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 立 Chen, Lee |
---|---|
論文名稱: |
楚系簡帛文字研究 |
指導教授: |
邱德修
Chiou, Teh-Shio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74 |
中文關鍵詞: | 楚系 、簡帛文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全文共分為十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介紹本文寫作的緣由、材料、方法、目的,以及章節、內容的安排。第二章為出土簡帛的概述。第三章至第九章為正文的部分,係就出土的戰國時期楚系簡帛文字現象之規律,作一系列的討論與觀察,然後再逐漸向外探討簡帛文字與同域的楚金文間的差異,以及與《說文解字》古文字形的相合情形。第十章為整篇論文的總結。 第二章為「楚系簡帛概說」,主要就楚系墓葬出土的竹簡、帛書予以觀察和介紹,並且依據竹簡所載史事、墓葬的形式與隨葬品組合、碳14(放射性碳素)等方面,作一個初步的斷代,藉以知曉這批龐大資料的前後年代順序。最後則是對於簡帛文字研究的狀況,作一個概略的介紹。 第三章為「楚簡帛文字––增繁與省減考」,本章分為增繁與省減兩大部分,主要透過甲骨文、金文等資料的對照,以及簡帛中相同或相近的辭例裡所出現同一文字的字形比較,瞭解楚系簡帛文字有那些增繁與省減的現象。在「增繁」單元裡,從筆畫與偏旁的增繁,進一步的分析、探討其現象;在「省減」單元裡,亦從筆畫與偏旁的省減,探討它是如何產生省減的情形,以及省減的方式。 第四章為「楚簡帛文字––異體字考」,主要係根據簡帛所見的異體字進行觀察與討論,透過與金文資料的對照,以及簡帛中相同或相近的辭例裡所出現同一文字的字形比較,瞭解楚系簡帛文字的文字異體現象。 第五章為「楚簡帛文字––類化考」,主要透過甲骨文、金文等資料的對照,以及簡帛中相同或相近的辭例裡所出現同一文字的字形比較,藉以知曉楚系簡帛文字有那些類化的現象,以及其變遷的方向。 第六章為「楚簡帛文字––合文考」,透過簡帛所載的辭例,以析書找出合文的現象,或是透過辭例的解析,從中找出合文;進一步的統計楚系簡帛習用的合文內容。藉以瞭解楚系簡帛在合文使用上的方式,以及常見的合文現象。 第七章為「楚簡帛文字––通假字考」,主要就簡帛所載的通假現象進行討論,透過上古聲韻的分析,瞭解楚系簡帛文字習用的通假方式。 第八章為「楚簡帛文字與同域、異時文字的比較」,本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係將簡帛文字與同域的楚系金文相互比較,瞭解二者在不同時期的影響情形,以及簡帛文字與金文在增繁與省減現象上的同異;第二部分則將郭店楚簡的《老子》與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書《老子》作一番的整理與觀察,透過文物年代、篇目與內容安排、字句比較、文字現象、語助詞等方面,藉以瞭解同為流行於南方的思想著作《老子》,在不同的時代下,其間有何不同的面貌。 第九章為「楚系簡帛文字與《說文》古文合證」,主要係將已知的簡帛文字與《說文解字》所收古文的字形相互比對,找出形體相同或相近者,並且將其他地域、系統與《說文解字》古文字形相合者,一併找出,統計其出現的比率,藉以瞭解王國維所謂「六國用古文說」的是非,以及辨正許書古文來源,與齊、楚、秦、燕、三晉系的文字,何者最為相近。 第十章為「結論」,係就本論文諸章討論的重點,予以整理,作為本文的結束。
一、經部(宋)丁度等,1986,《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1993,《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1993,《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漢)公羊壽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1993,《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魏)王弼、(唐)孔穎達疏,1993,《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清)朱駿聲,1994,《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清)吳大澂,1968,《說文古籀補》,臺北︰藝文印書館。(魏)何晏注、(宋)邢昺疏,1993,《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1993,《穀梁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宋)夏竦,1978,《古文四聲韻》,臺北︰學海出版社。(清)孫詒讓,1986,《名原》,山東︰齊魯書社。(清)郝懿行,1987,《爾雅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郝懿行、王念孫、錢繹、王先謙等著,1989,《爾雅廣雅方言釋名––清疏四種合刊(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宋)郭忠恕,1983,《汗簡》,北京︰中華書局。(宋)陳彭年等,1991,《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漢)許慎撰、(宋)徐鉉等校定,1985,《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漢)許慎撰、(南唐)徐鍇傳釋,1985,《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1991,《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臧版),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唐)陸德明,1972,《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晉)郭璞注、(宋)邢昺疏,1993,《爾雅》(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黃錫全,1993,《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93,《孟子》(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1993,《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93,《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93,《儀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宋)薛尚功,1986,《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北京︰中華書局。(漢)戴德,1934,《大戴禮記》,上海︰商務印書館。史部(晉)孔晁注,1937,《逸周書》,上海︰商務印書館。王國維,1974,《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臺北︰藝文印書館。(周)左丘明,1980,《國語》,臺北︰宏業書局。(漢)司馬遷撰、(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宋)裴駰集解、瀧川龜太郎注,1992,《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1996,《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1996,《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楊伯峻,1991,《春秋左傳注》,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漢)劉向集錄,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梁)蕭子顯,1996,《南齊書》,臺北︰藝文印書館。子部(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1955,《潛夫論》,臺北︰世界書局。(周)呂不韋撰、(漢)高誘註,1974,《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周)李耳撰、(晉)王弼注,1993,《老子》,臺北︰中華書局。(宋)李昉等撰,1992,《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袁珂注,1982,《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周)荀卿撰、(清)王先謙集解,1994,《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清)孫詒讓撰、(清)李笠校補,1981,《校補定本墨子閒詁》,臺北︰藝文印書館。(漢)高誘注,1974,《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周)莊周撰、(晉)郭象注,1984,《莊子》,臺北︰中華書局。(晉)張湛,1975,《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漢)揚雄撰、(清)汪榮寶注,1958,《法言義疏》,臺北︰世界書局。(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1937,《賈子新書》,上海︰商務印書館。(漢)劉向、(明)程榮校,1970,《新序》,臺北︰世界書局。(周)韓非撰、(清)王先慎集解,1983,《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集部(宋)洪興祖、(清)蔣驥,1991,《楚辭補注‧山帶閣注楚辭》,臺北︰長安出版社。其他(清)王引之,1979,《經義述聞》,臺北︰商物印書館。(清)皮錫瑞,1989,《經學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1996,《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清)俞樾,1962,《古書疑義舉例》,臺北︰世界書局。(唐)徐堅,1972,《初學記》,臺北︰新興書局。(清)廖平,1985,《今古學考》,臺北︰學海出版社。(清)趙翼,1960,《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1976,《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于省吾,1982,《詩經楚辭新證》,臺北︰木鐸出版社。于省吾,1996,《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王力,1985,《王力文集‧字的寫法、讀音和意義》第3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王力,1987,《王力文集‧漢語語音史》第10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王力,1988,《王力文集‧漢語史稿》第9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王力,1992,《王力文集‧同源字典》第8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1976-1977,《戰國楚簡研究》,廣州。王世征、宋金蘭,1997,《古文字學指要》,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孔仲溫,1987,《類篇研究》,臺北︰學生書局。天津歷史博物館藏,1990,《中國歷代貨幣(先秦部分)》,天津︰楊柳青畫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57,《長沙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0-1983,《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a,《殷周金文集成》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b,《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1984,《江陵雨臺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5,《殷周金文集成》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6a,《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6b,《殷周金文集成》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7a,《殷周金文集成》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7b,《殷周金文集成》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8a,《殷周金文集成》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8b,《殷周金文集成》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8c,《殷周金文集成》第9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9,《殷周金文集成》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0,《殷周金文集成》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2a,《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1965-1991》,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2b,《殷周金文集成》第11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2c,《殷周金文集成》第17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3a,《殷周金文集成》第14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3b,《殷周金文集成》第15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4a,《殷周金文集成》第16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4b,《殷周金文集成》第18冊,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6,《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文物研究中心、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1997,《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方國瑜,1982,《納西象形文字譜》,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王國維,1968,《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6冊,臺北︰文華出版社。王國維,1991,《定本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王輝,1993,《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石永士、石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996,《燕下都東周貨幣聚珍》,北京︰文物出版社。石泉等,1996,《楚國歷史文化辭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朱威烈,1991,《人類早期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實》,臺北︰淑馨出版社。朱德熙,1995,《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宋公文、張君,1995,《楚國風俗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李孝定,1991,《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孝定,1992,《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杜忠誥,1990,《書道技法1.2.3》,臺北︰幼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何琳儀,1989,《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李零,1985,《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李運富,1997,《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李學勤、齊文心、艾蘭,1985,《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周予同,1997,《群經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996,《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1991,《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金祥恆,1990,《金祥恆先生全集》第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周鳳五、林素清,1995,《包山二號楚墓出土文書簡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林澐,1986,《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金德建,1991,《金德建古文字學論文集》,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胡小石,1982,《胡小石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勃那德‧凱希(Bernard Keisch)撰、周浩中、陳幸如譯,1975,《過去的秘密》,臺北︰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出版部。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83,《馬王堆漢墓帛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85,《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徐中舒,1988,《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馬文熙、張歸璧,1996,《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北京︰中華書局。袁仲一,1987,《秦代陶文》,陜西︰三秦出版社。袁仲一、劉鈺,1993,《秦文字類編》,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徐谷甫,1994,《鳥蟲書大鑑》,上海︰上海書店。徐谷甫、王延林,1994,《古陶字彙》,上海︰上海書店。容庚,1980,《中國文字學形篇》(又名《中國文字學》),臺北︰廣文書局。容庚,1992,《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高明,1986,《古文字類編》,臺北︰大通書局。高明,1990,《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高明,1993,《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高尚仁,1993,《書法藝術心理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馬承源,1988,《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3冊,北京︰文物出版社。馬承源,1990,《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4冊,北京︰文物出版社。馬承源,1991,《中國青銅器》,臺北︰南天書局。孫海波,1979,《中國文字學》,臺北︰學海出版社。徐錫臺,1987,《周原甲骨文綜述》,陜西︰三秦出版社。唐蘭,1986,《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唐蘭,1991,《中國文字學》,臺北︰開明書店。張之恒,1995,《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5,《金文形義通解》,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張守中,1981,《中山王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張守中,1994,《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張守中,1996,《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張光直,1983,《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康有為,1969,《新學偽經考》,臺北︰世界書局。張光裕、袁國華,1992,《包山楚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張光裕、袁國華,1999,《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1997,《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郭沫若,1932,《兩周金文辭大系》,日本東京︰文求堂書店。郭沫若,1954,《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卷,北京︰科學出版社。郭沫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2,《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商承祚,1979,《說文中之古文考》,臺北︰學海出版社。商承祚,1995,《戰國楚竹簡匯編》,山東︰齊魯書社。商承祚,1996,《石刻篆文編》,北京︰中華書局。梁東漢,1991,《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章季濤,1991,《怎樣學習《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980,《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陳建貢、徐敏編,1994,《簡牘帛書字典》,上海︰書畫出版社。郭若愚,1994,《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許威漢,1995,《漢語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許進雄,1977,《卜骨上的鑿鑽形態》,臺北︰藝文印書館。許進雄,1995,《古文諧聲字根》,臺北︰商務印書館。陳新雄,1983,《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陳煒湛,1987,《甲骨文簡論》,上海︰古籍出版社。陳夢家,1980,《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張頷,1986,《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郭錫良,1986,《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曹錦炎、張光裕,1994,《東周鳥篆文字編》,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1985,《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a,《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b,《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5,《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1995,《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科學出版社。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9,《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3,《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曾榮汾,1988,《字樣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黃錫全,1992,《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曾憲通,1996,《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楚文化研究會,1984,《楚文化考古大事記》,北京︰文物出版社。楊寬,1997,《戰國史》(增訂版),臺北︰商務印書館。詹鄞鑫,1994,《漢字說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蓮池,1995,《金文編校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滕壬生,1995,《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蒲慕州譯,1993,《尼羅河畔的文采––古埃及作品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劉正強,1994,《書法藝術漫話》,臺北︰業強出版社。蔡季襄,1962,《晚周繒書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劉彬徽,1996,《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蔣善國,1959,《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龍宇純,1987,《中國文字學》,臺北︰學生書局。薛英群,1991,《居延漢簡通論》,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謝雲飛,1990,《語音學大綱》,臺北︰學生書局。羅振玉,1968,《羅雪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社。羅運環,1992,《楚國八百年》,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羅福頤,1994a,《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羅福頤,1994b,《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譚興萍,1991,《中國書法用筆與篆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饒宗頤、曾憲通,1985,《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嚴靈峰,1983,《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臺北︰國立編譯館。顧詰剛等,1993,《古史辨》第1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王人聰,1983,〈古璽考釋〉,《古文字學論集(初編)》,473-48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寫作小組,1981,〈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的主要收獲〉,《馬王堆漢墓研究》,59-70,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又收入《考古》1975︰1)王夢華,1982,〈漢字形體演變中的類化問題〉,《東北師大學報》1982︰4,70-77,長春︰東北師大學報編輯部。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1988,〈包山2號墓竹簡概述〉,《文物》1988︰5,25-29,北京︰文物出版社。左松超,1992,〈馬王堆帛書中的異體字與通假字〉,《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81-607,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古敬恒,1987,〈論通假字的時代層次〉,《語言文字學》1987︰8,135-14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又收入《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1)安志敏、陳公柔,1963,〈長沙戰國繒書及其有關問題〉,《文物》1963︰9,48-60,北京︰文物出版社。朱德熙,1989,〈望山楚簡裡的「▓」和「▓」〉,《古文字研究》第17輯,194-197,北京︰中華書局。(又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論集》)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1996,〈望山一、二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江陵望山沙塚楚墓》,237-309,北京︰文物出版社。何大安,1998,〈古漢語聲母演變的年代學〉(初稿),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李天虹,1993,〈《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江漢考古》1993︰3,84-89,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李守奎,1997,〈江陵九店56號墓竹簡考釋4則〉,《江漢考古》1997︰4,67-69,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李長林,1997,〈長沙孫吳簡牘考古大發現〉,《歷史月刊》第115期,12-16,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杜芳琴、劉光賢、翟忠賢,1982,〈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新辨––兼與盛九疇、祝敏徹同志商榷〉,《語文研究》1982︰2,40-44,太原︰語文研究編輯部。李家浩,1982,〈信陽楚簡「澮」字及從「▓」之字〉,《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189-199,北京︰商務印書館。李家浩、裘錫圭,1989,〈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487-531,北京︰文物出版社。李家浩,1993,〈仰天湖楚簡十三號考釋––楚簡研究之一〉,《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輯,449-456,北京︰中華書局。李家浩,1995,〈江陵九店五十六號墓竹簡釋文〉,《江陵九店東周墓》,506-511,北京︰科學出版社。何琳儀,1986,〈長沙帛書通釋〉,《江漢考古》1986︰1,51-86,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何琳儀,1992,〈說▓〉,《江漢考古》1992︰2,73-76,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何琳儀,1993,〈包山竹簡選釋〉,《江漢考古》1993︰4,55-63,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何琳儀,1996,〈戰國文字形體析疑〉,《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24-227,長春︰吉林大學。李零,1994,〈土城讀書記(5則)〉,紀念容庚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15,廣州︰東莞。李零,1996,〈古文字雜識(2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70-274,長春︰吉林大學。李運富,1997,〈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二)〉,《古漢語研究》1997︰1,86-96,長沙︰古漢語研究雜誌社。李學勤,1956,〈談近年新發現的幾種戰國文字資料〉,《考古參考資料》1956︰1,48-49,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李學勤,1990a,〈長沙子彈庫第二帛書探要〉,《江漢考古》1990︰1,58-61,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李學勤,1990b,〈長臺關竹簡中的《墨子》佚篇〉,《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1-8,四川︰巴蜀書社。李學勤,1992,〈試論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殘片〉,《文物》1992︰11,36-39,北京︰文物出版社。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1959,〈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臺關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文物參考資料》1959︰9,21-22,北京︰文物出版社。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陽地區文物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館,1993,〈河南淅川吉崗楚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1993︰3,20-27,鄭州︰《華夏考古》編輯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淮陽縣文物保管所,1984,〈河南淮陽平糧臺十六號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10,18-27,北京︰文物出版社。林素清,1987,〈《說文》古籀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1分,209-25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林素清,1995,〈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4分,1103-1127,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林進忠,1989,〈長沙戰國楚帛書的書法〉,《臺灣美術》第2卷第2期,45-50,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林進忠,1998,〈曾侯乙墓出土文字的書法研究––附論小篆的真實形相〉,《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參1-58,臺北︰中國書道學會。周鳳五,1993,〈包山楚簡文字初考〉,《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361-377,臺北︰大安出版社。周鳳五,1997,〈子彈庫帛書「熱氣倉氣」說〉,《中國文字》新23期,237-240,臺北︰藝文印書館。林義光,1977,〈文源敘〉,《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第1冊,423-242,臺北︰廣文書局。林澐,1992,〈釋古璽中從「朿」的兩個字〉,《古文字研究》第19輯,468-469,北京︰中華書局。林麗娥,1998,〈春秋戰國文字裝飾性特徵及其盛行因素之探討〉,《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肆1-48,臺北︰中國書道學會。袁國華,1994,〈戰國楚簡文字零釋〉,《中國文字》新18期,209-230,臺北︰藝文印書館。范毓周,1992,〈甲骨文中的合文字〉,《國文天地》第7卷第12期,68-70,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荊州地區博物館,1973,〈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9,7-17,北京︰文物出版社。荊州博物館,1986,〈江陵李家臺楚墓清理簡報〉,《江漢考古》1986︰3,17-25,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徐在國,1977,〈楚簡文字拾零〉,《江漢考古》1997︰2,81-84,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徐在國,1996,〈《包山楚簡》文字考釋4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78-182,長春︰吉林大學。高至喜,1979,〈試論湖南楚墓的分期與年代〉,《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237-248,北京︰文物出版社。荊沙鐵路考古隊,1988,〈江陵秦家嘴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88︰2,36-43,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徐侃,1982,〈「假借」與「通假」初探〉,《語言文字學》1982︰9,21-2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又收入《人文雜誌》1982︰4)容庚,1968,〈王國維先生考古學上之貢獻〉,《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6冊,7340-7356,臺北︰文華出版社。容庚,1994,〈鳥書考〉,《頌齋述林》,87-129,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又收入《燕京學報》之〈鳥書考〉、〈鳥書考補正〉、〈鳥書三考〉,與《中山大學學報》1964︰1之〈鳥書考〉)唐健垣,1968,〈楚繒書文字拾遺〉,《中國文字》第30冊,1-2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馬國權,1983,〈鳥蟲書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0輯,139-176,北京︰中華書局。高智,1996,〈《包山楚簡》文字校釋14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83-185,長春︰吉林大學。殷滌非,1980,〈壽縣楚器中的「大▓鎬」〉,《文物》1980︰4,26-28,北京︰文物出版社。商承祚,1963,〈鄂君啟節考〉,《文物精華》1963︰2,49-55,北京︰文物出版社。商承祚,1964,〈戰國楚帛書述略〉,《文物》1964︰9,8-20,北京︰文物出版社。商志,1992,〈記商承祚教授藏長沙子彈庫楚國殘帛書〉,《文物》1992︰11,32-33轉35,北京︰文物出版社。陳邦懷,1981,〈戰國楚帛書文字考證〉,《古文字研究》第5輯,233-242,北京︰中華書局。(又收入《一得集》)陳直,1957,〈楚簡解要〉,《西北大學學報》1957︰4,37-50,西北大學。張亞初,1989,〈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7輯,230-267,北京︰中華書局。陳松長,1990,〈楚系文字與楚國風俗〉,《東南文化》1990︰4,72-94,南京︰東南雜誌出版社。郭沫若,1958,〈關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參考資料》1958︰4,3-11,北京︰文物出版社。郭沫若,1972,〈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考古學報》1972︰1,1-13,北京︰科學出版社。郭若愚,1993,〈長沙仰天湖戰國竹簡文字的摹寫和考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第3期,21-34,上海︰古籍出版社。陳昭容,1997,〈秦「書同文字」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3分,589-641,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建樑,1993,〈釋「▓衣」〉,《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445-46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桂光,1994,〈楚簡文字考釋2則〉,《江漢考古》,74-78,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張桂光,1996,〈古文字考釋6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78-281,長春︰吉林大學。陳振裕,1979,〈望山一號墓的年代與墓主〉,《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229-236,北京︰文物出版社。陳偉,1998,〈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4,67--72,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陳偉武,1996,〈戰國秦漢同形字論綱〉,《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28-232,長春︰吉林大學。陳煒湛,1982,〈釋▓〉,《中山大學學報》1982︰2,64-66,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又收入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戰國楚簡研究》)陳煒湛,1998,〈包山楚簡研究(7篇)〉,《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573-591,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曹錦炎,1992,〈甲骨文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輯,445-459,北京︰中華書局。陳鴻邁,1982,〈通假字述略〉,《語言文字學》1982︰11,35-3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又收入《海南師專學報》1982︰2)舒之梅、王紀潮,1997,〈曾侯乙墓的發現與研究〉,《鴻禧文物》第2期,93-104,臺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舒之梅,1998,〈包山簡遣策車馬器考釋5則〉,《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592-595,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1997,〈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7,35-48,北京︰文物出版社。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1982,〈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1,71-116,北京︰科學出版社。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1988,〈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8︰5,1-14,北京︰文物出版社。湖北省博物館,1988,〈湖北江陵雨臺山21號戰國楚墓〉,《文物》1988︰5,35-38,北京︰文物出版社。湖北省博物館江陵工作站、麻城縣革命博物館,1986,〈麻城楚墓〉,《江漢考古》1986︰2,10-28,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1990,〈湖南慈利石板3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0︰10,37-47,北京︰文物出版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1995,〈湖南慈利縣石板村戰國墓〉,《考古學報》1995︰2,173-207,北京︰科學出版社。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4,〈長沙楊家灣M006號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4︰12,20-46,北京︰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7,〈長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槨墓〉,《考古學報》1957︰1,93-102,北京︰科學出版社。湖南省博物館,1974,〈長沙子彈庫戰國木槨墓〉,《文物》1974︰2,36-43,北京︰文物出版社。彭浩,1995,〈江陵九店六二一號墓竹簡釋文〉,《江陵九店東周墓》,512,北京︰科學出版社。游國慶,1996,〈楚帛書及楚域之文字書法與古璽淺探〉,《印林》第17卷第1期,2-22,臺北︰佳藝美術事業有限公司。湯餘惠,1986,〈略論戰國文字形體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9-95,北京︰中華書局。黃錫全,1991,〈「▓郢」辨析〉,《楚文化研究論集》第2集,311-324,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裘錫圭,1992,〈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古文字研究》,405-417,北京︰中華書局。楊五銘,1981,〈兩周金文數字合文初探〉,《古文字研究》第5輯,139-149,北京︰中華書局。董作賓,1955,〈論長沙出土之繒書〉,《大陸雜誌》第10卷第6期,7-11,臺北︰大陸雜誌社。董作賓,1977a,〈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2冊,363-464,臺北︰藝文印書館。(又收入《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慶祝論文集》)董作賓,1977b,〈殷代的鳥書〉,《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4冊,710-711,臺北︰藝文印書館。(又收於《大陸雜誌》第6卷第11期)葛英會,1996,〈《包山楚簡》釋詞3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75-177,長春︰吉林大學。楊春霖,1981,〈古漢語通假簡論〉,《語言文字學》1981︰5,7-1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又收入《人文雜誌》1981︰2)董楚平,1994,〈金文鳥篆書新考〉,《故宮學術季刊》第12卷第1期,31-71,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賈繼東,1995,〈包山楚墓簡文「見日」淺釋〉,《江漢考古》1995︰4,54-55,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趙誠,1983,〈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10輯,350-365,北京︰中華書局。劉雨,1986,〈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信陽楚墓》,124-136,北京︰文物出版社。劉信芳,1996,〈楚簡文字考釋6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86-189,長春︰吉林大學。劉信芳,1997,〈九店楚簡日書與秦簡日書比較研究〉,《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517-54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劉信芳,1998,〈從「▓」之字匯釋〉,《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607-618,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鄭剛,1988,〈戰國文字中的「陵」和「李」〉,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1-15,○○。劉釗,1992,〈包山楚簡文字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1-19,江蘇︰南京。劉紹剛,1997,〈東周金文書法藝術簡述〉,《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4-14,北京︰中華書局。劉彬徽,1984,〈楚國有銘銅器編年概述〉,《古文字研究》第9輯,331-372,北京︰中華書局。劉彬徽、彭浩、胡雅麗、劉祖信,1991,〈包山二號楚墓簡牘釋文與考釋〉,《包山楚墓》,348-399,北京︰文物出版社。劉彬徽、彭浩、胡雅麗、劉祖信,1991,〈包山楚簡文字的幾個特點〉,《包山楚墓》,580-589,北京︰文物出版社。錢玄同,1993,〈論《說文》及壁中古文經書〉《古史辨》第1冊,231-243,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駢宇騫、段書安,1999,〈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160,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系。韓中民,1981,〈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馬王堆漢墓研究》,71-78,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又收入《文物》1974︰9)叢文俊,1996,〈鳥鳳龍蟲書合考〉,《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2期,99-126,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譚維四,1988,〈江陵雨臺山21號楚墓律管淺論〉,《文物》1988︰5,39-42,北京︰文物出版社。嚴一萍,1968,〈楚繒書新考(中)〉,《中國文字》第27冊,1-3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又收入《甲骨文字研究》第3輯)饒宗頤,1955,〈戰國楚簡箋證〉,《金匱論古綜合刊》第1期,61-72,香港。饒宗頤,1968,〈楚繒書疏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1-3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饒宗頤,1992,〈長沙子彈庫殘帛文字小記〉,《文物》1992︰11,北京︰文物出版社。饒宗頤,1996,〈緇衣零簡〉,《學術集林》卷9,66-68,上海︰遠東出版社。饒宗頤,1997,〈在開拓中的訓詁學––從楚簡易經談到新編《經典釋文》的建議〉,《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1-5,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四、王仲翊,1996,《包山楚簡文字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文炳淳,1997,《包山楚簡所見楚官制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淑惠,1984,《齊國彝銘彙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存智,1995,《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汪深娟,1983,《侯馬盟書文字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宏明,1997,《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林素清,1976,《先秦古璽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素清,1984,《戰國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清源,1987,《兩周青銅句兵銘文彙考》,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源,1997,《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雅婷,1998,《戰國合文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邱德修,1974,《說文解字古文釋形考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燕梅,1993,《睡虎地秦簡文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洪燕梅,1998,《秦金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陳月秋,1992,《楚系文字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光裕,1970,《先秦泉幣文字辨疑》,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茂仁,1996,《楚帛書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陳昭容,1996,《秦系文字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國瑞,1997,《吳越文字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莊淑慧,1995,《曾侯乙墓出土竹簡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學仁,1979,《先秦楚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學仁,1986,《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游國慶,1991,《戰國古璽文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靜吟,1993,《秦簡隸變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靜吟,1997,《楚金文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潘琇瑩,1994,《宋國青銅器彝銘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映蘋,1994,《曾侯乙墓鐘銘與竹簡文字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顏世鉉,1997,《包山楚簡地名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世瓊,1997,《馬王堆帛書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蕭璠,1972,《春秋至兩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五、林巳奈夫,1964,〈長沙出土戰國帛書考〉,《東方學報》第36冊,53-97,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梅原末治,1954,〈近時出土的文字資料〉,《書道全集》第1卷,32-37,日本東京都︰平凡社。新井光風,1994,〈包山楚簡書法的考察〉,《書法叢刊》1994︰ 3,20-25,北京︰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