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賀秋白
Chiu-Pai Ho
論文名稱: 大學圖文傳播系學生之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建構
Establishing Pre-reproduction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University Level Graphic Communication Students
指導教授: 饒達欽
Rau, Dar-Chin
戴建耘
Dai, Jiann-Yu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6
中文關鍵詞: 圖文傳播複製前製程數位能力指標資訊通訊技術
英文關鍵詞: Graphic Communication, Pre-reproduction,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近年世界各國均大力推動數位內容產業,但是相關之數位能力指標尚屬少見,由於圖文傳播領域與數位內容息息相關,是故數位能力之培育對於圖文傳播教育至屬重要。惟有關之研究尚付諸闕如,數位能力更未見到專家學者將其整理、推廣與運用。又以圖文傳播製程複雜多元,基於「複製前」為製程之前端,故本研究乃擇定「複製前」領域之數位能力指標進行研究。
    本研究之目的在:壹、建構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一、探討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內涵。二、訂定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三、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之分級。貳、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之應用:一、圖文傳播產業對複製前數位能力之需要性。二、運用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兼採質性與量化研究,研究之進行採用「指標建構複合性方法」建構數位能力指標系統。指標定稿後,進行圖文傳播產業專家意見調查。事後,加以統計、分析,將指標依重要性加以排序、整理,提出結論與建議。並將數位能力指標出版公佈推廣至圖文傳播有關產業,如數位內容產業、出版產業、印刷產業、攝影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之運用與施行。
    綜合歸納本研究主要的具體結論如下:一、圖文傳播複製前製程之數位能力計有八類指標層面、十六種指標向度、九十項能力指標。二、圖文傳播複製前製程數位能力指標層面包含八類層面分別為:(一)圖文傳播複製前製程設備使用、(二)圖文傳播原稿製作、(三)圖文傳播作品設計與規劃、(四)圖文傳播內容製作、(五)圖文傳播內容整合、(六)圖文傳播內容呈現、(七)圖文傳播管理、(八)圖文傳播網路使用。三、經由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九十個能力指標中,「非常重要」的指標共有9項、「重要」的指標共77項、「普通」指標4項。(如依照平均數分級時,計有35項非常重要指標與55項重要指標,沒有普通重要以下的指標)。四、經統計分析結果,產業非常需要的數位能力41項、需要的數位能力40項、普通需要的數位能力9項。
    依照眾數為基礎分級,非常重要的指標落在第三能力層面作品設計與規劃、第四能力層面內容製作、第八能力層面網路使用數位能力。表示,圖文傳播產業界與學術界的專家們認為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最重要的是作品設計與規劃數位能力、內容製作數位能力、以及網路使用數位能力。
    依平均數評量,從複製前數位能力「向度」的角度切入,較重要的數位能力指標向度,是複製前製程設備硬體、複製前製程軟體設備、紙本載體、數位載體、圖像影像、文字、內容整合以及色彩管理,可知目前大學生們學習複製前數位能力應該優先學習之重點在於「製作設備之運用、數位內容的載體紙本的或是數位的、圖像影像以及文字的處理與製作,數位內容要素圖像、影像、語音與文字的整合,以及色彩管理。」
    數位能力指標與產業對數位能力的需要性,兩者呈現正相關。亦即數位能力指標重要者,產業的需要性也跟著提高。利用「指標重要性」來預測「產業需要性」是可行的;「指標重要性」可以解釋「產業需要性」的81.3%。反之,產業的需要性也可以解釋指標的重要性。

    Abstract

    Recently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aggressively promoting digital content industries in order to meet the challenges created by the glob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however, few digital competence standards or indices are available to date. Since graphic communications and broadcasting are more and more closely related with digitization and computer-aided processes, ICT skills and digital competence become critically important in the education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On the other hand, relevant research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competence are scarce and so far there are no experts or scholars putting efforts together in compiling and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a viable digital competence standard.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and that the Pre-reproduction is the very first stage of the whole process, this research thus focused on the study and construction of a Pre-reproduction Digital Competence Standard, with meaningful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Graphic Communication students’ ICT skills and digital competence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There were two major purposes for this research study. The first major objective was to establish a set of pre-reproduction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the Graphic Communication students, under which there were three (3) sub goals: i) explore and study the digital competence connotation for the pre-reproduction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ii) Establish the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the pre-reproduction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and iii) Weigh the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the pre-reproduction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in sequence of their importance. The second major objective was to establish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pre-reproduction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under which there were two (2) sub-goals: i) Study the necessity of the pre-reproduction digital competences for Graphic Communication, ii) Use the Pre-reproduction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as a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the Graphic Communication student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carried out in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for digital competence. The index system was then validated through related researches and investigations in Graphic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ed standard were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al tools in determining the sequence of importance of all the indicators and drew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udy. The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were then published to be applied to all Graphic Communication related industries, such as printing, publishing and photographic industries, culturally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digital content industries, etc. as a standard in measuring the digital competence level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s:
    1. The hierarchy of the digital competence standard included eight (8) index layers, sixteen (16) index aptitudes and ninety (90) competence indicators, respectively.
    2. The eight index layers of the pre-reproduction digital competence for Graphic Communication were: i) Pre-reproduction Equipment Usage, ii) Generation of the Original Draft for Graphic Communication, iii) Graphic Communication Product Design and Planning, iv) Graphic Communication Content Creation, v) Graphic Communication Content Compilation and Finalization, vi) Graphic Communication Presentation, vii) Graphic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and viii) Graphic Communication Internet Applications, respectively.
    3.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among the ninety (90) indicators nine (9) were categorized( by the Mode) as extremely important, seventy seven (77) were important and four (4) were of ordinary in nature, respectively. If using the weighted average(by the Mean) to categorize them, then thirty (35) indicators were considered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fifty five (55) were important and none were of ordinary in nature.
    4.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also indicated that forty one (41) of these digital competences were considered to be extremely essential by the digital content industries, while forty (40) and nine (9) were considered essential and ordinary in nature, respectively.
    When categorizing these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by popular votes (the Mode),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indicators fell mostly in the 3rd (Product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4th (Content Creation) and the 8th (Internet Application) layers,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d that experts and scholars considered skills and abilities of these 3 layer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among the 8 major layers.
    By weighted average evaluation (the Mean),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among the 16 aptitudes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in digital competence for the pre-reproduction Graphic Communication were hardware equipment knowledge, software equipment knowledge, Printed Carrier, Digital Carrier, Video and Graphics, Word Processing, Content Compilation and Color Management. Conceivably Graphic Communicatio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mphasize in these areas when cultivating their digital competence skills and abil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and the necessity of digital competence in relevant industries are linear, that is, the more important the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its necessity in applicable industry. Thus, it is possible to predict the “industrial necessity” of certain digital competence by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cator.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the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explained 81.3% of the “industrial necessity” consistently. Conversely, the industrial necessity could also explain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the digit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大學圖文傳播系學生之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建構 目 次 謝誌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獻辭 xi 目次 xiii 表次 xvii 圖次 x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 1 壹 研究背景 1 貳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壹 研究方法 7 貳 研究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壹 研究範圍 10 貳 研究限制 1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 13 壹 數位能力 14 貳 圖文傳播教育 21 叁 圖文傳播複製前製程 32 肆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 38 伍 本節結語 42 第二節 指標系統之發展 45 壹 能力指標之定義 45 貳 能力指標之內涵 47 叁 能力指標之功能 48 肆 國內外數位能力指標相關之探討 50 伍 指標系統之發展 50 第三節 圖文傳播數位能力指標系統之發展 66 壹 圖文傳播數位能力指標建構考量 66 貳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研究所選用之模式 66 叁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建構步驟 67 第四節 本章探討結果討論 69 壹 圖文傳數位能力指標草稿 69 貳 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系統之發展 7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7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71 壹 選擇能力指標建構方法之考量 71 貳 指標建構複合性方法 71 叁 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之發展 76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8 壹 研究架構 78 貳 研究流程 78 第三節 資料的統計和分析 81 壹 敘述性統計 81 貳 推論性統計 82 第四章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之建構 85 第一節 指標建構之實施 85 壹 草稿階段 85 貳 初審階段 85 叁 複審階段 86 肆 三審階段討 87 伍 定稿階段 88 陸 重要性調查階段 90 第二節 複製前製程數位能力指標重要性調查 91 壹 重要性調查研究工具信效度 91 貳 判斷重要性程度之統計量 93 叁 K-S檢定法Z值、眾數、平均數、標準差 94 肆 複製前製程數位能力指標重要性調查研究之結果 103 伍 各層面結果匯總整理(依眾數分級) 111 陸 各層面結果匯總整理(依平均分級) 117 柒 指標重要性八個層面的平均數 121 捌 指標重要性十六個向度的平均數 123 玖 本節研究結果討論 125 第三節 產業專家與學界專家比較 128 壹 相關性考驗 128 貳 數位能力指標重要性可預測產業對數位能力之需要性 129 叁 變異數分析 131 肆 本節研究結果討論 133 第四節 產學專家資料統計 134 壹 產學專家們基本資料描述 134 貳 本節研究結果討論 138 第五節 本章結果討論 139 壹 指標建構之實施 139 貳 複製前製程數位能力指標重要性專家意見調查 140 叁 學術界學者與產業界專家之間的看法 143 第五章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之應用 145 第一節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產業之需要性調查 145 壹 產業需要性調查研究工具信效度 145 貳 判斷需要性程度之統計量 145 叁 K-S檢定法Z值、眾數、平均數、標準差 146 肆 圖文傳播產業對複製前數位能力需要性專家意見調查結果 155 伍 各層面結果匯總整理(依眾數分級) 163 陸 各層面結果匯總整理(依平均數分級) 170 柒 產業之需要性八個層面的平均數 176 捌 產業之需要性十六個向度的平均數 178 玖 本節研究結果討論 180 第二節 運用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 182 壹 運用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之意義 182 貳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可能之應用 182 第三節 本章結果討論 185 壹 圖文傳播產業對數位能力之需要性 185 貳 運用圖文傳播數位能力指標系統 18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89 第一節 結論 189 壹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之建構 189 貳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之應用 197 第二節 建議 204 壹 新的圖文傳播定義 204 貳 數位能力指標轉化為教學目標與評量之大綱 204 叁 運用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作為自評工具 205 參考文獻 215 壹 中文部份 215 貳 英文部份 222 附錄 227 附錄一 李興緯「平版印刷技術能力」 227 附錄二 李基常「發展我國工業職業學校課程之研究」 231 附錄三 李翔祖「大學印刷相關系組學生專業能力需求之研究」 234 附錄四 謝宛臻「我國高職印刷科畢業生應具專業基本能力分析 之研究」 236 附錄五 許瀛鑑、陳其陽等人「圖像(印刷)傳播專業人員核心 技術能力」 238 附錄六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印前製程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 242 附錄七 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文傳播─職業能力分析目錄」 247 附錄八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職業及技術教育研究和課程單位 「圖文印刷傳播基本能力表」 249 附錄九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圖文傳播學生職業能力分析」 251 附錄十 美國全國職業能力測驗中心「圖文傳播技術評量 4042之能力與技能」 252 附錄十一 美國全國職業能力測驗中心「圖文傳播技術評量 0137之能力與技能」 256 附錄十二 巫東瀛「我國電腦化印前從業人員職業訓練課程 之研究」 260 附錄十三 許麗芬「我國高職印刷科印前電腦課程之規劃研究」 262 附錄十四 盧仁傑「職業訓練圖文組版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264 附錄十五 指標草稿 266 附錄十六 產學專家意見調查:重要性、需要性 278 附錄十七 Certiport數位能力標準2005更新版 290 附錄十八 各能力向度、能力層面的Cronbach’s Alpha值 291 附錄十九 各指標眾數統計 300 附錄廿 美國地區圖文傳播及相關領域證照 302 附錄廿一 近二年與本論文相關之著作目錄 304 簡歷 305 表 次 表2-1-1 圖文傳播能力矩陣 39 表2-1-2 圖文傳播「製作技術與製作流程」矩陣 40 表2-2-1 指標系統架構表 51 表2-2-2 數位能力指標層面與向度之對應關係表 52 表2-2-3 主要指標系統建構方法比較表 55 表2-2-4 圖文傳播設計工作者能力分析方法整理表 58 表2-2-5 能力指標文獻回顧整理表 63 表3-3-1 可信度高低與Cronbach Alpha係數之對照表 82 表4-2-1 研究工具「指標之重要性調查表」之信度考驗 91 表4-2-2 受訪產學專家對於指標重要性之平均數 91 表4-2-3 指標重要性之產業調查表能力層面內部一致性係數一覽表 92 表4-2-4 指標重要性之產業調查表─能力向度一致性係數一覽表 92 表4-2-5 圖文傳播系大學生之數位能力指標重要性分級規則表 93 表4-2-6 圖文傳播複製前製程設備使用層面指標重要性統計資料 95 表4-2-7 圖文傳播原稿製作層面之指標重要性統計資料 96 表4-2-8 圖文傳播作品設計與規劃層面之指標重要性統計資料 97 表4-2-9 圖文傳播內容製作層面之指標重要性統計資料 98 表4-2-10 圖文傳播內容整合層面之指標重要性統計資料 99 表4-2-11 圖文傳播內容呈現層面之指標重要性統計資料 100 表4-2-12 圖文傳播管理層面之指標重要性統計資料 101 表4-2-13 圖文傳播網路使用層面之指標重要性統計資料 102 表4-2-14 圖文傳播複製前製程設備使用層面指標重要性 103 表4-2-15 圖文傳播原稿製作層面指標重要性 104 表4-2-16 圖文傳播作品設計與規劃層面指標重要性 105 表4-2-17 圖文傳播內容製作層面指標重要性 106 表4-2-18 圖文傳播內容整合層面指標重要性 107 表4-2-19 圖文傳播內容呈現層面指標重要性 108 表4-2-20 圖文傳播管理層面之指標重要性 109 表4-2-21 圖文傳播網路使用層面之指標重要性 110 表4-2-22 數位能力指標重要程度排列表 111 表4-2-23 各層面依照平均數區分需要與重要表 116 表4-2-24 依照平均數將數位能力指標重要程度排列表 117 表4-2-25 數位能力指標重要性各層面之平均數 121 表4-2-26 數位能力指標重要性各向度之平均數 123 表4-2-27 重要性高低與需要性高低之矩陣 127 表4-3-1 指標之重要性與產業之需要性相關比較 128 表4-3-2 重要性預測需要性變異數分析 129 表4-3-3 需要性預測重要性變異數分析 130 表4-3-4 性別、職業樣本數表 132 表4-3-5 性別、職業分析描述統計表 132 表4-4-1 受訪之產學專家基本資料描述統計表 134 表4-4-2 受訪之圖文傳播產學專家們之性別 135 表4-4-3 受訪之圖文傳播產學專家們之畢業科系 135 表4-4-4 受訪之圖文傳播產學專家學歷 136 表4-4-5 受訪之圖文傳播產學專家工作年資 136 表4-4-6 受訪之圖文傳播產學專家目前之工作 137 表4-4-7 受訪之圖文傳播產業專家與學界專家分佈比較 137 表4-5-1 受訪之產學專家之畢業科系分佈 143 表4-5-2 受訪之產學專家之性別分佈 143 表4-5-3 受訪之產學專家之工作年資分佈 144 表4-5-4 指標重要性與需要性相關比較 144 表5-1-1 「產業對數位能力之需要性調查表」之信度考驗 145 表5-1-2 受試產學專家對於產業需要性之平均數 145 表5-1-3 圖文傳播大學生數位能力指標產業之需要性分級規則表 146 表5-1-4 圖文傳播複製前製程設備使用層面統計資料 147 表5-1-5 圖文傳播原稿製作層面統計資料 148 表5-1-6 圖文傳播作品設計與規劃層面統計資料 149 表5-1-7 圖文傳播內容製作層面統計資料 150 表5-1-8 圖文傳播內容整合層面統計資料 151 表5-1-9 圖文傳播內容呈現層面統計資料 152 表5-1-10 圖文傳播管理層面統計資料 153 表5-1-11 圖文傳播網路使用層面統計資料 154 表5-1-12 圖文傳播複製前製程設備使用層面產業之需要性 155 表5-1-13 圖文傳播原稿製作層面產業之需要性 156 表5-1-14 圖文傳播作品設計與規劃層面產業之需要性 157 表5-1-15 圖文傳播內容製作層面產業之需要性 158 表5-1-16 圖文傳播內容整合層面產業之需要性 159 表5-1-17 圖文傳播內容呈現層面產業之需要性 160 表5-1-18 圖文傳播管理層面產業之需要性 161 表5-1-19 圖文傳播網路使用層面產業之需要性 162 表5-1-20 圖文傳播產業需要程度不同排列之數位能力表 163 表5-1-21 各層面依照平均數區分需要與重要表 169 表5-1-22 重要性指標與數位能力需要性矩陣表 170 表5-1-23 依照平均數將產業需要程度排列之數位能力指標表 171 表5-1-24 產業對數位能力需要性各層面之平均數 176 表5-1-25 產業對數位能力需要性各向度之平均數 178 表6-1-1 能力層面與能力向度之對應關係表 192 表6-2-1 數位能力指標轉化為教學範疇、次範疇、教學目標表 205 表6-2-2 大學圖文傳播系學生之複製前數位能力評量表 207 表6-2-3 圖文傳播複製前數位能力評量表 208 圖 次 圖1-3-1 研究步驟 9 圖2-1-1 2002-2012成長快速的產業 30 圖2-1-2 標準印刷製程流程圖 32 圖2-1-3 傳統印刷流程三步驟 33 圖2-1-4 圖文傳播流程圖 37 圖2-2-1 教材發展順序圖 49 圖3-2-1 研究架構圖 79 圖3-2-2 研究流程圖 80 圖4-2-1 數位能力指標以層面區分重要性之雷達圖 122 圖4-2-2 數位能力指標以向度區分重要性之雷達圖 124 圖4-3-1 數位能力指標重要性與產業需要性呈正相關 129 圖4-3-2 數位能力之重要與產業對數位能力需要之間呈正相關 131 圖5-1-1 數位能力依層面區別產業需要性雷達圖 177 圖5-1-2 數位能力依向度區別產業需要性雷達圖 179 圖6-1-1 複製前數位能力指標層面與向度 193 圖6-1-2 重要指標與產業對數位能力之需要比較 200

    參考文獻

    壹 、 中文部份

    大安高工(2006)。圖文傳播科簡介。2006年3月30日 取自http://210.70.131.13/daancomm/92/fine92_04.htm
    文化大學資訊傳播學系(2006)。簡介。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gcd.pccu.edu.tw/index_information.htm
    王如哲(2005)。我國大學研究產出指標之探討。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品質與管理問題學術研討會。山東經濟學院主辦。
    王保進(1994)。我國高等教育表現指標現況之實證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 17,61。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7。
    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2006)。簡介。2006年3月20日取自 http://cc.shu.edu.tw/~gc/
    台中高工(2006)。圖文傳播科簡介。2006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tcivs.tc.edu.tw/prac/v7130/p02.htm
    田振榮(2002)。透過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評估蝶勘法及功能分析法之應用效能。國科會91年度『技術科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6a)。行政院所屬機關專業核心能力項目選定作業方式。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6b)。行政院所屬人事人員專業核心能力評鑑量表。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7)。縮減數位落差入口網站。2007年3月1日取自http://www.digitaldivide.nat.gov.tw/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2007)。輔助失業者參加提升數位能力研習計畫。中華民國96年02月05日職公字第0961100051號函修正。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技能檢定規範之19100,印前製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編印。
    吳局振(1997)。大專畢業生工作能力發展之研究-以電機電子類科系為例。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正、吳育東(2000)。LISREL模式應用於行動電話消費者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9。
    吳寶桂等(2003)。代數主題能力指標詮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代數主題」能力指標詮釋研究:計劃編號: NSC 92-2522-S-110-001。
    巫東瀛(1998)。我國電腦化印前從業人員職業訓練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巫康菱(2005)。大學品牌知名度與形象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李坤崇(2002a)。多元化教學評量。載於教育部主編:國中小教師基礎研習手冊,120-162。臺北:教育部。
    李坤崇(2002b)。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概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8(111-122)。
    李坤崇、劉文夫、黃順忠(2001)。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計畫之歷程、實例分析。台南:南一書局。
    李基常(1995)。發展國工業職業學校課程之研究─印刷課程。行政院國家科學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4-2511-S-003-044TG。
    李基常(1996)。發展我國工業職業學校印刷科課程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329-339。
    李勝雄譯(2001)。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台北:五南。
    李翔祖(1997)。大學印刷相關系組學生專業能力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碩士論文。
    於幼華、張益誠(1999)。永續發展指標。環境教育季刊,37, 53-74。
    林少予(2007a) 發展電子報,紐約時報恐停印,2007/2/7【聯合報】。
    林少予(2007b)。油墨與紙張 難保金字招牌,《新聞分析》,2007/2/7【聯合報】。
    林秀玉 (2002)。職業學校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奇芳(2002)。研發團隊創造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松柏(2005)。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聰明(2005)。新世紀科技大學基礎教育提昇計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006/8/1 取自 http://www.yuntech.edu.tw/~conferen/PUBE/ plan.htm
    邱永偉(2002)。善終指數的建構:以安寧緩和醫學觀點為前驅及導向之研究。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純協等(1995)。高級職業學校工科畢業生應具備之資訊能力分析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 84-2511-S-003-079)。
    孫芳仲(2006)。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申請•評審書。2006/12/31 取自 http://211.68.224.9/zhijiao/quanguoketi/ketis.doc
    徐明珠(2006)。文化創意產業與圖文傳播人才培育,2006/11/19 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R-095-008.htm
    徐明珠(2007)。完善的指標是課程改革之基礎,國家政策基金會,教文(析)096-004。
    徐超聖(1999)。九年一貫課程品質管理機制─淺談「學力指標」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26,33-39。
    翁榮銅(2003)。技專校院知識資產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財團法人印刷工業技術研究中心(2002)。 CIP4聯盟是什麼?新知資訊。印刷新訊,41,20。
    高英工商(2006)。因應數位時代來臨 高英設圖文傳播科。(高英工商首頁)活動報導。2006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kyicvs.khc.edu.tw/ 940512.htm
    高雄高工(2006)。圖文傳播科簡介。2006年3月30日取自http://163.32.89.170/ intro.html
    高雄高工(2007)。校史沿革。2007/3/11 取自http://www.ksvs.kh.edu. tw/%E5%AD%B8%E6%A0%A1%E7%B0%A1%E4%BB%8B/1-1.htm
    國立中正大學(2007)。「資訊能力畢業資格檢定作業收費須知」。2007年3月11日取自 http://140.123.26.11/olp/reports/text.doc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2006)。簡介。2006年3月20日取自 http://www.gac.ntnu.edu.tw/intro/history.htm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學系(所) (2006)。簡介。2006年3月20日取自 http://www.ntua.edu.tw/~gca/about/intro.html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2007)。電腦能力證照施行細則。Retrieved 2007年3月11日 http://www.ntut.edu.tw/~wwwstgs/stubook/ntutaa/1-5-3.doc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恩(2004)。培養e世代資訊人--規畫高中職學生資訊能力指標,教育部。
    張菽萱(2002)。我國流通業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NSC 90-2511-S-275-001)。
    張鈿富(1996)。臺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3),18-40。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許晏銘(2006)。以科技的發展探討圖文傳播的內涵。印刷科技。22(1),55-64。
    許瀛鑑、謝顒丞(2002)。未來十年圖文傳播(印刷)科技趨勢之分析。圖文傳播學報,2:17-44。
    許瀛鑑等(2003)。圖像(印刷)傳播專業人員核心技術能力之相關研究。91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NSC-91/2516/S/003/005)。
    許麗芬(1997)。我國高職印刷科印前電腦課程之規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昭佑 (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陳信言(1981)。高級工業職學校實習主任之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國立台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陽梧(2004。網路行銷主管管理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津(2005)。幼托整合案下幼兒園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單文經(1990),教學專業知能的性質初探。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21-50。台北,師大書苑。
    游自達(2000)。中小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8,33-59。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游靜秋(1997)。台灣地區環境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賀秋白(2004)。數位內容產業與出版產業之範疇比較。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157-176,2004/8,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賀秋白、饒達欽、戴建耘(2007)。DACUM在印刷產業中之職業分析探討。中華印刷科技學會年報2007。台北:中華印刷科技學會。
    陽 琪(2003)。能力分析之效度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黃麗娟、許瀛鑑(2002)。臺灣圖文傳播科技發展歷程之研究。圖文傳播學報,2:163-181。
    楊國賜(2000)。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台灣教育,593,2-15。
    楊國賜、黃明月(1999)。我國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 。社會教育學刊,28,87 - 140 。
    經濟部(2002)。加強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推動方案,行政院九十一年五月十三日院台經字第0910022606號函核准。
    廖錦文(2002)。職業學校學習型組織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中市95學年度教師資訊能力進階檢測補充說明。
    劉世勳(2006)。技職課程發展實務─建構育定培育專業技術能力。2006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taivs.tp.edu.tw/tw/doc/liuss-article-08.swf
    劉春榮(1997)。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承諾研究。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22輯--師資培育專輯,85-96。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智豪(2004)。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委員評鑑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數位內容學院(2006)。數位內容產業定義與架構。2006年7月27日取自 http://www.dci.org.tw/portal/display.jsp?definition_page=Portal.IntroducePage5
    數位台灣計畫辦公室(2007)。「認識e台灣」。2007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etaiwanexpo.nat.gov.tw/government/01about/abo_c02.asp?bull_id=27
    歐盟環保署(2003)。The process of print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Pre-press Period, Printing Period and Post-press Period. Description of the Printing Processes. Technical Annex 1. 3. 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ecolabel/pdf/printed_paper_ matter/technicalannex1_nov03.pdf
    潘慧玲(2002)。發展國中小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006-001)。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 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蔡俊彥(200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務主任領導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瑜(1999)。台灣地區運動場館指標之建立及其應用。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聰興(2005)。設計工作者能力分析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
    盧仁傑(2004)。職業訓練圖文組版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靜宜大學(2007)。 「八十九學年度電腦能力認證文書處理試題」。2007年3月11日取自 http://www1.pu.edu.tw/~skill/ct/2000_word.pdf
    謝文全(1993)。教育問題研究。台北:空中大學。
    謝宛臻(2000)。我國高職印刷科畢業生應具專業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忠武(2004)。政府人力資源發展機構組織創新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謝顒丞等 (1999)。大學印刷相關系組學生對專業能力認知之差異。藝術學報 。65,45-72。
    譚北平、李育輝、王芸、申靚(2006)。不同等級數利克特量表的適用性研究。2007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acmr.com.cn/newsletter/3/200609/ teach/200609004.html
    饒達欽、翁上錦(1993)。DACUM技職教育課程發展的策略性規矩。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年刊。台北: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年會,103-113。

    貳 、 英文部份

    ALA (2003). E-Competencies. The Government Documents Round Table(GODOR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Retrieved 2007/3/11 http://www.ala.org/ala/godort/godortcommittees/gitco/ ecomps.htm
    Aslaug Grov Almås & Anders Grov Nilsen (2006). ICT competenci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eachers. IV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m-ICTE2006. 22-25 November, 2006. Seville, Spain. Retrieved 2007/3/11 from http://www.formatex.org/micte2006/
    Downloadable-files/oral/ICT%20competencies.pdf
    Carr-Saunders, Alexander Morris (1933). The Profession: Their Organization and Place in Socie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ertiport (2007a). IC³ Test Objectives. Retrieved 2007/3/11 from http://www.certiport.com/Portal/desktopdefault.aspx?page=common/pagelibrary/TestObjectives_IC3.htm
    Certiport (2007b). Updates to the IC³ exams for the 2005 Standards. Retrieved 2007/3/11 from http://www.certiport.com/portal/common/ImageLibrary/ 05%20Additions.pdf
    Columbus State Community College (2006)。Columbus State Community College: Education That Works. Retrieved 2006/11/19 from http://www.cscc.edu/Programs/descriptions/grph.htm
    C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ition, McGraw Hill.
    Cuttance, P. F. (1990). Monitoring educational quality through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school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Drupa (2007 ). Retrieved 2007/3/11 from http://www.drupa.de/cipp/md_drupa/ custom/pub/abstract/press,lang,2/oid,11202/ticket,g_u_e_s_t/local_lang,/category,/day,/suchwort,/content,1
    e-skills UK (2006). IT Users Standards and Qualification Structure, National / Scottish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Qualifications & Training, retrieved 2006/9/10 from http://www.e-skills.com/Qualifications-&-Training/
    nvq/1126
    European Commission (2005). Lifelong learning and key competences for all: vital contributions to prosperity and social cohesion IP/05/1405, Date: 10/11/2005,http://europa.eu.int/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
    IP/05/1405&format=HTML&aged=0&language=EN&guiLanguage=en
    Fecik, John T. (1970) ERIC -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ED068692 -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1970)。University Microfilms, Inc., P. O. Box 1764, Ann Arbor, Michigan 48106. http://eric.ed.gov/ERICWeb
    Portal/Home.portal?_nfpb=true&_pageLabel=RecordDetails&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D068692&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eric_accno&objectId=0900000b800e78d9
    Field, Janet N. (ed.) (1980). Graphic Arts Manual. New York, NY:Arno Press, Musarts Publishing Corp.
    Finch, C.R. and Crunkilton, J.R. (1993). The DACUM Approa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Allyn and Bacon,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Massachusetts.
    Johnstone, J.N. (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 Paris: UNESCO
    Lee, H.W. (1988). Importance of Photo-offset Technical Competencies Needed in Printing Industry of and Taught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R.O.C. Thesis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ducation in the Graduat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Martin, Allan (2005). DigEuLit – a European Framework for Digital Literacy: a Progress Report. Journal of eLiteracy, Vol 2 (2005) , p.135. Retrieved 2007/3/11 from http://www.jelit.org/65/01/JeLit_Paper_31.pdf
    Martin, Allan & Grudziecki, Jan (2006). DigEuLit: Concepts and Tools for Digital Literacy Development. Dec 2006 - Innov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ITALICS).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Subject Centr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UK. 5(4).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24.
    Mississippi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Unit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tate College (1995a). Mississippi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Graphic and Print Communications,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Mississippi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Unit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tate College (1995b). Mississippi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Graphic and Print Communications. Student Competency Profile. Vocational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Laboratory.
    Missouri Center for Career Education, MCCE (2004). Graphic Communications/Printing Competency Profile (6/04). Retrieved 2006/12/31 from http://missouricareereducation.org/curr/Competency_
    Profiles/Graphic_Communications_Printing.pdf
    Norton, R.E. (2006). The DACUM Process, Retrieved 2006/9/24 from http://dacum.com/ohio/dacumpro.htm
    OOQ (2004). Job Outlook by Education:Measuring Demand f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Graduates, Occupational Outlook Quarterly, Winter.
    Rychen D.S. & Salganik, L.H. (Eds.).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Göttingen , Germany: Hogrefe & Huber.
    Spee, A. and Bormans, R. (1992).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Anagement, 4 (2), pp.139-155.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6).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December 2006, 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2006/962/EC), L 394/16,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30.12.2006. Retrieved 2007/3/11 from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site/en/oj/2006/l_394/l_
    39420061230en00100018.pdf
    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Testing Institute (2007a). 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Skills Tested in Graphic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ssessment, Test Code: 4042, Version: 01. National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Testing Institute.
    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Testing Institute (2007b). 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Skills Tested in Graphic Imaging Technology Assessment, Test Code: 0137, Version: 01. National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Testing Institute. Retrieved February 24, 2007 from http://www.mocac.com/pdfs/GraphicImagingTechnology.pd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2006). Graphic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2006/11/19 from http://www.uta.edu/art/areas_of_study/graphic _communication.htm
    Sartorius, Ute (2000). Digitization and Graphic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From Print Reproduction to Dynamic Image Generation, By Ms. Ute Sartorius,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16(2).
    Thomas, M.S. (1997).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1997.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94). Printing Industry and Use Cluster Profile, Part Two: Printing Process Profile. Regulatory Impacts Branch, Economics, Exposur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Office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oxics,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 20460, June 1994. Retrieved 2007/3/11 from http://www.p2pays.org/ref/01/00936/part-2.pdf
    Ulfers, M. (2004). Taipei American School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ers.載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6-60),台北市。
    UNESCO (2002). The Consultative Workshop for Develop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CT in Education,. ICT in Education. UNESCO Bangkok. Retrieved 2007/3/11 from http://www.unescobkk.org/index.php?id=2240
    Virgi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7). CTE Administrative Planning Guide. 2006–2007. Descriptions of Certifications, Licenses, and Assessments. 2006-2007. Retrieved 2007/3/11 from http://www.pen.k12.va.us/VDOE/ Instruction/CTE/apg/apg_sec10cert.doc
    Vocational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Laboratory,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Employment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5). Graphic Communications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Analysis Profile.
    Zanella, D. J. (1999).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Electrical Systems Specialization Using DACUM.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15(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