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關有仁
YU-JEN KUAN
論文名稱: 對稱圖形應用於佛教文化的創作研究
The Study on Symmetry Grophics Application on Buddhist Culture
指導教授: 賴建都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對稱佛教文化生活禪
英文關鍵詞: Symmetry, Buddhist culture, Zen in lif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8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稱」圖形,在大自然中十分的常見,這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現象與圖形,從古至今,人類利用「對稱」的宇宙現象從事造形的工作,包括神話傳說、祭祀、甚至發展出日常生活的美學,例如:建築、雕刻、繪畫⋯等,當我們看到對稱的圖形時,都會發出驚訝的讚嘆,多麼美麗的圖案啊!當它是對稱時,它變成一個神奇的圖案,產生神奇的視覺感受,這個「對稱」方法被設計研究者拿來加以利用了四、五千年了,至今仍歷久不衰,值得本研究好好去探討。
    佛教寺廟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是那麼的接近,可是我們卻又對它了解不多,它是從那裡來?要教導我們往那裡去?我們的文化生活中只有表面的寺廟拜拜文化,卻沒有佛教文化,更不用說有佛教藝術,這個全球最偉大的宗教之一,台灣最多人共同的信仰與集體活動,能否透過更美的視覺形式,產生強大且深遠的影響?
    本研究的成果除了對稱的操作形式與對稱產生的美感與和諧做探討外,著重在佛教文化中對稱的形式與應用,利用對稱的操作方法,透過設計有別於目前傳統的佛教視覺文化。並希望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利用佛教的符號意義,來重新展現佛教的文化,除了可以更親近佛教,也可以創新美化佛教藝術,用美育來推廣佛教的文化,進而達到生活禪、美好人生的境界。

    It is very rare in nature to see symmetric drawings, which are common phenomena in the univers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mankind has used the symmetric phenomenon of the universe to build shapes, including fairy tales, worshipping, and even modern aesthetics such as architecture, sculpture. When we see symmetric drawings, we can not but utter a sign of amazement for their beauty. When such drawings are symmetric, they become drawings of wonder, with wonderful visual feast. This method of symmetry has been persistently used till this day by researchers of design for four to five thousand years without letup. This is worth studying by this research.
    Buddhist temple culture has been so close to us in day-to-day living 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it. Where does it come from? Where does it intend to lead us to? In our cultural life we only witness superficial ritual of worship and not Buddhist culture, not to mention Buddhist culture. Buddhism is one of the greatest religions in the world. It is a common faith and a group activity observed by the greatest number of people in Taiwan. It is possible for it to exert powerful and in-depth influence through more beautiful visual present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del of symmetric operation and aesthetics and harmony as a result, the achievement of this research stress on the symmetric model and application in Buddhist culture. By using symmetric operational method, design is employed to differentiate contemporary 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t is hoped that by using Buddhist symbols, we can reshape Buddhist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es with cultural content. Through this we can, in addition to accessing Buddhism more closely, create innovative and beautified Buddhist art. We can apply aesthetics in the promotion of Buddhist culture, with the intent to achieve a better life and Zen in life.

    第壹章、緒論1 第一節 創作的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 2 第三節 創作的流程 3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4 第貳章、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對稱的相關文獻 5 一、對稱的定義 5 二、對稱的圖形的操作與分類9 三、對稱與平衡11 四、對稱與對比13 五、心理及生理的對稱性15 第二節 對佛教文化相關文獻17 一、佛教文化範圍的定義17 二、業力與宇宙的緣起性空 19 三、人體的微觀宇宙與整個宇宙調和20 四、通過冥想將世界招入體內22 五、即身成佛—藏傳佛教的終極目標23 第三節 佛教對稱圖形相關文獻25 一、佛教美術的起源25 二、佛教的對稱造型 25 三、敦煌佛窟對稱藝術 29 四、曼荼羅的對稱圖形 34 五、佛教寺院建築的對稱藝術 38 六、亞洲對稱造形思想「二即一」 41 第參章、創作方法與步驟 43 第肆章、創作理念與作品說明 48 第一節 「我即宇宙」海報系列稿 48 一、我即宇宙—地 49 二、我即宇宙—水 52 三、我即宇宙—風 55 四、我即宇宙—火 58 五、我即宇宙—空 61 第二節 「佛教文化」海報設計 64 一、成住壞空 64 二、宇宙真理—空 66 三、金石為開 68 四、冥想開悟 70 五、和而不同 72 六、太極運行.萬物依存 74 第三節 佛教文化創意商品設計 76 一、T恤設計 76 二、達摩香薰器 77 三、杯子 77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78 一、對稱圖形與宇宙的平衡 78 二、偶像式對稱提供主副構圖的關係 78 三、創造性的對稱可以有無限的創意造型 78 四、文化創意產業與日常生活用品結合 79 五、研究貢獻 80 六、研究限制 80 七、後續研究建議 80 參考文獻 81

    中文部份

    三井秀樹,林品章譯(1996)。《平面、色彩、立體構成》。台北。
    大智浩,王秀雄譯(1968)。《美術設計的基礎》。台北,大陸書局。
    千佛山雜誌(2008)。《高僧傳略記》。223期。
    瓦倫丁,潘智彪譯(1991)。《實驗審美心理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老子,王弼注(1990)。《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朱光潛(1987)。《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出版。
    呂清夫(1984)。《造型原理》。台北,雄獅出版。
    林品章(1980)。《平面設計基礎》。台北,星狐出版社。
    林品章(1986)。《商業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衫浦康平,李建華、楊晶譯(2000)。《圖象宇宙論「萬物照應劇場」》。台北,雄獅出版社。
    林崇安(1998)。《佛學與科學論文集》。佛光文化事業出版。
    洛桑杰嘉措(2007)。西安,陝西師範出版社。
    馬場雄二,王秀雄譯(1981)。《美術設計點線面》。台北,大陸書局。
    徐振杰(2006)。《漢代西王母圖象之分析-商周傳統與中亞圖象的影響》。藝術家,371:330。
    張宏實(2004)。《探索西藏唐卡》。台北,馨出版社。
    曾啟雄(1997)。《對稱》。台北,藝術家二月號:449。
    朝倉直已,呂清夫譯(1985)。《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台北,梵谷出版。
    馮端、馮步雲(1996)。《晶態面面觀》。台北,牛頓出版。
    傅銘傳(1997)。《對稱圖形操作與喜好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辛(2008)。《天壇神韻》。北京。
    劉其偉、蘇達⋯等(2003)。《圖說印度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慶孝(1981)。《敦煌裝飾圖案》。台北,丹青圖書。
    龍村倪(2007)。《故宮文物》。287:82。
    Lancelot Law Whyte, 齊藤榮一譯(1985)。《Aspects of Form》。日本,工作舍。
    Philip G. Zimbardo,游恆山譯(1988)。《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
    R. Arnheim ,李長俊譯(1976)。《藝術與視覺心理》。台北,雄獅圖書。

    英文部份
    Charles Wallschlaeger & Cynthia Busic-Snyder(1996).《Basic Visual Cisual Conepts and Principles》. USA,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