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郁惠
Yu-Hui Lo
論文名稱: 台灣七年一貫制美術系學生多重個案研究:以台南科大六位女性學生之學習歷程為例
The Multiple-case Study of Students in the Seven-year-coherent-college program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趙惠玲
Chao, Huei-Ling
張振輝
Chang, Chen-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2
中文關鍵詞: 七年一貫制美術系美術學習歷程專業藝術教育
英文關鍵詞: seven-year-coherent-college program﹐department of fine arts, learning processes in arts, professional art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2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2000年首度招生的臺南科技大學七年一貫制美術系,為台灣專業美術教育學制中僅有的一貫制,並且為技職體系唯一的純美術系。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一)探討研究個案於七年一貫制美術系的學習歷程;(二)分析影響研究個案在七年一貫制美術系學習歷程的因素;(三)從研究個案的美術學習歷程看七年一貫制美術系的定位。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邀請六位「七技」第二屆學生作為研究個案和二位守門人(「七技」創辦者與第二屆畢業班導師)作為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並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提出以下結論:
    一、具美術班教育背景、對美術早有定向以及將美術視為升學捷徑等三類型的學生在「七技」的學習成效有明顯不同。
    二、學習歷程是由多方因素交織影響而成,個人明確的興趣、性向,家庭的支持是為助力。另外,學校環境影響甚鉅,「七技」所呈現出的是「封閉式的自由學風」,自由來自於免除升學壓力的桎梏和老師們的教學型態所給予個案的創作空間,封閉意指校內整體氛圍以及鮮少與外界的交流。
    三、「七技」在入學誘因方面,確實減輕現有制度的升學壓力;入學測驗重術科輕學科,已決定學生的類型;課程安排循序漸進、一貫性與多樣化,但僅止於學習的年限與課程的規劃的特殊性;學習評鑑升級考流於形式的應付,而錯失檢驗學習成效的良機。簡言之,此全國唯一的學制,優缺並存、尚待定位。
    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對莘莘學子、校方與教育當局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參考。

    關鍵字:七年一貫制美術系、美術學習歷程、專業藝術教育

    The Multiple-case Study of Students in the Seven-year-coherent-college program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in Taiwan
    : Take the Learning Processes of Six Girl Students i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 Case Study

    Abstract

    The seven-year-coherent-college program (SYCCP)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which carried out the first enrollment in 2000 i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the only coherent program of the professional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the only department of art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 to investigate the subjects’ learning processes in the seven-year-coherent-college program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b)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ubjects’ learning processes in this program, and (c) to review the position of the seven-year-coherent-college program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based on the subjects’ learning processes in art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six of the secondly enrolled SYCCP students are invited to be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nd two gatekeepers (the founder of SYCCP and the instructor of the second-year graduating class) as the study participants, to carry ou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organize as well as analyze the data. The conclusion acquired from this study is as follows:

    1. The three different sorts of students, who have background of art education, planned orientation of arts, and regard arts as the shortcut to higher education,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hievements of learning in SYCCP.
    2. Learning process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Definite personal interests and orientation, as well as supports from family, form positive motivation. Besides, school environment affects a lot. The SYCCP presents “close but free atmosphere of study”- “free” comes from releasing the stress from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and the space of creation given by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to the subjects; “close” implies the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and the rare interaction with outside environment.
    3. The attraction of SYCCP includes: it definitely releases the stress from entering higher schools; the emphasis on practice over theory in entrance exams, which has decided the category of students; the arrangement of curriculum is cumulative, coherent and various, but it is limited to the duration of study and the particularity in curriculum planning. However, the achievement examination for upgrading just leads to apparent results, and ignores the timing of examining real effects of students’ learning. In brief, this unique program in Taiwa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its final position still needs further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students, colleges, educational authority, and future studies for consideration.
    Title:

    Key words:
    seven-year-coherent-college program﹐department of fine arts
    learning processes in arts
    professional art educ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臺灣學校專業美術教育…………………………..……….11 第二節 台南科技大學七年一貫制美術系………………………..34 第三節 青少年期自我認同之意義與相關研究……….………….39 第四節 美術學習歷程之影響因素及相關研究………….………..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59 第二節 研究方法………………………………………………….6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68 第五節 研究倫理………………………………………….………72 第六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75 第四章 她們的故事 第一節 安安的故事…………………………………………..….79 第二節 大鳥的故事………………………………………………94 第三節 員員的故事……………………………………………....109 第四節 阿方的故事………………………………………………125 第五節 魚兒的故事……………………………………………140 第六節 小宜的故事……………………………………………156 第五章 現實與理想的對話 第一節 研究個案的美術學習歷程…………………………171 第二節 影響個案美術學習歷程的因素………………………….182 第三節 從個案的學習歷程看七技的定位……………………209 第六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一節 結論…………………..…………………………………233 第二節 建議………………………………………………………238 第三節 研究省思……………………………………………….24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244 二、英文部分……………………………………………………….249 三、網路資料……………………………………………………….251 附錄 表 目 次 表2-1 1987以前台灣大專院校美術相關科系一覽表……………...20 表2-2 當前台灣大專院校美術相關科系發展目標較為特殊校系 一覽表……………………………………………….………...21 表2-3 九十六學年度大學登記分發入學採計美術術科校系一覽 表. ………….………………………………………………… .26 表3-1 第二屆學生來源分佈及中途異動表..………………………..60 表3-2 研究個案學生基本資料…………………..…………………..62 表3-3 訪談時間及地點一覽表…………..…………………………..63 圖 目 次 圖2-1 台灣現行一般學制圖…………………………………………12 圖2-2 台灣藝術教育學制圖…………………………………………13 圖2-3 學校專業美術教育改進方案(一)學制體系表………………28 圖3-1 研究架構圖……………………………………………………66 圖3-2 研究流程圖……………………………………………………6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士樵(2005)。大學生的創意學習發展。美育,143,67-77。
    王士樵(2006)。藝術教與學的積極面:兩個荷蘭的案例。美育,151,42–
    45。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3版)。台北:五南。
    王福東(1996)。素描概論-素描的沿革與變遷。台灣美術,33,5。
    王錦華(1999)。從藝術界裡「消失」的女人-1999台灣藝術教育體制男女性
    別比例數據評比。新潮藝術雜誌,7,69。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2000a)。台南女子技術學院89年度大學部七年一貫制美術系、
    舞蹈系推薦甄選入學招生簡章。台南:作者。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2000b)。台南女子技術學院89年度大學部七年一貫制美術系、舞蹈系單獨招生簡章。台南:作者。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2003a)。台南女子技術學院92年度大學部七年一貫制美術系、音樂系、舞蹈系推薦甄選入學招生簡章。台南:作者。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2003b)。台南女子技術學院92年度大學部七年一貫制美術系、音樂系、舞蹈系單獨招生簡章。台南:作者。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1999)。七年一貫制美術系報教育部公文教學計畫書。台南:作者。
    台南科技大學(2006)。台南科技大學大學部七年一貫制升級甄試實施要點。台南:作者。
    田秀蘭(2001)。青少年生涯發展中的重要議題及輔導策略。中等教育,1,
    52,5。
    石瑞仁(1995)。只要翹翹板,不要斷頭台-「女性意識」被她們「裝置」出來
    了。藝術家,246。
    羊文漪(1998)。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87-106。台北:女書文化。
    行政院(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吳佳蓉(2006)。一位美術資優者生涯發展之影響因素。美育,152,90-95。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慎慎(2006)。藝術人的終身學習:生命故事敘說的教學實踐。藝術教育研究,12,1-38。
    吳劍雄(1997)。專科生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柔堅(1989)。中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五南。
    林炎旦(2003)。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曼麗、黃壬來(200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問題之研究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林清田(1989)。我國專科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與功能探討。藝術學報,44,197-219。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東華
    施並錫(2003)。探討美術聯考,探討美術教育。自由時報。
    施叔萍(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素描與水彩。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洪上翔(2003)。浪漫和藝術的國度古典和現代的交會:談馬德里大學美術教育與西班牙藝術觀點。美育,135,4-11。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專刊,24-31。
    紀雅惠(2004)。女性自我認同形成歷程之質化研究-以四位教育與住人專業者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未出版,屏東縣。
    胡志誠(2005)。美術班學生藝術學習、生涯決定與政府相關文化政策認知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公立高中美術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倪再沁〈1991〉。「經濟的」美術教育---台灣美術教育的批判。雄獅美術,243,178-186。
    凌嵩郎(1987)。改進我國藝術教育之研究分組研究。不詳。
    徐秀菊;郭禎祥(2001)。藝術教育學制比較之研究。花蓮縣: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徐素霞(1998)。從「傳統繪畫精神」與「筆墨」談水墨畫的創新。美育,98,16-17。
    高震峰(2001)。我國大學美術類科相關科系學生入學學術科考試與大學學業成就之相關性: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1–35。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3版)。台北市:東華。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結果之實證研究。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德文(1986)。近年來我國大學院校之美術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1,67-75。
    教育部(2001)。七技招生辦法。台(90)技(二)字第九○○一一五五五號函。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許方菊(2006)。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22-27。
    許殷宏(2004)。「藝能編班」方式下的教學實踐:國中美術班與普通班的比較。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遠達(2002)。藝術專業培養皿:三所藝術學院。大趨勢-台灣美術教育專輯,14-17。
    郭淑娟(1996)。國中美術班畢業生第一個十年追蹤調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姿、林美和、胡寶玉(2003)。高中資優班畢業女性之角色刻板知覺、生涯阻礙因素與潛能發揮自評。資優教育研究,3,2,1-34。
    陳志誠(2001)。台灣之藝術教育體系與西方脈絡之藝術思潮引入。台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教授論文集。55-67,台北市:台灣藝術學院。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彥瑋(2005)。國小美術班學生興趣、心流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儀(2004)。傑出表演藝術家藝術生涯歷程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71-90。
    陳淑欣(2004)。國小美術班畢業生生涯發展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同國小美術班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陳瓊花(2006)。台灣藝術教育研究的趨勢與未來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5-32。
    陸蓉之(1998)。閨秀藝術的古今演變。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19-40,
    台北市:女書文化。
    陸蓉之(2002)。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1945-2002。台北市:藝術家。
    湯志民(2003)。優質學校環境規劃與問題探析。初等教育學刊,14,49-82。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楊思偉(2005)。台灣高等技職教育之定位與發展趨勢之分析。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楊淑涵(2002)。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錦真(1995)。以故事觀點研究大學生的自我認同。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典藏。
    趙惠玲﹙1996﹚。從我國國中美術教育現況談師資培育的一些課題。師大學報,41,573-606。
    趙惠玲 (2000)。她在那兒?-尋找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性別議題,美育,117,40-46。
    趙惠玲(2003)。性別與藝術:性別議題導論。高等教育286-321。
    趙惠玲(2005)。尋 “她” 千百度-性別議題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藝術論壇,2,33-52。
    劉淑蓉(2007)。大學學校環境與其對學生滿意度之影響:公私立大學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0,1,77-99。
    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佩玲(2002)。撼動大山雖不是容易的事-政戰與六所私校的藝術教育。大趨勢-台灣美術教育專輯,25-27。
    蕭瓊瑞(1991a)。解嚴前後台灣地區美術創作主題的變遷-從「雄獅」與「藝術家」兩雜誌的畫展報導所作的分析。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176。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蕭瓊瑞(1991b)。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市:東大。
    賴明珠(1998)。父權與政權在女性畫家作品的效用-以陳碧女40年代創作為例。藝術家,273,424。
    賴明珠(1994)。女性藝術家的角色定位與社會限制-談30、40年代台灣樹林
    黃氏姊妹的繪畫活動。藝術家,233,342-357。
    賴金英(2005)。台灣地區國小美術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賴瑛瑛(1998)。台灣女性藝術的歷史面向。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73-85。台北市:女書文化。
    薛保瑕(1998)。台灣當代女性抽象畫之創造性與關鍵性。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107-173。台北市:女書文化。
    謝東山(2004)。戰後台灣美術批評標準對學院教育的影響。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1。
    謝雯鈴(2000)。女性生涯團體諮商對技職院校學生生涯相關態度之輔導效果研究。高雄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麗敏(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5,61-99。
    魏麗敏(1992)。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之分析研究。高雄市:復文。
    羅玉容(2005)。學校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影響之探討。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蘇振明(2006)。邁向「創意台灣」的新紀元,美育,155,32。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成大教育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Mihaly Csiksentmihalyi(1996)Creativity.
    杜明城﹙1999﹚(譯)。創造力。台北:時報
    Deborah K. Padgett()Qualitative Method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張英陣、陳杏容(2005)(譯)。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Michele L. Crossley(2003)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self s,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朱儀羚、柯禧慧等(2004)(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
    Lawrence J. Friedman(1999)Identity’s Architect A biography of Erik H. Erikson.
    廣梅芳譯(2001)。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二、英文部分
    Albert, R. S. (1992). Toward a behavioral definition of genius. In R. Albert(Ed.), “Genius and eminence”.
    Astin, A. W. (1993a). An empirical typ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85, 150-165.
    Astin, A. W. (1993b). What matters in colleg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loom, B. S. (1985). 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 .New Harven, CT: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s.
    Evens, N. J, Forney, D .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Feldhusen, J. F.(1992).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Sarasota, FL:Center for Creative Learning.
    Feldman, K. A., & Newcomb, T. M. (1994). The impact of on students. New Brunswick, NJ: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Holland, J. L. (1985).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2nd ed.).Englewoo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Lewin﹐K.(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
    Lubart, T. I. (1999)Creativity across cultures.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Reynolds, A. J., &Walberg, H. J.(1992). ‘A structural model of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5, 150-165.
    Parker, R., & Pollock, G.(1987).‘Fifteen years of feminist action:from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strategic practices’. Framing Feminism:Art and Women´s Movement 1970-1985. London:Pandora.
    Schwartz, P.(1975). The antecedents of 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relation to parental authoritarianism and other variables .
    Sosniak, L. A.(1997). ‘The tortoise ,the ha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In N. Colangelo & G. A. Davis(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London:Allyn & Bacon.
    Trigwell, K.(2005)Teaching-research relations,cross disciplinary collegiality and student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49, 235-254.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MIT Press.
    Yu Huang(1999). ‘Student Involvement and Involving College-The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Bulletin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8, 605-622.
    Zimmerman, B. J.(1995). ‘Self-regulation involves more than metacognition: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0, 217-221.
    Zimmerman, B. J.(1989).‘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81,329-339.
    Zimmerman, E.(199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painting teachers of talented adolescent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3(2), 174-185.
    Zimmerman, E.(1991). ‘Rembrandt to Rembrandt :A case study of a memorable painting teacher of artistically talented 13 to 16 year-old students’. Roeper Revie, .13(2), 76-81.

    三、網路資料
    台北藝術大學(2007)。http://www2.tnua.edu.tw(2007年11月2日)。
    教育部(2007)。大學入學考試中心。http://major.ceec.edu.tw/search/cee-art.asp(2007年10月13日)。
    教育部(2007)。各縣市特教班設置概況。http://www.set.edu.tw/frame.asp,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7年11月15日)。
    高雄市立前鎮高中美術班(2007)。http://www.cjhs.kh.edu.tw/art/p4.htm(2007年11月7日)。
    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2007)。http://www.nknu.edu.tw/~art/index.html.(2007年11月7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