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妤函
論文名稱: 女性當家?─談話性節目《今晚誰當家》中的大老婆意識與當代儒家式的「家庭」展演
指導教授: 胡綺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兩性愛情婚姻大老婆談話性節目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4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989年起,中視播出以兩性關係作為探討主題的談話性節目以來,兩性的談話性節目便成為台灣電視生態之中的重要一環,其除了標榜為大眾解決男女議題之外,更是推銷一種理想的兩性模式。近來,隨著八卦文化的盛行,此類型的談話性節目便結合小報化的風潮,邀請明星夫妻揭露個人隱私,並且將時下最流行的「大老婆意識」注入於文本之中,導致各種媒體文化皆充斥著「美麗壞女人」的形象。本研究即是在此一「講求女權」的背景之下,以《今晚誰當家》做為研究對象,探討此一節目所隱含的文本意涵。

    本研究的關注如下:一、《今晚》所描繪的摩登妻子特質是什麼?其所想要散佈的意識形態為何?二、為了順應新型態的摩登妻子特質,現代的婚姻關係又將在哪些方面產生變異?「大老婆意識」又是如何被呈現出來?三、這樣的婚姻是否符合西方社會學者所提出的「民主式的親密關係」?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在於「提倡女權的談話性節目只是迫使女性做出更多的勞動」,在《今晚》之中,女性被賦予很多規範,而這些限制卻被「成就愛情」給巧妙地掩飾,讓女性以為自己是真正的獨立自主。此外,《今晚》所形塑的婚姻關係亦是一個以占有為主要目的型態,讓女性以為唯有絕對擁有才是愛情。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對象─《今晚》的介紹 2 壹、節目文本的產製─爆料 2 貳、節目文本的主軸─大老婆意識 7 第二節 研究背景─穿梭在私人領域談話性節目 9 壹、兩性話題在談話性節目之中的發展脈絡 9 貳、談話性節目與《今晚》之間的關聯性 11 一、小報化的文本 11 二、低成本的運作 12 第三節 研究者觀察位置與問題意識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中國儒家思想之下的女性觀 21 壹、根本價值─三從四德 22 一、三從 22 二、四德 23 貳、社會地位─女主內 24 参、家庭角色─生育工具 24 肆、女性的微薄反動─妒婦形象 25 第二節 西方後女性主義思潮的衝擊 25 壹、從女性主義至後女性主義 26 貳、女性主義、後女性主義與流行文化 27 第三節 現代親密關係的轉變 30 壹、女人的幻想─浪漫愛(romantic love) 31 貳、對等的愛情─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 31 参、新式的情慾─匯流愛(confluent love) 32 肆、上癮的關係─相依共生(codependence) 33 第四節 小結 33 第三章 《今晚》的摩登妻子特質 35 第一節 性感女神的化身─喚醒丈夫的原始欲望 35 壹、婚後,人妻已然不再性感 35 貳、透過專業,人妻重拾美麗、自信 39 第二節 私領域的工作者─家務、情感勞動一把罩 43 壹、履行家戶義務 43 貳、滿足丈夫需求 45 第三節 歌頌消費的購物狂─我買,故我在 48 壹、掌握經濟大權 48 貳、消費體現女權 51 参、物質等於愛情 55 第四節 難以駕馭的千面女郎─時而溫柔,時而潑辣 56 壹、小鳥依人的小女人 57 貳、桀傲不遜的大女人 60 第五節 小結 63 第四章 《今晚》的佔有式親密關係 65 第一節 猜疑的妻子─狐狸精,退散 65 壹、對於年輕女性的強烈排斥 65 貳、對於丈夫的嚴格管制 70 第二節 專制的丈夫─只屬於我的美景 74 壹、丈夫對於妻子衣著的約束 75 貳、妻子對於丈夫約束的回應 79 第三節 小結 82 第五章 結論 8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4 壹、是後女性主義的實踐?抑或是儒家思想的再現 85 貳、因為愛情,所以一切都將獲得赦免? 8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8 壹、研究對象的限制 88 貳、研究方法的限制 88 参、研究範疇的限制 89 參考書目 90 表目錄 表1.1第一代大嫂團成員一覽表 3 表1.2第二代大嫂團成員一覽表 3 表1.3主持人、熱門明星夫妻的角色特質以及節目的操弄重點 5 表1.4本研究自行整理的《今晚》節目目錄表 16 表1.5本研究自行整理的《今晚》節目主題分類表 20 圖目錄 圖1.1《今晚》官方網站首頁 4 圖1.2第一代大嫂團 4 圖3.1陳維齡的馬甲照 37 圖3.2三位未婚女性的馬甲照 38 圖3.3羅月伶改造前 39 圖3.4羅月伶改造後 40 圖3.5況明潔的本來面貌 40 圖3.6況明潔模仿潔西卡艾芭 41 圖3.7崔佩儀展示身材不滿意之處 42 圖3.8陳維齡的性感肚皮舞 48 圖3.9劉真收藏的高跟鞋 53 圖3.10 Kimiko收藏的牛仔褲 53 圖3.11曾雅蘭私藏的三件皮衣 54 圖3.12宋逸民贈送名錶給陳維齡 56 圖3.13王婉霏餵劉畊宏吃蝦 58 圖3.14曾雅蘭所剝的完整蝦子 58 圖3.15傅天穎的平底鞋 59 圖3.16媛媛買的名牌包 62 圖4.1陳維齡怒打宋逸民 67 圖4.2邵昕的疑似曖昧對象 68 圖4.3 Julie檢查陽帆的煙灰缸 73 圖4.4況明潔所拍賣的領帶夾 74 圖4.5王彩樺所拍賣的手機 74 圖4.6王世均最喜歡的衣著 76 圖4.7未符合王世均的妻子規範的衣著 76 圖4.8曾雅蘭惹惱侯昌明的衣著 77 圖4.9熊家婕拍攝性感婚紗 78 圖4.10屈中恆幫王婉霏挑選的性感服裝 79 圖4.11屈中恆幫Vicky調整服裝尺度 79 圖4.12狄鶯展現孫鵬無法接受的性感 80 圖4.13 Julie隱瞞陽帆的性感裝扮 80 圖4.14王彩樺的性感戰袍 81 圖4.15曾雅蘭用來報復侯昌明性感洋裝 81

    中文文獻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
    (Tong, R(1989). Feminist thought :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王紹璽(2004)。《小妾史》台北:華成圖書。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余意(2006)。《台灣單身都會女性主體分析---以《慾望城市》女性閱聽人為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邢麗鳯(2005)。《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Beck, U(1986). Risikogesellschaft:Auf dem Weg ineine andere Moderne. Frankfurt:Suhrkamp Verlag)

    李根芳譯(2010)。《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台北:行人。
    (Kipnis, L(2003).Against Love:A Polemic. New York: Pantheon.)

    李君順(2003)。《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
    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春蕤(2001),〈反思與現代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轉變》〉導讀,周素鳳譯《親
    密關係的轉變》台北:巨流。

    何春蕤(1994)。《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

    何修譯(1992)。《美貌的神話》台北:自立晚報。
    (Wolf, N(1986). The beauty myth: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New York: Anchor Books.)

    吳庶任譯(1996)。《為何男人憎恨女人》台北:正中書局。
    (Jukes, A (1993). Why men hate women.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杜芳琴(1988)。《女性觀念的衍變》滎陽:河南人民出版社。

    林昭君(2010)。《談話性節目中的性別論述-以<大學生了沒>為例》。中山大
    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倖妃(2009),〈被綁架的電視台〉,《天下雜誌》,425:58-59。

    林玉梅(2007)。《台灣同性戀商品化現象初探—以《兩代電力公司》及《麻辣天
    后宮》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2005)。《權力與美麗 : 超越浪漫說女性》台北:九歌。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林蓼攸譯(1993)。《新美麗主義》台北:自立晚報。
    (Rodin, J(1992).Body traps: breaking the binds that keep you from feeling good About your body. Quill Publishers.)

    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台北:巨流。
    (Giddens, A(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Blackwell Publishers.)

    洪欣辰(2005)。《算命節目不算命?星座命理節目(開運鑑定團)之性別、偷窺
    與專家權威》。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智敏、陳光遠、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
    巨流。
    (Abbott, P&Wallace, C(1990).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孫聿新(1997)。〈製作人的進階三部曲〉,《廣電人》,25:23-24。

    陳韻如(2009)。〈後女性主義或尚未?大眾文化中的性與女體〉。「女性‧消費‧
    歷史記憶」國際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

    陳德愉(1997),〈揭開娛樂新聞背後的大黑幕〉,《新新聞週刊》,516:78-80。

    陳鵬(1990)。《中國婚姻史稿》北京:新華書店。

    張瀞文(2007)。《親密關係轉變與福利改革新焦點:Anthony Giddens的觀點》。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所碩士論文。

    張育慈(2006)。《從爭強鬥艷到馴服女性──三至十世紀妒婦現象與「妒婦形象」
    書寫》。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圖書。
    (Davis, K(1995).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London: Routledge.)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圖書。
    (Bocock, R(1995).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張樹棟、李秀領(1996)。《中國婚姻家庭嬗變》台北:南天書局。

    張小虹、黃素卿(1994)。〈性別、身體與意識形態:當代西方女性劇場與社會變
    革〉,《中外文學》,261:66-86。

    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
    (Simone de Beauvoir(1949). Le Deuxième Sexe.)

    陶毅、明欣(1994)。《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曹大為(1996)。《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彭華(2010)。《儒家女性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寒心(2003)。《嫉妒心理學》高雄:宏文館圖書出版。

    曾莉婷(2001)。《複製/父制的兩性關係--晚間綜藝節目內容分析》。政治大學廣
    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鑑明(2000),〈台灣地區的婦運〉,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
    近代中國出版社。

    黃威融(1997)。〈小心!電視遙控器每個按鈕都在引爆商戰〉,《新新聞》,520: 77-80。

    黃淑玲(1996),〈烏扥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
    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閔家胤主編(1995)。《陽剛與陰柔的變奏──兩性關係和社會模式》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芳枝(2004),〈美麗壞女人:流行女性主義的歷史建構政治〉,謝臥龍主編《知
    識形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台北:唐山出版社。

    楊瑪利(2002),〈弱智媒體〉,《天下雜誌》,251:110-125。

    趙旭東、方文譯(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
    左岸文化。
    (Giddens, A(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趙元信、何錫蓉(1995)。《女性悲劇大觀》台北:旺文社公司。

    鄭清榮譯(2003)。《危險激情》台北:時報文化。
    (Buss, D(2000).The dangerous passion: why jealousy is an necessary as love and sex. Free Press.)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Basow, S.A(1992). Gender:Stereotypes and Roles. California:Brooks/Cole.)

    穀風出版社譯(1989)。《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台北:穀風出版社。
    (Engels, F(1884). Der Ursprung der Familie, des Privateigenthums und des Staats)

    蕭蘋(2003),〈或敵或友:流行文化與女性主義〉,《台灣社會學刊》,30:135-164。

    謝臥龍(2004),〈女性主義思潮下性別權力關係重構的省思〉,謝臥龍主編《知
    識形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台北:唐山出版社。

    鍾起惠(1997),〈談話性新聞節目分析〉,《廣電人》,30:32-33。

    嚴玉鳳(2000)。《電視談話性綜藝節目與性別反串之再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200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文化。
    (Beck, U & Beck-Gernsheim, E(1990). 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e Frankfurt:Suhrkamp Verlag Publisher)

    顧鑒塘、顧鳴塘(1996)。《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北京:商務印書館。

    顧燕翎(1996),〈導言〉,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顧淑馨譯(1993)。《反挫:誰與女人為敵?》台北:自立晚報。
    (Faludi, S(1991). Blacklash; the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 Random House Inc)

    英文文獻

    Dubrofsky, R.(2009). Fallen Women in Reality TV: A pornography of emotion.Feminist Media Studies, 9(3):353-368.

    Gill, R.(2007). Post feminism Media Culture. Elements of a sensibi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0(2): 147-166.

    Giddens, A(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 Love &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Blackwell Publishers.

    Humm, M.(1989). The 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Lee, C.M.(2004). Changes and Challeng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3(4), 575-595.

    Lotz, A. (2001). Postfeminist Television Criticism: Rehabilitating Critical Terms and Identifying Postfeminist Attributes.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1), 105-121.

    McRobbie, A(2007). Top Girls? Young women and the post-feminist sexual contract. Cultural Studies, 21(4), 718-737.

    McRobbie, A(2004). Post-feminism and popular culture. Feminist Media Studies, 4(3),255-264.

    Negra, D.(2009). What a Girl Wants? Fantasizing the Reclamation of Self in Postfeminism. New York: Routledge.

    Shattuc, J.(1997). The Talking Cure: TV Talk Shows and Women. New York:Routledge.

    Tasker, Y&Negra, D.(2007). Introduction: Feminist Politics and Postfeminist Culture. In Tasker, Y&Negra, D (Eds.), Interrogating Postfeminism: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Popular Culture, 1-26.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Whelehan, I.(1995). Modern Feminist Thought. New York: New York Univ Pr.

    Ying, F. (2000). A Classif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7(2), 3-10.

    報紙資料

    王雅蘭(2007年05月06日):〈製作人說法 爆料當紅 常立欣:做到觀眾膩〉,
    聯合報/D3版/發燒星樂園。

    江祥綾(2009年12月26日):〈通告咖 拿不了主持棒大嫂團風光不再〉,聯合報
    /C1版/影視.消費

    江聰明(1999年04月03日):〈白冰冰螢幕開講談兩性〉,聯合報/22版/影視廣
    場。

    江聰明(1996年09月19日):〈林芊論、侯冠群 真槍實彈談情愛〉,聯合報/22
    版/影視廣場。

    汪恕(1990年08月17日):〈觀眾不捧場 「婚姻」走到盡頭 甄妮不再「會客」〉,聯合晚報/14版/影視。

    陳希林(1994年05月20日):〈曹啟泰:男人放輕鬆,小孩不要看〉,聯合報/22 版/影視廣場。

    葉君遠(2005年12月05日):〈李明依反狗仔聊八卦〉,聯合報/D3版/發燒星樂
    園。

    趙大智、楊起鳳、粘嫦鈺(2009年07月26日):〈人夫鮮度大比拚陳美鳳、況明
    潔的男友談話節目猛打主意〉,聯合報/C2版/星話題。

    謝梅芬、江祥綾(2008年05月11日):〈洪宜卉懷男丁 王世均很得意 忍4個月
    才招認 兩人辛辣敢言 已成綜藝談話節目收視靈丹〉,聯合報/D2版/星話
    題。

    謝鈺鈺(2002年11月01日):〈李明依搶救怨偶 「最後的晚餐」化身愛情顧問〉,
    聯合報/26版/娛樂大搜查。

    謝鈺鈺(2002年01月01日):〈前膽2002有線電視台 誰能起風雲?文茜配憲憲
    慘遭滑鐵盧馬妞報八卦 鐵定一路紅娛樂大家搶ASOS、陶子最嗆聲〉,聯
    合報/29版/娛樂萬象。

    謝鈺鈺(2001年12月22日):〈八大綜合台新節目「娛樂眾議院」標榜「不八卦、
    不扒糞」,製作單位決定──先替陽帆漂白 再還大家清白〉,聯合報/26版
    娛樂視窗。

    網路資料

    《今晚誰當家》官方網站。上網日期:2010年01月03日。
    http://muchtv.eracom.com.tw/p36/p362.xml

    女王部落格(2008年05月28日):《女為己悅而容》。上網日期:2010年02月18日。
    http://www.wretch.cc/blog/illyqueen/1221377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