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廷
Chen, Yi-Ting
論文名稱: 臺灣當代「仲夏夜之夢」的改編研究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Adaptations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芳
Chen, 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仲夏夜之夢莎士比亞改編跨文化三橢圓圖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採用賈桂琳.羅(Jacqueline Lo)與海倫.吉伯特(Helen Gilbert)所提出的「三橢圓圖」 理論以及帕維斯(Patrice Pavis)沙漏理論等觀點,旨在探討臺灣當代《仲夏夜之夢》改編劇作從「原著文化」(source culture)到「標的文化」(target culture)的跨文化改編過程中所呈現的演繹與創思。本論文緒論主要以羅與吉伯特的「三橢圓圖」理論檢視並剖析改編劇作受原著文化與標的文化影響的過程,並針對現有的文獻進行回顧。第一章〈愛與夢的文化轉繹〉將從文化背景觀察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論述核心主題的轉變以及跨文化改編的交流狀況,且探討四部改編劇作對愛情主題的轉繹與詮解,以及改編劇作裡的「夢」的本質與作用。第二章〈情節結構與後設策略〉探討《仲》劇的多重結構系統與,以及改編劇作情節的調整與增刪,以探討其中的衍生與異化。第三章〈角色的權力互動〉,論述角色塑形的深刻意涵,以及角色之間的權力互動。第四章〈語言與演製策略〉則探析四部改編劇作於語言、服裝、燈光、舞臺、表演等層面的新創巧思。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研究理論與方法……………………………………………………………5 第三節:文獻回顧……………………………………………………………………11 第四節:論文架構與研究步驟………………………………………………………14 第一章 愛與夢的文化轉繹 第一節:《仲》劇原著裡的愛情表述………………………………………………16 第二節:改編劇作裡的愛情…………………………………………………………23 第三節:仲夏夜之「夢」的意涵………………………………………………………..31 第四節:夢與想像力的相互指涉……………………………………………………38 第二章 情節結構與後設策略 第一節:多重結構……………………………………………………………………41 第二節:情節的增刪………………………………………………………………...45 第三節:後設技巧的重構與設計……………………………………………………52 第四節:結局的解構與置換…………………………………………………………59 第三章 角色的權力互動 第一節:父權角色的權力展現………………………………………………………63 第二節:女性權力的消長……………………………………………………………71 第三節:年輕戀人的角色塑形………………………………………………………80 第四節:功能型角色的作用…………………………………………………………93 第四章 語言與演製策略 第一節:語言特色與修辭………………………………………………………….98 第二節:語種分析…………………………………………………………………102 第三節:歌詞與唱段………………………………………………………………106 第四節:改編劇作的演製策略…………………………………………………….111 結論…………………………………………………………………..…………….121 參考資料………………………………………………………………………….123 附錄………………………………………………………………………………..131

    巴特(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臺北:商周,2010年。
    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
    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年。
    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著:張黎與丁揚忠譯:《戲劇小工具篇》,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10月。
    石光生:《臺灣傳統戲曲劇場文化:儀式.演變.創新》,臺北:五南,2013年。
    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
    桂冠,2006年。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2012年。
    伊果頓(Terry Eagleton):《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何志華與朱國藩編著:《唐宋類書徵引《莊子》資料彙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2006年。
    芭芭(Eugenio Barba)與沙娃里斯(Nicola Savarese):《劇場人類學辭典》,
    臺北:書林,2012年。
    亞歷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著:吳震環譯:《文化社會學:社會生活的意義》,
    臺北:五南,2008年。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1992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譯:《馬克白》,臺北:世界,1996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譯:《威尼斯商人》,臺北:世界,1996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譯:《冬天的故事》,臺北:世界,1996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譯:《馴悍記》,臺北:世界,1996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梁實秋譯:《奧賽羅》,臺北:遠東,1999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梁實秋譯:《仲夏夜夢》,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2月三版。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楊世彭譯:《仲夏夜之夢》,臺北:貓頭鷹出版,2001年。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彭鏡禧譯:《皆大歡喜》,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
    馬森:《當代戲劇》,臺北 : 時報文化,1991年。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 : 書林,1994年。
    陳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臺北:臺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陳芳主編:《劇場事》8,國藝會補助,台南人劇團製作,2010年。
    陳芳:〈書寫跨文化:量度《量.度》〉。《戲劇學刊》第十七期,頁37-56,臺北: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TAIPEI THEATRE JOURNAL 17(2013):37-56
    School of Theatr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2013年。
    陳芳:〈表演重塑:臺灣「莎戲曲」演員的身體異化〉。《戲劇學刊》第二十期,
    頁39-67,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TAIPEI THEATRE JOURNAL
    20 (2014) : 39-67 School of Theatr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2014
    年。
    康保成:〈契合與背離的雙重變奏――關於中西戲劇交流的個案考察與理論闡
    釋〉,《東西對照與交軌:2010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一)》,臺
    大戲劇系,頁87-107,2010年。
    梁文菁:《與莎士比亞同行:著述、演繹、生活》,臺北:大塊文化,2016年。
    邱錦榮:〈莎劇中的後設策略:《仲夏夜夢》及其它散例〉。英美文學評論(卷期:
    5 ),頁55-87,2001年。
    彭鏡禧:《細說莎士比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彭鏡禧主編:《發現莎士比亞:臺灣莎學論述選集》,臺北:貓頭鷹出版,
    2004年7月。
    彭鏡禧:《與獨白對話 莎士比亞戲劇獨白研究》,臺北:書林出版社,2009年。
    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推理莎士比亞》,臺北:貓頭鷹出版,2007年
    7月。
    楊裕富:《設計的文化基礎》,臺北:亞太圖書出版,1998年。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書寫與差異》,臺北:麥田,2004年。
    葉子華:《難忘的心愛的人: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臺北:發言權,2011年。
    鄭傳寅:《古代戲曲與東方文化》,臺北 : 國家,2010年。
    達立(Ismail S. Talib):李勤岸譯:《後殖民時期的語言》,臺北:書林,2011
    年。
    鍾明德:《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臺北文化》,臺北 : 書林,1996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大塊文化,2006年。
    戴蒙(Catherine Diamond):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儍:十年所見臺灣劇
    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臺北:書林,2000年。
    薩依德(Edward Said):《東方主義》,新北市:立緒文化,2003年。
    儲湘君:〈《仲夏夜之夢》中戲中戲的「型塑幻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
    文暨口筆譯學集刊200807 (3期),2008年。
    顧春芳:《戲劇學導論》,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韓國外國語大學主辦第十二屆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人文學的學術化
    與地區化》論文集,主辦單位付印,2016年。
    何芃瑋:《金枝演社的跨文化改編作品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碩士論文,2011年。
    張擎佳:《概念、演繹、再生談中文音樂劇角色肢體創造:以果陀劇場
    《東方搖滾仲夏夜》角色帕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任淑:《果陀劇場歌舞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4年。
    黃琪雅:《莎翁《仲夏夜之夢》中愛情與權力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鄭百佑:《「金枝演社」新探(1993-2013):臺灣現代劇場的另類美學》,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謝心怡:《想像演出與二十世紀《仲夏夜之夢》的角色形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東方搖滾仲夏夜》節目冊。
    《東方搖滾仲夏夜》劇本(未出版)
    金枝演社《仲夏夜夢》劇本(未出版)
    阮劇團《熱天酣眠》劇本(未出版)
    當代傳奇劇場《仲夏夜之夢》劇本(未出版)
    Atran, Scott and Medin, Douglas L. and Ross, Norbert O.. “The Cultural Mi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and Cultural Modeling Within and Across
    Popula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Vol.
    112, No. 4(2005): 744–776.
    Baker, Susan. “Chronotope and repression i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n
    Kehler 1998: 345-368.
    Bharucha, Rustom.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Practice:Thinking Through Theat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New Delhi: Oxford UP. 2001.
    Ed. Bate, Jonathan and Rasmussen, Eric.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2008.
    Chamberlain, Stephanie. “The Law of the Father: Patriarchal Economy i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Journal of the Wooden O Symposium. Vol.
    11(2011): p28.
    Dent, R. W.. “Imagination i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Shakespeare
    Quarterly.Vol. 15, No. 2. (1964): 115-129.
    Desmet, Christy. “Disfiguring Women with Masculine Tropes – A Rhetorical
    Reading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n Kehler 1998: 299-329.
    Frye, Northrop. Northrop Frye on Shakespeare.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Fischer-Lichte, Erika. “Interculturalism in Contemporary Theatre.”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Ed. Patrice Pavis, London: Routledge, 1996: 27-40.
    Garner, Shirley Nelso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Jack shall have
    Jill;/Nought shall go ill”.Women's Studies, 9(1981): 47-63.
    Greenfield, Thelma. “Our Nightly Madness” in Kehler 1998: 331-344.
    Hutcheon, Linda. A Theory of Adap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6.
    Huang, Alexa C. Y.. Chinese Shakespeares: Two Centu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9.
    Pavis, Patric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for the Stage: Interculturalism and
    Post-Modern Theat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avis, Patrice. “Theatre at the Crossroads of Culture” (L. Kruger Tra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Vol. 44, No. 4, Disciplines of Theatre:
    Theory/Culture/Text (1992): 547-549.
    Pavis, Patrice.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96.
    Kott, Jan. “Titania and the ass's head” in Kott 1966: 213-36.
    Kott, Jan. Shakespeare our contemporary; translated [from the
    Polish] by Boleslaw Taborski; preface by Peter Brook. London: Methuen. 1967.
    Kennedy, Dennis. Foreign Shakespeare: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Kehler, Dorothea. Ed.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critical essays. New York :
    Garland Pub. 1998.
    Lo, Jacqueline and Gilbert, Helen. “Toward a Topography of Cross-Cultural
    Theatre Praxis”. The Drama Review, TDR 46.3(2002): 31-53.
    Montrose, Louis. “Shaping Fantasies: Figurations of Gender and Power in
    Elizabethan Culture”. Representations. Vol. 2 Spring(1983): 61-94.
    Montrose, Louis. The Purpose of Playing: Shakespeare 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 Elizabethan Theat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Mikics, David. “Poetry and Politics i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Raritan.
    Fall 98, Vol. 18 Issue 2(1998): p99.
    Montrose, Louis A. “A Kingdom of Shadows: Textual theory,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and the last act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n Kehler
    1998: 217-241.
    Orgel, Stephen and Keilen, Sean. Shakespeare and gender. New York:
    Garland Pub. 1999.
    Price, Antony.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1983.
    Paster, Gail Kern and Howard, Skiles.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Texts and
    Contexts. 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1999.
    Summers, Joseph H. Dreams of Love and Power on Shakespeare’s Play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Schechner, Richard. Interculturalism and Performance. Ed. Bonnie Marranca
    and Gautam Dasgupta, New York: PAJ(1991): 308-17.

    網路資源:
    方平:〈小精靈 Puck 和莎士比亞的戲劇關〉一文:
    http://shakespeare.digital.ntu.edu.tw/shakespeare/view_record_other_file.php?Language=ch&Type=rf&rid=TPU1999MID014。查詢日期:2015年4月29日。
    林珮芸:〈走演‧美麗臺灣:有太陽的地方就有掌聲〉一文。
    http://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191&id=195。查詢日期:2016年4月23日。
    周伶芝: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5804。查詢日期: 2015年10月10日。
    陳信伶、吳明倫:《熱天酣眠》訪談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vM0VSNNhw。查詢日期:2016年
    4月14日。
    張敦智:〈經典的塌陷、及其焦慮《仲夏夜之夢》〉一文。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9390。查詢日期:2016年5月2日。
    張慧慧:〈南臺灣的夏夜狂想《熱天酣眠》〉一文。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8428。查詢日期:2015年9月27日。
    張啟豐:〈青春的氣味,四界滿滿是《熱天酣眠》〉一文。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8441查詢日期:2016年3月31日。
    楊維中:〈想像的東方、想像的西方-元雜劇《趙氏孤兒》與伏爾泰《中國孤兒》
    之比較〉一文:https://zonble.net/PDF/chao.pdf。查詢日期:2015年4
    月29日。
    彭鏡禧:〈莎士比亞談情.說愛--《皆大歡喜》譯後記〉一文。
    http://www.cdns.com.tw/news.php?n_id=6&nc_id=89406。查詢日期:2016年4月26日。
    臺灣莎士比亞資料庫:
    http://shakespeare.digital.ntu.edu.tw/shakespeare/links.php?Language=ch。查詢日期: 2013年2月10日。
    Fryberg, Stephanie and Rhys, Raji.
    http://www.arizona.edu/sites/default/files/cultural_models.pdf。查詢日期:2016年5月3日。
    Packer, Tina. Women of Will: The Remarkable Evolution of Shakespeare's Female Characters。http://knopfdoubleday.com/book/212740/women-of-will/。2016
    年4月26日。
    佚名:〈重要他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8%A6%81%E4%BB%96%E4%BA%BA 。查詢日期:2016年4月20日。
    佚名:〈後設戲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8%A8%AD。查詢日期:2016年4月2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