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郁平
Chen, Yu-Ping
論文名稱: 把愛「家」起來:家庭議題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
Bringing Love Home: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Issues into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指導教授: 趙惠玲
Chao, Huei-Ling
口試委員: 王麗雁
Wang, Li-Yan
盧姵綺
Lu, Pei-Chi
趙惠玲
Chao, Huei-Ling
口試日期: 2022/07/0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Arts for Teaching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2
中文關鍵詞: 家庭議題國中視覺藝術課程家庭型態
英文關鍵詞: family issues, visual art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family type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85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對個人發展與社會穩定有其重要意義及價值,國中階段的青少年正處身心鉅變的風暴期,繁重的課業壓力、要求獨立、與同儕關係更密切、要求解除父母對個人的管教等,使其在與家人溝通或相處時容易產生衝突。而現行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核心素養強調藝術學習不以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藝術學習與生活、文化的結合,透過表現、鑑賞與實踐,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本研究於教學現場發現問題,將「家庭議題」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發展「把愛『家』起來」課程,期望能藉由視覺藝術課程之引導與活動,增進學生與家人的關係及互動。
    本研究對象為新竹縣某國民中學七年級學生,以行動研究之精神來實踐,經由課程研發、試探教學、專家檢核與修正後正式實施課程,並以質化、量化之分析統計獲得以下研究結果:
    一、本課程依據文獻探討,以家人關係與互動為主軸,採取議題主題式課程融入、行動研究為方法發展課程,經由試探教學與專家檢核反覆的修正,發展家庭議題融入視覺藝術之「把愛『家』起來」課程。
    二、透過「親愛的家人」、「愛的杯子」、「團圓飯」等三個單元,實施融入「家庭議題」之「把愛『家』起來」課程。
    三、「把愛『家』起來」課程能提升藝術知能的學習及增進家人關係與互動,具有教學實施及學生學習之成效。
    最後依據研究觀察與省思,研究者提出實施課程之相關建議以作為日後相關學者、教師研究及實施之參考。

    The family is the basic unit of social life, 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and value to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eenag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are in a period of great physical and mental changes, heavy academic pressure, require independence, closer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 and asking their parents to relieve of personal discipline, etc. All these factors make them prone to conflicts when communicating or getting along with their families. The current 12-year state education core competency in the field of art emphasizes that art learning is not limited by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art learning with life and culture, and demonstrate the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through performance, appreciation and practice. This research finds problem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field, integrates " Family issues" into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 and develops the curriculum of " Bringing Love Home, hoping to enhance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rough the guidance and activities of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seventh-grade student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It is practiced in the spirit of action research. Aft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ial teaching, expert inspection and revision, the curriculum was formally implemen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was obtained b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result:
    1.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takes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as the main axis, adopts the theme-base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action research as the method to develop the curriculum. Through trial teaching and expert review and repeated revisions, it developed the course "Bringing Love Home" which Integrating family issues into the visual arts course .
    2. Through the three units of "Dear Family", "Cup of Love", and "Reunion Dinner", implement the course of "Bringing Love Home" that incorporates " Family Issues ".
    3. The course of " Bringing Love Home " can enhance the learning of artistic knowledge and enhance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on, which productiv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students' learning.
    Finally, based on research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the researchers give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by relevant scholars and teachers.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家庭教育的意涵 13 第二節 學校家庭教育課程的實施 34 第三節 家庭議題融入視覺藝術教育的課程設計 46 第四節 相關課程案例研究之討論 5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 6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6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1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 7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把愛『家』起來」課程之研發歷程 81 第二節 「把愛『家』起來」課程之實施歷程 105 第三節 「把愛『家』起來」課程之學習成效分析 125 第四節 「把愛『家』起來」課程之改進與省思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建議 158 參考文獻 163 中文部分 163 英文部分 169 網頁資料 169 附 錄 171 附錄一 教學活動設計 171 附錄二 學習單 182 附錄三 學生自我評量回饋單 189 附錄四 內容效度評量表 191 附錄五 訪談紀錄表 218 附錄六 學生作品 227

    中文部分
    Mills, G. E.(2003)。行動研究法(蔡美華譯)。臺北市:學富文化。
    Re-lab團隊(2017)。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臺北:時報文化。
    尹蘊華(1968)。家庭教育。臺中市:臺中師範專科學校。
    王以仁(2000)。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79-93頁)。臺北:師大書苑。
    王以仁(2001)。有效的家人溝通。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183-209頁)。臺北:師大書苑。
    王琤惠(2010)。學校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階段青少年與父母關係之影響─以親子關係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家庭教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50&kw=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0)。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57&kw=
    江學瀅(2016)。玩藝術,酷思考:親子一起學藝術,培養美力與思考力。臺北市:商周出版。
    何委娥、黃淑滿(2001)。從學習型家庭方案實施成效看家庭生活教育之推動。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335-355)。臺北:師大書苑。
    吳姿瑩(2015)。正向心理學取向的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家人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高雄市。
    呂佳桑(2013)。品德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沈慶鴻(2006)。「再當一次父母」--隔代教養家庭之親職課題。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家庭教育(頁1-22)。臺北:師大書苑。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五南。
    周麗端(2003)。家庭教育---以生命歷程觀點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頁25-48)。臺北:師大書苑。
    周麗端(2020)。家庭生活教育的理念。載於家庭生活教育導論(頁3-40)。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庭關係。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麗端等編撰(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教師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林如萍(2003)。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展望-知識體系之建構。家政教育學報,5,121-154。
    林秀如(2001)。透過婚前教育提升家庭生活素質。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357-376)。
    林佳玫(2011)。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林芬玲(2007)。臺南縣市國民中學家庭教育課程內涵及及實施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
    林淑玲(2000)。家庭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4)。臺北:師大書苑。
    林淑玲(2003)。家庭教育的定義與內涵。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家庭教育學(頁77-97)。嘉義:濤石文化。
    林淑玲(2003)。家庭教育的概念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家庭教育學(頁57-97)。嘉義:濤石文化。
    林勝義(1994)。臺灣家庭的結構變遷與轉型需求,社區發展季刊,68期,頁41-44。
    邱雅琪(2014)。家庭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段豔琳(2006)。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胡秀妁(2015)。臺灣地區非主流家庭親職教育實施的挑戰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頁68-72。
    孫菊君(2021)。點亮藝術力。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一帆(2000)。雙薪家庭中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需求及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雙薪家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翁福元(2000)。家庭福利政策。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269-286)。臺北:師大書苑。
    翁福元(2000)。隔代教養家庭問題。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93-202)。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83-116)。臺北:師大書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編)(202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I,主題軸一:家庭的組成、發展與變化。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編)(202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II,主題軸二:家人關係與互動。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編)(202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III,主題軸三: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發展。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編)(202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IV,主題軸四:家庭資源管理與消費決策。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編撰(202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V,主題軸五:家庭活動與社區參與。臺北市: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課程手冊。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679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課程手冊。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7328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http://www.naer.edu.tw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振宇(1965)。家庭教育。臺北市:三民。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第二期推展家庭教育中程計畫(107-110年) 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21)。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一百一十學年度教育優先區計畫。取自https://news.hlc.edu.tw/files/2020/department/1616059767899f2.pdf
    莊蕙菁(2003)。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研究-以廣告影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臺北市。
    許美瑞(2001)。家庭生活教育的本質。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1-27)。臺北:師大書苑。
    許美瑞(2010)。新世紀的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和諧家庭的建構-從心做起(179-196頁)。臺北:師大書苑。
    陳婷婷(2011)。「自我概念」議題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自畫像為課程主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雅婷(2012)。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
    陳瓊花(民84)。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臺北:心理。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五南。
    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如(2001)。家庭概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輝明(1994)。家庭,載於李明坤、黃紹倫編:社會學新論。臺北:商務。頁125-164。
    黃興達編(2021)。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黃馨慧(2001)。知識經濟社會中的家庭生活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117-138)。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馨慧(2005)。臺灣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發展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學校與家庭教育(頁1-14)。臺北:師大書苑。
    楊茜評(2013)。繪本教學應用於五年級家庭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屏東縣。
    楊懋春(1981)。中國家庭與倫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廖永靜(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35-78)。臺北:師大書苑。
    廖永靜(2000)。建構學習型家庭。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95-130)。臺北:師大書苑。
    廖永靜(2000)。單親家庭:挑戰、改變與新契機。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55-191)。臺北:師大書苑。
    廖逸玫(2011)。家庭攝影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毆任旂(主編)(2022)。國民中學藝術(再版,第三冊,二上)。翰林。
    蔡文輝(民8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毓智(2008)。臺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與學業表現之關連。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臺北市。
    鍾椿涼(2014)。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提升國中生知覺家人關係的效果-以家人關係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新竹市。
    魏惠娟(民88)。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臺北:五南。 
    英文部分
    Buckley, W. (Ed.) (1967). 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 New York: Prentice-Hall.
    Buckley, W. (Ed) (1968). Modern systems research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tist. Chicago: Aldine
    Burgess, E.W., & Locke, H. J. (1953). The family. New York: American Book.462-470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Macmillan.
    Gardner, H. (1981).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works of art. In O Ohare (Ed.), Psychology and the Art. New Jersey: Humalities.
    Lowenfeld, V. and Brittan, W.L. (1982).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Macmillan.
    Parsons, M.J. (1981). How we understand ar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網頁資料
    NCFR(2019).What is family life education? 2022/2/22.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fr.org/cfle-certification/what-family-life-education
    NCFR(2020).https://www.ncfr.org.Family Life Education Content Areas: Content and Practice Guidelines.2021/8/11 Retrieved from FLE Content and Practice Guidelines 2020.pdf (ncfr.org)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22年1月20日)。「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國立臺灣博物館。2022/2/24,取自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5381
    教育部。臺灣家庭教育發展。2021/08/16,取自家庭教育資源網https://familyedu.moe.gov.tw/index.aspx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