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年。
    〔美〕傑佛瑞・寇特勒著,莊安祺譯:《聽眼淚說話》(The language of Tears),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美〕羅伊・理查德・格林克著,韋凌譯:《誰都不正常——文化、偏見與精神疾病的污名》,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美〕邁克爾・喬比著,柯清心譯:《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思》,臺北:知田出版,2023年。
    〔德〕韋伯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巴勒斯坦〕薩伊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三、引用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論文
    金耀基:〈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收錄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頁75-103。
    韋政通:〈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收錄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頁1-47。
    祝平次:〈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主體觀念的差異〉,收錄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261-324。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收錄張鼎國著:《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頁113-136。
    楊儒賓:〈中國哲學的身體思維〉,收錄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193-212。
    楊儒賓:〈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裡的兩種身體觀〉,收錄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415-449。
    賴錫三:〈《莊子》藝術思維與惠施技術思維的兩種差異自然觀:與海德格的跨文化對話〉,收錄賴錫三著:《《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頁181-230。
    賴錫三:〈《莊子》的死生一條、身體隱喻與氣化永續:以自然為家的安身立命〉,收錄賴錫三著:《《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頁231-273。
    賴錫三:〈《莊子》的生存美學與政治批判——重省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收錄賴錫三著:《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頁1-37。
    賴錫三:〈《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收錄賴錫三著:《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頁209-269。
    賴錫三:〈他者關懷與差異倫理——〈德充符〉對醜惡的文學書寫〉,收錄賴錫三著:《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頁145-218。
    賴錫三:〈質文辯證與倫理重估——《莊子》對禮之真意的弔詭反思〉,收錄賴錫三著:《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頁219-290。
    (二)學位論文
    李日斌:《先秦儒家殯葬倫理研究》,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李正治:《春秋戰國禮樂思索的正反諸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0年。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M. Foucault)之比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周夢林:《瘋狂的真相——福柯《古典時代瘋狂史》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林裕賢:《罪與罰——《莊子》內七篇的權力觀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侯威:《福柯瘋癲理論的文化哲學審視》,黑龍江: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施坤利:《孔子迄荀子「賢者圖像」的變異——以君子為中心的開展》,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張建軍:《瘋狂與自身:福柯生存美學思想研究》,陝西: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曹嘉玲:《儒家生死學——以《論語》為核心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溫子琳:《《論語》之君子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劉振維:《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劉錦庭:《傅柯《瘋癲與文明》的「非理性」思想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三)期刊論文
    米建國:〈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成聖?聖境、理與德性〉,《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3卷3期,2013年9月,頁17-28。
    李正治:〈莊子「超禮遊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193期,1991年7月,頁33-40。
    李正治:〈周文解體與先秦諸子對禮樂價值的思索〉,《鵝湖月刊》251期,1996 年5月,頁14-23。
    李正治:〈老子「超禮歸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253期,1996 年12月,頁18-26。
    余德慧:〈轉向臨終者主體樣態:臨終啟悟的可能〉,《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12期,2012年12月,頁17-40。
    宋剛:〈莊子之怒——試論古代中國一種權力批判〉,《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4期,2012年12月,頁23-39。
    林家瑜:〈先秦儒家的「君子」——「位」與「德」的重心移轉〉,《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2期,2010年6月,頁59-77。
    林素英:〈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83-112。
    陳康寧:〈《莊子》的解構哲學與他者倫理〉,《思與言》第59卷第1期,2021年3月,頁1-55。
    彭美玲:〈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九期,2012年12月,頁1-48。
    彭美玲:〈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臺大中文學報》第十六期,2002年6月,頁1-48。
    黃睿:〈《莊子・養生主》右師寓言新解〉,《中國學術年刊》第四十四期(秋季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22年9月,頁91-115。
    龐秀成:〈思想文本的創造性翻譯:基於「五謂」的詮釋學進路〉,《譒》創刊號,2020年10月,頁39-53。
    四、外文專著
    Eribon, Didier. Michel Foucault. Translated by Besty W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Foucault, Michel. Psychiatric Power: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3-74. Translated by Graham Burchell. Hampshir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五、外文單篇論文
    Wrong, Denis H. “The Oversocialized Conception of Man in Modern Sociology”.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6(1961): 183-19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