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馨雲
Lestari Surianto (Lala Liu)
論文名稱: 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研究 -- 以台北縣市印尼新娘資訊需求為例
A Study on Multicultural Service in Library–A Case Study of Indonesian Brides' Information Need in Taipei
指導教授: 陳昭珍
Chen, Chao-Chen
郭麗玲
Kuo, Li-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2
中文關鍵詞: 多元文化外籍新娘外籍配偶印尼新娘資訊需求
英文關鍵詞: Multicultural, Foreign Bride, Foreign Spouses, Indonesian Bride, Information Nee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外籍女子與臺灣男子間的國際通婚在臺灣社會是近二十年興起,且近五年來日益頻繁的現象。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於本95年1月19日所發表的「內政統計通報」,截至94年底止,臺閩地區內持有效外僑居留證之外籍配偶人數達14萬1千餘人。嫁來臺灣家庭的外籍新娘,在未做好準備的狀況下進入了臺灣家庭與社會中,不僅面臨了媳婦、妻子角色扮演的問題,更嚴重的是語言、風俗、宗教、生活習慣、文化適應等問題。基於上述現象及圖書館的使命及任務,本研究認為,圖書館有義務去幫助及輔導外籍新娘適應臺灣生活;如何幫助這些外籍新娘融入臺灣社會,被社會接受,同時解決下一代新生兒的教育問題等,是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應注意及關心的議題。也是圖書館真正發揮社會教育及文化交流功能的時機。

    本研究以臺北地區的印尼新娘為對象,以訪談的方式瞭解印尼新娘利用圖書館的經驗,同時探討印尼新娘在移居臺灣後在環境適應、社會融入及認同上的資訊需求,與及分析公共圖書館可提供什麼樣的服務,使印尼新娘能融入臺灣社會。

    研究結果分別以七個方向呈現,第一部份為印尼新娘來臺前利用圖書館狀況;第二部份為印尼新娘來臺後利用圖書館狀況;第三部份為印尼新娘的資訊需求;第四部份為印尼新娘解決資訊需求的方法;第五部份為印尼新娘認為她們所需要的服務項目;第六部份為多元文化服務人員的特質期望;最後第七部份為公共圖書館可為外籍新娘提供的服務。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外籍新娘本身、政府部門、教育單位及圖書館提出建議。對於外籍新娘們,本研究建議其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各項課程與活動,多拓展社會支持網絡,及主動說出(speak out)自己的需求。在對政府部門的建議上,本研究各別對於政府部門的:服務內容,服務宣導,服務人員及服務實施上做更進一步的建議。在對教育部/教育單位的建議上,本研究分別對:教育工作的實施策略上,及再特別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最後,本研究再對於圖書館界的:館藏,服務,人員,推廣/宣傳,流通,參考服務,及圖書資訊教育界,各別提出建議。另外也提出一些後續研究的主題建議。

    “Foreign Bride” phenomenon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Taiwan nowadays. According to statistic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ill the end of 2005, there are already more than 140000 foreign spouses in Taiwan, and upward 90% of these spouses are female. Being in a new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living in Taiwan, these foreign brides face a lot of problems, such as: language, cultural, religion, education…etc. On the other hand, library has the function as the learning and the cultural center for its patrons; therefore, library has the duty to help these foreign brides to solve their adaptation problems in Taiwan.

    By interviewing the Indonesian Brides in Taipei, the study is eager to know the condition of library using of Indonesian Brides. Moreover, the study hopes to recognize the information need of Indonesian Brides. Further, the study tries to figure out what kind of assist and service that library could offer in order to help Indonesian Brides to adapt the Taiwan’s liv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presented in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cerns the condition of library using of Indonesian Brides before in Taiwan. In contrast, the second part interests the condition of library using of Indonesian Brides after in Taiwan. The third part considers the information need of Indonesian Brides to adapt the living in Taiwan. The fourth part is regarding how the Indonesian Brides fulfill their information needs. The fifth part is talking about what kind of service that Indonesian Brides need. The sixth part discusses about the criteria of the foreign bride service worker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seventh part figures out what kind of assist and service that library could offer in order to help Indonesian Brides to adapt the Taiwan’s living.

    In conclude, the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oreign brides, government, education workers and library. To the foreign brides, the study advises them to take part in any kind of activities/class actively, to expand their social assistance network, and to speak out their need. In the suggestion for the government, the study figures out some advises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s, how to let the foreign brides know about the services, what kind of people is the best candidate as the multicultural service providers, and how to run out the services. For the education worker, the study refers some suggestions both in method and practice. Last but not least, in order to provide multi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library for the foreign brides, the study recommends some advises for the library collections, library services, librarians and the staffs, promotion and advertisement, circulation, reference services and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education field. Moreover, the study also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topics for the further study.

    目次 誌謝 A 中文摘要 C 英文摘要 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一、 研究範圍 5 二、 研究限制 6 第六節 預期貢獻 6 第七節 名詞釋義 7 一、 多元文化 7 二、 外籍新娘 7 三、 印尼新娘 7 四、 資訊需求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新移民與跨國婚姻 9 一、 移民潮的發展背景 9 二、 新移民與跨國婚姻 11 第二節 外籍新娘 14 一、 外籍新娘的定義 14 二、 臺灣地區的外籍新娘移入現況 15 三、 外籍新娘在臺面臨的困境 17 四、 臺灣為外籍新娘設計的相關服務 21 第三節 印尼簡介 23 一、 地理位置 23 二、 群島與省份 23 三、 人口 24 四、 社會及文化 24 五、 印尼的教育與學習環境 25 六、 印尼的圖書館與閱讀環境 27 七、 在臺灣的印尼人 32 第四節 資訊需求 33 一、 資訊需求的定義 33 二、 資訊需求相關理論 33 三、 資訊需求的類型 36 四、 影響資訊需求的因素 37 五、 外籍新娘的資訊需求 38 六、 滿足外籍新娘需求的管道 42 第五節 多元文化與多元文化教育 45 一、 多元文化的源起 45 二、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與目標 47 三、 國外的多元文化教育 49 四、 臺灣的多元文化教育 56 第六節 圖書館的多元文化 58 一、 圖書館多元文化的源起 58 二、 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理念 60 三、 外國的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 67 四、 臺灣的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 7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7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9 第三節 研究實施與步驟 83 第四章 研究分析 86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86 一、 受訪者年齡 87 二、 受訪者學歷 87 三、 華僑或非華僑 88 四、 在印尼居住地區 88 五、 在臺居住地區 89 第二節 婚姻資料分析 90 一、 結婚與來臺年資 91 二、 家庭子女狀態分析 91 三、 夫家成員分析 92 第三節 學習中文經驗分析 93 一、 來臺前學習中文經驗 93 二、 來臺後學習中文經驗 96 第四節 利用圖書館經驗分析 101 一、 印尼新娘來臺前利用圖書館的狀況 102 二、 印尼新娘來臺後利用圖書館的狀況 107 第五節 印尼新娘社會融入問題分析 115 一、 印尼新娘在臺會上遇到那些困難或問題? 115 二、 印尼新娘需要什麼樣的協助? 119 三、 印尼新娘如何解決資訊需求問題? 121 四、 印尼新娘是否利用過圖書館來滿足其資訊需求? 124 第六節 社會服務問題分析 126 一、 印尼新娘對政府的外籍新娘服務之宣導意見 126 二、 印尼新娘對政府的外籍新娘服務意見 130 三、 適合從事多元文化服務的人選特質 132 四、 對圖書館館藏與服務上的建議 138 第七節 臺北地區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分析 142 一、 對外籍新娘所提的建議或希望有何意見? 142 二、 認為圖書館可為外籍新娘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143 三、 圖書館對外籍新娘服務有何規劃? 144 四、 圖書館對外籍新娘所提的需求是否可滿足? 1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一、 印尼新娘來臺前利用圖書館狀況 148 二、 印尼新娘來臺後利用圖書館狀況 148 三、 印尼新娘的資訊需求 149 四、 印尼新娘解決資訊需求的方法 150 五、 印尼新娘認為她們所需要的服務項目 150 六、 多元文化服務人員特質 152 七、 公共圖書館可為外籍新娘提供的服務 153 第二節 建議 154 一、 對外籍新娘本身的建議 154 二、 對政府部門的建議 155 三、 對教育部/教育單位的建議 159 四、 對圖書館界的建議 162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77 一、 其他國與其他縣市外籍新娘們資訊需求研究 177 二、 外籍新娘夫家人員的資訊需求探討 177 三、 圖書館多元文化活動執行績效評估 177 四、 外籍配偶義務教育可行性調查 178 五、 圖書館東南亞語言能力人員拓展研究 178 六、 外籍移工資訊需求研究 178 參考書目 179 中文文獻 179 外文文獻 186 附件-1 訪談內容大綱與解說 195 一、外籍新娘訪問 195 二、圖書館訪問 199 附件-2 訪問稿(外籍新娘) 200 受訪者:A1 200 受訪者:A2 204 受訪者:A3 209 受訪者:B1 216 受訪者:B2 221 受訪者:C1 224 受訪者:C2 230 受訪者:D1 234 受訪者:D2 237 受訪者:D3 242 附件-3 訪問稿(圖書館) 249 受訪者:臺北市立圖書館 249 受訪者:臺北縣立圖書館 250 表目次 表 1 印尼群島與省份說明 26 表 2滿足外籍新娘保障生命安全需求的各種管道 43 表 3滿足外籍新娘需求的各種管道 44 表 4 訪談對象的基本資料 82 表 5 受訪者年齡 87 表 6受訪者學歷 87 表 7受訪者華僑或非華僑身份 88 表 8 受訪者在印尼居住地區 89 表 9 受訪者在臺居住地區 90 表 10 受訪者結婚與來臺年資 91 表 11 受訪者家庭子女狀態分析 92 表 12 夫家成員分析 94 表 13 來臺前學習中文經驗 98 表 14 來臺後學習中文經驗 101 表 15 印尼新娘來臺前與來臺後是否利用過圖書館經驗狀況 107 表 16 印尼新娘來臺前利用圖書館經驗 108 表 17 印尼新娘來臺後利用圖書館經驗 114 表 18 印尼新娘的資訊需求 123 表 19 印尼新娘來臺後使用圖書館解決資訊需求狀況 125 表 20 印尼新娘對政府的外籍新娘服務之宣導意見 129 表 21 印尼新娘對政府的外籍新娘服務意見 133 表 22適合從事多元文化服務的人選特質 137 表 23為服務外籍新娘對圖書館館藏與服務上的建議 141 表 24圖書館對外籍新娘所提的需求是否可滿足? 146 圖目次 圖1 印尼島嶼地圖 23 圖 2各受訪者的滾雪球尋找過程 81 圖3 研究流程圖 85

    中文文獻

    1.內政部(2005)。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查詢網站。<http://www.ris.gov.tw/ch9/f9b.html> ,上網日期:2005年3月8日。
    2.內政部統計處 (2006年1月19日)。外籍配偶人數統計。在內政部統計通報。台北:內政部。
    3.王小芬(2005)。多元文化諮商的理論與技術。<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12/gf20.htm>,上網日期:2005年6月10日。
    4.王宏仁 (2000)。階層化的『生產力』: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在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一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 (頁1-27)。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5.台北縣終身教育資源中心(2004)。外籍新娘成人教育研討會論文資料。<http://211.21.83.186/>,上網日期:2004年8月22日。
    6.江亮演 (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台北:行政院。
    7.江雪齡 (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8.行政院 (2001年)。圖書館法。台北:行政院。
    9.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相關問題之研析及因應對策報告案。在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第十六次委員會會議記錄。<http://cwrp.moi.gov.tw/WRPCMain/Propose_Show.asp?Propose_ID=151> ,上網日期:2005年5月23日。
    10.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九十一年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 http://statdb.cla.gov.tw/html/svy91/9104menu.htm>,上網日期:2006年11月28日。
    11.余雪蘭 (1993年10月30日)。印尼新娘為台灣印尼男女牽紅線。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版。
    12.吳美雲 (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呂美紅 (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李季光 (1999年5月15日)。最遲九月,外籍新娘可申請永久居留。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版。
    15.李萍 (2001)。飄洋過海的鄰國女兒-YWCA的越梅計畫。發表於國際婚姻與外籍新娘座談會。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16.周美珍 (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教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4。
    17.林君諭 (2003)。陳雪雲教授指導。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教所碩士論文。
    18.林美和 (2003年)。新移民女性之教育輔導:外籍與大陸配偶面臨的問題。社教雙月刊,128,4-21。
    19.林若雩 (1995年11月12日)。南洋新娘、千里姻緣。中國時報,版17。
    20.邱琡雯 (1999a)。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發表於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21.邱琡雯 (1999b)。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外籍新娘的社會生活。亞太研究通義,2,14-20。
    22.邱琡雯 (2000)。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23.邱琡雯 (2005年3月24日)。民間團體造福外籍配偶。蘋果日報,論壇版。
    24.邱琡雯 (2005年3月29日)。協助新移民在地化。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版。
    25.邱琡雯 (2005年6月4日)。外籍母親參與子女的校園生活。蘋果日報,論壇版。
    26.邱琡雯 (2005年12月14日)。外籍配偶子女課輔,日本可借鏡。人間福報,讀者論壇版。
    27.邱琡雯 (2006年2月)。新移民女性語文教材編纂問題初探--以日語教材《生活漢字306》為例。社教雙月刊,131,9-12。
    28.邱鈺雯等 (2001)。外籍新娘幸福感與心理社會因子之徑路分析探討。發表於台灣家庭醫學醫學學術研討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2001年3月4日。
    29.洪茗馨 (1997年3月31日)。面對婚暴,外籍新娘處境堪憐。中國時報,版19。
    30.洪茗馨 (1998年2月24日)。暴力打碎鴛鴦夢,外籍新娘問題多。中國時報,版18。
    31.柯宇玲 (2006)。公共圖書館的新使命—服務外籍配偶家庭。台北市圖書館館訊,24(1),66-73。
    32.唐文慧、蔡雅玉 (2000)。全球化下的台灣越南新娘現象初探。在全球化下的社會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
    33.夏曉鵑 (1997a)。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34.夏曉鵑 (1997b)。從國際化到異文化—一個新的思考座標。社教月刊,36-37。
    35.夏曉鵑 (2000a)。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36.夏曉鵑 (2000b)。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發表於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教師研習會,2000年7月11~12日。
    37.夏曉鵑 (2002)。流離尋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38.夏曉鵑、宋長青、釋自淳 (1999)。美濃龍肚國小「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試辦班-成果報告」。
    39.孫蓉華 (1998年11月19日)。溝通不易常挨揍,外籍新娘多辛酸。聯合報,版20。
    40.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5)。國際婚姻與外籍新娘座談會論文資料。<http://www.wrp.org.tw/Conf/index3a.htm>,上網日期:2005年5月23日)
    41.張芬芬、徐曼真(2006年12月)。四位東南亞籍媽媽在台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社教雙月刊,135,16-23。
    42.張建成 (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經驗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院。
    43.張家禎 (1998)。南台灣外籍新娘研究。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44.張家禎 (1999)。南台灣外籍新娘家庭功能、幸福感與相關因子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成果報告。台北:國科會。
    45.張家蓉 (2000)。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之態度-從族群面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6.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47.張貴英 (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39。
    48.張源泉(2001)。多元文化之教育合理性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49.教育部 (2005)。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教材(第一冊):「步入婚姻」。台北:教育部。
    50.盛美雲(1989年6月)。資訊需求行為之探討。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2,6。
    51.陳伶艷 (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
    52.陳李愛月(2002)。高雄市外籍新娘婚姻與家庭生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53.陳秀麗 (1998)。「外籍新娘暴露婚姻危機與社會問題」。大眾周刊,695。
    54.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5.陳庭芸 (2002)。楊宗惠教授指導。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6.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68,25-33。
    57.陳嘉誠 (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8.陳麗玉(2002)。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入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59.曾秀珠 (2003)。林振春教授指導。台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60.曾淑賢 (2006)。公共圖書館館藏發展如何因應外來移民及城市國際化的變遷。台北市圖書館館訊,24(1),22-51。
    61.黃明月主持(2006年)。「外籍配偶學習輔導與發展」座談會,2006年10月12日。
    62.黃政傑、張嘉育 (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
    63.黃雪玲 (1996年3月)。線上檢索晤談──從讀者的『資訊需求』談起(上)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3(1),26-31。
    64.黃雪玲 (1996年9月)。線上檢索晤談──從讀者的『資訊需求』談起(下)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3(2),33-43。
    65.黃富順(2003)。外籍新娘現況。在九十二年全國外籍新娘成人教育研討會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66.楊宗惠 (1999)。人口移動。在王秋原主編,高中地理第一冊。台北:東華。
    67.楊國賜 (1996)。邁向現代化的教育建設。台灣教育,541,2-10。
    68.楊詠梅(2002)。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9.葉乃靜 (2005)。多元文化下的資訊行為研究。台北:文華。
    70.蔡文瑜(2006年12月)。尋找新移民女性的家~論新移民女性的居家處境及其對識字教育的啟示。社教雙月刊,135,24-36。
    71.廖正宏 (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72.廖彩伶 (1999年2月10日)。外籍新娘不是別人,台灣老公組聯誼會。自由時報,版14。
    73.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2005)。印尼投資簡介。台北: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
    74.劉美芳 (2001)。跨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5.劉美慧 (1999)。國民小學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設計與評鑑(Ⅲ)。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76.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 - 126。
    77.潘淑滿 (2004年6月)。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85-131。
    78.鄭雅雯 (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79.盧秀菊 (2006)。公共圖書館與多元文化服務。台北市圖書館館訊,24(1),10-21。
    80.盧美杏 (1996年6月24日)。台灣兒郎海外討親記。中國時報,版32。
    81.蕭昭娟 (2000)。楊宗惠教授指導。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82.賴建達 (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3.謝高橋 (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巨流。
    84.賽珍珠基金會(2005)。外籍新娘的煩惱。<http://www.psbf.org.tw/Married/Problem.htm > (上網日期:2005年5月28日)
    85.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文獻
    1.Agosto, D. E. (2001, Spring). 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 Ten steps toward a more multicultural youth library. Journal of Youth Service in Libraries, 14(3), 38-41.
    2.Atkin, C. (1973). Instrumental utilities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Sage Annual Reviews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2, New Model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206. Beverly Hills, CA : Sage Pub.
    3.Belkin N. J., Oddy R. N., Brooks, H. M. (1982, June). ASK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Part I background and theory.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8(2), 61-62.
    4.Belkin, N.J. (1978). Information concepts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4(1), 55-85.
    5.Belkin, N.J. (1990). The cognitive viewpoint in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6(1), 11-15.
    6.Bishop, R., Glynn, T. (1998). Achieving cultural integrity in education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37-70.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7.Castels, S., Davidson, A. (2000). Citizenship and migr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belonging. London: MacMillan.
    8.Ciges, A. S., Lopez, R. G. (1998). The Challenge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Spain.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145-168.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9.Clough, E., Quarmby, J. (1978). A Public library service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Great Britain.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10.Copeland, E. J. (1983). Cross-cultural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2(1), 10-15.
    11.Cuban, S. (2006). Serving new immigrant communities in the library. London: Libraries Unlimited.
    12.Cushner, K. (ed.) (1998).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3.Danish Central Library for Immigrant Literature (2006). Danish Library Centre for Integration. < http://www.indvandrerbiblioteket.dk/engelsk>,上網日期:2006年12月6日。
    14.Departemen Pendidikan Nasional (1999). <http://www.depdiknas.go.id/publikasi/brief/98-99/tbl_ind.html>,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0日。
    15.Dervin, B., Nilan, M. (1986). 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 3-33.
    16.Dewdney, P. (1986, Summer). Neutral question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reference interview. RQ 25, 507-508.
    17.Figueroa, P. (1998).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Britian.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121-144.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8.Fisher, K. E., Durrance, J. C., Hinton, M. B. (2004, Feb). Information grounds and the use of need-based services by immigrants in Queens, New York: A Context-based, outcome evalu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5(8), 744-766.
    19.Fowler, R. (1998).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Canada.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301-318.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Gaudart, H. (1998). Interculturalism in education: A Malaysian perspective.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71-90.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1.Goode, W. J., 魏章玲譯 (1988)。家庭社會學。台北:桂冠。
    22.Guereena, S. (2000). Library services to Latinos: An Anthology. New York: Mc Farland & Company.
    23.Hall, B. (2005, Dec).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multicultural librarianship. IFLA Library Services to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s Newsletter, 2005(2), 12-13.
    24.Hardjokoprakorso, M. (1997). Buku dan perpustakaan (書與圖書館). Jakarta: Kanisius.
    25.Hill, B., Allan, R. (1998).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16-36.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6.Hennepin County Library (2006). Services to recent immigrants. <http://www.hclib.org/pub/info/Outreach/recent_immigrants.cfm>,上網日期:2006年12月10日。
    27.Huerta, A. E., Tarrow, N., and Sanchez, G. S. (1998).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he Case of Mexico.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319-352.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8.Husein, A. (2005). "Menjajakan" citra Perpustakaan Nasional dan pengembangan layanan bagi khalayak (從服務品質的提升來塑造國家圖書館的形象). <http://duamata.blogspot.com/2006/08/menjajakan-citra-perpustakaan-nasional.html>,上網時間:2006年12月15日。
    29.Husein, A. (2006). Kisah buku (I): Dari Masyarakat industri ke masyarakat informasi (書的故事(一):從工業社會到資訊社會). <http://duamata.blogspot.com/2006/08/kisah-buku-i-dari-masyarakat-industri.html>,上網時間:2006年12月15日。
    30.Husein, A. (2006). Kisah tentang buku (II): Sekilas perkembangan di Indonesia (書的故事(二):回顧在印尼的發展). <http://duamata.blogspot.com/2006/08/kisah-tentang-buku-bag2-sekilas.html>,上網時間:2006年12月15日。
    31.IFLA (2006). Library services to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s section strategic plan 2006-2007. <http://www.ifla.org/VII/s32/annual/sp32.htm>,上網時間:2006年12月8日。
    32.IKAPI (2006). <http://www.ikapi.or.id/index.jsp >,上網時間:2006年12月15日。
    33.Immorth, B. F., McCook, K. L. P. (2000). Library services to youth of Hispanic heritage. New York: Mc Farland & Company.
    34.Ingwersen, P. (1982, September). Search procedures in the library analysed from the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8(3), 170-172.
    35.Kamil, H. (2003). The growth of community-based library services in Indonesia to support education. IFLA 69th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 Berlin, Germany, 115-E.
    36.Kvinde (2006). Service for young women with a non-Danish ethnic background. < http://www.kvinde.finfo.dk/> ,上網時間:2006年12月6日。
    37.Krikelas, J. (1983, Spring).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Patterns and concepts. Drexel Library Quarterly, 19(2), 6.
    38.Lancaster, F. W. (1971). Latent needs and expressed need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 Characteristics,Testing & Evaluation, 2nd ed., pp.140-141. N.Y.: John Wilyey & Sons.
    39.Lewis, E., Gutierrez, L., Sakamoto, I. (2001). Women of color. In Gitterman, A. (ed.), Handbook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Vulnerable and Resilient Populations, pp. 820-84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0.Mansson, L. (2006, July). Information about the multilingual reference service in Sweden. IFLA Library Services to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s Newsletter, 2006(1), 2.
    41.Michael, S. O., Michael, Y. A. (1998).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context of Africa: The Case of Nigeria.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185-208.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2.Mick, C. K. (1980, September). Toward usable user studies. JASIS, 31(5), 349.
    43.Moller, S. C. (2001). Library service to Spanish speaking patrons. New York: Libraries Unlimited.
    44.Narayan, U. (1995). “Male-order” brides: Immigrant women, domestic violence and immigration law, Hypatia, 10(1), 104-119.
    45.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 (2006). How to build a multicultural library. < http://www.nea.org/readacross/multi/buildlibrary.html>,上網日期:2006年11月22日。
    46.Neumann, V. (1998). Intercultural pedagogy as an alternative to a monoculturally oriented education: The Case of Romania.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169-184.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7.Nielsen, K. L. (2005, Dec). Multicultural library services – A Special service for minorities or a mainstream service for all library users? IFLA Library Services to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s Newsletter, 2005(2), 10-11.
    48.Pateman, C. (1994). The Sexual contrac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49.Pirkko, E. (1984). Public libraries and self-help ethnic minority organisations. London: Polytechnic of North London.
    50.Public Libraries (2006). <www.publiclibraries.com>,上網日期:2006年12月8日。
    51.Pungitore, V. L. (1989). Public librarianship: An Issues-oriented approach.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52.Queens Library (2006). New Americans Program. < http://www.queenslibrary.org/index.aspx?page_nm=New+Americans+Program>,上網日期:2006年11月28日。
    53.Sassen, S. (2001).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4.Seeberg, V., Swadener, B., Vanden-Wyngaard, M., and Rickel, T. (1998).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United States.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257-300.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55.Singh, R., Haythornthwaite, J. (1988, Nov).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Challenge for libraries. Library Association, 90(11), 657-659.
    56.Schneehorst, S. (1995). Library services for young immigrants, especially Turkish Im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http://www.ifla.org/IV/ifla61/61-schs.htm>,上網日期:2006年11月22日。
    57.Skeele, R. W., Schall, P. L. (1994, Winte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 Action plan for school library media specialists. 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 22(2), 83-86.
    58.Stonier, J. (1998). Breaking out of a separatist paradigm: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South Africa. In Cushner, K.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p. 209-236.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59.Sulistyo-Basuki, L. (2002). Information networks and library co-operation in Indonesia. Jakarta: IPI.
    60.Sulistyo-Basuki, L. (2005). A rethinking of the National Library’s roles in bibliographic control in the ICT ag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egion of Southeast Asia. In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Role of National Bibliography in the Knowledge Based Society, Bangkok (Thailand).
    61.Taryadi, A. (1997). Problema dan prospek dunia penerbitan buku di Indonesia (印尼出版界的問題與未來). Jakarta: Kanisius.
    62.Taryadi, A. (1997). Buku membangun kualitas bangsa (書是提升國家品質的關鍵). Jakarta: Kanisius.
    63.Taryadi, A., Kleden, I. (1999). Buku dalam Indonesia baru (新印尼的書). Jakarta: Yayasan Obor Indonesia.
    64.Tastesen, S., Stage, V. (2006, July). Wanted – More libririans from etnic minorities. IFLA Library Services to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s Newsletter, 2006(1), 3.
    65.Taylor. R. S. (1991). 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 Progres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 10, 217-255.
    66.Taylor. R.S. (1968). Question-negoti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libraries.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9(3), 178-194.
    67.Timika Pos (2002年8月7日). Jarang Ikut Latihan Kualitas Guru Rendah (缺乏訓練,教師的品質低劣). <http://www.indomedia.com/timikapos/2002/08/07/070804.html>,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8日。
    68.Toronto Public Library (2006). Multicultural services and programs. < http://www.tpl.toronto.on.ca/mul_ser_english.jsp>,上網日期:2006年12月12日。
    69.Usherwood, B. (1989). The public library as public knowledge.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70.Vaagan, R., Enger, G. (2004, Sep). Developing the multicultural school library: Vahl Primary School, Oslo. New Library World, 105(9/10), 337-344.
    71.Vang, V. (2003).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to the Hmong-American community: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 http://libres.curtin.edu.au/libres14n1/March%2004_Ess%20&%20Op_VangNov20_03.htm>,上網日期:2006年12月12日。
    72.Wikipedia (2006). Daftar Provinsi Indonesia. Dari Wikipedia Indonesia. < http://id.wikipedia.org/wiki/Daftar_provinsi_Indonesia>,上網日期:2006年11月22日。
    73.Wilson, T.D. (1981).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7(1), 3-15.
    74.Wilson, T.D. (1997). Information behavio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4), 551-572.
    75.Wilson, T.D. (2000).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ation Behavior [online], 3(2),<http://inform.nu/Articles/Vol3/v3n2p49-56.pdf>,上網日期:2005年4月23日。
    76.Wiryana, I M. (2006). Perpustakaan yang dilupakan para techie TI (圖書館,被IT人員遺忘掉的一環). <http://wiryana.pandu.org/?id=38>,上網日期:2006年12月16日。

    QR CODE