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明揚
論文名稱: 長期效用的知識建構之探討
指導教授: 陳文典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認知流程程序性知識插曲式知識與語意有關知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8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利用《認知心理學》理論設計教學法,以「長期效用知識
    評量測驗」與「晤談」作為測量工具,來檢視師大附中國中部國二學生理化學習成效,探討「知識型態」、「知識概念運用型態(或稱知識效用)」與「認知流程」間的關係,發現:
    (1)依「知識型態」而言,「認知流程」對學習過程的影響為:
    (a)「認知流程」中,教師若能特別對「內化作用」下功夫,則
    能提升學生「插曲式知識」的學習成效。
    (b)「認知流程」中,教師若能特別對「強化紮根」下功夫,則
    能提升學生「與語意有關知識」的學習成效。
    (c)「認知流程」中,教師若能特別對「強化紮根」下功夫,則
    能提升學生「程序性知識」的學習成效。
    (2)依「知識概念運用型態(知識效用)」而言,「認知流程」對
    學習過程的影響:
     (a)「認知流程」中,教師若能特別對「強化紮根」下功夫,則
    能提升學生運用知識「廣博度」此效用的能力。
    (b)「知識認知流程」中,教師若能特別對「內化作用」下功夫
    ,則能提升學生運用知識「協調一致性」此效用的能力。
    (c)「知識認知流程」中,教師若能特別對「強化紮根」下功夫
    ,則能提升學生運用知識「強度」此效用的能力。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第一章 諸論…………………………………0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研究目的………………………………………02 第三節、名詞解釋………………………………………02 第二章 文獻探討……………………………05 第一節、由「訊息處理過程模型」看「學習過程」…05 第二節、由「電腦資訊理論」看「人類記憶儲存」…09 第三節、由「教學原理與實務」探討影響「學習成效」 之因素…………………………………………12 第一部分、察覺是認知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素樸概念」及其在學習上的作用 第三部分、由「概念變遷」看「學習成效」(破壞) 第四部分、由「概念發展」看「學習成效」(穩固) 第四節、常見之「教學法」介紹………………………19 第一部份、講述教學法 第二部分、練習教學法 第三部分、啟發式教學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24 第一節、研究方法………………………………………24 第二節、研究流程………………………………………24 第三節、研究對象………………………………………25 第四節、研究工具………………………………………26 第一部份、教學歷程設計 第二部分、認知結構的可觀察維度之測量設計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分析……………………30 第一節、資料處理………………………………………30 第一部分、利用「長期效用知識評量測驗」顯示「插曲式知識」、「與語意有關知識」之學習成效 第二部分、利用「晤談」顯示「程序性知識」之學習成效 第二節、資料分析………………………………………35 第一部分、依「知識型態」,探討「認知流程」對學習過程的影響 第二部分、依「知識概念運用型態(測量維度)」,探討「認知流程」對學習過程的影響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42 第一節、結果……………………………………………42 第一部分、依「知識型態」,探討「認知流程」對學習過程的影響 第二部分、依「知識概念運用型態(測量維度)」,探討「認知流程」對學習過程的影響 第二節、討論……………………………………………43 第一部分、良好「內化作用」可以更延長「插曲式知識」的效用 第二部分、良好「強化紮根」可以更延長「與語意有關知識」的效用 第三部分、良好「強化紮根」可以更延長「程序性知識」的效用 第四部分、「資訊輸入」對知識長期效用影響不大,但仍有些相關性 第五部分、教室秩序的維護,是促進優質學習的第一步 第六部分、資訊有效地輸入是攸關學習成效的關鍵 第七部分、教學相長 第八部分、過猶不及 第六章 結論…………………………………47 第七章 參考資料……………………………48 附錄A 師大附中國中部第一、二次段考試題 附錄B 理化教學教案(155班29號林偉菱同學筆記) 附錄C 理化教學問卷

    第七章 參考資料
    [1]White, R. T. (1985). Interview protocols and dimensions of cognitive structure.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 Academic Press, Ins. P. 51-59.
    [2] John L. Phillps, Jr著,王文科譯(民72)。皮亞傑理論初階。台北:國立編譯館。
    [3]吳心楷(1997):科學學習相關的認知能力與認知風格之性別差異探討。科學教育月刊第204期。pp.16-23
    [4]林清山譯(Mayer, R. E.著)(1995): 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5]洪志生(1981):我國國民中學學生科學能力之分析,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3輯,pp.246-261
    [6]洪菁穗(1998): 探討國中生在理化科的學術地位、自我效能與學業成敗歸因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8]曾秀錦(1989):國中新生自然科學能力測驗編製之研究。台灣教育學院特教所碩士論文。
    [9]陳李綢(1988):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第29期。pp.15-24
    [10]陳李綢(1995):有效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應用。學生輔導38期。pp.40-47
    [11] Cook, L. K., & Mayer, R. E. (1983). Reading strategies training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from course. In M. Pessley & J. R. Levin (Eds.),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pp.87-126,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12] Ames, C. (1992).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pp.261-271.
    [13] Butt,D.P.(1980) A summary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979. Science Education,69(2),pp.121-138.
    [14] Graham, S., & Golan, S. (1991). Influeneces on achievement: Task involvement, ego involvement, and depth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pp.187-194.
    [15] Jones, B. F. (1988). Text learn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 Guidelines from theory andpractice. In C. E. Weinstein, E. T. Goetz & P. A. Alexander (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 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pp.233-260. CA : Academic Press.
    [16]周進洋和張意唯 (1998):情境的認知風格:國中理化學習環境的詮釋性研究。科學與教育學報,(2),33-55。
    [17]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18]周進洋、韓承靜(民88)。心智表徵與創造思考。科學與教育學報,3,1-25。
    [19]張瑞村、陳怡君(2000),從班級經營策略談營造積極的班級氣氛。教育實習輔導季刊,6卷2期,1-5頁。
    [20] 郭重吉、江武雄(1992):從協助學生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國中理化教學的改進(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1]郭重吉、江武雄(1993):從協助學生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國中理化教學的改進(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2]郭重吉、江武雄(1994):從協助學生建構意義的觀點探討國中理化教學的改進(三)。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23]駱超英(民79):相關係數與評量方法的研究。
    [24] Solso, Robert L.(1933)The psychology of art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scious brain / Robert L. Solso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2003
    [25] Solso, Robert L.(1933)Cognitive psychology 6TH ED/ Robert L. Solso.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2000,2
    [26] Solso, Robert L. Mind and brain sciences in the 21st century. Cambridge, Mass. ; London : MIT, 199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