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又禾 |
---|---|
論文名稱: |
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 |
指導教授: | 王錦雀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媒體識讀 、媒體素養教育 、教科書 |
英文關鍵詞: |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extbook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8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析「三民版」、「南一版」、「翰林版」、「康熹版」、「龍騰版」等五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媒體識讀課文內容;再輔以深度訪談法了解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媒體素養教育與媒體識讀課文內容之看法,目的在於透過研究結論,期能作為永續發展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參考。
研究結論涵蓋教科書及受訪教師兩方面。
在教科書部分,分別就「媒體、資訊與閱聽人」、「媒體資訊的生產」、「媒體監督與近用權」等三大議題進行內容分析與詮釋。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版本教科書之「章節」及「標題」依照課綱編寫,但各版本教科書之課文內容差異則不小;且文本內容對高一學生可能過為艱深。
在受訪教師部分,本研究選擇五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進行訪談。受訪教師一致認為實際授課後,才能更進一步討論教科書內容是否需要調整;未來若有進修課程,受訪教師則希望加強「媒體近用」、「公民行動及媒體監督」等相關知能。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edia literacy” content in five different versions, including Sanmin, Nani, Hanlin, Kangsi, and Lungteng, of the textbooks used in senior high school class: Civic and Society. And this research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ive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who teach Civic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thoughts on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media literacy content in textbook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consist of two parts. One is the textbooks about Civic and Society, and the other is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five co-researchers, who teach Civic and Society.
Regarding the textbooks,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ree agenda, such as “Media, Information, and the Audience”, “The Products of Media Information”, and “Supervising and Accessing to Medi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chapters and titles in textbooks are mostly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guidelin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of Year 2010, but the contents among the five versions vary widely. Furthermore, the contents may be a little difficult for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Regarding the interviews with five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Civic and Society, all of them regard the need to revise textbook contents could be further discussed after “media literacy” is taught. Lastly, the co-researchers hope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about “the access to media” and “the civic action and supervising media” if advanced learning program is offered.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彥超(1999)。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教學科技與媒體,45,2。
王姵雯(2002)。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台北:學富。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教育研究資訊,12(2),95-126。
天下雜誌(2003)。天下雜誌2003年教育特刊---品格決勝負。臺北:天下雜誌。
主計處(2000)。社會發展趨勢調查。2008年7月30日,取自http:// www. dgbas.gov.tw/ct.asp?xItem=11329&ctNode=4959
朱其慧(2001)。媒體素養社會行銷研究—以台灣主要推行媒體素養非營利組織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則剛、吳翠珍(1994)。我國國小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301-H032-504)。台北: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何巧姿(2007)。台北地區大學生電視新聞識讀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吳知賢(1996)。英國的媒體教育。視聽教育雙月刊,37(5),30-37。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吳知賢(2002)。媒體教育對青少年發展的意義暨推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2(4),45-5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政峰(2008)。基隆地區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佛光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名詞—媒體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94。
吳晴萍譯(2001)。日本媒體識讀教育的推展現況。媒體識讀教育月刊,16,8-9。
吳晴萍(2002a)。日本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作法與成效(上)。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5,1-4。
吳晴萍(2002b)。日本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作法與成效(下)。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6,7-9。
吳翠珍(1992)。成人批判思考與電視新聞觀看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吳翠珍(1993)。解毒電視?解讀電視!-談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教學科技與媒體,7,3-11。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政大新聞學研究,53,39-59。
吳翠珍(1998)。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理論與政策,47,145-163。
吳翠珍(1999):媒體素養:地球村的公民教育核心。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伍,2-1~2-30。
吳翠珍、關尚仁(1999)。媒體、公民、素養:媒體公民教育訓練教師手冊。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媒體公民教育發展小組。
吳翠珍(2000)。媒體、社會與教育。社教雙月刊,98,25-27。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吳翠珍、鄭如雯(2001)。別小看我媒體教育互動教學手冊。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呂儀君(2008)。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私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承宇(2003)。閱聽人思考的變革--媒體素養意涵新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金勳(2002)。國小學童收看電視新聞之情形、看法及電視新聞識讀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師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嘉梅(2004)。學齡前兒童媒體識讀教育之初探—台北市幼稚園兒童電視觀看行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曉媛(2003)。媒體素養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科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2005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台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周慧美(1999)。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識讀教學成效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馨怡(2007)。台北市公立國中學生電視素養之調查-以台灣電視綜藝節目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4)。我家媒體休閒生活調查。台北: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
林子斌(2001)。媒體識讀與多元文化課程—以日本偶像劇為課程設計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欣平(2004)。台灣八點檔電視劇內容價值觀分析及國小學童電視劇價值觀批判思考教學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家宏(2004)。嘉義市社區大學實施電視素養教育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淑貞(2001)。國小學童收看電視綜藝節目之情形、看法及電視綜藝節目識讀教學成效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菁(2001)。圖書資訊利用教育:國小階段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台北:五南。
林愛翎(1999)。媒體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民才(2003)。高中實施媒體識讀教育之評估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之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取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胡夢鯨(1998)。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國中補校文科教學的一項質性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徐明珠(2006)。社會需要媒體素養教育。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 www. npf.org.tw/post/1/2797
秦梅心(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實施現況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翁懿新(2005)。國小家長對電視識讀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oseph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心理。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載於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頁77-10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張秀雄(2000)。應把媒體素養納入公民教育。社教雙月刊,98,23-24。
張其錚(2003)。公視自製兒童媒體素養節目之品質管理研究—以「別小看我」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毅民(2001)。非營利組織運用議題管理協助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富邦文教基金會「媒體素養公民教育」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錦華(1999)。媒體的性別意識識讀。新聞鏡,535,34-38。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2010年3月17日,取自http:// 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0674
教育部(2008b)。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2010年3月17日,取自http:// www.http://www.tve.edu.tw/HotNews.asp?NewsId=229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台北:巨流。
許碧月(2005)。國小教師對媒體識讀教育之認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佳穎(2006)。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媒體素養教育知覺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巧燕(2002)。國小兒童廣告解讀型態與家庭文化之研究—以全球化廣告為例。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玉箴(譯)(2002)。Roger Silverstone著。媒體概念十六講(Why study the media?)。台北:韋伯文化。
陳尚蕙(2006)。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世敏(2000)。媒體素養通識課程規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16-21。
陳泓學(2010)。宜蘭地區國小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研究。佛光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陳淑敏(2002)。媒體素養的理論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47,100-105。
陳淑櫻(1997)。成人識字教學實驗研究—先教國字與先教注音之教學成效比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逸雯(2007)。國民小學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3)。全國國小學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彭雯莉(2006)。國民小學教師媒體使用行為及媒體識讀課程內涵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雅慧(2010)。東部國小學童電視素養能力之研究。佛光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嘉勝(1999)。師院生媒體素養能力之分析--以攝影鑑賞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45,15-25。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台北:心理。
楊婉怡(2002)。國小學童電視廣告識讀課程與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楊憲勇(2008)。臺北縣國民中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芝伶(2000)。電視酒類廣告與識讀教學對國小學童喝酒信念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鈴木綠(2000,4月)。公民與媒介素養—以日本為例。論文發表於「媒體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台北。
管中祥(2009)。在媒體裡遇見怪獸:淺談媒體識讀教育。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nta.org.tw/98update/mediadata/980516s.doc
劉莉娟(2006)。中小學教師媒體識讀教學認知對課程設計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宇純(2008)。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貞銘(1994)。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台北:三民。
蕭俊勇(2009)。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媒體識讀教育之態度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蕭寶玉(1996)。美國家庭識字方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賴苑玲(1999)。國民小學學童資訊素養與國民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研究。載於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編之「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54-91)。台北。
戴秀玲(2003)。兒童之批判觀看技能與觀看靈異節目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宜芳(2001)。資訊素養的相關概念。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7(4),91-103。
魏韻純(1994)。臺北市立圖書館參與老人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關尚仁(2000,4月)。媒介教育政策。論文發表於「媒體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台北。
饒淑梅(1995)。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西文部分
AMLA. (2003). What is media literacy? Alliance for a Media Literate America (AMLA). Retrieved November 7,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amlainfo.org/medialit/index.php
Anderson, J. (1975). Literacy: A focus on the future. 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Reading Confer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36227)
Compaine, B. M. (198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hange: Toward a new literacy. In B. M. Compaine (Ed.), Issues in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p.146-178). Norwood, NJ: Ablex.
Christ, W. G. & Potter, W. J. (1998). Media literacy, media education and the academ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 5-15.
Foucault, M.(1980).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by Michel Foucault. New York:Pantheon Books.
Hart, A. (1998). Introduction: Media education in the global village. In Hart, A. (ed.). Teaching the media: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1-21.
Hobbs, R. (1997). Expending the concept of literacy. In R. Kubey (Ed.), 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urrent perspectives (pp.163-183). New Brunswick,
Hobbs, R. (2000). Media literacy. New York: Newsweek Education.
Hobbs, R. (2004). Media literacy, general semantics, and K-12 education. 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61(1), 24-28.
Littlejohn, W. Stephen(1992).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4th ed.). Belmont NJ: Transaction.
Lloyd-Konlkin, D. & Tyner, K. R. (1991). Media and You: An elementary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Luke, C.(1989). Pedagogy, printing, and protestantism: The discourse on childhood.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asterman, L. (1997). A rationale for media education. In Kurby, R. (Ed.), 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pp.15-68).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cBrien, J. L. (1999). New texts, new tools: An argument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7(2), 76-79.
Media Awareness Network (2003). Media education in Canada: An overview. Media Awareness Network. Retrieved March 7, 20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edia-awareness.ca/english/teachers/media_education_overview.cfm
Minow, N. N., & LaMay, C. (1996). Abandoned in the wasteland: children, television,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Potter, W. J. (2001). Media literac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ngente, J. J. (1989). Canada’s key concepts of media literacy. The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CML). Retrieved March 15, 20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medialit.org/reading_room/article210.html
Quin, R. (1998). Media educ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In A. Hart (Ed.), Teaching the media: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107-12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eidman, I. E. (1998).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hepherd, R. (1993). Why teach media literacy. Center for Media Introduction, Ontario Media Literacy Homepage. Retrieved October 28,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edia-awareness.ca/english/resources/educational/ teaching_backgrounders/media_literacy/why_teach_shepherd.cfm
Silverblatt, A. (2001). Media literacy: Keys to interpreting media messages (2nd ed.). Westport, CT: Praeger.
Stafford, R. (2001). Media education in the U.K. Retrieved October 28,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mediaed.org.uk/posted_documents/mediaeduk.html
UNESCO(1982). Challenge of Media Education. Retrieved August 20, 2008, from http://www.medialit.rog/reading_room/article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