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俊峰
論文名稱: 《莊子》的功夫修養論及其教育意涵
指導教授: 歐陽教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莊子功夫修養真人教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0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莊子》的功夫修養論及其教育意涵

    黃俊峰
    摘 要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莊子》功夫修養,以期對現代教育的現況,有所啟示,並且破除對於莊子消極頹廢的誤解。
    「氣」的觀念在《莊子》中站有重要的地位,因為「通天下一氣」所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也因為「氣聚人生,氣散人亡」,因此「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真人是經由功夫修養之證成,有真知而後「物論」可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第四章至第七章,針對莊子「安、齊、忘、化」的功夫修養進行探討。
    「安」,主要探討「安之若命」、「安時處順」以及「安其性命之情」三個觀念,即安於自己限定、存在的境域,主政者不擾民,生命自己會在生活中得到自在。
    「齊」,主要探討齊「物論」、齊物以及齊死生,即不同「物論」差異的解構,物我環境關係的和諧,以及死生大惑的同一。
    「忘」主要探討「心齋」、「坐忘」以及「朝徹、見獨」以及「忘適」等觀念進行探討,即執著的去除,自我中心意識的解,將自我與存在場域中。
    「化」,主要探討「自化」、「觀化」以及「安化」「與時俱化」、「物化」以及」最後之「參化」等觀念進行探討,即觀照生存境域的變化,和事局的變動融合為一,參與世界的變動在其中感受逍遙自在。
    經由前四章對於莊子功夫修養的探討,在第八章提出對教育的建議。
    壹、 安於先天限定,不怨天;定於生存境域,不尤人;提供自在環境,不擾民。
    貳、 教育「物論」的差異,「意識型態」的解構;物我關係的和諧,生態教育的重視;死生尊嚴的尊重,生命教育的重視。
    參、 改革執著的去除,整體教育的考量;整體意見的廣納,個人衷心的消弭;行動重於口號,改革融於生活。
    肆、 觀造人民安定的需求,不求速效;融於生活環境,配合時代脈動;教育改革的參與,逍遙自在的承擔。

    關鍵字:莊子、功夫修養、氣、真人、教育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解釋 第四節 研究章節之安排 第二章 時代背景與性格析 …………………………………13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莊子的生平與性格分析 第三章 莊子的氣論及真知觀 ………………………………21 第一節 莊子的氣論 第二節 莊子的真知觀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安:限定、境域與自在 ………………………………37 第一節 安之若命 第二節 安時處順 第三節 安其性命之情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齊:差異、和諧與同一………………………………51 第一節 齊「物論」 第二節 齊物 第三節 齊死生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忘:去執、無我與融適…………………………………69 第一節 心齋、坐忘 第二節 朝徹、見獨 第三節 忘適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化:觀照、融合與逍遙………………………………81 第一節 自化、觀化 第二節 與時俱化、安化、物化 第三節 參化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對當今教育的建議 …………………………………95 第一節 安 第二節 齊 第三節 忘 第四節 化 參考文獻 ……………………………………………………109

    4參考文獻
    一、古文部分
    王夫之(1984)。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
    王弼(1999)。老子四種。台北:大安。
    司馬遷(1975)。新校史記三家注。台北:世界。
    班固(1979)。新校本漢書并附篇二種一。台北:鼎文。
    郭慶藩(1993)。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
    普濟(1991)。五燈會元。台北:文津。

    二、今人論著
    王正寧(2003年3月31日)。立委:母語音標共九種 匪夷所思。聯合晚報,6
    版。
    王邦雄(1991)。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17(1),1-12。
    王邦雄(1994)。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
    王邦雄(1995)。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21(6),7-15。
    王邦雄(1996)。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化,23(
    9),1962-1971。
    王邦雄(1999)。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台北:立緒。
    方東美(199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
    王德有(1998)。以道觀之。北京:人民。
    牟宗三(1999a)。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
    牟宗三(1999b)。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
    朱敬武(2002)。莊子「知」論評釋。世界中國哲學學報,6,161+163-179。
    杜正勝(1998)。周代城邦。台北:聯經。
    李名揚、章倩萍(2001年12月16日)。擴充高中大學容量,場內異口同聲。聯合報,6版
    李彥甫(1994年9月11日)。教改會決議,教部須「辦理」。聯合報,9版。
    李澤厚(1990)。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
    杜保瑞(1995)。莊周夢蝶。北京:華文。
    杜保瑞(2002)。王陽明功夫哲學進路的哲學體系探究。東吳哲學學報,6,61-117。
    呂玲玲(2002年4月18日)。兒福聯盟調查:9成孩子:煩啊!功課煩!健康煩!感情煩!。聯合報,11版。
    沈翠蓮(1994)。莊子修養工夫及其理想境界。孔孟月刊,32(5),17-21。
    林安梧(2001)。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
    林妙貞(2001)。莊子「齊物論」--解消言語論辯與物我對立的平等觀。鵝湖,27(2),55-63。
    林怡婷(2003年1月11日)。真好考!明年大學錄取率110%。聯合報,6版。
    吳怡(1991)。中國哲學的生命與方法。台北:東大。
    吳怡(1999)。禪與老莊。台北:台灣學生。
    吳俊升(1991)。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台灣商務。
    吳建明(1997)。莊子安命哲學研究。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建明(2001)。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之可能。鵝湖,26(11),54-64。
    封思毅(1997)。莊子詮言。台灣:商務。
    姚榮華(1987)。莊子教育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適(1986)。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
    胡蓬生、林錫霞、張弘昌(2002:12月13日)。國一段考,成績太差,學校建議全縣統一命題。聯合報,17版。
    徐宗林(1991)。西洋教育史。台北:五南。
    徐明珠(2002:12月13日)。二度教改 不要再處處為難孩子。聯合報,6版。
    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
    徐復觀(199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
    袁保新(2001)。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鵝湖,27(2),11-23。
    莊方銘(2002:12月12日)。提前核退教師,四成憂鬱症。聯合報,17版。
    莊萬壽(2000)。莊子史論。台北:萬卷樓。
    莊耀郎(1985)。原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梁欣怡(2002年3月30日)。現代大專生,不快樂,半數想自殺,一成曾行動。聯合報,A4版。
    梁欣怡(2002年11月11日)。九年一貫政策,執行落差大。民生報,A4版。
    崔光宙(1982)先秦儒道兩家的藝術精神。國立編譯館刊,12(2),47-75。
    勞思光(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錦宏(2000年1月10日)。學年廢大考,升學機會百分百。聯合報,6版。
    張麗君(1994年6月22日)。面對缺失痛下針砭,全國教育會議今起登場。民生報,20版
    陳民峰(2003年4月1日)。母語教學,音標千奇百怪。民生報,A4版。
    陳鼓應(1999)。老莊新論。台中:五南。
    陳鼓應(2000)。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18(1),1-22。
    陳鳳馨(1994年8月31日)。行政院設教改會,九月中旬開始運作。聯合報,1版 。
    黃錦鋐(1992)。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
    曾昭旭(1999)。論語言與生命的詭譎辯證。鵝湖,28(5),11-16。
    曾錦坤(2000)。氣化與迴:莊子的心身觀。國立編譯館館刊,29(2),37-52。
    楊羽雯(1994年4月3日)。落實小班小校,制定教育基本法。聯合報,6版。
    楊羽雯(1994年9月22日)。教改會開議李遠哲致詞教改會,全民參與的組織。聯合報,6版。
    楊國賜(2003年5月28日)。融入國際學術主流 發展知識經濟。經濟日報,1
    版。
    楊蕙菁(2003年3月7日)。沒有共通語,怎麼說得通?聯合晚報,4版。
    楊蕙菁(2003年3月7日)。國語不合時宜,教部悄悄廢止推行 。聯合晚報,4版。
    傅偉勳(1996)。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
    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
    鄭世根(1993)。莊子氣化論。台北:台灣學生。
    鄔昆如(1994)。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21(7),584-591。
    賴錫三(1998)。「莊子」工夫實踐的歷程與超形上學的證悟--以「齊物論」為核心而展開。國立編譯館刊,27(1),1-21。
    歐陽教(1998)。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劉光義(1970)。莊子處世的內外觀。台灣,學生。
    劉笑敢(1998)。兩種自由的追求。台北:正中。
    劉德明(1999)。「莊子.齊物論」中的語言問題。中臺學報,11,175-189。
    錢穆(1991)。莊老通辨。台北:東大。
    錢穆(1993)。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
    謝冰瑩等編著(1991)。四書集注。台北:三民。
    謝蕙蓮(2003年7月20日)。重建教育宣言,疾呼終結 10年亂象。聯合晚報,3版。
    瞿海源(1994年4月7日)。教育部組織效能,阻礙教育改革。聯合報,6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