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富凱 |
---|---|
論文名稱: |
淡水河下游河海工程對河口段地形影響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雪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淡水河河海工程 、沙洲形態 、河口段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7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河口位於河川與海洋的交會處,是陸地和海洋聯繫的通道,也是人為和自然營力交互作用的地帶。淡水河是台灣地區人為活動較頻繁的流域,本研究即針對淡水河下游河口段近20年來的各項工程加以分析。探討淡水河下游地區河海工程與人為活動對河口段沙洲、河床及河口海岸兩側灘面的變動影響。本研究收集工程施作前後的河床及海底剖面資料以及施作期間的各項水文資料,及各項工程施作前後的航空照片及相片基本圖進行數化比對,進行變動情形與河海工程影響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研究結果可以提供河口地區未來人為開發利用與災害防治之參考。
根據地圖數化、照片比對及野外實測結果,可獲致以下數點結論:
1.沿河堤防工程,在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施工後,中興橋附近河洲呈現面積縮小及呈紡錘狀等變化;疏洪道填土區則沙洲面積向東、北側擴增,流路縮小;疏洪道北口處則河中洲消失,左、右兩側河洲增大。大體而言,沿河堤防工程施作,使淡水河河口段的沿岸沙洲面積有增有減,河中洲則多有縮小甚至消失的趨勢;但是河床沙洲施測之年內,其日變化、月變化及月間變化結果均顯示沙洲並無明顯變動,可見河床沙洲變動之敏感性於工程施作時較大。
2.河川橋樑工程在關渡橋施工後約兩公里範圍內的河床沙洲面積增加;橋樑之上、下游河床剖面則分別下切15公尺及5公尺,可明顯得知河床沙洲受到橋樑施工的影響量。但完工後約十餘年的時間,河床剖面已近回復至施工前之形態。說明了橋樑工程的施作雖敏感性較高,但經歷十餘年逐漸恢復至施作前,顯示河川地形的侵淤作用漸趨平衡。
3.挖子尾河口沙洲的剖線變化可看出,離新建碼頭工程、斷橋、海防營舍護堤等附近的剖線有明顯的變動量,其餘剖線則變化不大。其中臨河側(N)剖線夏季至隔年春季約5公尺後退量,臨海側(N40°E)剖線於年內約10公尺後退量,均是受到新建碼頭工程的影響。
4.淡水河口左岸海灘長期呈現侵蝕後退現象,但海堤施作完成後,海灘侵蝕現象較小,突堤工程施作後,放流管堤前、堤後面積則呈增加;台北港防波堤施工後,堤前灘面亦有增加;皆是受到突堤效應的影響。但右岸海灘,淡海新市鎮南防波堤興建後堤後面積增加,並不完全是突堤效應之影響,岬灣效應所造成之兩側堆積反而是主因。而沙崙海岸灘面的年內剖線資料並無顯著的變化,可見其突堤較短的防波堤工程,對其灘面的影響較小,亦較快趨於平衡。
1.工研院能資所(1999):台北桃園海岸遙測變遷分析研究,93頁。
2.王寶燦、黃仰松(1989):海岸動力地貌,華東師大出版社,156頁。
3.王燦汶(1979):壩下游河道之沖刷研究,台灣水利,27卷3期,pp.17-32。
4.台灣省水利局(1985):台北地區防洪初期實施計畫執行報告,213頁。
5.台南水工試驗所(1996):台灣西部海岸變遷調查研究計畫-後龍溪至淡水河間近岸海域地形測量與海底表質取樣調查研究,142頁。
6.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1996):台灣北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地理研究報告,26期,pp.57-115。
7.李錫堤、黃俊鴻、劉進金(1998):林口臺地及其鄰接海岸地形變遷與地貌復原可行性探討,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125頁。
8.邱永芳(1994):淡水港鄰近地形變遷研究,港灣報導,30期,pp.39-49。
9.沈煥庭、李九發、肖成猷(1997):人類活動對長江河口過程的影響,氣候與環境研究,vol.2,no.1,pp.48~54。
10.沈淑敏譯(2000):海岸變遷-作用的尺度與問題的面向,港灣報導,51期,pp.37-50。
11.林雪美(1996):台灣西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9頁。
12.林雪美(1997):河口研究概觀,中國地理學會會刊,No.25,pp.65-88。
13.林俊全等(2000):淡水河口的紅樹林與地形與水文關係之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No.28,pp.219~237。
14.邵廣昭(1999):曾文溪口海岸地區陸海交互作用之研究—總計畫,全球變遷通訊雜誌,21期,pp.10-21。
15.邵廣昭(2000):曾文溪口海岸地區陸海交互作用之研究—成果摘要,全球變遷通訊雜誌,25期,pp.1-19。
16.洪奕星、蔡政翰、黃將修、歐俊宏(1995):淡水河口外海一帶初步之海洋地質研究,地質,15卷1期,pp.49-67。
17.洪奕星、歐俊宏、曾信勝、郭南榮、黃天祈、李文旗(2000):The Future Impact of the Tanshui Harbor on Its Nearbay Coastal Environment,中國地質學會會刊,43:2,pp.341-360。
18.許硯蓀、廖學瑞、朱志誠(1993):淡水八里海岸地形變遷研究及人工岬灣之應用,中華技術,NO.17,pp.59-66。
19.許泰文、王順寬、歐善惠(1995):花蓮港東防波堤擴建前後海岸過程之研究,港灣報導,34期,pp.1-14。
20.郭金棟、蔡長泰、謝正倫(1990):淡水河口南北海岸地形穩定之研究(一),127頁。
21.郭金棟、蔡長泰、謝正倫(1993):淡水河口南北海岸地形穩定之研究(二),127頁。
22.張瑞津、石再添、曾正雄、陳美玲、高鵬飛(1989):淡水河下游感潮的研究,地理學研究,No.13,pp.1~53。
23.張瑞津、沈淑敏、滕肇芸(2000):立霧溪流域人工壩堤對地形、地質、地理景觀之影響,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印行,110頁。
24.張菀文(2002):淡水河口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頁。
25.張智原(2000):台灣西北部海岸變遷之研究~淡水河口至新竹頭前溪口,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138頁。
26.程二文(1997):淡水河流域親水策略體系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89頁。
27.黃毓嵩(1984)編著:河川工程,水利工程叢書,銀禾出版社印行,256頁。
28.陳志清(1995):50年代以來黃河下游河道的萎縮及其原因,地理研究,Vol.14,No.3,pp.74~81。
29.陳翰霖、張瑞津(2001):曾文水庫對河道形態變化的效應,第五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地形、地景與坡地災害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pp.20-27。
30.馮金良、李慶辰(1998):論華北地區河口衰亡,地理科學,Vol.18,No.2,pp.129~134。
31.劉祖乾(1998):曾文溪口的海岸變遷,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NO.14,pp.32-47。
32.歐俊宏(1996):淡水河口一帶海底微地形及表層沈積物之分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0頁。
33.蔡佩娥(1987):大漢溪下游河道形態與河床沈積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110頁。
34.鄧國雄(1985):淡水河系下游河道變遷研究,地理學研究,No.9,pp.125~175。
35.鄧國雄、高麗珍、許哲明、蔡佩娥(1987):淡水河系下游河道的形態及演育,地理學研究, No.11,pp.135~169。
36.魏震(2002):台北港興建對鄰近海岸地形影響之評析,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58頁。
37.羅章仁、羅先林、楊干然、楊清發、周作付(1999):人為活動對珠江三角洲水道河床演變的影響,熱帶地貌,Vol.20,No.2,pp.1~15。
38.龐炳東(1997):三門峽水庫影響渭河下游河道橫向演變的研究,地理研究,Vol.16,No.3,pp.39~45。
39.前川勝朗、大久保博(1995):最上川河口沙洲の變遷,第二回河口海岸集會特集,pp.8-1~8-2。
40.Cundy ,A.B. , Long, A.J. , Hill ,C.T. , Spencer , C. , Croudance ,I.W.(2002):Sedimentary response of Pagham Harbour , southern England to barrier breaching in AD 1910
,Geomorphology Vol.46 (2002) ,pp.163-176。
41.Fanos, A.M.(1995):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rosion and Accretion of the Nile Delta Coast,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ol.11 No.3, 1995,pp.821-833。
42.Komar, P.D.(1999):Coastal Change-Scales of Processes and Dimensions of Problems,Coastal Sediments’99-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as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of Coastal Sediment,pp.1-17。
43.Levisen ,M.V. & Dolah ,R.F.V.(1997):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Within the Charleston Harbor Estuary Following Drainage Modification,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Vol. 13 No.1, 1997,pp.141-146。
44.Olofin,E.A.(1982):Some effects of the Tiga Dam and reservoir on the down stream environment in the Kano river basin-Kano State,Nigeria,Beitrage zur Hydrologic,Sonderheft,pp.134。
45.Pickup ,G.(1981),Hydrologic and sediment modeling studies in the environmentals impact assessment of a major tropoical dam project,Earth Surface Processes,Vol.5.,pp.37-65。
46.Thorne ,C.R. & Tovey ,N.k.(1981),Stability of composite river banks,Earth W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Vol.6.,pp.79-109。
47.Vaughn ,B.J. & Currie ,R.G. (2000):Human Impact on the Sedimentary Regime of the Fraser River Delta , Canad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ol.16 No.3, 2000,pp.747-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