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珮瑩
TU Pei-ying
論文名稱: 當代新媒體藝術之特質與展覽成效研究-以台北數位藝術節為例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hibition Effects of New Media Art - Case Study of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指導教授: 呂清夫
Lu, Ching-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3
中文關鍵詞: 台北數位藝術節台北數位藝術獎林茲電子藝術獎新媒體藝術電子藝術互動藝術動態影像網路藝術
英文關鍵詞: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Digital Art Awards Taipei, Ars Electronica Prix, New Media Art, Electronic Art, Interactive Art, Moving Images, Internet A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95下載:6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數位時代技術發展的特色在於不斷地快速進步,對於新媒介的熱衷追求,加上科技開啟與以往不同的感知,使得新媒體藝術自數位時代興起以來,成為一種正在生成的藝術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媒體藝術的特質如何影響其展覽成效,特別針對台灣相關藝術展覽進行個案研究,包括展覽主題與作品選件情形、相關獎項的投件與得獎情形、專業與群眾對於新媒體藝術得獎作品的評價及觀感,進而分析比較出作品特質如何影響其展覽推行成效。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進行調查分析,以台北數位藝術節為個案研究對象,同時運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進行歷年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概況與台北數位藝術獎推行概況,及數位藝術獎得獎作品評價觀感,分析整理藝術專業人士對於台北數位藝術節與台北數位藝術獎之評論看法,及一般大眾對於台北數位藝術獎與林茲電子藝術獎得獎作品評價。
    研究結果發現新媒體藝術其媒材創造重於應用,特別是作品反應數位時代內涵的必要性。而於數位藝術獎而言,徵件項目演變反應當代科技文化的發展,不分類徵件後可能延伸新的問題,相關獎項可再朝國際化發展,目前台灣相關獎項投件情形以動態影像類作品居多,互動裝置類作品投件質量較匱乏。上述引申至數位藝術節需作為一個新概念引介的平台,主題具當代性與前瞻性,展覽觀念或過程重於作品本身意義解讀,及宜深化論述議題,並藉此以期作為日後台北數位藝術節執行規劃與相關藝術節規劃執行研究的參考。

    In the digital era,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progresses rapidly. Enthusiastically pursuit of the new medium and unsealing of different perception by new technology arouse appearances of new media art. By the case study of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this thesis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and exhibition effects of new media art in Taiwan, such as exhibition topics, artworks selected situation, awards participation situation, professionals and masses’ opinions on new media art awarded artworks, in order to conduct exhibitions effects of new media art in Taiwan.
    With the case study of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on-line questionnaires of public's opinion on works of Ars Electronica Prix and Taipei Digital Art Awards artworks, and deep interview of professionals of new media art field in the situation of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and Taipei Digital Art Awards, the thesis discusses professionals' opinions and people’s comprehensions of artwork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how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rt influence effects of related exhibitions.
    The thesis finds mainly three conclusions. First, creations of the medium are much important then applying the medium; especially works are need to be reflected spirits of digital era. Second, with regards of Digital Art Awards, types of digital art awards which could be more international in the future response developments of contemporary technical culture. Presently in Taiwan, the most participants focus on the type of moving images and participants of the type of interactive art decrease year by year. Awards without type classification might cause more new problems. Third, with regards of Digital Art Festival, the festival should play the roles of the platform introducing new concepts with contemporary and prospective and discusses topics deeper. The transits of exhibition concepts or process are important than interpreting of artworks’ signification. By above-mentioned, the thesis finds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be referenced by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and future relativ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4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5 壹、 新媒體藝術………………………………………………………………………5 貳、 電子藝術…………………………………………………………………………6 參、 數位/電子/媒體藝術節………………………………………………………7 第六節 預期成果…………………………………………………………………………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新媒體藝術的語彙………………………………………………………………9 壹、 作品的影像特質…………………………………………………………………9 貳、 作品的敘事特質…………………………………………………………………15 第二節 新媒體藝術的內涵………………………………………………………………17 壹、 作品的互動特質…………………………………………………………………17 貳、 作品的技術特質…………………………………………………………………20 第三節 小結………………………………………………………………………………22 第三章 現況調查…………………………………………………………………………24 第一節 台北數位藝術節…………………………………………………………………24 壹、 定位與概況………………………………………………………………………24 貳、 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26 參、 國際邀請展與展覽作品…………………………………………………………30 第二節 台北數位藝術獎…………………………………………………………………32 壹、 規劃執行…………………………………………………………………………32 貳、 得獎情形…………………………………………………………………………38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43 壹、 文獻分析法………………………………………………………………………43 貳、 深度訪談法………………………………………………………………………44 參、 問卷調查法………………………………………………………………………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45 第三節 深度訪談…………………………………………………………………………45 第四節 問卷設計…………………………………………………………………………49 第五節 研究限制…………………………………………………………………………51 壹、 研究個案…………………………………………………………………………51 貳、 研究方法…………………………………………………………………………51 參、 研究對象…………………………………………………………………………51 肆、 研究場域…………………………………………………………………………51 第六節 研究步驟…………………………………………………………………………52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4 第一節 台北數位藝術節…………………………………………………………………54 壹、 數位藝術節主題…………………………………………………………………54 貳、 國際邀請展策展方向與選件……………………………………………………56 第二節 台北數位藝術獎…………………………………………………………………64 壹、 徵件項目的演變…………………………………………………………………64 貳、 項目的分類與否情形……………………………………………………………65 參、 台北數位藝術獎得獎情形………………………………………………………67 肆、 台北數位藝術獎歷年投件素質…………………………………………………69 第三節 得獎作品之分析…………………………………………………………………74 壹、 專業對於數位藝術作品之評審方向……………………………………………75 貳、 觀眾對於得獎作品之評價意見…………………………………………………82 參、 數位藝術得獎作品之特質………………………………………………………100 第四節 數位藝術作品特質於其展覽成效之影響……………………………………141 壹、 作品特質於觀眾認知喜好之影響………………………………………………141 貳、 作品特質於台北數位藝術節推廣之影響………………………………………144 參、 作品特質於於台北數位藝術獎推廣之影響……………………………………14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0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0 壹、 新媒體藝術作品特質……………………………………………………………150 貳、 以數位藝術獎而言………………………………………………………………151 參、 以數位藝術節而言………………………………………………………………15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5 參考文獻……………………………………………………………………………………158 附錄一、問卷題目…………………………………………………………………………175 附錄二、深度訪談問題……………………………………………………………………177 附錄三、受訪人之深度訪談稿整理………………………………………………………178 附錄四、台北數位藝術節基本資料………………………………………………………206 附錄五、台北數位藝術節相關獎項基本資料……………………………………………209 附錄六、2006年至2013年國際邀請展作品………………………………………………212 附錄七、2006年至2013年台北數位藝術獎得獎作品……………………………………217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 5
    壹、 新媒體藝術 5
    貳、 電子藝術 6
    參、 數位/電子/媒體藝術節 7
    第六節 預期成果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新媒體藝術的語彙 9
    壹、 作品的影像特質 9
    貳、 作品的敘事特質 16
    第二節 新媒體藝術的內涵 18
    壹、 作品的互動特質 18
    貳、 作品的技術特質 21
    第三節 小結 23
    第三章 現況調查 25
    第一節 台北數位藝術節 25
    壹、 定位與概況 25
    貳、 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 27
    參、 國際邀請展與展覽作品 32
    第二節 台北數位藝術獎 34
    壹、 規劃執行 34
    貳、 得獎情形 40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壹、 文獻分析法 45
    貳、 深度訪談法 46
    參、 問卷調查法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深度訪談 47
    第四節 問卷設計 51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3
    壹、 研究個案 53
    貳、 研究方法 53
    參、 研究對象 54
    肆、 研究場域 54
    第六節 研究步驟 5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7
    第一節 台北數位藝術節 57
    壹、 數位藝術節主題 57
    貳、 國際邀請展策展方向與選件 59
    第二節 台北數位藝術獎 67
    壹、 徵件項目的演變 67
    貳、 項目的分類與否 68
    參、 台北數位藝術獎得獎情形 70
    肆、 台北數位藝術獎歷年投件素質 72
    第三節 得獎作品之分析 77
    壹、 專業對於數位藝術作品之評審方向 78
    貳、 觀眾對於得獎作品之評價意見 87
    參、 數位藝術得獎作品之特質 105
    第四節 數位藝術作品特質於其展覽成效之影響 144
    壹、 作品特質於觀眾認知喜好之影響 144
    貳、 作品特質於台北數位藝術節推廣之影響 147
    參、 作品特質於於台北數位藝術獎推廣之影響 15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3
    壹、 新媒體藝術作品特質 153
    貳、 以數位藝術獎而言 154
    參、 以數位藝術節而言 1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9
    參考文獻............ 162
    附錄一、問卷題目 179
    附錄二、深度訪談問題 188
    附錄三、受訪人之深度訪談稿整理 189
    附錄四、台北數位藝術節基本資料 217
    附錄五、台北數位藝術節相關獎項基本資料 219
    附錄六、2006年至2013年國際邀請展作品 222
    附錄七、2006年至2013年台北數位藝術獎得獎作品 227

    參考文獻
    中文
    書目
    1. 臺北市議會 (2005)。《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3,No.4,頁1038。
    2. 臺北市議會 (2006)。《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4,No.3,頁226-227。
    3. 臺北市議會 (2006)。《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4,No.9,頁1583-1584。
    4. 臺北市議會 (2006)。《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4,No.14,頁2733-2734。
    5. 臺北市議會 (2006)。《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4,No.11,頁2733-2734。
    6. 臺北市議會 (2007)。《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5,No.11,頁2222-2223。
    7. 臺北市議會 (2008)。《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7,No.6,頁1675、1689-1694。
    8. 臺北市議會 (2008)。《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7,No.10,頁3002。
    9. 臺北市議會 (2008)。《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9,No.11,頁3056。
    10. 臺北市議會 (2008)。《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9,No.12,頁3750。
    11. 臺北市議會 (2009)。《臺北市議會公報》,Vol.78,No.23,頁7346-7347。
    12. 臺北市議會 (2010)。《臺北市議會公報》,Vol.81,No.8,頁2894-2899。
    13. 臺北市議會 (2011)。《臺北市議會公報》,Vol.84,No.3,頁1030。
    14. 臺北市議會 (2012)。《臺北市議會公報》,Vol.88,No.5,頁1509。
    15. 臺北市議會 (2013)。《臺北市議會公報》,Vol.92,No.4,頁1545。
    16. 臺北市議會 (2013)。《臺北市議會公報》,Vol.92,No.10,頁3591。
    17. 臺北市議會 (2013)。《臺北市議會公報》,Vol.92,No.11,頁4223。
    18.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2)。《臺北市文化局施政報告2012年4月》。
    19.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0)。《臺北市文化局施政報告2010年12月》。
    20.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0)。《臺北市文化局施政報告2010年1月》。
    21.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07)。《臺北市文化局施政報告2007年12月》。
    22. 黃文浩等編 (2006)。《2006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3. 黃文浩等編 (2007)。《2007第二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玩開》。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4. 黃文浩等編 (2008)。《2008第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介面》。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5. 張賜福等編 (2009)。《2009第四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光怪》。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6. 張賜福等編 (2010)。《2010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串》。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7. 張賜福等編 (2011)。《2011第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越域》。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8.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等編 (2012)。《2012第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第二自然》。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9.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7)。《2007第一屆數位藝術評論獎》。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30. 張賜福等編 (2008)。《2008第二屆數位藝術評論獎》。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31. 張賜福等編 (2009)。《2009第三屆數位藝術評論獎》。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32.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等編(2011)。《數位藝述》。台北:田園城市。
    33.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等編(2012)。《數位藝述第貳號》。台北:雅墨文化。
    34.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等編(2013)。《數位藝述第叁號》。台北:雅墨文化。
    35. 鄭勝華 (2011)。《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年刊2010》。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36. 王聖閎 (2012)。《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年刊2011》。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37. 王冠婷 (2013)。《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年刊2012》。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38. 朱柔若譯 (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市:揚智文化,頁118-147。
    39. 李美華等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時英,頁:384-385。
    40. 吳垠慧著(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科技與數位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41. 許良 (2005) ,《技術哲學》,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學術論文
    1. 王菊櫻 (2008)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中心與地方共生之發展模式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新仁 (2012),〈《移動中的共鳴》-數位音像表演〉,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3. 林詩瑀 (2009) ,〈台灣商業畫廊經營新媒體藝術之研究〉,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4. 胡縉祥 (2011),〈《數位時空記憶》網路互動裝置藝術之創作與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
    5. 洪健元 (2004) ,〈新媒體藝術的歧義與崇高美學的轉折─論「媒體城市‧數位昇華」展〉,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6. 施耘心 (2008) ,〈2003年至2007年台灣新媒體藝術於拍賣市場成交成功關鍵要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
    7. 陳力榆 (2012),〈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之營運策略分析(2012)〉,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班。
    8. 陳冠帆 (2011) ,〈臺灣新媒體藝術與企業合作關係探討-以「科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暨「科光幻影」展覽為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曾介宏 (2004) ,〈知識社群營造之研究-以數位藝術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10. 曾鈺涓 (2010) ,〈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11. 張柏舟 (2009),〈停格偶動畫之創作研究─以《遺忘的回憶》作品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張暉明 (2010),〈超越視線的速度〉,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駱麗真 (2011) ,〈台灣新媒體藝術教育與創作發展間之相互影響〉,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14. 廖彥鈞 (2004),〈科技物件或數位概念-由台灣科技藝術之意識形態看造境一展,臺南藝術大 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盧玉涵 (2009),〈未來的備忘錄: 新媒體藝術典藏的展示預備〉,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廖祈羽 (2011),〈幸福的彼方-置身想像與影像的交界〉,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17. 曹博淵 (2012),〈《超聲鏈II》 手機應用於互動裝置藝術之創作與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
    18. 劉邦耀 (2011),〈逐格影像遇見QR Code-《QR Note》劉邦耀〉,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期刊雜誌
    1. 王咏琳 (2012.9),〈錄像藝術在策展方法上的實驗──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非常評論》,No.1,取自:http://issuu.com/vtartsalon/docs/very_view_01?e=2423764/3166231#222222。
    2. 王咏琳 (2012.11),〈一部錄像藝術的材質實驗史〉,《2011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年刊》,頁:8-12。
    3. 王咏琳(2013.1),〈不可感測的時間閱讀—張暉明個展「∞」〉,《典藏今藝術》,No.244,頁:119-121 。
    4. 王柏偉(2010.7),〈為什麼要航向新世界?廖祈羽與張暉明《Never Give Up》中的內環境問題〉,《國藝會藝評台》,取自: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530/901/303
    5. 王柏偉 (2010.12),〈國際視野、地方格局: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觀察〉,《伊通公園》,取自: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67/987。
    6. 王柏偉 (2011.2),〈光政體下的歷史進程:臺博館建築投影《重修舊好》中的時-光敘事〉,《藝外》,No.41,頁:68-72。
    7. 王柏偉 (2011.10),〈意義批判、意識型態批判與時間批判〉,《數位藝述》,頁:104-123。
    8. 王柏偉 (2011.11),〈技術科學與藝術的數位革命:柏林超媒體藝術節觀察〉,《藝術家》,頁:240-245。
    9. 王柏偉 (2012.3),〈國際錄像藝術史脈絡下的台灣錄像藝術發展現狀〉,《行動與界線─當代國際錄像藝術對話論壇》,頁:12-29。
    10. 王柏偉 (2012.4),〈藝術節〉,《藝外》,No.31,取自:http://artitude-monthly.blogspot.tw/2012/04/art-festival.html。
    11. 王柏偉 (2012.11),〈從數位科技到數位生活─2011年數位藝術節「越域」觀察〉,《2011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年刊》,頁56-65。
    12. 王柏偉 (2013.5),〈在數據與形式之間:數位時代為藝術所提出的新問題為何?〉,《藝外》,No.44,取自:http://artitude-monthly.blogspot.tw/2013/05/blog-post_1273.html。
    13. 王柏偉 (2014.1),〈妖獸的未來與未來的妖獸:奧地利應用與當代藝術美術館「科學性表皮」展中的表皮實驗與智能織品〉,《藝術設計+收藏》,No.76。
    14. 江凌青(2013.12),〈數位時代的錄像藝術展示:從多元放映平臺的興起到一種趨向敘事的策略〉,《現代美術學報》,No.26,頁37-61。
    15. 吳宜樺 (2011.10),〈批判性與數位藝術〉,《數位藝述》,頁:124-143。
    16. 何重誼 (2013.11),〈數位藝術、電影與電玩之互動,及其與影像藝術之關係〉,《數位藝述第叁號》,頁:8-18。
    17. 吳嘉瑄 (2008.1),〈玩開之後-記2007臺北數位藝術節〉,《典藏今藝術》,No.184,頁148-149。
    18. 吳嘉瑄 (2011.12),〈越域,真的越域了嗎? | 第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藝外》,No.27,頁:65-67。
    19. 吳嘉瑄 (2012.12),〈豪華旗艦版與下一步的轉型-第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觀察〉,《藝外》,No.39,頁:70-76。
    20. 吳嘉瑄、王柏偉 (2012.2),〈LArtB〉,《藝外》,No.29,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ontent/Article/Upload/p026-051%E5%B0%88%E8%BC%AF.pdf。
    21. 周郁齡 (2006.12),〈迎向靈光消費的年代-記第一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典藏今藝術》,No.171,頁:182-185。
    22. 林大維、吳佩樺 (2010.10),〈互動藝術脈絡與其美學之研究〉, 《藝術學報》,No.87,頁:31-54。
    23. 林芝禾 (2009.9),〈消費社會的奇觀顯影—Andreas Gursky攝影作品初探作者〉,《議藝份子》,No.13,頁:209-221。
    24. 林克明 (2013.8),〈機械眼: 從符號到訊號的「美學」思考〉,《藝外》,No.47,取自:http://artitude-monthly.blogspot.tw/2013/08/blog-post_2824.html。
    25. 林欣怡 (2011),〈網路前衛運動:朝向星叢體的美學語言〉,《藝術評論》,No.21,頁:157-194。
    26. 林怡秀整理 (2012.4),〈台灣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與現實座談會〉,《典藏今藝術》,No.235,頁:158-163。
    27. 林珮淳、王政揚 (2009),〈從新媒體藝術發展探討互動裝置藝術的美學〉,ACM SIGGRAPH TAIPEI 2009 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藝術大學。
    28. 林珮淳、吳佩芬 (2002),〈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報》,No.70,頁:43-58。
    29. 林珮淳、林奕均 (2010),〈資訊之地理座標、時間與視覺化之互動研究〉,2010臺北數位圖像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藝術大學。
    30. 林珮淳、胡縉祥 (2010),〈從數位藝術探討程式美學〉,ACM SIGGRAPH TAIPEI 2009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藝術大學。
    31. 林珮淳、莊浩志 (2002),〈數位藝術之美學研究〉,《美育》,No.130,頁:62-71。
    32. 林珮淳、陳俊宇 (2008),〈「玩劇」互動裝置藝術創作〉,《全國遊戲產業人才培育論壇》,No.1,頁:80-84。南台科技大學。
    33. 林珮淳、陳啟耀(2004.1),〈3D電腦動畫技術、視覺語言與特質之探討〉,《藝術家》,No.137,頁:63-73。
    34. 林珮淳、陳緯倫(2005.6),〈實驗動畫創作觀念與媒材〉, 《藝術學報》,No.76,頁99-112。
    35. 林珮淳、曹博淵 (2011),〈《超聲鏈》互動裝置〉。2011臺北數位圖像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藝術大學。
    36. 林珮淳、曹博淵 (2012),〈網路藝術的探討〉。ADADA&TDAMD亞洲數位藝術設計協會暨台灣數位媒體設計學會國際研討會,亞洲大學。
    37. 林珮淳、曾靖越 (2009),〈運用資訊視覺化於網路互動裝置藝術之創作與研究〉,元智大學2009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
    38. 林珮淳、曾靖越 (2009),〈資訊美學研究與創作探討〉,ACM SIGGRAPH TAIPEI 2009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藝術大學。
    39. 林珮淳、劉明昇 (2002),〈網路藝術特性與類別之探討〉,《藝術學報》,No.71,頁62-71。
    40. 邱誌勇 (2011.7a),〈影像殘缺:後媒體時代的另類影像美學〉,《藝外》,No.18,頁:52-59。
    41. 邱誌勇 (2011.7b),〈本體論的轉向:數位科技文化時代的美學思維〉,《靜宜人文社會學報》,Vol.5,No.2,頁55-90。
    42. 邱誌勇 (2011.11),〈搖擺在「高」與「低」科技之間-新媒體藝術創作中的科技性〉,《藝術家》,No. 438,頁:217-219。
    43. 邱誌勇 (2012.5),〈幻化流形-後電影時代的數位活動影像〉,《現代美術學報》,No.23,頁:101-123。
    44. 邱誌勇 (2012.7),〈從「藝術超未來」 看科技藝術的社群化未來〉,《藝外》,No.34,取自:http://artitude-monthly.blogspot.tw/2012/07/blog-post_16.html 。
    45. 邱誌勇 (2012.11),〈從2011年數位藝術節看台灣發展數位藝術的困境與矛盾〉,《2011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年刊》,頁:86-91。
    46. 邱誌勇 (2012),〈賽璐璐之後的活動影像:數位影像本體轉向的理論性探究〉,《中華傳播學會2012年年會主題論文》,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1421_1.pdf。
    47. 邱誌勇、許夢芸(2011.4),〈城市.景觀.影像-當代視覺影像的多重載體〉《藝術觀點》,No.46,頁:69-76。
    48. 高博銓 (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教育研究月刊》,No.103,頁:101。
    49. 陳怡潔 (2011.4),〈資料重置-創作中的流體空間〉,《藝術觀點》,No.46,頁:60-68。
    50. 莊偉慈(2013.1),〈閱讀無限循環—張暉明個展「∞」〉,《藝術家》,取自: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530/1537/303。
    51. 曾鈺涓 (2008.3),〈「你」懂「我」的心嗎? | 互動中的神入(Empathy)狀態〉,《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語創作流通平台》,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Gallery_Content.aspx?n=05473EC9C476534C&s=E1AAE11F819888CA。
    52. 陳亭聿(2013.11),〈激活巨量的神經衝動〉,《art plus 電子報》,No.33,取自: http://drewcage.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9064.html
    53. 陳寬育 (2012.7),〈透過藝術,反思科技形塑我們認知的方式:專訪V2_藝術總監Alex Adriaansens〉,《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ShowIntvTW.aspx?lang=en& CI_NO=56。
    54. 陳寬育 (2012.10),〈數位藝術不只是互動,更關鍵的是參與-專訪奧地利 AEC 藝術總監Gerfried Stocker〉,《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ShowIntvTW.aspx?lang=en& CI_NO=57。
    55. 陳寬育 (2012.12),〈2012台北數位藝術節的生態想像-專訪2012台北數位藝術節策展人邱誌勇〉,《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ShowIntvTW.aspx?lang=en&CI_NO=58。
    56. 陳寬育(2013.11),〈對動畫的後設思考︱ 專訪李亦凡談《一部動畫》〉,《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取自:
    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InterView_Content.aspx?n=3D262D328D191157&s=DC5600BEEF2A3718&t=D25F1C2162C1484A&tn
    57. 陳寬育(2013.12),〈潛伏在寧靜之下的暴力狀態︱ 專訪藝術家張暉明〉,《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InterView_Content.aspx?n=428AA6B15105879C&s=3E547E43E7044622
    58. 陳豪毅 (2011.11),〈群眾探尋-初論數位藝術中的群眾性〉,《數位藝述》,頁:88-104。
    59. 劉京璇 (2012.11),〈載體的嵌合與自我指涉-Jeffrey Shaw之Place系列的再現邏輯〉,《數位藝述第貳號》,頁:182-196。
    60. 劉雅文 (2012.11),〈影像投映的異類操演:評2010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中「影像實驗室」的四件作品,《數位藝述第貳號》,頁:204-212。
    61. 蔡家榛(2013.4),〈時光流轉II- 從王雅慧、丁建中、張暉明的作品談錄像作品中的時間與空間本質〉,《台北藝術論壇電子報》,取自:http://www.atfm.asia/tw/article.php?id=209
    62. 鄭勝華 (2011.11),〈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幾點觀察〉, 《2010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年刊》,頁:37-43。
    63. 謝仲其 (2007.11),〈尋找新限制:數位資訊時代的藝術作品〉,《2007年第一屆數位藝術評論獎》,頁:150-169。
    64. Lev Manovich(2012);王聖智譯(2013.5),〈軟體之後的媒體〉,《藝外》,No.44,取自: http://artitude-monthly.blogspot.tw/2013/05/media-after-software.html。
    65. Georg Trogemann、Jochen Viehoff(2004.9);王聖智譯(2013.10),〈可程式化的機器〉,《符碼藝術-作為藝術實踐的程式設計》,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cle_Content.aspx? n=428AA6B15105879C&s=1DE8D2D44F28EA6E。
    66. Mathieu Triclot;許夢芸譯 (2013.11),〈電玩的身體:裝置、位置與情感〉,《數位藝述第叁號》,頁:64-80。
    網站
    1. 台北數位藝術節 (2006),〈2006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2006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daf06/。
    2. 台北數位藝術節 (2007),〈2007第二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2007第二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daf07/。
    3. 台北數位藝術節 (2008),〈2008第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2008第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daf08/。
    4. 台北數位藝術節 (2009),〈2009第四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2009第四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daf09/。
    5. 台北數位藝術節 (2010),〈2010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2010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daf10/。
    6. 台北數位藝術節 (2011),〈2011第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2011第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digitalartfestival.tw/daf11/index.html。
    7. 台北數位藝術節 (2012),〈2012第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2012第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digitalartfestival.tw/daf12/。
    8. 台北數位藝術節 (2013),〈2013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內容〉,2013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digitalartfestival.tw/daf13/。
    9.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簡介〉,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
    10. 國立臺灣美術館(無日期),〈專欄文章〉,TdAic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
    11. 國立臺灣美術館(無日期),〈活動訊息〉,國美館數位藝術方舟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digiark.ntmofa.gov.tw/web/index.htm。
    12. 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無日期),〈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簡介〉,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aec.at/。
    13. 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2013.4),〈評審方向〉,Ars Electronica Blog。2014年1月,取自:http://www.aec.at/aeblog/en/2013/04/22/prix-jury-wochenende-in-linz/?subscribe=success。
    14. 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2012.4),〈評審方向-Prix-Jury 2012, Mariela Yeregui〉,Ars Electronica Blog。2014年1月,取自:http://www.aec.at/aeblog/en/2012/04/05/prix-jury-2012-mariela-yeregui/。
    15. 林茲電子藝術獎 (無日期),〈奧地利電子藝術獎歷年資料〉,林茲電子藝術獎檔案庫(ARS ELECTRONICA ARCHIVE)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archive.aec.at/。
    16. 林茲電子藝術獎(無日期),〈評審方向-互動藝術〉(無日期),林茲電子藝術獎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aec.at/prix/en/kategorien/interactive-art/。
    17. 林茲電子藝術獎(無日期),〈評審方向-動態影像〉,林茲電子藝術獎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aec.at/prix/en/kategorien/computer-animation/。
    18. 林茲電子藝術獎 (2013),〈Quayola & Memo Akten《Form》作品介紹〉,2013林茲電子藝術獎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prix2013.aec.at/prixwinner/9728/。
    19. 林茲電子藝術獎 (2012),〈Jeff Desom《Rear Window Loop》作品介紹〉,2012林茲電子藝術獎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prix2012.aec.at/prixwinner/7748/。
    20. 台北數位藝術獎 (2013),〈張暉明《碎片系列》作品介紹〉,2013台北數位藝術獎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digitalartfestival.tw/daf13/da9.php。
    21. 台北數位藝術獎 (2012),〈張徐展《陰極射線管[M]的神祕儀式》作品介紹〉,2012台北數位藝術獎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digitalartfestival.tw/daf12/da3.html。
    22.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曾偉豪簡歷〉,「機動森林」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event/mobile_forest/Curator8.html。
    23.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3) ,〈林昆穎簡歷〉,「返常-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asianartbiennial.org/2013/?page_id=1096。
    24.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黃心健簡歷、葉姿秀簡歷〉,「存在.不存在的城市」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event/iCity/。
    25.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王仲堃簡歷〉,「聲音雕塑-新媒體聲音裝置藝術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art.lib.pu.edu.tw/2012-12-17/Introduction1.html。
    26. 〈羅禾淋、陳依純簡歷〉(無日期),「無機城市-羅禾淋、陳依純雙個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ericwork.idv.tw/honggah/exhibition/20110222/bio_luo_c.html。
    27. 台北藝術大學 (2012),〈藝術家介紹〉,「超旅程2012未來媒體藝術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2012fmf.cat.tnua.edu.tw/?page_id=234。
    28.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葉廷皓簡歷〉,「和諧世界」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event/universe_harmony/works/works_a/artist_a.html。
    29.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藝術家簡介〉,「身體—介面」數位藝術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event/body_inter_face/index.html。
    30. 台北當代藝術館 (無日期) ,〈藝術家介紹〉,「感測体 - 數位藝術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6551225-%E3%80%8A%E6%84%9F%E6%B8%AC%E4%BD%93%EF%BC%8D%E6%95%B8%E4%BD%8D%E8%97%9D%E8%A1%93%E5%B1%95%E3%80%8B%E2%80%9Csensor-body%E2%80%9D-digital-a。
    31. 〈「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展覽介紹〉(無日期),「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eoa.org.tw/events/627/。
    32. 〈曾御欽簡歷〉(無日期),「Schizophrenia Taiwan 2.0」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schizotaiwan.net/Yu-Chin-TSENG-%E6%9B%BE%E5%BE%A1%E6%AC%BD?lang=en。
    33.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王瑞茗簡歷〉,「時空頓點-台灣錄像藝術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dac.tw/event/Pause_in_Time_and_Space/。
    34. 〈呂沐芢簡歷〉(無日期),「眼蟲計劃」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euglena-art.blogspot.tw/2012/02/blog-post_8493.html。
    35.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張永達簡歷〉,「相對感度-張永達個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event/relative_perceptions/works/works_a/artist_b.html。
    36.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展出作品〉,「異態-數位藝術創作成果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newfaces/works_taipei.html。
    37.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江元浩簡歷〉,「光遊戲場」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dac.tw/newfaces/home.html。
    38.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王鼎曄簡歷〉,「生猛海產店」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event/liveliveseafood/works/works_a/artist_a.html。
    39.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無日期),〈藝術家簡歷〉,失聲祭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lsf-taiwan.blogspot.tw/。
    40. 〈作品介紹〉(無日期),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ma.ntua.edu.tw/labs/dalab/。
    41. 非常廟藝文空間(無日期) 〈蒲帥成簡歷〉,「秘密平面 - 蒲帥成個展」展覽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vtartsalon.com/exhibition/past-2012/201208-mystic-planes/。
    42. 叁式 (無日期),〈叁式簡歷〉,叁式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ultracombos.com/。
    43. 天工開物 (無日期),〈天工開物簡歷〉,天工開物股份有限公司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techartgroup.com/。
    44. 伊通公園 (無日期),〈廖祈羽簡歷〉,伊通公園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itpark.com.tw/artist/bio/708/308。
    45. 〈林厚成簡歷〉(無日期),Taiwan Art Connection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tac-art.com/?htm=artistsinfo&gid=58。
    46. 〈賴韋光簡歷〉(無日期),舞蹈生態系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blog.dancecology.com/2009/04/blog-post_6705.html。
    47. 也趣藝廊 (無日期),〈郭奕臣簡歷〉,也趣藝廊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galleryaki.com/artists.php?f=cv&artist=199。
    48. 索卡藝術中心 (無日期),〈吳宜曄簡歷〉,索卡藝術中心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soka-art.com/CnArtBi.aspx?id=432。
    49. CRANE GALLERY (無日期),〈張暉明簡歷〉,CRANE GALLERY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184cranegallery.com/tw/artists/%E5%BC%B5%E6%9A%89%E6%98%8E/bio。
    50. 耿畫廊 (無日期),〈朱書賢簡歷〉,耿畫廊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tinakenggallery.com/index.php?REQUEST_ID=bW9kPWFydCZwYWdlPWRldGFpbCZBSUQ9MjE=。
    51. 新畫廊 (無日期),〈劉邦耀簡歷〉,新畫廊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nougallery.com/artists_main.php?artists_id=133。
    52. 世界畫廊 (無日期),〈丁建中簡歷〉,世界畫廊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galeriedumonde.com/artist/newMedia/DinChinchung/biography_hkg/。
    53. 尊彩藝術中心 (無日期),〈傅雅雯簡歷〉,尊彩藝術中心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lianggallery.com/#/cht/artist/fu-ya-wen。
    54. 學學文創志業 (無日期),〈陳柏光簡歷〉,學學文創志業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xuexue.tw/professor/who_introduction.asp?CTID=%7B82D1B5F8-2440-4096-8FFB-96780ED8867F%7D。
    55. 〈張惠笙簡歷、鄒岳峰簡歷〉(無日期),非池中藝術網。2014年1月,取自:http://artemperor.tw/artists/。
    56. 〈沈聖博簡歷〉(無日期),全球藝評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401.html。
    57. 關渡美術館 (無日期),〈陳育群簡歷〉,2012新媒體藝術卓越獎。2014年1月,取自:http://www.kdmofa.tnua.edu.tw/index.php?REQUEST_ID=bW9kPWV4JnBhZ2U9YXJ0aXN0JkVJRD0xNDMmQUlEPTQwMSZZWT0yMDEy。
    58. 〈黃致傑簡歷〉(無日期),黃致傑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scottiehuang0107/about-ch。
    59. 〈王照明簡歷〉(無日期),王照明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gcd.yuntech.edu.tw/teacher/teacher_101_wang.html。
    60. 〈洪湘茹簡歷〉(無日期),洪湘茹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RC-l-5pwjFgJ:hunghsiangju.com/hsiangjuhung.pdf+&cd=6&hl=zh-TW&ct=clnk&gl=tw月。
    61. 〈莊志維簡歷〉(無日期),莊志維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chuangchihwei.com/cv.html。
    62. 〈曾鈺涓簡歷〉(無日期),曾鈺涓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tyuchuan.com/page/c_page02.htm。
    63. 〈陳峙傑簡歷〉(無日期),陳峙傑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VqWvx4NT_FIJ:chih-chieh30.myweb.hinet.net/+&cd=2&hl=zh-TW&ct=clnk&gl=tw。
    64. 〈牛俊強簡歷〉(無日期),牛俊強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natniu.net/contents/cv_2011.pdf。
    65. 〈黃博志簡歷〉(無日期),黃博志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huangpochih.tumblr.com/cv。
    66. 〈林俊良簡歷〉(無日期),林俊良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linjunliang.blogspot.tw/2011/02/cv.html。
    67. 〈趙書榕簡歷〉(無日期),趙書榕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shujung.tumblr.com/cv。
    68. 〈張徐展簡歷〉、〈創作自述〉(無日期),張徐展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mores-zhan.com/index-white2.html。
    69. 〈吳長蓉簡歷〉(無日期),吳長蓉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wu00uw.net/biography.html。
    70. 〈李俊逸簡歷〉(無日期),李俊逸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140.113.2.165/faculty/chimin/chuni.html。
    71. 〈曾靖越簡歷〉(無日期),曾靖越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cute-dmd.blogspot.tw/2011/10/blog-post_19.html。
    72. 〈姚仲涵簡歷〉(無日期),姚仲涵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yaolouk.com/cvzh.html。
    73. 〈《美聲演繹》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tmema.org/messa/messa.html#overview。
    74. 〈《聲音床_台北》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www.musicforbodies.net/wiki/SonicBedTaipei。
    75. 〈《電音芭蕾》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www.benoitmaubrey.com/?p=1。
    76. ZKM媒體藝術中心 (無日期)-〈《雨舞》作品介紹〉,ZKM媒體藝術中心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soundart.zkm.de/en/raindance-1998-paul-demarinis/。
    77. 〈《時間投影機》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www.k2.t.u-tokyo.ac.jp/members/alvaro/Khronos/#InstallationSetup。
    78. rANDOM INTERNATIONAL (無日期),〈《光之滾刷》作品介紹〉,rANDOM INTERNATIONAL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random-international.com/work/temporary-graffit/。
    79. 〈《互動音樂桌》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mtg.upf.edu/project/reactable。
    80. 〈《電動椅》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raffaello.name/dynamic-works/robotic-chair/。
    81. 〈《哈迪斯可》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harddisko.ch/dok.htm。
    82. 〈《漂流網 ver.-1》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counteraktiv.com/wrk/dnt1/。
    83. 〈《自動光飛行船》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greenmuseum.org/c/aer/projects/ALAVs/index.htm。
    84. 〈《幻景》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www.carstennicolai.de/?c=works&w=fades。
    85. 〈《擴增雕塑》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www.pablovalbuena.com/selectedwork/augmented-sculpture-v1/。
    86. 〈《三個房間》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www.jonasdahlberg.com/。
    87. 〈《天堂》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www.christophbrech.com/c/video_paradiso.html。
    88. 〈《沒有靈魂的軀殼》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www.mmparis.com/noghost.html。
    89. 〈《年歲》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traubeck.com/years/。
    90. 〈《Strata_4》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www.quayola.com/strata4/。
    91. 〈《Voices of Aliveness》作品介紹〉(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voicesofaliveness.net/。
    92. 小牛(2013.2),〈“Rear Window Loop” & “青島里院老房”〉,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blog.sina.com.tw/wwwcow/article.php?pbgid=6514&entryid=626444
    93. 小笠 (2011.11),〈越域:台北數位藝術節〉,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airyanzi.blogspot.tw/2011/11/blog-post_16.html
    94. 大學報(2011.3)〈抽掉色彩 張徐展手繪動畫〉,《政大大學報》 ,No.1491。2014年1月,取自:http://www.uonline.nccu.edu.tw/index_content.asp?sn=5&an=9785。
    95. 大學報(2013.11),〈41國參賽 高雄電影節題材多元〉,《政大大學報》。2014年1月,取自:http://uonlineblog.blogspot.com/2013/11/41.html。
    96. 心月(2007.12),〈紅樓&Leopard 體驗日 & 96 資訊月 心得〉,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hwshow-dmc.blogspot.tw/2007/12/blog-post_3910.html。
    97.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無日期),〈數位圖牆〉,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ac.tw/digigraphicwall.html。
    98. 台北藝術大學(2013.12),〈2013《未來媒體跨界狂潮》講座展演系列 日本新媒體藝術先驅大師—藤幡正樹〉,《關渡通訊》,No.67。2014年1月,取自:http://admin.video.tnua.edu.tw/media/show/id/381。
    99. 戌[CH]--(狗爺)(2007.12),〈2007台北數位藝術節--玩開〉,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blog.udn.com/childe/1422851。
    100. 展(2012.7),〈《陰極射線管的神祕儀式 》 作品截圖(0:02)〉,Lurvely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lurvely.com/photo/7718776478/002/。
    101. 基仔(2007.12),〈紅樓"玩開"參展心得〉,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hwshow-dmc.blogspot.tw/search/label/2007w10。
    102. 黃盟欽(2013.12),〈軸突(Axon)傳導 - 讓神經元挑起鏈接(link)〉,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BB%83%E7%9B%9F%E6%AC%BD/%E8%BB%B8%E7%AA%81%E5%82%B3%E5%B0%8E-%E8%AE%93%E7%A5%9E%E7%B6%93%E5%85%83%E6%8C%91%E8%B5%B7%E9%8F%88%E6%8E%A5link/620526861343301。
    103. 賈亦珍(2013.11),〈台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blog.udn.com/jabbar66/9474086。
    104. 簡伯勳(2012.7),〈張徐展: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 (回顧)〉,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s://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2_1.aspx?SN=3613。
    105. 劉耀中(2012.10),〈編碼生活〉,《典藏今藝術》,No.241。取自: http://artouch.com/m/artco/story.aspx?aid=2012102311489。
    106. 龍哥(2007.12),〈紅樓心得〉,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hwshow-dmc.blogspot.tw/2007/12/blog-post_2055.html。
    107. 〈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無日期)〉,2014年1月。取自:http://tw.weibo.com/co/mot/user/3026907284/uidcontent/p4。
    108. 〈Inspirations: A Conversation With Jeff Desom; 2012 Vimeo Awards Winner, Golden Nica〉(2012.6),TOOLFARM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toolfarm.com/blog/entry/inspirations_a_conversation_with_jeff_desom。
    109. 〈Festival Spotlight〉(2013.1),VideoArt.net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festival.videoart.net/festival_spots_Jeff_Desom.php。
    110. 〈Luxembourg Rear Window remix making internet waves〉(2012.10),Wort.lu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wort.lu/en/view/luxembourg-rear-window-remix-making-internet-waves-4f844afee4b01da022fbbe37。
    111. 〈TRANSFORMATIONS FROM ARS ELECTRONICA〉(無日期),THE MIND'S LOST CONTINENT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themindslostcontinent.com/transformations-from-ars-electronica/。
    112. DanielHsu6222010(2010.11),〈台北數位藝術節 / 剝皮寮歷史街區〉,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blog.yam.com/DanielHsu622/article/32849538。
    113. ELI COLON(2012.4),〈Rear Window Time-Lapse Video Created〉,It's Just the Movie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itsjustmovies.com/director-creates-time-lapse-rear-window-video/。
    114. FROG(2013.11),〈FROG'S PLURK〉,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www.plurk.com/p/jeqtwu。
    115. justcool(2007.12),〈2007 第二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justcool.pixnet.net/blog/post/11493117-2007-%E7%AC%AC%E4%BA%8C%E5%B1%86%E5%8F%B0%E5%8C%97%E6%95%B8%E4%BD%8D%E8%97%9D%E8%A1%93%E7%AF%80-。
    116. karenlin7912(2013.11),〈台北數位藝術節 2013小小小小的筆記〉,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karenlin7912.pixnet.net/blog/post/54260154。
    117. Kevin Holmes(2012.5),〈Quayola And Memo Akten Translate Athletic Movements Into Abstract Animations〉,Creative Project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thecreatorsproject.vice.com/blog/quayola-and-memo-akten-translate-athlet。
    118. FA(2007.12),〈遊紅樓心得〉,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hwshow-dmc.blogspot.tw/2007/12/blog-post_935.html。
    119. FusionMan[表演] (2010.11),〈台北數位藝術節: 老街區的當代藝術饗宴〉,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www.citytalk.tw/bbs/thread-17624-%E5%8F%B0%E5%8C%97%E6%95%B8%E4%BD%8D%E8%97%9D%E8%A1%93%E7%AF%80:%20%E8%80%81%E8%A1%97%E5%8D%80%E7%9A%84%E7%95%B6%E4%BB%A3%E8%97%9D%E8%A1%93%E9%A5%97%E5%AE%B4.html。
    120. Graham Roberts(2012.7),〈Forms: Quayola, Memo Akten and Nexus Interactive Arts〉,DESIGNENVY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designenvy.aiga.org/forms-quayola-memo-akten-and-nexus-interactive-arts/。
    121. Jack De Caluwe(2013.5)〈Rear Window Loop〉,Award Online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awardonline.com/news/rear-window-loop#.UrVyftIW3TQ。
    122. Jeff Desom(無日期),〈REAR WINDOW LOOP (2010)〉,Jeff Desom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jeffdesom.com/hitch/。
    123. Joanie Lemercier (2012.9),〈AntiVJ's Joanie Lemercier Discusses Inspiration Vs. Theft Within The Artistic Community〉,Creative Project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thecreatorsproject.vice.com/blog/antivjs-joanie-lemercier-discusses-inspiration-vs-theft-within-the-artistic-community。
    124. kff2013(無日期),〈《陰極射線管的神祕儀式》與世界各地的導演們QA 對談!〉,2013高雄電影節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kff2013.pixnet.net/blog/post/282076289-%E3%80%8A%E9%99%B0%E6%A5%B5%E5%B0%84%E7%B7%9A%E7%AE%A1%E7%9A%84%E7%A5%9E%E7%A5%95%E5%84%80%E5%BC%8F%E3%80%8B%E8%88%87%E4%B8%96%E7%95%8C%E5%90%84%E5%9C%B0%E7%9A%84%E5%B0%8E%E6%BC%94。
    125. Lasse Rintakumpu(2012.4),〈Rear Window Loop〉,個人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jwz.org/blog/2012/04/rear-window-loop/。
    126. mapleduh(2005.9),〈方宇的打字機〉,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39562385-%E6%96%B9%E5%AE%87%E7%9A%84%E6%89%93%E5%AD%97%E6%A9%9F。
    127. Marina(2013.6),〈Rear Window Loop - Film Review〉,Weekend Notes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weekendnotes.com/rear-window-loop-film-review/。
    128. Mikey(2013.11),〈【台北】2013台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mikey2004/post/1326261655。
    129. October Hsu(2007.12),〈台北數位藝術節 2nd〉,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octoberhsu.pixnet.net/blog/post/11445746-%E5%8F%B0%E5%8C%97%E6%95%B8%E4%BD%8D%E8%97%9D%E8%A1%93%E7%AF%80-2nd。
    130. Pasquale Napolitano(無日期),〈Quayola & Memo Akten: “Forms”. Something about Life, at Ars Electronica Prix 2013〉,DIGICULT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www.digicult.it/news/quayola-and-memo-atken-forms-something-about-life-at-ars-electronica-prix-2013/。
    131. Phimedia社群小組(2013.11),〈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精彩作品回顧!〉,Phimedia網站。2014年1月。取自:http://blog.phimedia.tv/2013/11/data-visualization/。
    132. QQ(2013.11),〈【每日分享】2013數位藝術節─「超神經 Data-Neurons」〉,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 http://mediaproplus.blogspot.tw/2013/11/2013_20.html。
    133. ract1436(2007.12),〈 玩開PENPLAY - 第二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hwshow-dmc.blogspot.tw/2007/12/blog-post_2331.html。
    134. Small〃a(2007.12),〈紅樓-台北數位藝術節_玩開〉,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hwshow-dmc.blogspot.tw/2007/12/blog-post_4318.html。
    135. supersr1126(2007.12),〈紅樓心得〉,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hwshow-dmc.blogspot.tw/2007/12/blog-post_5700.html。
    136. wtdtd7125(2007.12),〈補 紅樓心得〉,個人網誌,2014年1月。取自:http://hwshow-dmc.blogspot.tw/2008/01/blog-post_78.html。
    137. Zueia(2013.11),〈藤幡正樹座談會雜感〉,天工開物部落格。2014年1月,取自:http://blog.techartgroup.com/?p=3815。
    英文

    1. Bellour, & Raymond(2009). Le corps du cinema, Hypnoses, emotions, animalites. Paris : P.O.L.
    2. Erkki Huhtamo, & Jussi Parikka(2011). Media Archaeology. Approaches,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Berlin :Fundus of Humboldt University.
    3. Henri Bergson(1895). Matière et Memoire. Paris: P.U.F.
    4. Gilles Deleuze(1983).L'image mouvement Cinéma 1. Paris: Minuit.
    5. Gilles Deleuze(1983). L'image temps Cinéma 2.Paris: Minuit.
    6. Guy Debord(1967).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Paris: Buchet-Chastel.
    7. Max Bense(1949).Technische Existenz. Essays. Stuttgart :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8. Michael Rush(2005).New Media in art. London:Thames&Hudson.
    9. Mitchell W.J.T(1994). Picture Theory: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 Lev Manovich(2002).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London: MIT Press.
    11. Lev Manovich(2011).Soft Cinema: Navigating the Database. Retrieved.
    12. Lev Manovich(2012).Media After Software.
    13. Lewis Mumford(2000).Art and Techn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4. Paul C (2005).Digital Art..London: Thames & Hudson.
    15. S. Card & J. D. Mackinlay & B. Shneiderman (1999).Reading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Using Vision to Think. Los Altos, CA :Morgan Kaufmann.
    16. Stuart K. Card (2008).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andbook.
    17. Wolfgang Ernst (2012).Signal And Symbols-A media-archaeological approach to "textuality".
    18. Sarah J. Rogers (1998), Body Mécanique: Artistic Explorations of Digital Realms,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 Christine Buci-Glucksmann(2004), L’art à l’époque virtuel", in Frontières esthétiques de l’art, Arts 8, Paris: L’Harmattan.
    20. Frank Popper (1997), Art of the Electronic Age, Thames & Hudson.
    期刊雜誌
    21. Proulx & Mikhel Mikhel Proulx(2011.1). Ars electronica 2010 - Festival for art, technology, and society. Blackflash. 28(2), 12-13.
    Waelder, Pau(2011.5). Ars Electronica:Repair.ETC.92, 56-5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