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馮嘉玉
JIA-YUH FERNG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ctric-Game Use and Health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晏涵文
Yen, Ha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國中學生電玩遊戲電玩遊戲成癮健康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lectric-game, electric-game addiction, health statu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8下載:7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藉由瞭解台北都會地區國中學生的電玩遊戲使用者背景及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來探討影響目前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的相關因素,並討論電玩遊戲使用與青少年健康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台北市及台北縣轄市11所公立國民中學487名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分兩階段進行,首先就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研究對象背景因素、電玩遊戲使用經驗與成癮傾向、自覺健康狀況的描述,且依據「電玩遊戲成癮量表」得分最高的10﹪,篩選出「電玩遊戲成癮高危險群」;其次以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電玩遊戲使用經驗與成癮傾向的相關因素檢定,並確認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自覺健康狀況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目前國中學生使用電玩遊戲的比率將近九成,且多數人是以玩網路遊戲為主,但開始接觸網路遊戲的時間比非網路遊戲晚,多在上國中之後。大多數受訪者每週玩2次,每次使用時數在2-3小時以內,每週平均使用電玩遊戲10.5小時。自己家是最主要的遊戲場所,通常也是自己一個人玩電玩,而休閒娛樂則是使用電玩遊戲的主因。
    二、「人際溝通動機」、「逃避歸屬動機」越強,使用電玩遊戲的「沉浸狀態」越深,「每週網路遊戲使用總時數」越長,「學業成績」越差的男性國中學生,其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越高。此外,性別也是影響電玩遊戲使用經驗的重要因素,而學業成績、零用錢數、休閒時數與網路遊戲的使用有較密切的關係,家中的電玩相關硬體設備則與遊戲使用年資、使用地點有關。
    三、國中學生的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越高,其身心健康、自尊與人際關係都越差,且其中以「人際關係」與電玩遊戲成癮關係最為密切。

    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提出對家長、教育與政府單位之建議,並說明後續研究可努力之方向。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lectric-game users’ backgrounds, using experiences, electric-game addiction and the health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Taipei.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paper-and-pencil questionnaires from 487 second-grade students of 11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First, the study explored the background, electric-game using experience, electric-game addiction and health status of game-users. Based on test results of “Electric-Game Addiction Scale”, the top 10﹪scores were classified in this study to the high-risk group of electric-game addiction. Second, it teste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electric-game using experience and addiction by Chi-square test, t-test, one-way MNOVA, Pe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n, the correlations of electric-game addiction and health status were examined by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It was almost 90﹪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ported that they played electric-games in this study. Online games are the NO.1 choices during last year of the game users. Users started playing online games while they have entered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tarted their computer or video games from 3 to 5 grade at primary school. For most players, the frequency of playing is twice a week, and 2 to 3 hours each time. The average time of playing electric-games per week was approximate 10.5 hours. “For fu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excuse for playing games.
    2.The motiva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Escape/Identification”, status of flow, total hours of playing online games per week, academic achievements at school and gender we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to the addiction of electric-game. Gender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predictor of game using experienc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chool, the allowance and the leisure time length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online games. The game-related equipments at home are correlated to the average time and the place of playing games.
    3.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ctric-game addiction to health, self-esteem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other words, the stronger was the level of electric-game addiction, the worse were the health, self-esteem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oreov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 was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electric-game addition mos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I make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school and government and propose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0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03 第五節 名詞界定…………………………………………… 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玩遊戲的使用狀況……………………………… 06 第二節 電玩遊戲使用動機、感受與評價………………… 11 第三節 電玩遊戲成癮問題………………………………… 15 第四節 電玩遊戲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9 第四節 實施步驟…………………………………………… 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38 第二節 電玩遊戲使用經驗與成癮傾向…………………… 47 第三節 電玩遊戲使用經驗相關因素之探討……………… 59 第四節 電玩遊戲成癮傾向相關因素之探討……………… 80 第五節 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自覺健康狀況間的關聯性…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103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110 附錄二 「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及其健康狀況」 現況調查問卷.…………………………………………… 111 附錄三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121 圖 表 目 錄 頁次 表3-3 問卷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35 表4-1. 1 抽樣學校及人數分布……………………………… 38 表4-1. 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資料分布情形……………… 40 表4-1. 3 研究對象學業成績分布…………………………… 41 表4-1. 4 研究對象休閒資源狀況…………………………… 42 表4-1. 5 研究對象的身心健康狀況………………………… 43 表4-1. 6 研究對象的自尊狀況……………………………… 44 表4-1. 7 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狀況………………………… 45 表4-1. 8 高危險群與一般電玩使用者的自覺健康狀況 得分比較…………………………………………… 46 表4-2. 1 最近一年研究對象最常使用的電玩遊戲種類…… 47 表4-2. 2 研究對象電玩遊戲使用年資與使用頻率………… 49 表4-2. 3 研究對象電玩遊戲使用時數……………………… 51 表4-2. 4 研究對象電玩遊戲使用時段……………………… 52 表4-2. 5 研究對象電玩遊戲使用地點……………………… 53 表4-2. 6 研究對象的電玩遊戲使用同伴…………………… 54 表4-2. 7 研究對象電玩遊戲使用動機……………………… 55 表4-2. 8 研究對象電玩遊戲使用感受與評價……………… 57 表4-2. 9 研究對象電玩遊戲成癮傾向……………………… 58 表4-3. 1 性別與遊戲種類、遊戲使用時間的檢定………… 61 表4-3. 2 性別與遊戲使用環境的卡方檢定………………… 62 表4-3. 3 性別與電玩遊戲使用動機、使用感受、評價 的t 檢定…………………………………………… 63 表4-3. 4 家庭社經地位與遊戲使用時間的檢定…………… 64 表4-3. 5 家庭社經地位與遊戲使用環境的卡方檢定……… 65 表4-3. 6 學業成績、休閒資源與電玩遊戲使用時間的 關聯性……………………………………………… 69 表4-3. 7 學業成績、休閒資源與電玩遊戲使用環境的 關聯性……………………………………………… 70 表4-3. 8 學業成績、休閒資源與電玩使用動機、使用 感受、評價間關聯性……………………………… 71 表4-3. 9 遊戲種類與使用動機、使用感受、評價的檢 定…………………………………………………… 72 表4-3. 10 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使用感受、評價 的關聯性…………………………………………… 72 表4-3. 11 最常遊戲同伴與使用動機、使用感受、評價 的檢定……………………………………………… 73 表4-3. 12 遊戲使用動機、使用感受與評價的相關矩陣…… 74 表4-3. 13 背景因素、遊戲使用動機預測心理感受之徑 路分析資料………………………………………… 76 表4-3. 14 背景因素、遊戲使用動機預測沉浸狀態之徑 路分析資料………………………………………… 76 表4-3. 15 背景因素預測「休閒娛樂/好奇」動機之徑路 分析資料…………………………………………… 77 表4-3. 16 背景因素預測「人際溝通」動機之徑路分析 資料………………………………………………… 77 表4-3. 17 背景因素預測「自我肯定」動機之徑路分析 資料………………………………………………… 77 表4-3. 18 背景因素預測「匿名陪伴」動機之徑路分析 資料………………………………………………… 78 表4-3. 19 背景因素預測「逃避歸屬」動機之徑路分析 資料………………………………………………… 78 表4-4. 1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電玩遊戲成癮傾向的檢定…… 80 表4-4. 2 學業成績、休閒資源與電玩遊戲成癮傾向之 關聯性……………………………………………… 81 表4-4. 3 電玩遊戲種類、使用時間與成癮傾向的檢定…… 83 表4-4. 4 電玩遊戲使用環境與成癮傾向的檢定…………… 84 表4-4. 5 電玩遊戲使用動機、使用感受、評價與成癮 傾向的關聯性……………………………………… 84 表4-4. 6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電玩遊戲使用經驗預測 其「電玩遊戲成癮量表」得分之逐步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85 表4-4. 7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電玩遊戲使用經驗預測 其「時間管理問題」向度得分之逐步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86 表4-4. 8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電玩遊戲使用經驗預測 其「人際與健康問題」向度得分之逐步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 87 表4-4. 9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電玩遊戲使用經驗預測 其「強迫性遊戲行為」向度得分之逐步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 87 表4-4. 10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電玩遊戲使用經驗預測 其「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向度得分之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87 表4-4. 1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電玩遊戲使用經驗預測 其「遊戲成癮耐受性」向度得分之逐步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 88 表4-5. 1 身心健康、自尊與人際關係量表間的相關情 形…………………………………………………… 89 表4-5. 2 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自覺健康狀況之典型相 關檢定表…………………………………………… 90 表4-5. 3 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自覺健康狀況之典型相 關分析摘要表……………………………………… 90 表4-5. 4 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自尊、人際 關係的關聯性……………………………………… 92 圖3-1 研究架構…………………………………………… 27 圖4-3 背景因素與電玩遊戲使用動機、使用感受徑路 分析………………………………………………… 79 圖4-5. 1 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自覺健康狀況之第一組 典型相關線性組合………………………………… 91 圖4-5. 2 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自覺健康狀況之第二組 典型相關線性組合………………………………… 91

    一、中文部分
    中國時報(2001.12.17)。600萬網路族30萬人成癮。
    王淑女(1996)。電動玩具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犯罪學期刊,2:99-124。
    王盈惠(2002)。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2001)。青少年網路交友行為之研究。http://jcc.tmpd.gov.tw/fram_05.htm
    台灣日報(2001.12.13)。青少年雲集網咖治安隱憂多。http://tw.politics.yahoo.com/news/2001/12/13/twdaily/2906711.html
    江承曉(1991)。青少年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
    李鍾元(1995)。青少年與電動玩具初探。社會建設,91:57-79。
    李娟慧(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卓美玲(2001)。中小學網路學習之使用與滿足。清華大學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報告。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conference2001/
    金榮泰(2001)。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攻擊行為、攻擊信念之關係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榮和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論文。台北,新莊。
    林育賢(2001)。電玩暴力對學童攻擊行為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凱(2002)。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周宏(2002)。青少年使用電動玩具對心理與社會反應之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詩揚(2001)。促進國中生環境行動與群體效能之實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博士論文。
    吳齊殷(1998)。虛擬社區V.S.真實生活。科學月刊,29(8)=344:668-674。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佈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高豫(1996)。迎接電腦遊戲時代新新人類新新文化—電腦遊戲在兒童教育的新角色。新幼教,9:4-8。
    教育部統計處(2002)。台閩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報告。http://www2.edu.tw/statistics/index.htm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2)。國民教育行政資訊傳播網。http://www.eje.ntnu.edu.tw/j-networld/j-mainframe.asp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5)。「青少年之休閒活動狀況」調查報告。學生輔導,40:122-125。
    陳偉睿(2001)。網際網路之流暢經驗初探性研究。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惠玲(2001a)。青少年與休閒活動、休閒無聊感之探討。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9。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9/
    陳惠玲(2001b)。網路同儕的型塑過程及對青少年次文化影響之探討。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7。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7/
    陳怡安(2001)。線上遊戲之魅力—以重度使用玩家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7。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7/17-23.htm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9(6):477-481。
    陳淑湘(1999)。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
    陳念慈(1996)。越玩越聰明—電腦遊戲啟發兒童心智的效益分析。新幼教,9:15-18。
    郭靜晃(1993)。電動玩具之教育功能。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121-130。
    許世美(2002)。新竹市國中生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心理學習內容需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
    黃春英(1995)。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使用「電視遊樂器」動機之研究。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系碩士論文。
    黃瓊慧(2000)。從沉浸理論探討台灣大專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在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芬(1994)。電腦遊戲軟體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大專生為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經濟日報(2002.12.26)。遊戲軟體市場,今年成長126﹪。
    董家豪(2001)。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正芬(1998)。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楊景堯(1993)。高雄市國中學生電動玩具問題之調查研究。台灣教育輔導月刊,43(9):2-11。
    廖鐿鈤(2000)。虛擬社區的凝聚力。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0。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0/10-6.htm
    翟本瑞(2000)。電腦媒介溝通對傳統人際關係影響。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0。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0/10-12.htm
    蔡明蘭(2000)。電視/電玩螢幕誘發癲癇之新知。http://www.tcns.org.tw/new_37.htm
    劉家儀(2000)。以人際關係論與計劃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之初探性研究。發表於第一屆網路虛擬社區研討會。
    聯合報(2001.12.12)。美兒童團體研究,電玩遊戲充斥暴力欠缺多元。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裕峰(1993)。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
    蕭銘鈞(1997)。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家德(2000)。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清華大學「2000網路與社會研討會」。http://inf.cs.ntnu.edu.tw/cbmradm/conference2000/
    二、英文部分
    Abel-Cooper, Tabitha Bethany(2000).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ideo game playing, religiosity, parental guidance and aggression, in sixth through eighth grade students attending Seventh-day Adventist schools. Loma Linda University PHD.
    Anderson, Craig A. & Dill, Karen E.(2000).Video Games and Aggressive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8(4):772-790.
    Arnold, Mark Reid(1997). An exploration of motives for video game use: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an interactive medium.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hD.
    Bartholow, Bruce D.& Anderson, Craig(2001).Effects of Violent Video Gam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Potential Sex Differ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in press. http://psych-server.iastate.edu/faculty/caa/abstracts/2000-2004/02BA.pdf
    Biegen, Elaine Ruth Ebert(1985). The Effects Of Video Game Usage, Family Press For Achievement, And School-Related Activities On School Outcomes.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HD.
    Brusa, Jo Ann(1988). Effects of Video Game Playing on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Aggression, Cooperation). Depaul University, PHD.
    Carroll, Douglas、Smith, George Davey、Shipley, Martin J.、Steptoe, Andrew、Brunner, Eric J. & Marmot, Michael G.(2001). Blood Pressure Reactions to Acute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Future Blood Pressure Status: A 10-Year Follow-Up of Men i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3:737-743.
    Cesarone, Bernard(1998.11).Video Games: Research, Ratings, Recommendations. ERIC DIGEST.EDO-PS-98-11.
    Chandler, Daniel(1995).Video Games and Young Players. http://www.aber.ac.uk/media/Documents/short/vidgame.html
    Colwell, J., Grady, C.,& Rhaiti, S.(1995).Computer games, self-esteem and gratification of need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5:195-206.
    Colwell, John & Payne, Jo(2000). Negative correlates of computer game play in adolesc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91(3):295-311.
    Dill, Karen E. & Dill, Jody C.(1998).Video Game Violence: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3(4):407-428.
    Dominick, Joseph R.(1984).Videogames, Television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in Teenager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4(2):136-147.
    Dorman, Steve M.(1997).Video and computer games: Effect on children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7(4):133-139.
    Funk, Jeanne B.(2001).Video games Grow Up: Electronic Games in the 21st Century. In press,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Media. CA:Sage. www.utoledo.edu/psychology/haaf/funk.html
    Griffiths, Mark(1997).Computer game playing in early adolescence. Youth &Society, 29(2):223-238.
    Griffiths, Mark D.& Dancaster, Imogen(1995).The Effect Of Type A Personality On Physiological Arousal Whil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ddictive Behavior, 20(4):543-548.
    Harris, Jessica(2001). The effects of computer games on young children—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http://www.homeoffice.gov.uk/rds/pdfs/occ72-compgames.pdf
    Hills, Peter、Argyle, Michael & Reeves, Rachel(200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isure satisfactions: an investigation of four theories of leisure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763-779.
    Im, Hyun Ju(2001).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levision viewing, video game play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 among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 children in Korea.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hD.
    King, Storm A.(1996). I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or Are Addicts Using the Internet? http://www.concentric.net/~Astorm/iad.html
    Krejcie, R. V. & Morgan, D. W.(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607-610.
    Kubey, Robert W.、Lavin, Michael J.& Barrows, John R.(2001). Internet Use and Collegiate Academic Performance Decrements: Early Finding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http://www.mediastudies.rutgers.edu/7-Kubey-366-382.pdf
    Lawry, Joan、Upitis, Rena、Klawe, Maria、Anderson, Ann、Inkpen, Kori、Ndunda, Mutindi、Hsu, David、Leroux, Steve & Sedighian, Kamran(1995). Exploring Common Conceptions About Boys and Electronic Games.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Math and Science Teaching, 14(4):439-459. http://www.cs.ubc.ca/labs/imager/tr/lawry.1994a.html
    Mac, John. D.& Catherine T.(2000).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http://www.macses.ucsf.edu/Research/Psychosocial/notebook/reactivity.html
    Media Analysis Laboratory(1998).Video Game Culture: Leisure and Play Preferences of B.C. Teens. http://www.media-awareness.ca/eng/issues/violence/resource/reports/ vgames.htm
    Murray, B.(1993). Computer addictions entangle student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http://www.healthyplace.com/Communities/Addictions/netaddiction/articles/apa_computer_addictions_students.htm
    Scantlin, Ronda Mae(1999).Interactive media: An analysis of children’s computer and video game us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hD.
    Selnow, Gary W.(1984). Playing Videogames: The Electronic Frien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4(2):148-156.
    Young, K. (1996). 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 Drugs and Gambling. http://www.apa.org/releases/internet.html
    Young, Kimberly S.(1997). 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www.healthyplace.com/Communities/Addictions/ netaddiction/articles/habitforming.htm
    Young, Susan & Young, Key(1997).Young Player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Computer Gameplay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Crime and the Entertainment Med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