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品萫
Pin-Hsiang Wu
論文名稱: 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
指導教授: 鄭文惠
Cheng, Wen-H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5
中文關鍵詞: 李商隱性別女性陰性特質時空敘述觀點情愛意識審美意蘊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58下載:1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女性敘寫」由於牽涉到一根深蒂固的性別寄託之文化傳統,使得文學中的「女性」經常成為政治託寓的符碼,也因而不少詮釋者對於文人(特別是男性)之女性敘寫詩作之解讀,游移、擺蕩在「愛情」與「寄託」之間,在此游移的裂縫中提供了多重可能的詮釋空間,「女性」這一能指,也隨著話語背景的轉變,被不斷地重新定義與詮釋。此一特質,在李商隱詩中,尤為明顯。對於李商隱詩歌之「女性敘寫」,清代至民國許多詮釋者基於不同的閱讀策略與詮釋標準,在「寄託說」與「愛情說」之間聚訟紛紜。從義山之相關詩歌看來,確實也存在託寓的可能性,因此在創作背景的探討上,有必要將其視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傳統力量,並作為女性敘寫的成因之一而加以論述,然而,其詩在多大的層面上有寄託,則解者紛紛,並無定論。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本論文擬逸離傳統的爭論焦點,在文本分析與研究切入方法上暫時跳脫比興寄託的閱讀策略與詩史互證的傳統視野,改由「性別」的觀照視角切入,並結合精神分析、敘事學觀點、文化與美學之相關論述,思考義山如何透過話語建構去「呈現」女性,審視其詩中之女性敘寫所構成的兩性關係及其透顯出的性別意義。在詩歌文本的詮釋上,亦避免傳統箋釋者以「事」解詩之缺失,而著重於詩歌情意內涵的解析,以掘發文本中人物之精神意涵、藝術形象之美學蘊義,對其女性敘寫詩作所牽涉到的文學、文化與美學上的相關問題也一併予以探討與論述。期能在傳統的爭論外,借由另類的思考維度,對李商隱詩歌之「女性敘寫」作出一新的價值評估,思考其於中國古典詩歌女性敘寫傳統中的歷史定位,並由此間接地了解晚唐文化型態之某一側面。全文共由六章組成,各章重點如下:
    緒論部分除了對研究動機與李詩特質作一番說明,主要回顧相關研究成果,並對傳統詮釋方向作一番省思。
    第二章「李商隱女性敘寫之創作背景」,分為三部份加以探討,首先為歷史文化背景,即詩學觀念與文化傳統;其次為時代文化背景,即中晚唐文化與審美思潮;最後為作家個人背景,即義山的女性心態與陰性特質,藉由探析這三方面因素對其女性敘寫有什麼樣的影響,以為研究進路。
    第三章「形構方式與女性敘寫」,首先探討詩人如何從各個角度形構、烘托出女性「人物」的整體形象;其次偏重論述詩人對於女性敘寫之整體詩境氛圍的寫作策略;最後之「性別與時空展現」則藉由詩中兩性情境的時空呈現方式之探尋,一窺抒情主體的內在心理傾向與情感價值取向。
    第四章「情感形態與敘述觀點」,「情感形態」方面,詩人在公、私領域的不同寫作策略與詩歌風格,形成明顯而強烈的對比,此或可視為其意識層面的陽性原則與潛意識層面的陰性特質在不同領域中發揮不同效用之表現,亦可看出詩人內在兩種不同的聲音。「敘述觀點與兩性情境」主要就語言層面的性別現象來觀察敘述主體之性別差異是否影響著義山詩女性呈現的方式以及兩性之情感內涵,進而發現義山詩在兩性情境的描繪上,有許多不同於主流性別意識型態的表現。
    第五章「審美意蘊與文化意義」,首先從「以審美觀照建構情愛心靈景觀」與「以愛情話語重構人間現實世界」兩個角度彰顯義山詩在中晚唐詩歌情愛思潮中的獨特意義,並從文化轉型的角度透視詩人內在情感精神訴求的轉變,所導致的話語變遷現象。從「女性敘寫」在義山詩歌中的泛化現象,發現其在「觀看角度」與「認識模式」的變化中,重新建構一種觀照把握世界的範式(paradigm)。此外,其女性敘寫詩作在「突破了傳統的男∕女之缺席∕等待的模式」、「突破了傳統的男∕女之凝視∕被凝視的模式」與「男∕女性別之主∕客顛覆的傾向」等三個向度上,造成對傳統女性敘寫範式的位移,而且鬆動了主流性別意識形態中之男∕女二元對立的父權價值體系。在「作者與角色審美關係的對應」上,以巴赫汀(Mikhail Bakhtin)關於「作者與角色關係」的對話理論所提供的不同思考方式,探討作者與詩中角色間審美關係的對應,發現義山部分女性敘寫詩作中所可能存在的多重主體意識間的交流對話,而通過不同層次聲音之融匯,構成了眾聲合鳴的審美效應。最後,「文類疆界的跨越」,將其女性敘寫詩作中明顯的詞化特質視為詩、詞演變過程中兩種文類的交互滲透下,所造成的文類內部的文體特徵之變化。
    第六章,總結全文,並提出研究展望。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之回顧 ……………………………………5 第三節 李商隱詩傳統詮釋方向之省思 ………………………10 一、 詩學傳統與詮釋方向 ………………………………………… 10 (一) 比興寄託說 ……………………………………………………11 (二) 愛情說 …………………………………………………………13 (三) 兩種傳統箋釋方向之省思 …………………………………16 二、 特殊創作型態下的解讀方式 …………………………………20 (一) 李詩特質 ……………………………………………………20 (二) 解讀方式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6 一、 研究範圍與女性敘寫之界說 ……………………………………26 二、 研究方法 ………………………………………………………27 (一) 精神分析理論的參照 ………………………………………27 (二) 敘事學觀點的參照 …………………………………………27 (三) 女性主義與性別觀照視角 …………………………………28 (四) 文化與美學的觀照視角 ……………………………………29 第二章 李商隱女性敘寫之創作背景 第一節 詩學觀念與文化傳統 …………………………………31 一、 風騷與艷情的詩學觀念 …………………………………………31 (一) 漢儒政教詩學與風騷觀的建立 ………………………………32 (二) 艷情與欲望演述的文化轉變 ………………………………36 二、 性別寄託的詩學傳統 ……………………………………………39 第二節 中晚唐文化與審美思潮 …………………………………51 一、 浮艷世情與兩性關係的開放 ……………………………………51 二、 文人心態與審美心理的轉變 ……………………………………57 三、 文學思想的變化 …………………………………………………60 (一) 齊梁詩風的復歸 …………………………………………………60 (二) 寫意重情的文學思想 ……………………………………………62 第三節 李商隱的女性心態與陰性特質 ………………………66 一、 女性心態 ………………………………………………………66 (一) 女性心態之歷史淵源與意義界說 …………………………66 (二) 生存處境與女性心態 ………………………………………69 二、 陰性特質 ………………………………………………………72 (一) 李商隱之陰性特質與其意義界說 …………………………72 (二) 李商隱「女性心態」與「陰性特質」之文學表現 ………77 第三章 形構方式與時空展現 第一節 女性形象的構作 ……………………………………………82 一、 肖像描寫 ………………………………………………………83 二、 內心獨白 ………………………………………………………90 三、 借境象徵 ………………………………………………………93 第二節 女性敘寫的手法 ……………………………………………97 一、 朦朧化筆法 ……………………………………………………97 二、 仙化、傳奇筆法 ………………………………………………100 三、 審美錯覺與懸想、夢境 ………………………………………105 第三節 性別與時空展現 …………………………………109 一、 閉鎖空間與阻隔效應 …………………………………………110 二、 回憶塑像與時空錯置 …………………………………………121 第四章 情感形態與敘述觀點 第一節 女性敘寫的情感形態 ……………………………………132 一、私領域情感 ………………………………………………132 (一)夫妻之情 ………………………………………………………132 (二)戀情的歌詠 ……………………………………………………139 (三)閨思與仙道情懷 ………………………………………………144 (四)其他 …………………………………………………………152 二、公領域情感 ……………………………………………………155 第二節 敘述觀點與兩性情境 ………………………………163 一、 男性觀點下的兩性情境 ………………………………………166 (一) 男性觀點下的女性形象…………………………………………166 (二) 男性自我呈現 …………………………………………………173 二、 女性觀點與女性意識 …………………………………………179 (一) 凸出女性的主體意識 …………………………………………180 (二) 由抒情的表現到情境的內省 …………………………………187 第五章 審美意蘊與文化意義 第一節 情愛意識的透顯 ………………………………………191 一、以審美觀照建構情愛心靈景觀 …………………………192 二、以愛情話語重構人間現實世界 ………………………………195 第二節 女性敘寫的泛化 ………………………………………199 第三節 女性敘寫範式的位移 ……………………………………204 第四節 作者與角色審美關係的對應 ……………………………212 第五節 文類疆界的跨越 ……………………………………………220 第六章 結論 ……………………………………………………226 附錄 李商隱「女性敘寫」相關詩作………………………………234 參考與引用書目 …………………………………………………257

    (古籍按朝代,其他按出版年次)
    壹、 專著
    一、 古籍、李商隱詩集箋注
    《十三經注疏》(一) 《詩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8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三) 《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8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八) 《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8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八) 《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8初版十三刷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1978年出版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善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初版
    劉向著、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5.4初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 1986.9出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991年出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4.5初版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明倫出版社 1970.9初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1997年九版
    晉.干寶《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 1981.12版
    後晉.劉昫等撰《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5年四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977年初版
    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玉臺新詠》 台北:世界書局 2001.8二版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 1992.10出版
    蕭統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8.12年出版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1992年出版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1996年八版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 台北:鼎文書局 1976年初版
    唐.李肇《唐國史補》《學津討源》清嘉慶十年虞山張氏照曠閣刊本1805
    杜牧《樊川文集》台北:漢京文化 1983.11初版
    李商隱《李商隱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5第一版
    唐.釋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 1987年初版二刷
    《墉城集仙錄》《中國神仙傳記文獻初編》(一)台北:捷幼出版社 1992.3初版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 王雲五編《叢書集成新編》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出版
    周紹良總主編《全唐文新編》四川: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12出版
    梁.宗懍撰、明.項琳之編《荊楚歲時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5年出版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王雲五編《叢書集成新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6年出版
    五代.王定保撰、清.蔣光煦校《唐摭言》台北:世界書局 1975.4三版
    劉克莊《後村詩話》台北:廣文書局 1971.9初版
    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台灣:藝文印書館 1991.5出版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1.12初版三刷
    宋.李昉等撰、王叔岷編《太平廣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0年出版
    朱熹《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6年出版
    沈義父《樂府指迷》《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合訂本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5初版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1979.8初版
    許學夷著、杜維沫校典《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7.10初版
    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2初版
    洪興祖、蔣驥《楚辭補注.山帶閣註楚辭》合訂本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1.8出版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992.10 初版五刷
    王漁洋《帶經堂詩話》台北:清流出版社 1976.10初版
    朱鶴齡箋著、程夢星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清乾隆九年(1744)刊本
    王夫之等《清詩話》台北:西南書局 1979.11初版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 《清詩話續編》台灣:藝文印書館 1985.9初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1997.3初版三刷
    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 1981.8初版
    清.蘅塘退士編《唐詩三百首新注》台北:里仁書局 1981年出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蕙風詞話.人間詞話》合訂本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7初版二刷
    張爾田《王谿生年譜會箋》台北:中華書局 1966.2初版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 1993.12年初版
    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漢魏筆記小說》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出版
    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8初版
    周振甫選注《李商隱詩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5初版二刷
    鄭在瀛《李商隱詩集今注》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1.8第一版
    二、 李商隱相關研究論著
    朱偰《李商隱和他的詩》臺北:學生書局 1976.3再版
    顏崑陽《滄海月明珠有淚―李商隱詩賞析》台北:偉文出版社 1978.9初版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 1984.9初版
    楊柳《李商隱評傳》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5.7初版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9初版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7.3二版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 1988.9初版
    蘇雪林《玉谿詩謎正續合編》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1初版
    白冠雲《李商隱豔情詩之謎》臺北:明文書局 1991.8初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 1991.3初版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 臺北:洪葉文化 1992.10初版
    趙景波《千古詩謎解碼:李商隱愛情詩析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2.9第一版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初版
    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臺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10初版
    周振甫主編《李商隱詩歌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 1996.8第二版
    張仁青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 1996.9出版
    林美清《想像的邊疆――論李商隱詩中的否定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4初版
    鍾來茵《李商隱愛情詩解》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7.7初版
    王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1第一版
    藍于《李商隱詩論稿》香港:中華書局 1998.3初版重印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8.5第一版
    歐麗娟編著《大唐詩魁―李商隱詩選》台北:五南出版社 1999.10初版
    吳晶、黃世中《古來才命兩相妨―李商隱傳》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0.10初版
    劉學鍇等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2001.11第一版
    三、 詩學論著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明倫出版社 1970.8初版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台北:牧童出版社1975.1初版
    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 1983.1初版
    錢鍾書《管錐篇》(第四冊) 北京:中華書局 1986.6第二版
    尹在勤《詩人心理架構》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 1987.2第一版
    楊海明《唐宋詞的風格學》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7年6月初版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1988.6再版
    陳值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 1990出版
    蕭滌非等《唐詩鑑賞》(下冊) 台北:五南出版社 1990.9出版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5第一版
    沈秋雄《詩學十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3初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灣:學生書局 1993年增訂版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等譯《中國詩歌原理》台北:洪葉書局 1993.5初版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台北:三民書局 1993.8七版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4.3初版二刷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5.3初版二刷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1996.3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 1996.5出版
    楊世明《唐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6.10初版
    吳思敬《心理詩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10第一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 1996.12出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 1996.12出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台北:里仁書局 1997.4初版
    葉潮《文化視野中的詩歌》四川:巴蜀書社1997.5初版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台北:三民書局1998.2初版
    任海天《晚唐詩風》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3初版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9初版
    陳良運 《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1998.9初版二刷
    汪涌豪、駱玉明主編《中國詩學》(第一卷) 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3第一版
    周嘯天《唐絕句史》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9.4初版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9.8初版
    張浩遜《唐詩分類研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10初版
    蕭兵《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1初版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5第一版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3第二版
    顏翔林《楚辭美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1.4第一版
    四、 女性、性別論著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 1991.2初版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3.7再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台北:時報文化 1993.9初版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性意識的批判》北京:三聯書店 1995.4初版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4初版
    Troil Moi 著、陳潔詩譯 《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6初版
    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5.7初版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7.3初版二刷
    鍾慧玲主編 《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 1997.4初版
    洪淑苓等《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1997.9初版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8.3初版四刷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1998.5出版
    康正果《重審風月鑒――性與中國古典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12第一版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9.3初版二刷
    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9初版
    鄭毓瑜《性別與家園――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 2000.8初版
    王曉驪、劉靖淵《解語花――傳統男性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8第一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2001.10再版三刷
    五、 文學理論與美學論著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1980.10三版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第四冊)台北:里仁書局 1983.3版
    萊辛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線》台北:蒲公英出版社 1985.4再版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出版社 1986.10再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下)台灣:谷風出版社 1987.2再版
    盛子朝、朱水涌《詩歌形態美學》廣東:廈門大學出版社 1987.12初版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1988.3初版
    《小說結構美學》(作者不明)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8.9初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書局 1989.8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1990.2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灣:開明書店 1991.6二版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991.10初版
    法.雅克.馬利坦(Jacques Maritain)著、劉有元、羅選民等譯《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三聯書店 1992.6一版三刷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灣:開明書店 1993.2十二版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圖書 1993.9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1994.8初版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書店 1994.10第一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5.5初版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6第一版
    英.約翰.伯杰(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視覺藝術鑑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初版二刷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 1996.9初版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長春:長春出版社 1997.8初版
    楊海明《唐宋詞美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6第一版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8初版七刷
    陳憲年《創作個性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10第一版
    德.漢斯.羅伯特.耀斯(Hans Robert Jauss)《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11第一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 1998.3增訂八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4初版二刷
    王一川《修辭論美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5初版二刷
    楊義《中國敘事學》台灣:南華管理學院 1998.6初版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書局 1998.11初版三刷
    吳功正《唐代美學史》陜西:陜西師範大學 1999.7初版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7初版三刷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7初版三刷
    童慶炳主編《現代心理美學》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1999.8初版二刷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1999.8初版
    陳進波、惠尚學等《文藝心理學通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9.11第一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1初版
    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0.1初版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5初版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古代文論的嬗變》四川:巴蜀書社 2000.7第一版
    張德興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一卷)江蘇: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12第一版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1.12第一版
    六、 文學、心理學、文化等論著
    陳啟佑《分析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1970.10初版
    Frieda Fordham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出版社 1980.3初版
    榮格著、鴻鈞譯《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80.9初版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出版
    美.斯蒂芬.歐文(S. Owen)《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0第一版
    葛兆光《想像力的世界――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 1990.2初版
    詹石窗《道教與女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5初版
    葛兆光、戴燕《晚唐風韻》台北:漢欣文化出版社 1991.1初版
    錢鍾書《錢鍾書論學文選》(第二卷)廣州:花城出版社 1991.9初版四刷
    臧克和《錢鍾書與中國文化精神》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3.5第一版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3.7第一版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9初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4初版十一刷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7初版
    劉尊明《唐五代詞的文化觀照》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12初版
    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一) 台北:三民書局 1995.8增訂八版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台北:共同文化出版社 1995.8初版
    謝思煒《雅風美俗之隋唐》台北:雲龍出版社 1995.12初版
    朱棟霖主編《文學新思維》(上卷)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3初版
    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冊)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3第二版
    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原型批評》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6.6第一版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1996.8初版
    張方《風流人格》北京:華文出版社 1997.2初版
    廖美雲《唐妓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1998.3初版二刷
    張法《中華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3初版四刷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2初版
    王立《永恆的眷戀――悼祭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2初版
    卡爾.榮格(Carl G.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 1999.5初版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 1999.8初版
    榮格(C.G.Jung)《心理類型》(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9.10初版
    Robert H. 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 2000.2初版三刷
    聶石樵主編《古典文學中的人物形象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3初版
    王志宏《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2000.5初版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緣―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5初版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6初版二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汪耀進等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出版社 2001.1初版五刷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3初版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5第一版
    傅道彬、陳永宏《歌者的悲歡:唐代詩人的心路歷程》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1.8第一版
    池萬興、劉懷榮《夢逝難尋――唐代文人心態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11第一版
    七、 工具書
    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台北:洪葉文化 1993.4初版
    劉堅、江藍生主編《唐五代語言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9初版二刷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 1999.5新二版
    貳、 期刊論文
    一、 學位論文
    朴柱邦《李義山詩意象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8年碩士論文
    朴仁成《李商隱及其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4年
    韓惠京《李商隱詠史詩探微》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碩士論文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9年碩士論文
    李孟君《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年碩士論文
    方復華《李商隱「不圓滿」情境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碩士論文
    芮英淑《李商隱與佛教因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碩士論文
    張經宏《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碩士論文
    李鎮如《唐詩中的兩性意象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碩士論文
    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碩士論文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探討》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博士論文
    徐玉舒 《李商隱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碩士論文
    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以「女性敘述者」為主的考察》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年碩士論文
    二、 期刊及單篇論著
    (一) 李商隱論述
    岑仲勉〈玉谿生年譜會箋平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 1948年
    繆鉞〈論李義山詩〉《詩詞散論》台灣:開明書局 1956年出版
    何林天〈關於李義山幾首無題詩解釋辨正〉山西師院學報 1979年第1期
    張谷〈李商隱詩管窺〉《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年第1期
    周振甫〈李商隱無題初探〉《山西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
    郝世峰〈讀李商隱的一首無題〉《文史知識》1981年第2期
    謝國楨 〈「有神無跡」話玉谿―關於李商隱的生平和思想〉《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年第2期
    楊柳〈論李商隱的比興和象徵手法〉文見《古典文學論叢》(第二輯)齊魯書社1981.9初版
    楊柳〈李商隱詠女冠詩初探〉《齊魯學刊》1982年第1期
    黃世中〈李商隱無題詩箋注校評〉《溫州師專學報》1982年第1期
    陳伯海〈李商隱詩歌的抒情藝術〉《齊魯學刊》1982年第1期
    沈國華〈李商隱無題詩簡析〉《河池師專學報》1982年第1期
    周振甫〈李商隱詩的藝術特色淺談〉《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1期
    吳公調〈論李商隱詩的創作個性及其時代折光〉《文學遺產》1982年第1期
    董乃斌〈李商隱詩風格分期論綱〉《西北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吳肅森〈談李商隱愛情詩與溫庭筠戀情詞藝術風格的親緣關係〉《貴州社會科學》1982年5期
    劉靜生〈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的環境問題〉《江海學刊》1982年第6期
    何林天〈李商隱生平探討〉《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2年第7期
    吳公調〈李商隱文藝觀探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3年第5期
    吳公調〈李商隱銀河吹笙賞析〉《教學與研究》1984年第2期
    周先民〈李商隱無題詩構思特點〉《文學評論》1984年第2期
    王恩濤〈李商隱詩性格特色試探〉《撫順師專學報社科版》1984年第3期
    侯孝瓊〈李商隱悲劇性的一生〉《中州學刊》1984年第4期
    賈恩洪 〈箋李商隱無題二首〉《貴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85年第1期
    鍾德恆 〈李商隱五七律絕的意境與比興〉《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1期
    錢大宇 〈從李商隱的生活經歷看他的思想傾向〉《濟寧師專學報》1985年第2期
    陳鐵鑌〈溫廷筠與李義山詩的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9期
    徐建華〈說李商隱無題詩「萬里風波一葉舟」〉《文史知識》1986年第1期
    黃世中〈十二樓中鎖彩蟾―李商隱詠女冠詩探解〉《溫州師專學報》1986年第2期
    詹亞園〈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新探〉《淮北煤師院學報》(社科版)1986年第2期
    申秀雲〈李商隱無題詩愛情說置疑〉《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年第5期
    李中華〈試論李商隱的無題詩〉文見《唐代文學論叢》(第八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12初版
    顏崑陽〈試析「謁山」詩兼談李商隱詩的創作形態〉《古典詩文論叢》台北:漢光文化出版社 1987.3二版
    方瑜〈深情無悔――略說李義山與王靜安〉《國文天地》1987.7
    方瑜〈李商隱的情念之美〉《聯合文學》16期 1987.8
    蔣凡〈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的藝術貢獻與心理分析〉《文學評論》1988年第2期
    蓋國梁〈李商隱詩歌創作的美學觀點〉《文學評論》1988年第3期
    王福民〈李義山〈錦瑟〉詩演義〉《文學遺產》1988年第5期
    董乃斌〈精神自由的強烈呼喚―論李商隱詩的主觀化特徵〉《江海學刊》1989年第1期
    王同書〈枯荷、夕陽、蕭瑟美―李商隱詩特色別議〉《徐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王載源〈李商隱詩的意象美〉《文學評論》1989年第3期
    房日晰〈李賀李商隱詩隱詩的朦朧美比較〉《中州學刊》1989年第7期
    魏明安〈李商隱無題詩研究中的一個分歧論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第8期
    永秀芝、張式銘〈錦瑟詩與朦朧美〉《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90年第2期
    房日晰〈李商隱七絕略論〉《西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
    趙景波〈論李師隱詩的朦朧機制―兼論中國古典意象詩的解讀規律〉《齊齊哈爾師院學報》1990年第6期
    鍾光貴〈李商隱詩歌的朦朧美〉《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
    趙謙〈論李商隱七律的內在結構效應〉《華中師大學報》1991年第4期
    羅錫詩〈論李商隱的愛情詩及其朦朧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
    房日晰〈李商隱溫庭筠之七律比較〉《西北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蘇涵〈一個弱者的愛情世界―李商隱愛情詩的人格闡釋〉《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3期
    鍾來因〈李商隱「賦高唐」詩解〉《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
    賈恩洪〈李商隱無題七律箋証(上) (下)〉《遼寧大學學報》1993年第5、6期
    錢玉趾〈李商隱「鳳尾香羅」之謎〉《文史雜誌》1994年第2期
    任克華〈楚雨含情恉皆托--李商隱無題詩新解〉《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季刊) 1994年第3期
    孫金榮〈重複意象與創作心態――李商隱「無題」詩意象特徵分析〉《齊魯學刊》1994年第4期
    王澤文〈繪有限之象,蘊不盡之意―談李商隱詩的多重美感效應〉《文史知識》1994年第8期
    崔大江〈李商隱詩中的「遠」和「晚」〉《語文月刊》1994年第9期
    王富仁 〈精神的形象與物質的形象―李商隱〈無題〉詩賞析〉《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1期
    趙忠山〈麗密深曲,虛實相生―談夢窗詞與義山詩的模糊性〉《北方論叢》1995年第1期
    張旭春 〈曲喻張力結構―比較研究李商隱和多恩詩歌風格的契機之一〉《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重慶)1995年第3期
    李一飛 〈詩歌命題的一種新創造——論李商隱《無題》詩的產生及其歷史價值 〉《湘潭師範學院學報》 1995年 5期
    歐麗娟〈李商隱詩之神話表現〉《國立編譯館館刊》1995.6
    李乃龍〈略論李商隱的仙道觀〉《江漢論壇》1995年第9期
    呂正惠〈論李商隱詩、溫庭筠詞中「閨怨」作品的意義及其與「香草美人」傳統的關係〉收於高本釗發行《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5.10初版
    張學松〈李商隱詠物詩的悲劇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金元浦、楊茂義〈「空白」、「未定性」與閱讀反應――讀李商隱的朦朧詩〉,文見朱棟霖主編《文學新思維》(中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3初版
    熊國華〈論李詩隱詩歌的隱喻系統〉《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陳建任〈言情的藝術--論李商隱無題詩的情感及抒情方式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1期
    張文飛〈從新批評角度論李商隱詩之藝術魅力〉《浙江師大學報》1997年第1期
    孫金榮〈潛沉的擴張的隱喻――李商隱「無題」詩意象的主要表現形式〉《齊魯學刊》1997年第2期
    朱振琪〈李商隱朦朧抒情詩辨析兼論詩人〉《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張明非〈李商隱無題詩研究綜述〉《文學遺產》1997年第2期
    黃世中〈論李商隱詩的藝術特色――兼評舊箋對李詩的某些曲解〉《中國韻文學刊》1997年第2期
    趙忠山〈李商隱無題詩的空白結構及其模糊特徵〉《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
    杜定國〈未妨惆悵是清狂――讀李商隱〈聖女祠〉三首札記〉1997年第3期
    梁佛根〈義山桂幕詩作的黃昏情結及其多層底蘊〉《社會科學家》1997年第4期
    龔鵬程〈佛教的學家:瑰奇邁古李商隱〉《普門》212期 1997年5月
    鄧剛〈簡釋李商隱〈碧城〉詩三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
    熊國華 〈論李商隱詩化情境的生成方式〉《學術研究》1997年第6期
    萬四華、黃小蓉〈李商隱詩的悲慨心態與詩美追求〉《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1期
    劉學鍇〈古典文學研究中的李商隱現象〉《社會科學輯刊》1998年1期
    吳永江〈論李商隱朦朧詩的藝術構成〉《益陽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
    李憲生〈李商隱〈無題〉詩意象探微〉《天中學報》1998年2月
    張旭春〈內心張力――作為哲學存在的李商隱和約翰.多恩〉《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重慶)1998年第3期
    張翠萍〈李商隱詩歌的苦情特徵〉《洛陽師專學報》1998年第8期
    劉婉〈「情文」―論李商隱的七律詩用典的意義〉 中國唐代學會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七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10出版
    杜志國〈秉無私之刀尺,成不朽之詩名――略論李商隱愛情詩對齊梁詩歌的繼承與超越〉《四川大學學報》 (哲社版)1999年增刊
    胡小成〈李賀與李商隱詩歌意象比較〉《海南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
    馬曉東〈空有夢相隨――淺談李商隱詠嫦娥詩〉《遼寧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曾慶雨〈試論義山詩的詞化特質〉《河北學刊》1999年第2期
    吳言生〈論李商隱詩歌的佛學意趣〉《文學遺產》1999年第3期
    荊立民、荊虎〈論李商隱詩中的「殉道」精神及審美特徵〉《東岳論叢》1999年七月
    蔣長棟〈李商隱及晚唐緣情詩派〉《陰山學刊》 (包頭)1999年第9期
    劉承宏〈李商隱的抒情詩〉《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盛國瓊、王桃利〈李商隱無題詩的空白結構及心理空間〉《鄂州大學學報》2000年1月
    王丙琴、方占美〈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淺談〉《雁北師院學報》2000年2月
    朱易安〈「詩家」並非「總愛西崑好」〉《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莫林虎〈通過愛情、神話話語對世界進行重構的嘗試――論李商隱「無題詩」〉《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3期
    彭合成〈李商隱七絕藝術初探〉《吉首大學學報》 (社科版)2000年第3期
    馬健、佟啟巾〈試論李商隱的無題詩〉《遼寧財專學報》2000年第3期
    徐湘霖〈他生未卜此生休――談李商隱對唐玄宗的評價〉《成都大學學報》 (社科版)2000年第4期
    王燦〈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詩風及其對宋詩的影響〉《重慶三峽師院學報》2000年第6期
    文艷蓉〈試論李商隱愛情的歷史地位〉《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6月
    劉學鍇〈義山七絕三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9期
    徐志華〈李商隱詩與自然通合的特徵〉《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9月
    陳祥偉〈李商隱〈無題〉一首發覆〉《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9月
    梁福根〈生命喟嘆之悲歌――〈海上謠〉新論兼論義山詩的生命喟嘆主題〉2000年12月
    王夏〈從典故選用看李商隱的心理特徵〉《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報》2001年第一期
    吳晶 〈論蝴蝶意象在李商隱詩中的多重涵義 〉《浙江學刊》 2001年 第2期
    劉潔〈杜甫的「真情」與李商隱的「傷情」——唐代詩人個性心態及對其詩歌的影響探析之三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 第2期
    蔡燕 〈李商隱詩歌女性形象兩極化傾向及其對詩風的影響 〉《曲靖師範學院學報 》2001年第4期
    胡菁娜〈李商隱詩的隱喻距離〉《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4期
    程宏亮〈試論李商隱無題詩的感傷情調〉《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7月
    蔡燕〈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論李商隱愛情詩的間阻之慨〉《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專刊)2001年
    吳品萫〈由〈哀箏〉一詩看李商隱對心靈世界的深層挖掘〉《國文天地》2002.7
    (二) 女性相關論述
    游國恩〈楚辭女性中心說〉《楚辭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 1977.11初版
    Caroiyn G. Heilbrun著、李欣穎譯〈雙性人格的體認〉《中外文學》1983.3
    張曉琴〈神女峰的倒塌――對中國愛情詩中的一種原型思考〉《山西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
    蔡美麗〈女性主義哲學〉《當代》五期1986.9
    謝選駿〈中國古籍中的女神―一群美有愛情的原始雕像〉《民間文學論壇》1988年第1期
    李瑞騰〈自君之出矣――一種定型的閨怨詩〉《文藝月刊》166期 1983年4月
    張亞新〈略論洛神形象的象徵意義〉《中州學刊》1983年第6期
    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中外文學》1986年9月
    劉紀蕙〈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中外文學》1989年1月
    孫菊園〈唐代文人和妓女的來往及其詩歌關係〉《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
    洪順隆〈論洛神形象的襲用與異化〉《國立編譯館館刊》1989年12月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的關連--談陰性書寫〉《中興大學文史學報》30 期 1990年6月
    喬以鋼〈中國婦女文學的感傷傳統〉《文學遺產》1991年第4期
    朱德熹〈唐代的妓女〉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1991.4初版
    筧久美子〈以「女性學」觀點試論李白杜甫寄內憶內詩〉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出版
    張淑香〈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2.3初版
    張君〈論高唐神女的原型與神性〉《文藝研究》1992年第3期
    毛慶〈論宋玉辭賦的女性美及其創作心態〉《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年7期
    葉嘉瑩〈從女性主義文論看花間詞之特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2期
    陳志武〈淺談南朝宮體愛情詩描繪的女性群象特點〉《學術論壇》 (雙月刊)1994年第2期
    譚學純〈芳草美人和女扮男裝――性別的文化轉移〉《修辭學習》1994年4期
    陳宏碩〈論古典詩賦中的女性形體描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期
    王春林、王曉俞〈《月牙兒》:女性敘事話語與中國文人心態的曲折表達〉《文藝理論研究》1996 第3期
    孫康宜〈隱情與「面具」――吳梅村詩試說〉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5第一版
    黃宗慧〈看在看誰:從拉岡之觀視理論省思女性主義電影批評〉《中外文學》1996.9
    王翬〈在歷代吟詠中逐漸偶像化的王昭君〉《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12期
    郭淑純〈曹植詩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象徵意涵〉《輔大中研所學刊》7期 1997年6月
    晏筱梅〈唐詩中所反映的唐代婦女〉《浙江學刊》1998年第2期
    許龍〈男權文化鏡城中的美麗囚徒――女性主義閱讀策略觀照下的唐代愛情傳奇中的女性形象〉《嘉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迦陵論詞叢稿》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6初版二刷
    葉嘉瑩〈從艷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清詞叢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初版二刷
    孫康宜〈性別的困惑――從傳統讀者閱讀情詩的偏見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六期1998年6月
    蔣寅〈權德輿與唐代的贈內詩〉《山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袁文麗〈晚唐詩人的女性心態及其詩歌表現〉《山西大學學報》1999年3期
    焦杰〈仙女下凡――寄託唐代男子理想的文化現象〉《歷史月刊》135期 1999年4月
    曹淑娟〈空中語與眼中人――中國古典詩詞中女性形象的人文意涵〉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水噹噹――女性形象學術對談》論文1999年5月
    朱崇儀〈閨怨詩與豔詩的「主體」〉《中興大學文史學報》29期 1999年6月
    黎光英〈晚唐詩女性形象簡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哲社版)1999年7月
    林樹明〈性別詩學:意會與構想〉27期 2000年春之卷
    譚國根〈〈像我這樣一個女子〉的主體想像與空間意識〉《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0年初版
    宋素鳳〈女性主義與文學話語的再造〉《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張桂蘭、趙忠山〈含蓄蘊藉 異彩紛呈―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女性形象〉《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社版)2000年5月
    高莉芬〈落入人間的仙子――論漢魏詩歌中的織女〉《國文天地》2000.08
    張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溫庭筠詞的女性再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期 2000年9月
    彭學文〈摭談曹植筆下的女性形象〉《中華文化月刊》250期 2001年1月
    洪淑苓〈織女信仰與女性民俗文化――兼及七夕詩文的性別批評〉《台大文史哲學報》54期 2001.5
    王國瓔〈漢魏詩中的棄婦之怨〉吳燕娜編著、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第二集 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6初版
    (三) 詩文評
    徐復觀〈韓偓詩與香奩集論考〉《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1974.10再版
    田耕宇〈論晚唐感傷詩產生的文化背景〉《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82年12期
    見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係例說〉《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出版社1985.2初版
    余光中〈論情詩〉文見《掌上雨》台北:時報文化 1986.12二版
    黃永武〈中國情詩論〉文見《讀詩與賞詩》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7.5初版
    吳功正〈唐代詩人審美心理研究〉《文學遺產》 1987年第6期
    白山〈唐代閨怨詩散談〉寧夏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 1988年第2期
    張明非〈論中唐艷情詩的勃興〉《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0年第5期
    羅曼.殷格頓著、廖炳惠譯〈現象學美學:試界定其範圍〉《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出版社 1991.4再版
    盧興基〈用典和襲故――中國古代詩歌意象構織的特殊技巧〉《江海學刊》1992年第2期
    詹丹〈仙妓合流的文化意蘊――唐代愛情傳奇片論〉《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3期
    施逢雨〈「旁通」與 「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清華學報》23卷1期 1993年3月
    劉若愚〈中西文學理論綜合初探〉《中國文學理論》附錄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3.11初版四刷
    陳向春、丁戈〈躲閃與放肆--傳統艷情文學的心態特徵〉《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3期
    葉維廉〈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裏唱歌――論亞弦記憶塑像的藝術〉《中外文學》1994年8月
    沈檢江〈晚唐詩:感傷情調的全方位滲透〉《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2期
    劉若愚著、陳淑敏譯〈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書目季刊》21卷3期
    江冰〈盛唐之音:一個時代的終結――略論晚唐文人的精神狀態〉1995年第2期
    楊新民〈中國古代愛情詩歌論略〉《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5年第4期
    葛兆光〈道教與唐代詩歌語言〉《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4月
    裴登峰〈古典詩詞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孤獨情緒〉《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11期
    文航生〈晚唐艷詩概述〉《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張榮翼〈從邊緣到中心――詞、曲、小說的文體變遷與知識分子話語轉型〉《中國社會科學》1996.2
    楊新民〈試論中國古代愛情詩創作的三次高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2
    儀平策、廖群〈情系何處――中國古代文人情詩的文化剖視〉《求是月刊》1996年第6期
    陶文鵬〈傳神肖貌、詩畫交融―論唐詩對唐代人物畫的借鑒吸收〉中國唐代學會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四集)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9初版
    王文進〈衫袖襟袍裳…―中國詩詞中衣飾意象運用舉隅〉《聯合文學》12卷11期1996年9月
    黃世中〈從「蓬山」意象說到古典詩歌的解讀〉《天府新論》1997年第2期
    李乃龍〈論唐朝艷情游仙詩〉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3期
    方然〈晚唐文化背景與晚唐文學的抒情走向〉《沈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3期
    葉嘉瑩〈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詠之傳統〉《我的詩詞道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7第一版
    顏崑陽〈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為討論起點〉《第三屆魏晉南北朝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9初版
    趙山林〈晚唐詩境與詞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11月
    巴赫金〈審美活動中的作者與主人公〉《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出版
    梅瓊林〈《離騷》:原型追索――兼論求女之本真意涵〉《學術月刊》1998年第5期
    吳晶〈論唐詩對李楊愛情及楊貴妃的評價〉《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10期
    王立〈情物意象與中國古代相思文學主題〉《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1期
    劉衛英〈相思文學中的阻隔機制及其文化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2期
    李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十四期 1999年3月
    傅道彬〈門:一個語詞的詩學批評〉《中國文學的文化批評》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1第一版
    韓經太〈傳統「詩史」說的闡釋意向〉《詩詞美論語詩詞美境》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2000.1第一版
    李立〈「嬋娟」文學意象的構成及其在晚唐詩歌創作中的表現〉2000年第2期
    何寄澎〈從美學風格典範之變易論元和詩歌的文學史意義〉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之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0.2初版
    周惠萍〈文學作品中的時空定位與情感表達〉《貴州大學報》18卷3期 2000年5月
    王艷平〈芳草意象的憂患意識〉《江海學刊.〈意象的文化心理分析〉系列》2000年第六期
    余恕誠〈詩歌:從韓愈到李商隱――兼談文學演進中的穿透與位移現象〉中國唐代學會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八集) 廣西師範大學 2000.10初版
    楊義〈李白代言體的心理機制〉《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3第一版
    蔣寅〈中國詩歌的類型、作者與抒情主體――角色詩與作者的性別轉換〉《中國詩學的思路與實踐》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9第一版
    (四) 其他
    臺靜農〈論唐代士風與文學〉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精選》(下)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4.9初版
    龔鵬程〈論俠客崇拜〉《中國學術年刊》8期 1986年6月
    楊雋〈臣妾意識與女性人格――古代士大夫文人心態研究之一〉《中國古代近代文研究》1992年12期
    李繼凱〈失意補償:古代情愛文學的生命價值〉《江海學刊》1993年第1期
    薛天緯〈干謁與唐代詩人心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4期
    袁文麗〈晚唐詩人內向心理探因〉《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4期
    廖美雲〈唐狎妓風盛之因素〉《台中商專學報》26期 1994年6月
    舒蕪〈「香草美人」的奧秘〉《讀書》1994年第9期
    戴偉華〈唐代使幕文人心態試析〉《揚州師院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3期
    朱迪光〈論中國抒情作品中的「抒情者」與「抒情人物」〉《理論與創作》1997.5
    冷成金〈唐宋意識型態的嬗變與宋詞繁榮的文化動因〉《文學論集》編委會編《中國文學的文化思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3第一版
    張晶〈審美回憶論〉《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5期
    劉懷榮〈才人靈心的詩性呈現――《唐代文人心態史》導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9期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