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士欣
Lin Shir Hsin
論文名稱: 柔道掃腰技術施術期之生物力學分析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JUDO HARAIGOSHI TECHNIQUE DURING THE KAKE
指導教授: 黃長福
Huang, Ch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9
中文關鍵詞: 柔道掃腰生物力學運動學動力學
英文關鍵詞: Judo, Haraigoshi, Biomechanics, kinematics, kine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柔道掃腰技術施術期之生物力學分析
    研 究 生:林士欣
    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指導教授:黃長福博士
    摘 要
    根據1996亞特蘭大奧運及1997世界杯柔道賽中所施行的摔倒法,掃腰(Haraigoshi)動作在各級選手取勝技術中,是最常被使用的摔倒技術之一。然而同一技法,雖其基本型態不變,但隨著練習者的體型、實戰經驗、資質及指導者的差異,會發展出不同的動作。有鑑於此,本研究就選手在做掃腰動作時,其支撐腳腳尖所朝的角度為問題核心,來探討掃腰施術時支撐腳腳尖、腳跟連線與被施術者站立面呈60度90度及120度時,其運動學及動力學特徵,以供教練與選手訓練時的參考。
    本研究以台灣師範大學柔道隊八名績優保送的選手為受試對象,利用攝影機(60Hz)和測力板(600Hz)同步收集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一、 若支撐腳角度越大,則動作時間有越短的趨勢
    二、 支撐腳角度的不同,並不會影響被摔者重心最大速度、施術者重心垂直位移以及動作腳大腿重心最大速度。
    三、 支撐腳呈90度的膝關節最小角度顯著大於60度,表示60度時膝關節蹲的比90度的低;體角最小角度則是60度比90度的大,表示90度的身體比60度的前傾,較有助於重心的穩定。
    四、 掃腰施術時最大垂直作用力不是出現在被摔者雙腳離地瞬間,而是在雙腳離地後約0.1秒內,且不會因為支撐腳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 研究結果顯示,支撐腳呈90度是三個角度中兼顧重心穩定及動作速度的一個。
    關鍵字:柔道、生物力學、掃腰、運動學、動力學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JUDO HARAIGOSHI TECHNIQUE DURING THE KAKE
    Lin Shir Hsin
    Advisor:Huang Chen Fu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chniques used by judoists in 1996 Atlanta Olympic Games and 1997 Judo Word Cup. Haraigoshi was one of most used techniques by different levels of judoist to win the game. However, although its basic skill does not change, the different movements will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judoists body type, experiences, native intelligence, and coaching style. For this reas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kinetics and kinematics differences when the position of support leg of thrower were at 60 degrees, 90 degrees, and 120 degrees with thrown.
    Eight judois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wo JVC 9800 digital cameras(60Hz) and one Kistler 9287(600Hz)force platform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kinematic and kinetic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ed:
    1. The greater the support leg angles, the shorter the movement time.
    2.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on thrown maximum center of gravity(C.G)velocity and thrower maximum C.G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maximum attack leg C.G velocity on different support leg angles.
    3. The minimum angles of knee joint and the minimum body angl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upport leg at 90 degrees and 60 degrees.
    4. Maximum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GRF)of thrower was observed near 0.1 second after thrown both feet off ground. No difference on maximum GRF was found on three angles.
    5.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angle 90 degrees was the best angle between three position.
    Keyword:Judo、Biomechanics、Haraigoshi、Kinematics、Kinetics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一、 前言……………………………………….……….1 二、 研究目的………………………………….……….6 三、 研究範圍………………………………….……….7 四、 研究限制………………………………….……….7 五、 名詞操作性定義………………………….……….8 六、 角度定義………………………………….……….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12 一、 與動作分期有關的文獻…………………………..12 二、 與下肢關節力矩有關之文獻……………………..13 三、 與柔道技術有關之文獻…………………………..15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17 一、 研究對象………………………………………….17 二、 實驗地點與日期…………………………………..18 三、 實驗儀器與設備…………………………………..19 四、 場地佈置與準備………………………………….20 五、 攝影機與測力板同步的方法…………………….21 六、 人體肢段模型…………………………………….21 七、 實驗步驟與流程………………………………….22 八、 資料處理…………………………………………..2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25 一、 動作時間之分析…………………………………..26 二、 被摔者重心最大速度之分析……………………..30 三、 施術者重心垂直位移…………………………….31 四、 動作腳大腿重心最大速度……………………….33 五、 身體各關節角度之分析…………………………..34 六、 地面最大垂直作用力…………………………......4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43 參考文獻……………………………………………..45 中文部分……………………………………………...45 外文部分……………………………………………...46 附錄 受試者同意書………………………………..49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王復旦。(1970)。運動物理學。台北市,維新書局。
    王百祿。(1987)。柔道之力學研究分析。台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學術研究會。
    王榮錫。(1991)。柔道訓練法。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林春生。(1967)。柔道之系統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體育協進會。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吳國誠。(1999)。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技術報告書----內股。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青華。(1983)。柔道應用技術之分析研究。台中市,霧峰出版。
    吳正明。(1980)。近代柔道學。強身育樂出版社。
    卓世鏞。(1995)。對較高和較矮被摔者實施兩種不同破勢取位柔道內腿動作之運動學分析。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胡繩武。(1974)。中國摔角與日本柔道之比較研究。樺文印刷公司。
    侯碧燕。(1999)。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柔道。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菀梅、陳雍元、鄭吉祥、廖俊強。(2000)。柔道選手身體型態相關研究之探討。文化體育第十六期。
    孫菀梅、陳雍元、鄭吉祥、廖俊強。(2000)。柔道基本技能與基本運動能力相關之探討。文化體育第十六期。
    許樹淵。(1979)。人體運動力學。台北市,協進圖書公司。
    黃武雄。(1978)。柔道學理研究。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社。
    黃武雄。(1987)。柔道學理新詮。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社。
    黃滄浪。(1972)。柔道學。高雄市,立文出版社。
    陳雍元。(1986)。柔道基本技能與基本運動能力組合之相關研究分析。私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吉祥。(1992)。柔道運動訓練與實際。台北市,中一出版社。
    醍醐敏雄。(1994)。柔道教室。台北市,聯廣圖書公司。
    羅友維。(1999)。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技術報告書----過肩摔。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山本秀樹。(1966)。柔道入門。東京,東京書店。
    小田常胤。(1967)。柔道大觀。東京,東京尚志館。
    木村政彥。(1978)。柔道。東京,鶴書商房。
    佐藤哲也、岡野功。(1976)。 柔道投技編。日貿出版社。
    松本芳三、淺見高明。(1966)。柔道。大修館。
    松本芳三。(1985)。柔道 。大修館。
    柏崎克彥。(1987)。圖解 柔道。東京,成美堂。
    真柄浩。(1986)。圖解柔道教室。永岡書店。
    曾根康治。(1971)。柔道。東京,東京旺文社。
    Anton Geesink.(1969). Renrnku—waza ,86229.
    Campney,H.K.& Wehr R.W.(1965).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ength difference associate with varying angle of pull.Research quality,36,403-412.
    Daeshik Kim & Kyung Sun Shin.(1983). JUDO ,Iowa ,222-632.
    Keizo Kaneko & Yoshinno Murn.(1982).Best Judo.Isao Znokuma Nobuyugi Sato.
    Kim,Eui-Hwan , Kwon,Moon-Seok & Cho,Dong-hee(2002). A kinematical analysis of Uchi-mata(inner thigh reaping throw) by two opponents different height in Judo.2002 ASP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omi,P.V. (1993). Strength shortening cycle. In P.V.Komi(td.),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169-179.
    Marlene,J.& John,M. (1990). The biomechanics of human movement.
    Tezuka,M. , Funk,S. , Purcell,M.et al.(1983).Kinetic analysis of Judo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series on biomechanics,vo1.869-875.
    Tim wood.(1990). My sport—Judo ,New York ,244-817.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