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紀春綢 chi chun-chou |
---|---|
論文名稱: |
陰廟的神格演變以基隆開基老大公廟為例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Wen, Chen-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中元普渡 、老大公 、好兄弟 、陰廟的神格演變 、雞籠中元祭 |
英文關鍵詞: | in praise of the Ghost Festival, Lao Da Gong, Ghost, Transform of ghost temple, Ghost Festival in Keelu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2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因戰亂及天災,導致百姓不易謀生,大量福建移民潮湧入台,大都選擇與原鄉較似的環境來定居。移民來台沿襲中原習俗,並以原鄉的技能來開疆闢土,以利謀生。
基隆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則成為福建沿海移民的最佳選擇地。移民因族群、習俗、信仰之不同及謀生問題等,常發生族群衝突,於咸豐三年發生魴頂械鬥,造成百多名無主亡魂。信眾恐其化成為厲鬼,造成地方不寧,一方面為了化解族群對立,築墓葬其遺骸,立廟安置祭祀,使其有所歸,並以各字姓輪當中元普渡主普姓氏,來促進族群和諧,至今原始的墓地地點,則是眾說紛紜。
開基老大公廟是先移民用血淚所砌成的,民眾緬懷先人的追憶處,「老大公」是基隆人對這群漳、泉械鬥成無主孤魂的尊稱,供奉「老大公」的場所正名為「開基隆老大公廟」。基隆人對老大公有崇高的信仰,甚至凌駕於其他的正神。開基老大公廟是一座既神秘又莊嚴神格化廟宇,過去信仰圈曾包含「金、雞、貂、石」四堡,現祇剩雞籠一區。雖然信仰圈的萎縮,仍然遵循古禮隆重科儀來祭祀,經基隆官民共同的努力,開基老大公廟的香火更為鼎盛。
In the past China, people were not easy to live because of the wars and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inhabitants in Fujian chose to migrate ?to Taiwan wher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was similar with their hometown. They tried to keep their traditions up in Taiwan, and used their way to reclaim from the new place just for living.
Keelung, surrounded by lots of mountains and oceans, has become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coastal Fujian immigrants. The immigrants from the different groups such as Zhangzhou、Quanzhou often fight for social issues, traditions and beliefs. Especially the famous Fangding Battle in 1853, there were more than a hundred of people died.
People worried about that the deceased with no families became devils to disturb their peaceful life,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ried to reconcile the fighting among the immigrants. They established the tombs for placing the deceased and built the temple to worship them. After that, people of the different surnames began to worship the deceased by turns to bring them all into harmony, although no one really knew where the tombs had been. Keelung people called the deceased“Lao da gong”and the temple “lao da gong temple”in Chinese.
“Kai ji lao da gong temple” is build by immigrants with blood and tears. Keelung people changed the name into “Kai ji lao da gong temple” with respect for“lao da gong”. Keelung people venerated “Lao da gong” very much even than the other Gods. “Kai ji lao da gong temple” is a mysterious and solemn deification to the yin temple. “Kai ji lao da gong temple” included four areas "Jinshan, Keelung, Sandiaojiao, Shihting" in the past. But now the extant is only one area of Keelung. Even though the followers of “Kai ji lao da gong temple” have reduced, people still follow the ancient ritual to worship “lao da gong”.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Keelung officials and the public day by day, “Kai ji lao da gong temple” becomes more prosperous.
一.專書
王明雪 林皎宏,《基隆》,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8.06,頁24.103.166。
王弈升,《基隆王姓宗親會誌》,基隆市:王姓宗親會誌編輯委員會,92.09,
頁40。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台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台北市:文津出社
2008.04。
基隆文獻課主編,游牧民校訂,《基隆市大事》,基隆市:市政府,1981.12,頁
4-23。
石二月,《拜拜》,台北市:晴易文坊出版社,2007.07.15,頁10-25。
林晉德 1998《神、祖靈、鬼之性質及地位對澎湖祠廟空間之影響》,澎
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63.224-233。
林朝雄,《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境界篇》,基隆市:市政府,2001.07,頁6-8。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北市:博揚文化出版社,2008.11,頁
3-30.324-330。
林觀清,《2009雞籠中元祭-民俗節慶攝影報導》,基隆市:震陽資訊有限公
司,2009。
林依儒,〈2012壬辰年雞籠中元祭系列活動〉,《文化開傳》,基隆市:文化局 2012.08,頁16。
朱品院、曾一平、李霆,《基隆市年鑑第三輯》,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1973
年,頁1-2。
全體理監事,《乙酉年基隆柯蔡姓宗親會中元祭紀念專輯》,基隆市:柯蔡
姓宗親會2006.04,頁1.14.145~162。
全體理監事,《2005年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基隆市:文化中心,2006.05
頁16。
全體理監事,《雞籠中元祭主普基隆市吳姓宗親會庚寅2010年中元祭紀念
專輯》,基隆市:吳姓宗親會,2011.05。
朱仲西,《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6.04。
宋錦秀,〈傀儡戲的宗教儀式〉,《民俗曲藝38》台北市:財團法人
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5.11,頁88-103。
余遂賓,《尋找河流的生命力-基隆河中游暖暖、七堵段歷史與地景巡禮》,
基隆市文化中心,1997.06頁47-53.78。
李筱峰、劉峰松,《臺灣歷史閱覽》,台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部,1999.02
頁20.80-89。
李豐楙,《基隆陰廟調查~鬼斧神宮》,基隆市:文化中心 2000.12,頁3-80。
李興武,《基隆市志卷三政治志-地政篇》,基隆市:市政府,2001.07頁259。
洪連成,《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市政府,1956。
洪連成,〈根〉,《基隆文獻2》,基隆市:市政府,1991.05頁26.35。
洪連成,《滄海桑田話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3, 民俗篇),108。
洪連成,《基隆寺廟巡禮》基隆市:市政府,2001.04頁29-30。
洪連成,《基隆市志卷二住民志-民族篇》,基隆市:市政府,2001.07,頁
14-53.108。
洪連成,《基隆市志卷二住民志-禮俗篇》,基隆市:市政府,2001.07.頁34.142。
陳岱榮、游牧民、儲有科,《基隆市志卷二住民志-風俗篇》,基隆市:市政
府1979.12,頁37.50-55.431。
陳青松,《基隆采風藝文錄》,基隆市:文化中心,2000.07,頁163-165。
陳青松,〈全台第一盛況的中元祭典-雞籠中元祭〉《基隆第一》基隆市:文
化中心2004.06,頁97-98。
陳存良,《基隆、淡水郡彙編》,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12。
陳世一,〈雞籠灣傳奇〉,《第十四期基隆文獻》基隆市:文化中心,2005,
頁150.155-156。
陳耕、楊浩存、黃振良著,《閩南民系與文化》,金門縣:縣政府文化局
2006.09。
陳胡姚姓宗親會,《會員大會暨社團法人成立六十週年紀念》,基隆市:陳
胡姚姓宗親會,2012.03。
許梅貞,《基隆社區環境特色調查》,基隆市:文化中心 2001.12,頁136。
許梅貞,《基隆市客家文史調查與研究》,基隆市:文化中心,2002.12,頁
11-23。
郭義隆,《2008戊子郭姓雞籠中元誌》,基隆市:郭姓宗親會,2009.04,頁
22。
黃樹水,陳正祥《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8.06,頁
2.31.32。
黃文博,〈民俗曲藝71〉,《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類型分析》,台北市:財
團法人施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91.05,頁212-223。
黃致誠 ,《基隆市志 卷一土地志 地理篇》,基隆市:市政府,2001.07,頁
21.38-40.96-98 。
曾子良 、黃國雄,《古雞籠文史》,基隆市:基隆社區大學教材,2011.10。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2004.10。
慶安宮管理委員會,《慶安宮第八屆第三次信徒大會手冊》,基隆市:慶安
宮管理委員會,2011。
鄭志明,《當代1980-1990臺灣民間信仰研究的面向》,台北市:財團法人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71: 1991,頁224-233。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4.02,
頁229-285。
劉清番,《慶安宮誌》,基隆市:慶安宮管理委員會,2001.12.02。
鄭裕成,《基隆市國中國小鄉土教材-教師參考手冊人文篇》,基隆市:市政
府2002.6,頁2-15.45.76.153。
鄭炳煥,《基隆市志卷二住民志-戶口篇》,基隆市:市政府,2002.08。
潘江衛,《和平島多元族群記錄》,基隆市:文化中心,2002.12。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出版,1999.07。
謝宗榮,〈在傳統民俗意象與現在生活經驗間的掙扎〉,《北縣文化》台北縣:
北縣文化中心1995.10,頁26。
謝宗榮,〈己卯年雞籠慶讚中元祭典區域與儀式空間〉,《台北文獻》 (直字
第136期2001.06 ),頁75-76。
薛麗妮,〈基隆的故事-開拓期〉,《大船入港-快樂出帆》,基隆文化中心,
2001.09。
藍德俊,《基隆媽慶安宮誌-100特輯》,基隆市:慶安宮管理委員會,2012.01,
頁17.179-180。
二.期刊
吳蕙芳,〈基隆中元祭的淵源與發展〉,《白沙人文社會學報》第五期,彰
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6.10頁85-116。
吳蕙芳,〈地緣衝突的血緣化解?基隆中元祭與姓氏輪值主普制〉,《國立
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三十一期》,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2009.05頁
51-96。
吳蕙芳,〈基隆中元祭裡的主普壇〉,《東華人文學報》第十五期,花蓮縣:東華大學,2009.07,頁221-262。
吳蕙芳,〈地方碑刻與基隆中元祭〉,《書目季刊》第四十四卷第一期,台
北市:書目季刊社,2010.06,頁81-97。
松本浩一,〈中元節得產生與普渡的變遷〉,《民俗與文化第五期-普度文化
專刊》,台北市:三民書局,2008.12頁7。
洪連成,〈中元普渡本義〉,《浪濤雜誌 》,第三卷第九期,1985.09.20,6
頁。
洪如葳,〈從類書看中元普渡祭典的由來〉,《國文天地19卷3期》,台北市:
國文天地雜誌社,2003.08,頁34-37。
張二文,〈從右堆地區義塚的楹聯及祭儀探討客家人的幽冥信仰〉,《台灣民
間宗教信仰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
文學研究所2008.07,頁234-237。
曾子良,〈雞籠中元祭之傳統及其當代轉化之探討〉,《海洋文化
學刊》,基隆市:國立海洋大學,2005.12,頁37-66。
黃素貞,〈雞籠中元祭的歷史記憶〉,《傳藝雙月刊》8月號第77期,宜
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發行,2008.08,頁54-58。
溫振華,〈清代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9期,台北
市:台灣師範大學,1981.05,頁111-139。
溫振華,〈寺廟與鄉土史〉《北縣文化》第49期,台北縣:文化中心,1996.06
頁4-10。
溫振華,〈清朝小雞籠社初探〉,《北縣文化》,第55期,台北縣:文化中心,
1998.01頁17-23。
溫振華,〈清代三芝一帶漢人的拓墾〉,《北縣文化》,台北縣:文化中心,
第59期1999.02 頁 4-11。
毓瑞,〈雞籠中元節的由來〉,《浪濤雜誌 》,基隆市:浪濤雜誌社,第三卷
第九期1985.09.20。頁2-4。
廖藤葉,〈清代遊宦官員古典詩中的台灣中元節〉《歷史月刊》台北市:
歷史智庫出版,2002.08。
戴寶村,〈淡水、三芝地區的大道公信仰〉,《北縣文化》第58期,台北縣:
文化中心,1998.10.11頁19-28。
三.論文
王朝賜,《新化地區陰廟鬼神崇拜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06。
李進俗、簡東源,《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
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 2008.07。
陳煜熙,《基隆市開基老大公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士論文,
1998。
陳嘉弘,《憨番扛廟角的分析研究》,台南市: 台南市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2013.07。
陳緯華,《雞籠中元祭儀式文化與記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7。
劉豐極,《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語
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05。
賴宗煒,《紙錢在台灣道教過關渡限儀式中之象徵意義及功能》,嘉義縣: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簡秀容,《屏東縣萬丹鄉赤山巖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
化研究所論文,2011。
四.訪談紀錄
李戊杞道長,地點:雷成壇,時間: 2012.05.05,2012.08/17。
陳明通先生,地點:瑞芳國小,時間: 2012.09.21。
陳耕,地點:台南鹿耳門台語文學會場,時間: 2012.08.02。
許秘書,地點:老大公廟,時間: 2012.07.15,2013.09.24。
陳佑進,地點:慶安宮,時間:2012.08.20。
陳華國,地點:主普壇,時間:2012.08.10。
翁美絹,地點:安一路,時間:2013.06.08。
紀榮福,地點:老大公廟,時間:201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