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資惠
CHIU, Tzu-Hui
論文名稱: 幽谷願伴行‧星星知我心:探究安寧陪伴服務歷程
As the Willingness Accompanies Along the Valley, So Do the Stars Know My Heart: A Study of the Service Journey of the Hospice Care Companions
指導教授: 秦秀蘭
Chin, Hsiu-Lan
口試委員: 張德永 李閏華 秦秀蘭
口試日期: 2021/07/1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dult Education and Culture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安寧療護安寧志工自主感能力感關聯感
英文關鍵詞: hospice care, hospice volunteer, sense of autonomy, sense of capability, sense of connection
研究方法: 敘事分析深度訪談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45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7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安寧療護須結合專業醫護、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及志工等不同人員的團隊合作,共同來維持醫療品質。為使安寧服務發揮更大功能,安寧服務需經由完整系統化的訓練機制,培養成為臨終關懷之幽谷伴行者,讓安寧療護的理想得以實現。安寧陪伴服務在發揮愛心與熱忱時,能擁有精進的知識與技能,更有效地助人與助己!
    本研究運用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探討經安寧陪伴成為安寧服務學習者及其服務歷程,藉此知悉安寧服務在自我決定理論的自主感、能力感、及人際關聯感之基本心理需求層面及內涵。本研究採半結構的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蒐集資料,邀約訪問台灣安寧療護服務的五位安寧志工及兩位宗教師分享服務及心情歷程中,以理解安寧服務時基本心理需求的內涵,探尋安寧服務現況及調適,並提出研究分析與結論。

    The hospice care takes teamwork from various roles such as profes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social workers, psychiatrists, religious masters, and volunteers to collaborate in maintaining the medical quality. To exert better function of the hospice care, the hospice care companion service needs to be empowered via continuous learning in order to be genuine and authentic to accomplish the ideal of hospice care. Be the volunteer and/or religious master of the hospice care, while delivering love and enthusiasm, they are expected to obtain advanced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assist others and themselves more effectively.

    The study employe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s the base to investigate both the service learning and its service journey of the hospice care. In so doing, the study would be aware of the various levels of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notations, such as sense of autonomy, sense of capability, and sense of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 as well. The study adopted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 outline as the research tool with one-on-one depth interview to collect data. The study invited five hospice care volunteers and two religious masters to share their services and emotional process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s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providing the hospice care. The study aids with the “Hero’s Journey” narrative method to probe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the adaptations of the hospice care.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offered the “Valley Companionship” set cards that wish to share with and to be utilized by the hospice care seniors and pe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安寧療護及安寧志工的概念與現況 13 第二節 基本心理需求理論內涵 26 第三節 自我決定論-基本心理需求理論之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 57 第三節 訪談資料處理與分析 62 第四節 研究信賴度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第一節 小君的安寧服務敘說 – 將悲傷化為祝福 69 第二節 小玉的安寧服務敘說 – 下一世還要來助人 76 第三節 小美的安寧服務敘說 – 不斷學習的陪伴旅程 83 第四節 小玲的安寧服務敘說 – 學習安寧受益自己 89 第五節 小蘭的安寧服務敘說 – 用付出來感恩 93 第六節 大仁的安寧服務敘說 – 修行解脫在人間 100 第七節 志明的安寧服務敘說 – 禱告在天上見面 110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119 第一節 身為病人家屬/遺族之基本心理需求 119 第二節 服務學習期間之基本心理需求 126 第三節 安寧服務期間之基本心理需求 132 第六章 研究結論 1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9 第二節 研究特色 156 第三節 研究反思與期待 169 參考文獻 173 壹、中文參考資料 173 貳、英文參考資料 178 參、網路參考資料 179 附錄 181 訪談說明與研究同意書 181

    參考文獻
    壹、中文參考資料
    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 (二版)(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原作者:C. Gilligan)。台北市:心理。
    白裕承(譯)(1998)。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原作者:Mitch Albom)。台北市:大塊文化。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 Michele L. Crossley)。嘉義市:濤石文化。
    呂重生(2006)。基督徒安寧病房志工覺察他人"受苦"之個人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台中市。
    李昱平(2010)。生命教育中的幽谷伴行-談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諮商與輔導,290,26-30。doi:10.29837/CG.201002.0013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Uwe Flick)。台北市:五南。
    李閏華(1997)。安寧療護義務工作人員訓練方案計劃。安寧療護雜誌,3,28-36。doi:10.6537/TJHPC.1997.2(1).6
    李閏華(2013)。安寧療護社會工作。臺北市:洪葉文化。
    李郁涵(2018)。自我決定論觀點之鼻咽癌病人需求探索:主題模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雪媛、柯乃瑜、呂以榮(譯)(2009)。向生命說YES(原作者: Viktor E. Frankl)。台北市:啓示出版。
    李雅慧、盧婧宜(2014/06/18)。以學習觀點探究中高齡者之未來準備。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1),17-26。
    青瓷(2013)。你今天愛自己了嗎?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新北市:曼尼文化。
    林宜靜(2002)。臨終病人面對死亡之心理調適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彰化縣。
    林姿妙(2006)。臺灣地區安寧緩和療護志工角色•教育訓練及支持網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林奕伶(譯)(2018)。社交天性:人類如何成為與生俱來的讀心者?(原作者:Matthew D. Lieberman)。台北市:大牌出版社。
    林烘煜、唐淑華(2008)。讀書治療在大學通識課程上的應用-自我決定理論觀點。教育心理學報,39(3),377-394。
    吳品瑜(2019)。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臺北市:時報出版。
    邱于芸(2014)。用故事改變世界。臺北市:遠流出版。
    施貞夙(譯)(2006)。幽谷伴行(原作者:Jennifer Sutton Holder&Jann Alderdge-lanton)。臺北市:原水文化。
    馬靖妮(2018)。禮儀師悲傷輔導服務經驗探討-從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班,嘉義縣。
    翁育慈(2014)。從安寧療護家屬成為安寧志工的歷程及其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徐菁穗(2015)。安寧緩和是軟體,不是硬體。安寧照顧會訊,89,34-35。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麽没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
    高采萍(2009)。安寧病房志工的宗教信仰在臨終陪伴的實踐價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新北市。
    紐文英(2015)。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市:雙葉。
    許恬寧(譯)(2016)。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原作者:Bill Burnett、Dave Evans)。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
    許建民、許嘉君(2017)。運動員的蛻變-參與志願服務動機歷程的轉變。臺大體育學報,32,41-56。
    許禮安(2013),安寧療護的100個小故事,臺北市,海鴿文化。
    黃武雄(2013)。學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新北市:左岸文化
    黃孟嬌、包順聰、田育慈、周和君、江孟蓉(譯)(2017)。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原作者:Ansbacher, H. L., & Ansbacher, R. R.)。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華立圖書。
    陳怡如、李宗潔(2010)。初探安寧志工的教育訓練對關係品質提升之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32,448-462。
    陳時彥(2010)。安寧病房志工在臨終陪病的倫理與語言技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新北市。
    陳嘉成(2010)。從《伊索寓言》看學習動機-自我決定論的觀點。藝術欣賞,6(6),31-33。
    陳偉任(2018)。強化動機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榮基(2015)。我國安寧緩和照護之相關政策的過去發展與未來展望。護理雜誌,62(2),13-17。
    張力中,呂重生(2007)。安寧志工覺察他人“受苦”之個人建構。安寧療護雜誌,12(3),287-297。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莊妍(2019)。想諮商好卻步?給你一看就通的專業大解謎。張老師月刊,502,8-11。
    張寶方(2016)。幽谷伴行 以愛為名-談安寧志工服務。安寧照顧會訊,88,22-24。
    陸金竹(2014)。安寧志工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嘉義縣。
    馮日安(2004)。安寧療護中的靈性照顧—安寧志工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葉利雲、宋其爭(2010)。從自我決定論看動機訪談法療效機理。心理學探新,30(2),19-22。
    楊明綺(譯)(2015)。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自由(原作者:小倉廣)。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14)。
    楊育儀、陳秀芬(2018)。從自我決定理論探究社經弱勢大學生之生涯決定。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3),1-33。
    詹慕如(譯)(2010)。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原作者:大津秀一)。台北市:天下文化。
    趙可式(譯)(1992)。幽谷伴行(原作者:Sheila Casside)。台北市:光啟文化。(原著出版年:1988)。
    趙可式(2006)。安寧入門-醫療專業人員自學教材。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製作,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發行。
    趙可式(2009)。台灣安寧療護的發展與前瞻。護理雜誌,56(1),5-10。doi:10.6224/JN.56.1.5
    黎筱圓(2006)。幽谷伴行中的生死兩無憾—談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安寧療護雜誌,11(2),175-182。
    劉宗為(譯)(2015)。逃避自由(原作者:Erich Fromm)。新北市:木馬文化。(原著出版年:1941)。
    劉明菁(2008)。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劉海燕、閆榮雙、郭德俊(2003)。認知動機理論的新進展–自我決定論,心理科學,26(6)。
    劉嘉仁、徐愫萱、翁瑞萱、朱昭美、黃肇明、吳美慧、王實之、黃遵誠、黃勝堅(2015)。里長在社區安寧志工的角色。北市醫學雜誌,12,109 -115。
    蔡佳螢(2001)。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市。
    蔡美玲(譯)(1995)。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女性自我、聲音與心智的發展(原作者:M. F. Belenky等)。台北市:遠流。
    蔡鵑如(譯)(2013)。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原作者:Christopher Vogler)。台北市:商周出版。
    勵活課程講師群(2020)。贏在勝任力。台北市:布克文化。
    蕭文高(2013)。南投縣日照中心老人生活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89-130。
    薛淑珍(2007)。影響資深安寧療護志工持續服務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新北市。
    薛凱方(2010)。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學習投入之模式驗證-以自我決定理論之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謝千如(2012)。安寧志工臨床陪伴角色與關懷倫理之探討─以宜蘭地區之醫療院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宜蘭縣。
    羅郁晴(2016)。以自我決定論探討成人閱讀動機、態度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市。
    羅耀明(2017)。喪親成人之悲傷調適與復原力增長之研究--以參與社區大學體驗式生死教育活動者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市。
    蘇絢慧(2003)。請容許我悲傷。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蘇絢慧(2014)。死亡如此靠近。台北市:寶瓶文化。
    釋德嘉、釋宗惇等(2016)。生死奧秘: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台北市:三應。

    貳、英文參考資料
    Deci, E. L,& Ryan, R. M.(2002).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Rochester, NY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Ryan, R. M., & Deci, E. L. (2017).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 New York : Guilford Publishing.

    參、網路參考資料
    CSDT-CENTER FOR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2020)。The Theory. 取自:https://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
    Ed Deci(2012/08/13)。TEDx Talks, Promoting Motivation, Health, and Excellence: Ed Deci at TEDxFlourCity. 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rcets0E6I
    MoneySan:EasyPsy心理教室(2019/04/10)。三分鐘秒懂心理學-動力與自我決定論。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NtTK-noQd8
    Niemiec, C. P., & Ryan, R. M. (2009).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in the classroom: Apply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7(2), 133–144. 取自:
    https://doi.org/10.1177/1477878509104318
    Petri(2014/10/08)。心理學空間網,Deci & Ryan的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NtTK-noQd8
    大悲學苑(2020/02/25)。安寧靈性關懷人員培訓。取自:https://dabei.eoffering.org.tw/
    內政部(2019/12/16)。內政部統計處107年簡易生命表。取自:https://www.moi.gov.tw/stat/node.aspx?cate_sn=&belong_sn=5992&sn=8603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2020/02/16)。世界安寧日。取自:https://www.hospice.org.tw/international/term/67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2020/02/24)。安寧緩和資源查詢。取自:http://www.hospicemed.org.tw/ehc-tahpm/s/w/WEmptyBedMst/WEmptyBedMst
    許禮安(2014/09/19)。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病人的權利談整體痛與疼痛控制。取自:https://blog.xuite.net/an0955784748/twblog
    許禮安(2016/12/13)。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安寧療護的歷史。取自:https://blog.xuite.net/an0955784748/twblog
    許禮安(2020/02/06)。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安寧療護是舶來品,就像西裝和領帶?。取自:https://blog.xuite.net/an0955784748/twblog/58887275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0/02/19)。臺灣女人網站。取自: https://women.nmth.gov.tw/information_98_39951.html
    臺大醫院,(2019/10/28)。社會工作室-志願服務。取自:https://www.ntuh.gov.tw/sw/Download.action?q_type=A01&agroup=b#top
    蓮花基金會(2020/02/24)。安寧志工學苑簡介。取自:http://www.lotus.org.tw/2_tranquil_1.asp#B
    開智學堂(2018/03/24)。微文庫:怎樣成為內在動機驅使的人?心理學大師德西談自我決定論。取自:https://www.weiwenku.org/d/106212248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04/22)。地方政府社會處(局)所轄志工按年齡別分。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9-14035-113.html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9/10/25)。安寧療護(住院、居家、共照)網路查詢服務。取自: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7EB4606494E949E6&topn=5FE8C9FEAE863B46&upn=606363FAC39FCBDE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12/31)。0歲健康平均餘命。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4231-45165-113.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02/12)。安寧療護。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