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娟
Chen, Hui-Chuan
論文名稱: 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之研究
A Study of Art Museums on Implementing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黃光男
Huang, Kuang-Nan
林振春
Lin, Jenn-Chue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8
中文關鍵詞: 美術館美術館教育中小學藝文教師策略
英文關鍵詞: art museum, art museum education,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 strate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育是美術館存在的重要價值。美術館有著豐富的收藏與教育資源,提供終身學習機會、輔助學校教育的實施、推廣藝術教育等為其教育使命。為廣大的學校師生提供教育服務是美術館的重要職責,尤其在今中小學九年一貫學校教育改革下,推動「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強調統整及活化的教學,重視藝文教師賦權增能與成長,而藝文教師又是教學現場的靈魂人物,因而,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愈見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及了解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之目的及實務。具體而言,亦即探查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提供、教育參與、教育環境與條件等構面上的重要內涵,並透過實地查訪、SWOT分析,建構美術館推動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之參考策略。
    研究過程,先經文獻探討以研擬本研究策略分析構面及其項目內涵,並實地前往國內主要美術館進行查訪了解現況,後採用德爾菲問卷調查及焦點團體座談等方法,進行檢核與討論而獲得實徵資料,最後綜合有關資料進行析論,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於增進藝文教師專業能力、運用美術館教學、與美術館合作、促進藝文休閒與個人成長。
    二、美術館與藝文教師關係多重,美術館提供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扮演多元的教育角色,也提供多樣態類型、內容與不同推展方式之教育服務與方案。
    三、美術館促進中小學藝文教師教育參與,應考量美術館教育活動、藝文教師個人及其他支援等相關要項因素。
    四、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評估有利於推動是項工作之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則應審視美術館有形或無形的資源、知識與經驗、教育合作服務,以及相涉之教育政策、文化氛圍等情形為要項。
    五、在「發展性」、「區隔化」、「整合性」三大策略思考下,建構美術館推動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策略作法如下:設定教育目標、專人專辦、彈性服務、常態化、活動創新為發展所需;根據教師社群特性、不同地域性,提供區隔化教育服務;美術館內外需進行溝通與資源協調整合等推動策略。

    最後,分別針對美術館、中小學藝文教師、教育或文化主管機關、中小學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existence of art museums. Art museums have rich collection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rovide lifelong learning chances, assist in implementing school education, promote art education are their educational missions. Providing the education service for the numerou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art museums. And now, promoting “arts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areas curriculum, emphasizing integrated and living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empowerment and growth of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to get along with the grade 1-9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al reform. And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are the soul of teaching, so art museums on implementing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and realize the goals and practices, which art museums on implementing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Specifically speaking, i.e. to study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 educational provision,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which art museums on implementing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And by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SWOT analysis, to construct strategies for reference which art museums to promote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t first, a literature review that was conducted to structure categories and items of strategic analysis in this research, to visit domestic main art museums to tak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for realiz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n this study obtains impersonal materials through evaluation and discussion by the Delphi survey method and the focusing group interview. At last, related materials analyzed synthetically to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art museums on implementing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which are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utilize art museums for teaching, cooperate with art museums, promote art & leisure and individual growth of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 museum and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 is multiple. Art museums provide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that play plural educational roles; and they provide diverse types and contents and different extended methods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programs, too.
    3. Art museums promote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they should consider the related important aspects that contains “educational activity”, ”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 and “support”.
    4. To assess internal condi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help for art museums on implementing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t should examine the key factors carefully, which contains the situations of the visible/invisible resources,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e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service exist in art museum, and the related educational policies,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around.
    5. Under the three main strategic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distinction”, “integration”, constructing the strategic measures that art museums to promote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as follows: Sett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 specific people to do the job, providing the flexible service, normalization, innovating activities are necessary for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traits of teacher community, different area to provide the education service separately; communicating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and integrating resources are necessary in art museum.
    Finally,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the art museums,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educational or cultural authorities,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or further research.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7 第三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5 第六節 名詞釋義………………………………………………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31 第一節 美術館教育理念與理論………………………………32 第二節 美術館教育實務…..………………………………..…67 第三節 教師的美術館參與學習………………………………92 第四節 美術館與學校教師之互動…………………………..105 第五節 本研究之策略分析構面………………..……………1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149 第二節 實地查訪……………………………………………..1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154 第四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1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67 第一節 實地查訪美術館結果………………………………..167 第二節 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目標析論…..179 第三節 美術館提供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內涵析論…..186 第四節 美術館促進中小學藝文教師參與內涵析論………..196 第五節 美術館推動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環境與條件內涵析論…204 第六節 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策略………..2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27 第一節 結論……………..……………………………………227 第二節 建議…………………………………………………..234 參考文獻………….…………..……………………………………241 附錄一…………………………………………………………… 255 附錄二…………………………………………………………… 256 附錄三…………………………………………………………… 264 附錄四…………………………………………………………… 280 附錄五…………………………………………………………… 294 附錄六…………………………………………………………… 307 附錄七…………………………………………………………… 310 表 次 表2-1 現代博物館教育推展的特色……………………………………51 表2-2 美國美術館教育哲學之四大派別………………………………54 表2-3 台灣藝術教育思潮的演變……………………………………..106 表2-4 新世紀藝術教育的各種思潮…………………………………..106 表2-5 美術館教育與學校教育之差異………………………………..113 表2-6 策略分析項目彙總……………………………………………..134 表2-7 策略規劃思考與歷程比較一覽表……………………………..141 表2-8 美術館發展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之SWOT分析表…….146 表4-1 國內三大美術館資源條件及實施概況彙整表………………..176 表4-2 「教育目標」構面項目內涵修訂過程………………………..180 表4-3 「教育目標」構面項目之德爾菲問卷調查結果……………..181 表4-4 「教育提供」構面項目內涵修訂過程………………………..187 表4-5 「教育提供」構面項目之德爾菲問卷調查結果……………..189 表4-6 「教育參與」構面項目內涵修訂過程………………………..197 表4-7 「教育參與」構面項目之德爾菲問卷調查結果……………..199 表4-8 「教育環境與條件」構面項目內涵修訂過程………………..205 表4-9 「教育環境與條件」構面項目之德爾菲問卷調查結果……..207 表4-10 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策略分析構面項目內涵…214 表4-11 美術館發展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SWOT分析表修訂...218 圖 次 圖1-1 本研究步驟流程………………………………………………24 圖2-1 本研究理論架構基礎………………………………………....31 圖2-2 Hein的教育理論……………………………………………....58 圖2-3 Falk & Dierking的學習脈絡模式…………………………….62 圖2-4 溝通性的博物館教育政策…………………………………....69 圖2-5 博物館教育政策與行動規劃…………………………………72 圖2-6 美術館藝術教育服務推展關係圖……………………………74 圖2-7 轉換需求成為目標之過程……………………………………77 圖2-8 美術館教育、學校教育與終身教育之關係………………..112 圖2-9 跨組織間的合作發展………………………………………..117 圖2-10 美術館與學校教師互動之理想關係………………………124 圖2-11 策略意圖層級………………………………………………130 圖2-12 傳統的策略管理程序………………………………………133 圖2-13 「策略形態分析法」思考程序……………………………139 圖2-14 美術館實施中小學藝文教師在職教育策略分析模式……147 圖3-1 本研究架構與流程…………………………………………..150

    丁維欣(2007)博物館的E學習與線上資源:促進藝術教學、藝術學習與專業發展的博物館線上資源。載於2007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數位科技在美術館的應用(43-50頁)。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于瑞珍(2001)。教育理論在博物館教育上的應用。博物館學季刊,15(2),15-24。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1998)。學習社會。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文科、王智弘譯,Sharon Vaughn, Jeanne Shay Schumm & Jane Sinagub著(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2002)。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永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運用美術館資源之研究-以高雄市八十九學年度試辦學校為案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秀雄(1993)。社教機構(美術館)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究。載於台灣省加強社會美術欣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0-151頁)。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王政凱(2006)。台灣公立美術館教育活動推展現況與受企業贊助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的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4),5-19。
    王啟祥(2005)。博物館的非正規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非正規學習(321-352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詠心譯,Simon Wootton & Terry Horne著(2006)。策略思考一本通:9步驟、12項技巧Step by Step學會策略思考。台北市:城邦文化。
    王雅玄(1998)。德懷術(Delphi)在課程評鑑上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5,43-46。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市:天下遠見。
    司徒達賢等(2000)。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台北市:洪健全基金會。
    司徒達賢(2005)。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Strategic Management: A New Perspective for Analysis。台北市:智勝文化。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市:揚智文化。
    呂理政(2001)。展望新世紀博物館-誕生知識.營造夢想。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tmoa.gov.tw/action/newworld.htm
    李明珠(2006)。博物館之教學模式。國家數位典藏通訊,5(11)。2009年8月15日,取自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1616
    李坤燕(2002)。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教育教師研習活動之成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美華、李明寰、李承宇等譯,Earl Babbie著(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湯姆生。
    李靜芳(2007)。回首來時路:20年來的臺灣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21(2),7-34。
    余佩珊譯,Peter F. Drucker著(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市:遠流。
    邱明嬌(1996)。博物館與學校教育之交集-建教合作。美育,78,15-22。
    邱泯科等合譯,Earl Babbie原著(2006)。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市:雙葉書廊。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金榜譯(2003)。Henry Mintzberg, Bruce Ahlstrand, Joseph Lampel著。策略巡禮:管理大師明茲伯格的策略全書。台北市:商周出版。
    林宜萱譯,Mike Freedman & Benjamin B. Tregoe著(2003)。策略領導實戰指南:擬定並執行完備策略,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公司。
    林佩璇等合譯,James A. Beane原著(2000)。課程統整。台北市:學富文化。
    林振春 (1992)。社會調查。台北市:五南。
    林振春 (1996)。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做法。現代教育論壇,2,329-331。
    林振春(1997)。博物館如何推動社區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20-22。
    林潔盈等譯,John H. Falk & Lynn D. Dierking著(2001)。博物館經驗。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林潔盈等譯,Graeme K. Talboys著(2004)。博物館教育人員手冊。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吳明烈(無日期)。成人學習理論與實務課堂講義。2009年3月17日,取自http://adumlw.ccu.edu.tw/class/134.ppt
    吳思華(198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麥田。
    吳清山、林天祐(2002a)。德懷術。教育研究,92,127。
    吳清山、林天祐(2002b)。焦點團體法。教育研究,92,頁128。
    吳清山(2004)。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8)。教育本質。教育資料與研究,82,193-194。
    吳淑華、鍾震東、欒錦榮、龔昶元、呂益丞譯,Hitt Ireland Hoskisson著(2004)。策略管理。台北市:滄海書局。
    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297-306。
    施明發(2000)。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台北市:文建會。
    胡幼慧(2008)。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23-236頁)。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洪志成、廖梅花譯,Richard A. Krueger & Mary Anne Casey著(2003)。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llied Research)。嘉義市:濤石文化。
    洪宿惠譯,Jeffrey S. Harrison原著(2004)。策略管理。台北市:台灣西書出版社。
    洪敏琬譯,Rosemary S. Caffarella著(1998)。成人學習規劃。台北市:五南。
    徐文章(2006)。前瞻方法論(Foresight Methodology)之比較研究。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web1.nsc.gov.tw/public/Data/85620365071.pdf
    徐純譯,Judy Diamond原著(2005a)。評量實用的指南:博物館與其他非正式教育環境之工具。台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徐純譯,Hans Manneby等著(2005b)。改善博物館的品質與標準之指南與博物館的認定:博物館的品質保證。台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徐國芳(2005)。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臺北當代藝術館定位問題探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徐思潔(2006)。與博物館相遇-五位國小教師博物館經驗故事。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高慧芬 (1997)。從教師的社會角色檢視博物館的成人教育功能-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1(4),71-83。
    高慧芬編輯(1998)。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絡之建立。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高慧芬、許美蓉(2008)。訪談漢寶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巨變時代的博物館管理(一):博物館組織與行政」。博物館學季刊,22(1),83-88。
    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sub02/content_020201/03020201_01.htm
    教育部國教司編印(200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基本素養指標」解說手冊。。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bulletin_list.aspx?pages=2&unit_sn=15
    國際合作知識網(無日期)。ANDREW GROVE六力分析。2009年4月24日,取自http://www.ipc.itri.org.tw/content/menu-sql.asp?pid=77
    陳正芬譯,Wallace Stettinius, D. Robley Wood, Jr., Jacqueline L. Doyle, John L. Colley, Jr.等著(2005)。策略規劃與執行手冊。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公司。
    陳玉琴(2004)。博物館教學資源與國小課程互動之研究―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姿貝(2005)。結合社教機構資源的國小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以桃園縣大坑國小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載於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9-215頁)。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媛(2002)。博物館四論。台北市:國家。
    陳慕迪(2002)。國小教師利用科學博物館教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合作模式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市:心理。
    郭禎祥(2001)。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載於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合訂本)。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許長田(2004)。願景․使命․目標=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ment。台北市:弘智文化。
    許素朱、林經堯(2006)。無線感測網路在數位創意學習之應用。唐政元(主持人),數位典藏服務與應用。第五屆數位典藏技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游貞華(2004)。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博物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家政(1996)。得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彭敏華(2006)。博物館與國民小學的教育夥伴關係--以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為個案。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市:天下遠見。
    張婉真(2002)。博物館定義的再思考。歷史文物,12(8),87-91。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nhcue.edu.tw/~wanchen/ouvrages_2002_8.htm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張瑞濱(2003)。我國社教機構知識管理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大屯。
    張譽騰(2002)。台灣博物館專業人才培育現況。黃光男(主持人),博物館專業人才培育。「兩岸博物館經營管理面面觀」座談會,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cam.org.tw/4-forum/outline/910807-2.htm
    張譽騰等譯,G. Eills Burcaw原著(2007)。博物館這一行。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黃光男(1992)。博物館與教育。博物,2(1),3-12。
    黃光男(1998)。美術館廣角鏡。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2007)。博物館現象與對應。博物館學季刊,22(1),21-29。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市:心理。
    黃貞燕譯,並木誠士等原編(2003)。日本現代美術館學:來自日本美術館現場的聲音。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黃貞燕(2003)。由行政主導的日本博物館發展概況與現狀。博物館簡訊,24。2010年3月1日,取自http://www.cam.org.tw/5-newsletter/24.htm
    黃美賢(2003)。「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芬(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市:省博物館。
    黃朝盟(2005)。政府部門策略規劃功能之評估。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年9月7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4/CL-C-094-061.htm
    黃鈺琴(2004)。教改之下,美術館妳的位置在哪裡?博物館學季刊,18(1),41-53。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info.nmns.edu.tw/library/pub/quaterly/v18/18-1/18-1-5.pdf
    黃鈺琴(2006)。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The Charms of Museums: Museum Education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逸華譯,Mark Lipton著(2004)。願景的實踐。台北市:藍鯨。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台北市:五南。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傅斌暉。以學校教育觀點解讀博物館觀眾研究。2009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dhjh.tp.edu.tw/tank/art_education/museums/visitor_study.htm
    楊慧君譯,Sharan B. Merriam & Rosemary S. Caffarella著(2004)。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台北市:商周出版。
    楊錦洲(2004)。策略創造優勢:運用策略規劃,永續經營事業。台北縣:中國生產力。
    楊馥如(2001)。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改變—談美術教師的因應策略。美育,119,91-96。
    楊馥如(2004)。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明宏譯(2005)。Richard Koch著。策略:一次學會大師策略,確立企業與個人的永續競爭優勢(Smart Strategy)。台北市:梅霖文化。
    蔡卓芬、李靜瑤、吳亞穎等譯(2007)。Ken Blanchard著。願景領導(Leading at a Higher Level: Blanchard on Leadership and Creating High Performing Organizations)。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蔡幸伶(2003)。國小教師與美術館導覽互動之理論與實務-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昭儀(2004)。全球古根漢效應。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蔡素金(2004)。國小教師利用地方博物館資源進行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台灣寺廟藝術館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君(2006)。愛麗絲夢遊仙境-三位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遊歷故宮數位展覽的經驗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昌博(1999)。社教機構發展的趨向。社會教育年刊,47,37-43。
    劉協成(2006)。懷德術之理論與實務初探。教師之友,47(4),91-99。
    劉國華(2002)。美術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合作發展教育活動之探討。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劉婉珍(1999)。廿一世紀美術館與中小學校的的合作。美育,107,26-31。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南天書局。
    廖敦如(2003)。新世紀藝術教育思潮的展望—兼介一個「館校合作」的案例。載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419-437頁)。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廖敦如(2005)。「學校主導」的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型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魯志玉(2006)。科博館教師研習分析與國小教師偏好及意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歐亞美(2004)。學校運用社區古蹟資源態度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區國民中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素汝譯,Stewart, David W.著(1999)。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文化。
    賴怡妝譯,Sébastien Cavalier原著(2008)。博物館治理邁向自主化的趨勢:以法國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2(2),41-51。
    賴靜怡(2006)。埔里國小教師運用社區博物館資源進行藝術教學的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頁14-28。
    謝基煌(2006)。私立美術館與國民小學館校合作之策略研究-以朱銘美術館與李梅樹紀念館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瑜琪(1998)。博物館與國小教學互動之研究-以台北市區博物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顧啟賢(2000)。國中美術教師對美術館教師研習活動需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國立大學校院與國立社會教育機構合作辦理研究所及學院試辦要點總說明。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0036(93年3月25日教育部發布;99年8月30日廢止)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http://www.cam.org.tw/index.htm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教育部。http://www.edu.tw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1984).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Berg, B. L.(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 Allyn & Bacon.
    Black, G. (2005). The engaging museum: developing museums for visitor involv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Brown, I. (2004). Global trends in art education: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paradigm shift to visual literac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2(3), 50-61.
    Burcaw, G. E. (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Burnette, A. (2007). Developing web sites for young audiences.載於2007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數位科技在美術館的應用(14-20頁)。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Csik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Dave, R.H. (1970). The Foundations of lifelong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Day, M.(2005). Teaching cultural understanding within comprehensive art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3(1), 37-53.
    Day, M.(2009). Contemporary art and student learning.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7(1), 125-140.
    Delbecq, A.L. et al.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NJ: 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Driscoll, M. P.(2000).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Durbin, Gail (1996). Developing museum exhibitions for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Falk, J. H. & Dierking, L. D. (2000). Learning from museums: visitor experiences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Falk, J. H. & Dierking, L. D. (2002). Lessons without limit: How free-choice learning is transforming education.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Hein, G.E.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Hein, H. S. (2000). The museum in transition: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Hooper-Greenhill, E. (1994a).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Museum education from the 1790s to the 1990s. In E. Hooper-Greenhill(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pp.258-262). London: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 (1994b).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Howes, D. S. (2007). 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with 21th century tools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載於2007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數位科技在美術館的應用(65-70頁)。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Hutchins, R. M .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F. A. Praeger.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n.d.).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definition according to ICOM Statutes(2007-1946). Retrieved June 1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icom.museum/hist_def_eng.html
    Knowles, Malcol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dragogy Versus Pedagogy. Chicago: Follett Publishing Company.
    Lauritzen, E. M. (1999). Evaluation of teacher’s courses. In H. Moffat, & V. Woollard, (eds.), Museum & gallery education: a manual of good practice (pp.132-135).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Lengrand, P. (1970). An Introduction to Lifelong Education. Paris : Unesco.
    Linstone, H. A. & Turoff, M.(Eds.)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Retrieved June 12,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is.njit.edu/pubs/delphibook/
    Miller, A. (1996). Strategic Management.(3rd ed.). N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Moffat, H. & Woollard, V. (eds.) (1999).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a manual of good practice.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Murry,J.W.& Hammons,Jr.J.O.(1995).Delphi: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8(4),423-436.
    Roberts, L. C. (1996). Educators on exhibition teams: a new role, a new era. In G. Durbin, Developing museum exhibitions for lifelong learning (pp.10-15).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Rowe, G., Wright, G. & Bloger, F. (1991). Delphi: A ree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theory. 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39(3), 235-251.
    Sachatello-Sawyer, B. et al., (2002). Adult museum program: designing meaningful experiences.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Stankiexicz, M. A.(2009). Constructing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period, patterns and principl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7(1), 1-20.
    Stone, D. L.(1994). Facilitating cooperative art museum-school relationships: museum educators’ suggestions. Visual Arts Research, 20(39), 79-83.
    UNESCO (1998) The coming of age. Http://www.unesco.org/ education/efa /text/ newsaug 1998/unesco.htm/
    Wicklein, R. C.(1993). Identifying critical issues and problems in technology education-Using a modified-Delphi technique.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5(1), 54-71. Retrieved June 14,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JTE/v5n1/pdf/wicklein.pdf
    Wilkinson, S. (1999). Developing a policy for an education service. In H. Moffat, & V. Woollard, (eds.), Museum & gallery education: a manual of good practice (pp.11-22).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Zeller,T.(1989). Th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art museum education in America. In N. Berry & S. Mayer (eds.), Museum educ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pp.10-89).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http://www.aam-us.org/index.cf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 http://icom.museum/index.html
    J. Paul Getty Museum. http://www.getty.edu/museum/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MHS). http://www.mhs.ox.ac.uk/
    National Center for Art 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s (NCAMSC). http://www.art.unt.edu/ntieva/ncamsc/index.html
    Smithsonian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Museum Studies. http://www.smithsonianeducation.org/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ttp://www.metmuseum.org/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MoMA). http://moma.org/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